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小学音乐第六册第三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小学音乐第六册第三课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课童趣 (三课时)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 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因此要提供尽 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他们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喜 欢上音乐课,在歌唱,舞蹈方面,表现非常好。模仿能力比拟强,但 是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因此,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 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理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 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是当前首要任务。二、课程标准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 趣,开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 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
2、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表演一支短笛轻轻吹,体验其童趣。2 .掌握反复跳跃记号,进行即兴节奏问答的创作活动。教学重难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场音 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 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如小号、口笛)。2 .听辨乐器,选择曲名与画面的练习。教学重难点:熟悉乐器的音色及种类。教学过程:一、聆听.听觉直接导入:(1)播放游击队歌与苗岭的早晨的第一句音响。(2)设问:你能听辨出这两首作品的片段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1 .揭示作品的名称及演奏的乐器名称:游击队歌-口哨;苗岭的早晨一口笛;.
3、聆听游击队歌:(1)将该歌谱用多媒体显示出来,让学生边听口哨吹奏,边看歌谱, 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2)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贺绿汀。(3)复听时,可允许班上会吹口哨的同学随录音跟着学吹片断。2 .聆听苗岭的早晨:(1)初听乐曲,设问:听了这首作品你想像一下,苗寨早晨的美丽 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2)教师简单介绍口笛乐器。3 .本课中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具有匈牙利吉普赛舞蹈以及匈 牙利民间恰尔达什舞曲音乐的特点与风格,而那不勒斯舞曲是意 大利南方那不勒斯舞蹈的音乐。4 .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1)初听乐曲。要求:该乐曲的主奏乐器是属哪一类?(介绍三角 琴:三角琴是东欧俄罗斯一
4、带的传统乐器,以三角形琴身为特征的一 种三根弦的拨弹乐器。)(2)复听乐曲。乐曲的主题音调出现几次?乐曲可分为几段?速度有 没有变代?每段的情绪有什么不一样?5 .欣赏那不勒斯舞曲一小号独奏:(1)初听那不勒斯舞曲。要求:该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复听那不勒斯舞曲。要求:速度的变化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主奏乐器是什么乐器? “吹”、“拉”、“弹”属哪一类?二、听辨乐器,选择曲名与画面的练习这一听辨活动,主要是将曲名、音色、画面形象连为一体,即:将 听觉、视觉、人文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的能力。三、课堂检测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进行评价。四、教学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在演唱我是小音乐
5、家中,进行编创活动,体验做小音乐家的情 趣。2 .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并能在读谱实践中运用。3 .活动与练习(二)。教学重难点:学习演唱我是小音乐家,并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教学过程:.导入.说说自己的理想?1 .听听美国的孩子他们想干什么?一聆听歌曲录音。2 .设问:在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是哪几个国家?哪几个城市?他们 各演奏什么乐器?怎样演奏?3 .讨论上述问题:(英国-伦敦、法国-柏林、法国-巴黎。吉他-弹奏、提琴-拉奏、法 国号-吹奏。)二、学唱歌曲.1、再听歌曲。仔细听听这个歌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或规律?(每句的开始都是第二拍的后半拍起唱)这个规律学生不一定能讲 得出,教师可通过范
6、唱曲调,边唱曲调边打拍子,尤其在弱起时击拍 更突出,以引起学生注意与思考。教师适时用动作、独唱进行暗示及 语言点拨。2、教师用点谱法指导学生唱后半拍起拍的节奏,唱好第一、二句曲 调(注意乐句的完整*)。7.学唱第三乐句时,穿插讲八分休止符。学生已掌握十六分符的时值,只要点拨适时,加上点谱法的动作, 学生是能理解的。3、完整地唱好全曲后,填上歌词。4、以第一人称的角色投入即兴表演唱。5、自编歌词。如住在无锡拉起二胡;住在昆明吹起芦笙;住在上海 吹起笛子各地学生可以编当地的民族乐器,加上后面的象声词即 可。还可以翻开思路,完全自编:我是小音乐家6、音乐知识:八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的认识可以从八分音符
7、引入,这样即复习八分音符的时 值,同时也掌握八分休止符。“0 5”。结合本课我是小音乐家教学中穿插进行。八分休止符在后半拍是比拟容易的,只要前半拍的音符唱得短些即 可,但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这样往往是后半拍起唱,这就有一定难度。 教师可通过拍击、点谱、动作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一节奏。本课的“活动与练习(二)”就是配合这一乐理知识的实践活动,要 让学生认真练习。通过四分休止符与八分休止符的比拟进一步掌握 和理解。7、活动与练习(二)唱熟曲调。分别用X0 X0或OX 0X节奏改编,再唱与奏。三、课堂检测指名表演唱,其余学生进行评价。四、教学小结。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在演唱嚓亮歌声中,实践轮唱
