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解析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以下小题。流水函关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东西南北中,行走中原大地,万物都沿着黄河这条曾经的历史中轴线而生长。从这 里,黄河进入中游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 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 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我该怎样描述“这里,?此刻,它是离三门峡市区36公里的灵宝市,是灵宝市区往北 15公里的王垛村。往前追:犯 是夸父逐日道遇而死弃杖化为邓林之地,是二吸气东 来” “鸡鸣狗盗”的起
2、源地J是战国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的靖函关于“这里”的定 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东去洛阳、西达西安的故道,所 要穿越的靖山至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 称函谷,险隘之意。如此贴切的命名再没改变过。有传说是西周,武王伐纣至于牧野,大 胜而归,置关于此,又专设司险管理关塞,也有一说是秦孝公胜战后选择了最险要的这一 段来重兵把守。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 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才有了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 “双峰 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
3、性与现实抒怀。如同黄河在我抵临之前就已经流淌多年,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变了颜色, 成了时间里的事物。我当然是这样以为的,但人们告诉我这只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新 建的。现代旅游,将它打扮得阔绰而夺目。所剩无几的原址,风雨历经的原址,只留在了 黑白图片中。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会滋生怎样的失落?然而我释然了,风云际会, 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运。在这里,即使剩余一片空旷,留下的只有片瓦独 木的想象,那也是荡气回肠的。我从广场上穿过,脚步急切,仿佛要超越消失的时间去抢先一步。北邻的黄河,奔流 不停,没有人能走到水的前面,又怎能超越时间呢。绕过园区高耸的塑像、飞檐翘角的楼 阁、
4、保持年代原貌的屋舍、重点保护的纪念物,我小心翼翼地踩在被熙攘人流踩过的步行 道上。移步易景,道道帷幕拉开,却还不是我想要见到的古关遗址。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 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嫄,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 时刻,对于王维,他瞬间懂得了,继而有了那么一点体恤之心到底是文弱之人,于时 代的滚滚洪流之中,不都是身不由已吗?这么着,为了同样不可多得的才华,难道不值得 隔空浮一白?“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从未见过李白这么俯首沉静过。以往的诗句中,他自 喻为云,到得秋浦河边,竟肯低头向白云行礼了,写这组五言,他想必没有
5、饮酒,人处于 自省状态下,便稍微将身子骨放低那么一些,然后整个诗风都沉郁起来。这个时候,他不 是谪仙人了,只是一个普通的诗人李白,像杜甫那么平常平凡似的,终于成了一个沉稳 的、复杂的又可爱的李白。两鬓人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猿的哀鸣,可催生愁思,增添白发;秋风飒飒里,加剧人生无常的愁苦之情精神 的故乡早已不在,小我的无奈与卑微,全在这二十个汉字里。中年之诗大抵如此。我们的 一生中,何尝没有遭际过庾信式的“日暮途穷”的绝望?那又怎样呢?末了,还是要走出来。所以,李白这组秋浦歌我特别偏爱,这是属 于一个个平凡灵魂的杜伊诺哀歌。杜甫的短短一生,仿佛都在“哀苍生”中度过了,而被 自
6、己还原成普通人的李白,当伫立秋浦河畔,面对茫茫白水,终于肯把头低下,一改往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放纵不羁爱自由之风。小我的哀伤,恰便似幽暗 之火,一点点地捧在手心,将一颗心温热,御寒过冬。这一组五言,也是李白自己为自己送行了。这个人一生都活在孤独中。这个高蹈浮世的人,也只有他的笔下,才能流泻出如许多元多姿之诗行。寻李白(节选)余光中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7、会突然永遁,或许就在明天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肝硬化怎杀得死你?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 一土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闲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11 .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钱文借助秋浦歌探寻李白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品味诗句流露出的诗人心境, 又有对现实人生的体悟,内容丰赡且富有意蕴。B.钱文将李白和庾信、王维、杜甫进行比照,例如,以王维对功利的难以割舍来衬托李 白“一失永失”的决绝之态,突显人生道路选择的不同。C.钱文以见游入笔,由秋浦河联想到
