《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报告.doc(1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1 学校概况牡丹江医学院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唯一一所省属普通本科医药院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1962年因国民经济调整改为牡丹江卫生学校,1978年升格为牡丹江医学专科学校,1986年恢复为牡丹江医学院。1997年一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2010年被列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牡丹江,占地面积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
2、备总值1.38亿元,资产总值6.08亿元。学校本科招生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381人。学校开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等20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其中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学是省级重点专业,医学影像学是省级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级一类特色建设专业和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口腔医学专业列为本科一表招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和护理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内科学和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药学和外科学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
3、学、医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和诊断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学校现有教职工2464人,其中专任教师433名。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0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97人,分别占专任教师24.25%和22.4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52人、博士学位教师71人,分别占专任教师58.20%和16.40%;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有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0人;有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教学能手1人、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人;有省教学团队2个、省教育科学研究团队1个、省领军人才梯队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有100余名教师担任国家级
4、学会理事、省级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学校建设有先进的教学与科研基地,现有2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抗纤维化生物治疗实验室、麻醉与危重病学实验室),2个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组织损伤与修复实验室、肿瘤疾病防治实验室);依托学校建有黑龙江省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黑龙江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牡丹江市北药开发实验基地等科研平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和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为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五年,学校教师参加教材编写230部,其中主编教材69部;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46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1项;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83项;获得省
5、部级科学技术奖29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5489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72篇。2009年,合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119万册,校园网“千兆(1Gbps)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运行3个校级网络应用系统(教务、网络教学、办公网)、1个学校门户网站和42个二级网站,教研室、教室、实验室终端与学校网络中心宽带互连,实现了资源共享。学校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韩国建阳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英国贝德福德大学、菲律宾法蒂玛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
6、校秉承“立德立行、唯实唯新”的校训,弘扬“执着、爱校、求实、合作、创新、奉献”的牡医精神,坚持“人本、厚德、尚能、强技”的办学理念,突出“以德为先,注重人文,强化实践,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医学、药学等专业毕业生5万余人,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医药卫生战线,大部分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为黑龙江省和全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 临床医学专业概况牡丹江医学院于1958年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经历了本科层次(牡丹江医学院1958.8-1962.9)、中专层次(牡丹江卫生学校
7、1962.9-1978.12)、专科层次(牡丹江医学专科学校1978.12-1986.3),并于1986年恢复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招生。临床医学专业招生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3431人,累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总人数已达10388人(其中本科7830人)。2010年开始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五年制本科,2012年“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临床医学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为“十二五”省级重点专业。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
8、、省教学团队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教学名师2人、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学校有8所附属医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教学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总床位数8583张;有实习医院28所,总床位数32553张。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初步临床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医学毕业生;培养农村订单定向生成为能够在基层从事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全科医学毕业生。在长期办学实践中,
9、临床医学专业不断深化和丰富“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的办学思路,形成了“重医德、强技能、为基层”的专业特色。始终坚持医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执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养成相结合,大力实施“专业-学科-课程”一体化建设,不断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学生进行“三早”教育,突出全程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大预防观念、循证医学观念和社区卫生服务观念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推广形成性评价、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考试改革;开展PBL、案例式、床边式、小组讨论式、临床模拟教
10、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医学专业立足龙江、服务基层、辐射全国,培养了大批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特别是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部分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情况1 宗旨及目标1.1办学宗旨及目标定位认证标准:在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医学院校(指独立设立的医学院校和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必须依据社会对医学的期望和区域发展需要,明确其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等。 根据医学教育标准,适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及
11、卫生事业发展需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办学宗旨和目标。 1.1.1办学定位经过不断努力,把学校建成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医学院校。学科专业定位:以医学学科、专业为主,适度发展与医学相关的理学、管理学、工学学科及专业。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办学形式定位: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服务面向定
12、位:立足本省,面向行业,服务基层,辐射全国。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基层的医疗、疾病控制、保健、康复、生物制药及卫生事业管理等实际工作。功能定位: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科研为动力,开展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北药开发、地方病治疗等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应用研究;以医疗为支撑,提高附属医院疾病诊治水平,为当地提供最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不断增强办学实力,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人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我校作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医学教育、科研、医疗中心的作用。1.1.2办学理念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践行“立德立行、唯实唯新”的校训,秉承优良办学传统,与时俱进,不断