8、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2 .活动与练习(一)教学重难点:掌握轮唱的基本演唱形式。教学过程:一、学唱歌曲.1 .演唱形式导入:我们两年多的音乐课上,基本上是大家一齐唱,这 种形式称为齐唱。有种演唱形式,曲调是一样的,但不是一齐进入, 有先有后轮流进入,这就称为轮唱。2 .聆听轮唱嚓亮歌声。要求能听辨出同一曲调分先后进入交叉进 行。3 .看歌谱再听一遍。请大家看图形谱:两个人的睑部,二次进入线条 是一样的。4 .学唱第一声部。教师范唱第一声部曲调。(1)设问:大家在看谱时有没有发现,曲调有一个什么规律?每隔几小 节的第一拍有一个什么休止符?(2)每4个小节为一句,共四句。全班分四组学生每组自学
9、一句。(教 师巡视重点指导第二句)(3)分组接唱第一声部,相互纠正,教师指导。交换乐句,再次接唱。(5)完整地唱好第一声部。5 .学唱轮唱:全班分为两局部,A唱第一声部,B唱第二声部。先学唱第二部 最后一句。(2)在教师指挥下,唱二声部轮唱。(注意进入要准确,最后结束二声部音准)轮唱时,两个声部都要注 意相互倾听,相互照顾。各人唱自己的声部还要能听另一个声部,这 是唱好二声部的关键(也包括轮唱)。(3)填入歌词。要唱得自豪,声音要明朗、悠扬,切忌喊叫。二、活动与练习(一)教师先范唱内蒙古民歌。设问:这支歌的歌名?是哪一学期唱的歌?(这首歌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的歌草原上)全班学生齐唱。设问:这支歌能
10、否唱轮唱?怎样唱轮唱?最后结束怎么办?分组讨论。常见的可以有这样两种:(1)隔两小节进入;(2)隔一小节进入。结束句可以不一起结束,即第一声部先结束,第二声部晚结束;也可 以同时结束,例如隔二拍进入的最后结束时第二声部最后一小节为; 隔一小节进入的最后一小节可压缩为,还有很多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创造。三、课堂检测分组展示、点评。表扬有创新的小组。四、教学小结。第五课牧童之歌(三课时)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 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因此要提供尽 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他们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喜 欢上音乐课,在歌唱,舞
11、蹈方面,表现非常好。模仿能力比拟强,但 是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因此,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 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理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 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是当前首要任务。二、课程标准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开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 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表演剪羊毛和聆听牧童短笛,感受和体验歌曲塑造的栩 栩如生的音乐形象,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教学过程:一、聆听乐曲牧童短笛.完整初听,感受乐曲。牧童骑在牛背上吹
12、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 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音乐如何去表现这一情景?1 .听第一乐段一遍。设问:你能从音乐中体验这一情景吗?听完后说 说你的想像与感受?2 .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3 .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聆听第二乐段。设问: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 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4 .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5 .完整地再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在学唱歌曲时结合歌曲学习认识并实践反复跳跃记号。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位小学生放学后在山坡上、在草地上,一边放羊一 边吹着笛子,悠扬的笛声响彻山野,草
13、儿、羊儿、蓝天白云都陶醉了, 是多么富有童趣。请听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二、学唱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教师范唱(或听录音范唱)。要求:听听歌曲唱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情绪?1 .讨论歌曲内容,激发学习兴趣。2 .分句学唱:难点突破,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节奏较复杂,前十六分音符、后 十六分音符都在一句3小节内同时出现,有一定难度,先给予突破。 先慢速度学唱曲调:学唱第一乐段前8小节与后4小节的曲调。第二乐段,用听唱法学唱,以减轻学生的识谱负担。3 .歌曲处理:模拟笛声在乐谱上有顿音记号,要唱得短促、轻快,以表达主人 翁欢快的心情。(2)两个乐段要处理得细致:第一乐段是绘景,第二乐段是抒情,两 段要有比
14、照。相同的乐段?8 .再次完整地听全曲,根据你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聆听边即兴用动 作来表现乐曲。9 .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10 .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二、表演歌曲剪羊毛1.放录音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2、边看画面边听范唱。设问:歌曲唱些什么内容?这一群牧场上的男 女老少在干什么?3 .再连续听两遍,请大家边听边看歌谱,在听完两遍后,测试一下, 谁的记忆最好?哪一位能唱出歌曲中的哪几句?比谁唱出句子多而准 确?4 .在学生试唱的反响中学会全歌。(学生的反响可以是歌,也可以是 曲,但凡唱歌的,再请学生补曲;是曲者,请学生补歌。)?5 .再聆听一遍范唱。他们的情绪怎样?从你对歌曲的