8、李白的秋浦诗,给人平易自然之感;余诗开篇轰 然而起,破空而来,带着读者神游遐思,极富想象力。D.钱文结尾“多元多姿之诗行”总结前文,概括出李白诗歌思想意蕴的丰富性和多元 性,在一定趾程度上改变了读者对李白诗歌的既有认知。12 .请赏析散文第三段划线语句。13 .同样是“寻李白”,一文一诗所呈现出的李白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1. B(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一朵朵黑花无辜地开在雪地上”,将“抄写的小 楷”比喻为“黑花”,将“白纸”比喻为“雪地”。“无辜地”将字赋予人的情感,生动 形象。(2)运用叠词。如:“抄抄” “粒粒”“朵朵”等,形象可感,有韵律感。(3)动词生
9、动。如:“泅”描写出墨在纸上晕染开的样子,;“开”字形象生动地描写出 字落纸间所具有的灵动之美。(4)语言富有诗意。如;“白里见黑的夜气载浮载沉” 一句将“夜气”写得形象可感。(5) 口语化:如:“一骨碌”“就着” 口语化,自然亲切。12. (1)钱文塑造了李白内心沉稳安静、孤独沉郁、哀伤无奈的一面。作者在秋浦歌 里读到“漫漫秋意”觉得“孤寒而沉郁”;在“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的诗句中,领 悟到李白的俯首沉静,感受到一个“沉稳的、复杂的又可爱的李白”:在“猿声催自发, 长短尽成丝”里读到一个小我的无奈与卑微,读到李白的哀伤甚至绝望。(2)余诗塑造李白不畏权势、气度非凡、飘逸洒脱的个性特征。让
10、高力士脱靴;渴望“扁 舟破浪,乱发当风”;不在意“树敌如林”,活得自在潇洒;喝酒赋诗,有月的飘逸也有 剑的豪气与英气;恃才傲世,诗冠盛唐,诗名永垂。【解析】1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B. “钱文将李白和庾信、王维、杜甫进行比照”错误。根据原文“沉郁之气一直是抓人 的,庾信的哀江南赋枯树赋,为什么不朽?因为沉郁,烘托出人类所有的哀哀不能 言”可知,文章并没有将李白和庾信进行比照,而是举庾信哀江南赋枯树赋的例 子论证“沉郁之气一直是抓人的”。应选B。12 .此题考查学生对散文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赏析语句,可从修辞、重点词语的使用特点及整个语言的风格等角度进行。划线句中“
11、一 朵朵黑花无辜地开在雪地上”运用了比喻和比较的手法,将“抄写的小楷”比喻为“黑 花”,将“白纸”比喻为“雪地”,显得黑白清楚,富有画面感。“无辜” 一词赋予笔迹 人的情态,生动形象。“抄抄”“一粒粒”“一朵朵”运用了叠词,富有韵律感,“抄 抄” 一词表达出夜深人静之时的慵懒闲散,“粒粒”“朵朵”细致刻画了字的情态。同 时,此句中的动词都十分生动而富有诗意,“泅”生动写出了墨汁在宣纸上晕染的情态, “开”给人以墨字绽开之感,灵动美丽,化抽象为具体。整个句子读来富有诗情画意、同 时又不乏一些口语的亲切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13 .此题考查学生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能力。钱文中通过秋浦歌十七
12、首读出李白的品性及形象。读诗文,作者首先感觉到“这一组 秋浦歌,读来,孤寒而沉郁”,这也正好说的是李白的孤寒沉郁。从“黯与山僧 别,低头礼白云。从未见过李白这么俯首沉静过。” “这个时候,他不是谪仙人了,只 是一个普通的诗人李白,像杜甫那么平常平凡似的,终于成了一个沉稳的、复杂的又可爱 的李白”中可得出,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作者感受到李白的俯首沉静、沉稳 复杂。从“猿的哀鸣,可催生愁思,增添白发;秋风飒飒里,加剧人生无常的愁苦之情一 一精神的故乡早已不在,小我的无奈与卑微,全在这二十个汉字里”“终于肯把头低下, 一改往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放纵不羁爱自由之风。”可知,读“
13、两 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作者感受到“精神的故乡早已不 在,小我的无奈与卑微”。因此钱文塑造的是一个内心沉稳安静、孤独沉郁、哀伤无奈的 李白。而余诗中的李白更加豪气,“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 了”中可见李白的不畏权贵,“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肝硬化怎 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几 句生动展现出李白的自在潇洒、恃才傲物。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守岁梁子里岭南的除夕夜,来得别样的早。沁人的寒意仍沉睡在早晚的湖面,春的气息便悄然而 至
14、了。阳光冲破重重的云层,暖暖地照射在岭南的院落里,逗留在高高的墙瓦上。下午时母亲没有去田里干活,趁着天气晴好,把父亲刚买回来的猪肉砌条腌好,挂在 了门前的长竹竿上晾着。闲散的鸡群,从角落里钻了出来,三三两两地跑了过来,堆挤在 阳光的墙角边上,沐浴着这暖暖的午后冬阳。母亲收拾了石磨盘上沾着的旧米浆,把石磨推杆高高的挂起,便等着来年的春节了。 午后的阳光透过天井,斜斜地射入了墙角边上的水缸底里,在清澈的缸底叠起层层的光影 来。母亲把水勺探入平静的缸水时,缸底下的光影便环环地荡漾开来,涌动着古色的缸瓦 壁面,无意间,却扰乱了这梦境般的一泓清水。忙过之后,母亲便取来粽叶过了一遍的水,把浸泡着的糯米捞起
15、,掺入小许的腐乳, 便开始包起粽子来。我在一旁,帮着把砌好的猪肉条匀入糯米堆里,再盖上一小勺的糯 米,母亲把粽叶折上,利索地系好,放入了一旁的竹篓里堆放着。熬粽子是一个漫长的苦差活,包好的粽子装进锅里,小火慢慢地熬着。趁闲着的功 夫,天气晴好的晌午,家里便会烧上一锅锅的热水,洗起了年夜澡来。岭南的习俗里,大年初一是梳洗不得的,会把一年里的福气清洗掉。这时母亲便拿出 攒了一年的茶子油,在阳光沐浴的庭院里洗梳起头发来。这是一年里最惬意的时候,梳洗 过后,邻里的婶子们也坐了过来,大家来到了树荫底下,拿出针花线,修理起了脸毛来。 这时的我们,早已躲进厢I房胡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正玩得尽兴时,村子的