13、总结,凝练出“人本、厚德、尚能、强技”的办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原则;突出我校“以德为先,注重人文,强化实践,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1.1.3发展规划 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内涵建设,继续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深化和拓展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力争在同类、同层次院校中处于先进地位,部分学科领域或方向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大学功能完善、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优秀医学院校。2012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学校的发展目
14、标是建成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医学院校。1.1.4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在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初步临床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医学毕业生。五年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毕业后能够在基层从事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全科医学毕业生。在牡丹江医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标准(2005版)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办学标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和专业培养目标,2014年学校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了牡丹江医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有效规范
15、了各项教学工作,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标准。1.2宗旨及目标的确定认证标准:医学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的确定需通过各方面人员的认真讨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使全校师生周知。 在确定办学宗旨和目标的过程中,学校结合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根据地方经济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在广大师生员工中进行了广泛调研,发动师生员工参与讨论,献计献策,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以多种方式学习宣传,使全校师生周知。 上世纪90年代,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国医学教
16、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精神,展开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形成了“立足龙江、服务地方、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进入21世纪,学校先后制定了“十五”、“十一五”学校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任务并有效实施。2006年,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再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改革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建设“具有明显办学特色和优势、功能完善、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优
17、秀医学院校”的办学目标。2012年,牡丹江医学院召开第二次党代会,结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医学教育发展趋势,通过召开教师、学生、管理干部等座谈会,多层次、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建成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医学院校”的办学目标。1.3学术自治 认证标准:医学院校要依据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根据各自的发展要求,制订课程计划及实施方案,合理规划人员聘用和教育资源配置。 1.3.1 依法自主办学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制定牡丹江医学院章程,按章程自主办学,依法实行民主决策与管理。学校设有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
18、等组织,对学校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进行咨询和审议。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定位,以国家特别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申报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自主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计划,下达教学任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根据现有条件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社会服务,加强与国内外学校之间的教育、文化、科研交流与合作等。实行学校-学院(部)-教研室(实验室)三级教学管理,制定、完善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开展教学工作。1.3.2 自主决定人员聘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
19、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学校授权人事处负责人员聘用工作。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依法自主聘用专任教师及行政人员,严格履行考试、考核、录用等相关程序。根据自主办学及发展规划要求,学校遵循科学设岗、优化结构、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基本原则,设置了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拟按照牡丹江医学院岗位设置方案进行人员聘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待省主管部门统一批准后实施。1.3.3 自主规划教育资源学校一直坚持教学优先的原则,根据教学需求合理规划教育资源配置。教务处、资产处、财务处、后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负责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20、各学院(部)和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安排使用。在经费使用中,教学经费预算有保障并逐年增长。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语音室、校园网及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等教育资源均能满足本科教育教学需求,并根据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办学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添置教学设备,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1.4教育结果 认证标准:医学院校必须根据上述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制订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和学业成绩评定,确定学生在有效修业期内完成学业并达到上述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4.1 培养要求根据学校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如下:(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树立科
21、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愿为医学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树立关爱病人观念,尊重病人人格,保护病人隐私;坚持以预防疾病发生、减轻和驱除患者病痛为己任,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的道德责任。-充分认识医患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并积极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交流,使其充分理解和配合诊疗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树立成本效益观念,选择合理的诊治方案,充分掌握公平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有限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可用资源达到康复的最大效益。-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始终将病人及社区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创
22、新精神和敢于怀疑、敢于分析批判的精神。-尊重同仁,增强团队意识。-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2)知识要求-基本掌握生物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并能够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掌握人体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和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掌握健康教育、临床流行病学的
23、有关知识与方法,掌握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看护的有关知识。-掌握常见急症的诊断、急救处理原则。-掌握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3)技能要求-具有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和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检查的能力和较好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掌握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及常用临床操作规范。-具有常见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具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合乎伦理的诊断、治疗方法的能力。-具有运
24、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的能力。-具有与同仁、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和调动其合作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1.4.2 毕业及学位授予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有效修业期内,修满规定的学分,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符合有关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规定的毕业生,经学