15、理解中认为用什 么速度、什么情绪来演唱更能表达这群牧场上人们的心情?6 .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7 .按“唱一唱改变节奏演唱,比拟一下感觉如何?为什么?8 .再完整地更有感情的唱好歌曲。9 .分组讨论,为第二局部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打击乐的选择权给学生自己,要完全表达学生的自主性。) 三、课堂检测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四、教学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学唱表演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加深体验农家“乐”之情。2 .练习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重难点: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过程:一、表演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歌名导入。设问:谁能来解释一下歌名?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
16、?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1 .聆听范唱二遍。要求能感受歌曲的内容、速度与情绪。2 .学唱曲调:听一遍曲调的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3)新授全音符。如果四分音符唱一拍,那么全音符就唱四拍。(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出现几次?(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 误。(6)完整地唱全曲小小羊儿要回家。二、演唱歌曲与处理:(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复习剪羊毛。师生讨论这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相同点: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不同处:地区风格 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情景不同:黄
17、昏赶羊群回家与剪羊 毛劳动场面。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4)从比照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讲述在本歌中的作用。还可让 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 延长是怎样的情景?(6)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宜采取分组讨论自由结 合讨论方法,并进行分别试唱试奏,尊重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给予 鼓励。三、课堂检测以小组为主。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 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这 一环节要表达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积极配合、做好服务,如道具、伴 奏等,) 四、教学小结,评价表扬。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聆听
18、和表演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理解、表现其音 乐形象。2 .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 力。教学重难点: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一、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设问:谁看过影片音乐之声?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也 可放录音do re mi歌曲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 发学生的兴趣。)1 .初听孤独的牧羊人。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2 .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 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3 .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 国的
19、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 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4 .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5 .单元小结:四首作品,一个题材,三个个体,一个群体,地区不一、风格多彩。二、曲调接龙创作游戏游戏规那么:头尾相接必需是相同的音高)有节奏的一个接一个,中间不能卡着脱节。所以要求接者要注意力 集中,并且接好最后一个音即兴脱口而出一句曲调。三、课堂检测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四、教学小结。(3)在教室内准备些道具,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表演唱,然后在全班展示,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5、互评;及时表扬三、课堂检测指名表演唱,其余学生进行评价。四、教学小结。第二
20、课时教学目标:1 .为木偶的步态舞即兴编创表演,体验其童趣。2 .节奏问答编创活动。教学重难点:通过节奏问答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与想像力。教学过程: 一、聆听:木偶的步态舞管弦乐.形象导入。设问:你们看过木偶戏吗?谁玩过木偶?哪位同学来模仿一下木偶 的动作、木偶的走路?要求:学生自由即兴模仿,教师可轻声地播放木偶的步态舞作为 背景音乐衬托。当有的学生能合着音乐的节拍走路时,教师应及时给 予表扬。设问: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木偶的形象?(活泼、可爱、滑稽、 动作机械教师适时表扬用词恰当的学生,表扬他们观察很细致, 总结很得当).聆听木偶的步态舞。揭示课题一一标题名称。欣赏第一局部音乐,要求学生在安静