16、四周陆续地响起供饭时的炮竹声,孩子们便悄然地躲回了屋子 里,村子上突然地清冷了下来。赶回家时,红红的烛火闪闪地跳在了节日的气氛里。晚饭后,母亲把锅里的稀饭捞起,装进了滑水桶里,这是为耕牛留的年夜饭。母亲来 到牛栏前时,耕牛已显得躁动不安了,躲在黑暗的牛棚里来回地躁动着,当我们进入棚子 时,耕牛方才安静了下来。天色正渐渐地暗了下去,闪闪的烛火跳入了阑珊的夜色里,带走了一年里最后的惆 怅。忙活了一天的我们,便早早地躺到了床上。夜里,母亲又要起来,给锅里正熬着的粽子加水了。母亲找来了一块准备好的大木 头,塞进锅底,封住了灶帽口,小火慢慢地熬着过夜。我们仍没有睡意,都在等待着子夜那一刻的鞭炮声响起,那
17、时我们便可以向着父母和 爷爷讨着喜钱了。望着窗外时,爷爷水井屋里的灯火还在。想着时,便沉沉地睡了过去,夜半里被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惊醒,我跳了起来。父亲看了看墙上的钟表,说还早着呢。我有些许的失望,久久地没能再睡去,父亲问 起了我有什么新年的愿望。我迟疑了一会,想了想,便怯怯地对着父亲说,来年了,去上 学的时候,我也要一个像显全那样的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父亲思索了一下,默默地点了 点头,我便安然入梦了。夜里,做起了梦来。梦见我们正排队守在爷爷的水井屋前,向着爷爷讨着喜钱。爷爷 往我的口袋里塞上了喜钱,我向着爷爷说了一大通的祝福语,临了,我又返了回来,爷爷 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 一下。第二天一大早
18、在梦里被炮竹声惊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纸红铺满了一地,哥哥们早已 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子里,我埋怨起了父亲来。这时,爷爷正坐在水井屋 前的台阶上,招呼着我。我兴冲冲地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把祝福语说出来,爷爷已把喜 钱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刚想着要走,忽然间又想起了什么,便回过身来。爷爷笑呵呵她在 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下去,这是爷爷给我行的带顶礼。守了一个冬日,耕牛似乎嗅到了春的气息,躁动不安起来,在牛栏里不停地走动着。 父亲叫来哥哥,试着把牛牵了出去。我跟了过去,耕牛似乎感受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春日的阳光下颤颤地发抖着,久 久地迈不开腿脚,迟疑了一阵,在哥哥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田
19、野。经过了一个冬日的酝酿,空旷的田野上长满了一畦畦的野草。耕牛还没有从冬日的漫 长里缓过劲来,低着头,慢慢地啃食着田填上的青草,任着草叶上的露水沾满了柔软的毛 发。这时j 一阵轻风吹过2耕牛习惯性的甩了甩脖子j 一时觉察没了绳索的牵绊,突然地 嗅喘起来:继而发了疯似的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在田野上肆意地来回跳跃着,最终逃 在了远方里/在原野上撒起了欢来。中午,鞭炮紧密的僻啪响塞满了村落的上空。一年一度的拜春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着。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恭恭敬敬地摆在了社公前。祈求着上苍保佑我们一年里的收成吧,母亲说完,斟下了一轮的酒。当斟足了三轮, 把酒洒下地面之后,我听到了母亲在祈祷着
20、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回来时,刚好碰上了牧牛归来的哥哥,正坐在牛背上,吹着泥炭。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2021.2. 18中国作家网)14 .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包粽子、煮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有的地方也有除夕包粽子、煮粽子的习俗。B.吃年夜饭后,母亲还把锅里的稀饭捞起,为耕牛留“年夜饭”,说明耕牛在当时人们 生产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C.我大年夜里做梦,梦见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第二天爷爷果然笑呵呵地 敲了我的头顶,这纯属巧合。D.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去祭拜社公,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这是当 地
21、的一种民俗,我们不能完全把其当成封建迷信。15 .以下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写母亲用茶子油梳洗头发、我想要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等情节,表达出鲜明的时 代特色,也表现出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B.初一大早,我起来就埋怨父亲,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而爷爷给了我喜钱。这里通过 比照,表现出父亲和爷爷的不同。C.文章花了大量篇幅进行环境描写,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生活场景,表现出了 “我”对家乡的喜爱,更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眷恋,表现力很强。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材料顺序、线索安排合理,语言质朴,但不失优美。16 .加线句子写耕牛撒欢场景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17