25、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2010-2014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率达98.87%,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8.33%。2 教育计划学校坚持自身的办学宗旨和目标,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出发,不断适应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征求各利益方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订了与本校实际相符合、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2012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突出“重医德、强技能、为基层”的专业特色。健全了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组织机构,实行学校-学院(部)-教研室(实验室)三级管理,确保教育计划的执行。开设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改试点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26、课程整合等方面探索,注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尽可能地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1 课程计划认证标准: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制订课程计划需要教师、学生的参与和理解。课程计划要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及基本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1.1 课程计划的制定长期办学实践中,临床医学专业在深化“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办学思路的基础上
27、形成“重医德、强技能、为基层”的专业特色,实施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执业能力培养、以职业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养成。实施“分段式”人才培养,即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采取“3.510.5”三段式培养:三年半在校理论与实践教学、一年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半年基层卫生服务实践的培养模式;临床医学类专业采取“41”二段式培养:四年在校理论与实践教学、一年实习的培养模式。(1)制定原则在协调好理论与实践教学、通识与专业教育、必修与选修课、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等关系的前提下,课程计划的制定坚持“三减三增”原则,即减少课内总学
28、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减少必修课和限选课学时,增加任选课学时;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围绕目标定位,注重实用紧密围绕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及执业医师考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学校“以德为先,注重人文,强化实践,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及临床医学专业特色,增加基层卫生服务实践(指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实践)内容,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基层卫生服务实践时间为2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基层卫生服务实践时间为半年。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适当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尤其增加拓展教育模块的素质教育任选课,
29、为学生发现、发展自己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注重学生分析批判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以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就业需要和以实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上的优化,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本科层次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搭建平台。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主干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设置,专业课改变了知识面窄和内容陈旧的问题,抓住实现专业训练的最基本的核心部分。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设置教学改革试点班,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
30、内容改革,将以往“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系统为中心”和“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纵向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优化专业基础课实验,完善以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为主的实验课程体系,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开放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强化实训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加大实际操作力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三早”教育实践注重素质培养,开展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教育实践。为使医学生早期
31、树立专业意识,提前为低年级医学生创造接触临床一线的环境及条件,如开展假期医院实践、参观附属医院与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志愿导诊”等活动;开展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等,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2)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学校依据人才需求及教学运行中各方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结合学校实际,出台牡丹江医学院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教育计划的原则性意见,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各专业负责人及所属教学单位通过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教研室(实验室)负责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代表和
32、用人单位等利益方对课程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制订课程计划初稿交教务处。教务处通过专题研讨会和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征求教育专家、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校外行业代表、学生和家长代表的意见,为科学修订提供依据。经反复论证修改,形成了课程计划,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经校长办公会批准后执行。在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将课程计划印发给师生员工,并在教务处网站上公布,供师生和家长查询使用,做到课程计划周知与理解。为保证课程计划的实施,组织各教学单位、教研室(实验室)同步修订2012版课程教学大纲。2.1.2 课程的设置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临床医学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33、图2-1)。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含专业基础课)和拓展教育(含素质教育课程、“三早”教育实践等)三大教育模块构成,共包括9大课程群,具体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群、自然科学课程群、生物医学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公共卫生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科学方法教育课程群、公共课程群和素质教育课程群。每个课程群中均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两部分。课程体系的三个模块课程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表2-1)。必修和限选课程设置总计3574学时,其中,必修课程3276学时,占总学时的92.0%,限选课程总计298学时,占总学时的8.0%。任选课总计37门,共700学时。其中,专业教
34、育任选课12门,218学时,学生需修满3学分;素质教育课25门,482学时(校内任选课9门,162学时;跨校任选课16门,320学时)。同时,拓展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需修满3学分,包括“三早”教育实践、文体活动和素质教育课程三个板块。图2-1 临床医学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表2-1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类别与学时比例分配表课程性质课 程 类 别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学分课程门数必修课通 识 教 育104468635829%58.515专业教育专业基础课107073433630%5918专业课116277039233%6518合 计32762190108692%182
35、.551选修课专业教育限选课298272268%17.514任选课21821812拓展教育素质教育课48248225合 计9989722651合计(不含任选课、素质教育课)357424621112100%200652.1.3 实验课程整合改革为落实“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执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于上世纪90年代开展了生物医学课程之间、生物医学与自然科学课程之间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2012年开始了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并以整合实验课程为目标建设相应的实验室。开设的整合实验课程包括: (1)机能学实验1998年学校率先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
36、学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成为机能学实验课程,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设并编写出版机能学实验教材,总课时为56学时,在第5学期开设。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机能学实验改革项目曾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机能学实验教学团队于2010年被授予“省教学团队”称号。(2)生物技术实验将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四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为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编写出版生物技术实验教材,总课时为56学时,在第4学期开设。2011年“问题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子生物学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均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