21、听音乐的前提下,可以在座 位上边听音乐边做无声的动作及脸部的表情。(3)再次听第一局部时,学生可离开座位,走合拍的步子,及做身体 动作,还应保持安静,能边听边即兴表演,互相不必语言交流。教师 也同时加入学生的行列。聆听第二局部音乐,要求合着音乐的节拍走路。设问:第一局部与第二局部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表现了木偶的怎 样形象?1 .完整地聆听木偶步态舞。要求学生安静地边听音乐边根据音乐的开展变化即兴地做各人的模 拟木偶的动作,把第一、二、三局部的动作有变化地进行表演,看谁 做得最好?尤其是“步态”要做得与音乐相吻合。2 .小结:音乐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童趣与乐趣。二、编创活动:节奏问答节奏问答主要是训
22、练学生的节奏感与想像力,是一种较为自由的一 种即兴创作活动,没有太多的制约,原那么上长度相同即可,但也不是 完全一定要一样的小节数。节奏问答包含诸多音的要素,如力度、速度,以及疏密度等,而问 答相当灵活,可以强对强,也可以强问弱答、弱问强答。开始可以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在实践中主要是学生间的相互问 答,时间上也较宽松,按课堂情况而定,但不宜做得时间太长,视学 生兴趣而定。宜每课做些活动,细水长流。三、课堂检测指名表演唱,其余学生进行评价。四、教学小结。第三课时教学目标:聆听猜调,表演摇船调,从中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 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教学重难点:感悟谜语的乐趣。教学过程:一、.
23、聆听猜调云南民歌1 .初听猜调感受歌曲特点。设问:你能否听出歌中问什么?答什么?表达怎样的情绪?2 .再听猜调设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歌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3 .猜调是一首一问一答的对歌,这种形式在民歌中很常见。4 .复听猜调。5 .分析小结:这首民歌的问句一气呵成,几乎让你没有喘息的机会和 思索的余地;回答时,机灵、敏捷,对答如流,显示出回答者的智力 和思路的清晰。二、表演:摇船调.由猜调导入:我们再唱一首这样的一问一答歌曲。1 .聆听(录音)范唱。要求:能听出问什么?怎样回答?2 .再听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摇船”的感觉吗?如当你有感觉时, 请用摇船的动作为歌曲伴随律动。3 .用多媒体辅助教
24、学,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做摇船动作边看歌谱,反响 快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4 .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分男女声(或小组)试唱歌曲。教师从中获 取反响,纠正个别乐句的错误,如第3、4小节的一字多音,附点节 奏等。5 .歌曲处理:学生自由讨论歌曲声音速度等。三、课堂检测设计表演歌曲两组为一歌队,一问一答表演唱,其余学生进行评价。四、教学小结。提出要求:课后请大家收集谜语,也可以自己编,我们下节课交流。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第四课音乐会(三课时)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 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因此要提供尽 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勇于表现
25、自己。他们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喜 欢上音乐课,在歌唱,舞蹈方面,表现非常好。模仿能力比拟强,但 是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因此,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 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理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 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是当前首要任务。二、课程标准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 趣,开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 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三、教材分析.歌曲游击队歌是由我国作曲家贺绿汀所作的一首具有进行曲 风格的群众歌曲,自抗日战争初期之始传唱至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 爱。歌曲反映了处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健儿的昂扬
26、斗志、乐观精 神和必胜的信念。歌词以精练的语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游击战士 战斗生活,表达了他们的精神风貌。1 . 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这首口笛独奏曲的主题旋律取自苗族“飞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即能吹奏悠扬 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赋予乐曲以生动的趣 味。2 .器乐合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首舞曲原来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后被改编成管 弦乐曲。这是在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两首匈牙利舞曲中的一首,另一首 为匈牙利舞曲(第六号),也出自于勃拉姆斯之手笔。这里我们 将欣赏到的是用三角琴(俄罗斯的民族弹奏乐器)、手风琴等乐器合 奏的改编曲。3 .小号与乐队那不勒斯舞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第 三幕中的一首舞曲,以小号为主奏乐器。4 .歌曲我是小音乐家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 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 心声“我是小音乐家”。5 .歌曲瞭亮歌声这是一首曲调规整,词意简练而富有意境的日本儿童歌曲。歌曲 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大自然中面对远山纵情欢唱的情景,抒发了孩 子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