22、 .结尾句“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运用了什 么手法?有何含义?【答案】14. C. B15 .衬托人物心情愉快。充满生活气息,说明我对家乡田野的喜爱。16 .虚实结合,眼前场景与以前场景重合。当年自己正好青春年少,美好的生活场景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回到家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犹如回到了年少时光。【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 “这纯属巧合”错。长辈给喜钱时轻敲头顶是当地习俗,我应该以前经历过,故出现 在梦中,也应验了。应选C。15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8. “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错,“比照”错。原文是“
23、第二天一大早在梦里被炮竹声惊 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纸红铺满了一地,哥哥们早已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 子里,我埋怨起了父亲来“,“我”埋怨父亲是因为父亲没有及时喊我起床,哥哥们将残 炮捡光。也没有将父亲和爷爷进行比照。应选Bo.此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画线句是描写耕牛在经历过漫长的冬天后被牵到田野里的表现。“嗅喘起来”“发了疯似 的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 “肆意地来回跳跃着”“撒起了欢来”,通过描写耕牛的表 现,表达出动物们在春天到来后的喜悦,也侧面衬托了人们的愉快心情;对耕牛的描写富有乡村气息,多年之后还能回忆起这个情景,记忆里的场景还如此生动, 表现了 “我”对
24、儿时生活的怀念;关于田野的这些描写,“阳光”“原野”“远方”,字 里行间蕴含这对对家乡田野的喜爱。16 .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句是跳出回忆的抒情。“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中“相逢”是指眼前过春节的种种场 景,如母亲拜春社等与以前记忆中的场景重合,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正好的年纪”是 指当年自己正青春年少;“出去时沐着春阳”是当年记忆中美好的场景,“春阳”象征一 切美好的感受,温暖的,充满希望的,喜悦的心情;”归来时仍是少年”,是对自己,也 是对家乡的美好祝愿,如今回到家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犹如回到了年少时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瓦下
25、听风彭家河瓦是乡村的外衣。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眼 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在川北延绵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 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假设隐假设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萌芦挂在 重峦之中。早年经常在深山中负重前行,窄窄的山路总不见头,有时要找一个歇脚的石头 都非常难。我上初中时隔几周的周末,都要与父亲一道从周边剑阁或间中的乡场上背小百 货回村代销,有次父亲特地称了我背的货物,居然有一百八十斤。在山路上走得精疲力竭 快要倒下时,转过一个山湾,突现一片竹林,便心
26、头暗喜。川北农家都喜欢在屋后栽慈 竹,可就地取材编背第、撮箕、席子等。果然,浓密的竹叶间透出一行行落满竹叶的青 瓦,看到瓦缝间飘散着缪缪灰白的炊烟,顿时就有了到家的感觉。不管主人熟不熟识,暑 天都可以到人家檐下歇凉,雨天可过去躲雨,如果正好赶上吃饭时间。主人家也不会在乎 一碗酸菜稀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在乡下时,盯着瓦顶发愣的时候也不少。早年乡下没有通电,也没有多少书看,特 别是感冒生病后,能做的事就只有躺在床上数模子、椽子和亮瓦。川北多柏树,才禀子都是 去皮粗略打整的小柏树,椽子那么是柏木板,年日一久,灰尘和油烟就把才禀子、椽子染成与 老瓦一样的黑色。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
27、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 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 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喙、喙、喙”地传过 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沙、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 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呼呼”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 话。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絮语。我 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 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 外