37、研究优秀成果奖。(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三门课程的实验内容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2009年“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项目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形态学实验把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两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形态学实验。2011年“本科生病理学创新实验的探索”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专业岗位综合技能训练为加强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结合执业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大纲的要求,将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诊医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的临床操作技能,整合成临床专业岗位技能综合训练课程,68学时,第8学期开
38、设。课程内容包括规范的医疗行为、临床思维、临床沟通能力、临床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等,并编写出版临床综合技能操作规范,配合专业课的教学进程进行同步教学。2.1.4 理论课程整合改革(1)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班为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培养,深入推进学校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为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积累经验,奠定基础。2012年底,学校筹备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班(以下简称教改班),组织专家制定教改班培养方案和教学
39、大纲,并制定了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教改班的政策和措施。基础医学院从一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2个自然班编成基础医学课程教改班;临床医学院按自愿申请和择优选拔相结合原则从四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抽取36人编成临床医学课程教改班。在教学模式上,将“以学科为主”转变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疾病为中心”;在内容整合上,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分别进行整合,形成系统模块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小班、小组等方式开展教学,在每一系统模块中实施PBL、案例式等教学;在能力培养上,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评价考核方式上,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运用笔试、技能
40、操作等方法进行考核。教改班打破传统教研室运行模式,实行系统模块制。按系统模块组织教材、讲义和教学大纲的编写,引导教师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探索教学新途径和新方法;教改班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理论总学时数从普通班的2190学时,减至2156学时;实践内容学时从普通班的1086学时,增至1194为学时。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重组,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进行了器官系统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学,由原来的396学时整合为364学时。其中导论46学时,占12.6%;各论186学时,占51.1%,各论涵盖了人体的十大系统呼吸系统6%、泌尿系统7.7
41、%、循环系统9.9%、运动系统2.8%、生殖系统2.8%、消化系统7.1%、内分泌系统3.8%、神经系统8.2%、感官系统和免疫系统2.8%;实验课程96学时,占26.4%;PBL课程36学时,占9.9%(图2-2)。图2-2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后各系统比例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以器官系统疾病为基础”的课程重组,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包括九大模块的新的临床课程体系(图2-3):呼吸系统疾病76学时(13.1%)、消化系统疾病126学时(21.6%)、心血管系统疾病66学时(11.3%)、血液系统疾病(含风湿遗传免疫性疾病)52学时(8.9%)、泌尿系统疾病(含男性生殖系
42、统疾病)60学时(10.3%)、神经系统疾病78学时(13.5%)、内分泌系统疾病(含代谢性疾病)44学时(7.6%)、运动系统疾病52学时(8.9%)以及儿科学基础(含新生儿疾病与小儿感染性疾病)28学时(4.8%)。图2-3 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后各系统比例(2)生物医学“四课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学校2014年4月召开了生物医学“四课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确定了生物医学“四课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即将生物医学“四课一体”教学模式做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学”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延伸,以某一交叉知识点为切入点,以细胞生物学中细胞及亚细胞结构为主线,从其形态结构、生化组成、新陈代谢及
43、生物学功能等方面,将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知识贯穿其中,并在各自的教学中遥相呼应、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突出中心,从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能力。2.1.5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课程计划2010年学校开始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五年制本科。根据农村卫生工作需要,大力推进“二为”办学思路,确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采取“3.510.5”三段式培养,即三年半理论学习,一年三级甲等医院实践,半年基层医院实践的培养模式。加强全科医学及基层急救、预防、保健、康复等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2012年“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教育部第
44、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用性,强调疾病的预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增加基层卫生服务实践时间(社区医疗、基层医院、卫生防疫)和开设临床专业岗位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一步减少理论课学时比例,加大实践课学时比例;全科医学课程涵盖了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康复、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急诊急救。增加中医药在社区常见病症中的应用,单独开设妇产科学与计划生育、社区护理等课程。社区预防与保健包括卫生学、卫生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三门课程。卫生学涵盖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少儿卫生学五
45、个学科的内容。通过以上培养模式的调整将会加强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学生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2.1.6教材建设学校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制订牡丹江医学院教材版本选用及编写教材的规定、牡丹江医学院教材采购管理办法等教材管理制度。各理论课教材均优先选用最新版权威教材,包括“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负责对学校自编和申报出版的教材进行审核批准。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一直选用规划教材供教学使用,全部课程中规划教材的使用比例达79.4%。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0-2014年参加
46、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教材230部,其中主编教材69部;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70部,其中主编11部,副主编13部,编者46部。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合作,组织编写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系列“高等学校改革创新特色教材”。临床医学院组织编写了临床综合技能操作规范、外科手术学实验与学习指导、诊断学实验与学习指导3部特色教材;医学影像学院计划编写15部专业特色实验教材,其中有14部已经出版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班的整合课程教材已经第2次校内出版印刷。为充分发挥优质教材的示范辐射作用,支持和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
47、的教材,2014年底启动牡丹江医学院校级精品教材评选工作,评选出“十二五”校级精品教材10部。2014年,学校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成为首批“中国医学数字教育项目示范基地”。作为我国医学教育向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应用阶段的参与者,将有助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实现,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2.2 教学方法认证标准: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学校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PBL、案例式、床边式、小组讨论式、临床模拟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图2-4),注重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床边教学法临床模拟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PBL教学法网络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图2-4 临床医学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在开展PBL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