28、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 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 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 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 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见,难 道不是风的错吗?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 顶的瓦摔得四分五裂,抛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络风继续私 语,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
29、片瓦会与风一起私奔,也总有几片瓦会宁 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瓦只要上了房,盖在襟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要 上大下小,扣瓦要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 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 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读懂了这些。一年当中,乡下人待在瓦屋里最长的季节就是秋冬两季。庄稼都收种完毕,梅雨时 节或者霜雪天气,无所事事的大人小孩子就团聚在一起烤火做些家务。但更多的时候,我 那
30、么喜欢钻进温暖的被窝,垫着枕头靠着墙壁看小说,这样身心都温暖如春。我在乡下教书 时,有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所有的十月等文学期刊。有一天,我合上 杂志,听着瓦上风声,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 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 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入 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心如止水。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一 次老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
31、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 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 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0日24版,有删改).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段写记忆中的故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我”却早生华发,通过两者之间的对 比,抒发了时光已逝、故乡依旧在的感叹。B.作者用沉着的笔触描写具有乡村特色的人事风物,表达了在城市漂泊的自己对故乡的 回忆和找不到归属感的迷茫。C.本文中“风”有象征的意味,象征在外闯荡的人,他们有开阔的眼界,有广博的见识,或者有独特的生活经历。D.文
32、章第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前文对瓦的亲切感的描写,同时 引出下文写瓦下听风的体悟。17 . “瓦”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18 .请结合文本,赏析本文第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答案】18. B.瓦是乡村的一局部,是乡村的象征;瓦是家的象征,它默默无语任劳任怨盖在房 顶(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是怀乡的载体,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勾起对乡村生活的回忆;瓦代表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19 .角度一:善用修辞:比喻,如“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 外面闯荡的男人”,写出了瓦的静守和风的流动,形象可感。拟人,比方“瓦与风总有 说不完
33、的话” “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絮语”“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 瓦哄得服服帖帖”等,赋予瓦和风以人的情态,使读者感受到描写事物的活泼,生动形 象。反问句的使用,如“难道不是风的错吗? ”“风能说得清吗? ”用疑问形式从反面 表达正面的意思,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注意。(修辞分析答出一种即可)角度二:句式上,整散句结合,如“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 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句式错落有致,表意灵巧,调节音律,提高阅读兴趣。 角度三:拟声词的使用,如“啪”“呜呜”,使语言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角度四:语言风格生动活泼,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答出任意三个角度即可。)
34、【解析】1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 “找不到归属感的迷茫”错。结合结尾“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 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 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可知,故乡永远是我们的归 属地,没有表达“找不到归属感的迷茫”。应选B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其含义的能力。“瓦”的含义应当由浅入深,逐步表达在文中,学生通读全文,抓住关键句子,找出不同 层次中“瓦”的含义即可。由“瓦是乡村的外衣” “川北农家都喜欢在屋后栽慈竹,可就地取材编背匏、撮箕、席子 等。果然,浓密的竹叶
35、间透出一行行落满竹叶的青瓦,看到瓦缝间飘散着给给灰白的炊 烟,顿时就有了到家的感觉”可知,“瓦”是乡村的一局部,是乡村的象征;由“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楝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这 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可知,“瓦”是家的象征, 它默默无语任劳任怨盖在房顶(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由“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 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 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可知,“瓦”瓦是怀乡的载体,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勾起对乡村生 活的回忆;
36、由“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 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 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可知,“瓦”代表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19 .此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语言特色可从修辞、句式、用词以及整体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第段运用了很多修辞。如比喻,“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 面闯荡的男人”,瓦是静止的,总是踏踏实实守候着这个家,因此把它比喻为“不喜欢外 出的主妇”十分贴切;而风是流动的,永远不会老老实实呆在一个地方,因此把它比喻为 “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
37、的男人”也很生动,这个比喻出了瓦的静守和风的流动,形象可 感。如拟人,风“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 帖”,“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 “,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 缠” “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 一络风继续私语”等,这些描写把瓦和风当做普通夫妻来写,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吵架, 出走等,赋予瓦和风以人的情态,使读者感受到描写事物的活泼,生动形象。如反问,“难道不是风的错吗? ”“风能说得清吗? ”用疑问形式从反面表达正面的意思,加强语 气,引起读者注意。第段句式上采用整散句结合的形式,使表达错落有致,表
38、意灵巧,节奏富于变化,读起 来生动活泼。如“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絮语。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 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 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 句式整齐,而其他句子那么是散句,有长有短,这样的句式变化使得文章呈现出一种流畅自 然的美。第段在词语运用上也有突出特点,如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风可能受了委 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运用拟声词描写瓦摔碎的声音和风的声音,抓住了不同事物 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第段语言风格生动活泼,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如“瓦与风总有说不
39、完的话” “哄得 服服帖帖”等,语言生活化,质朴自然;“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 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带上了语气,使得表达更口语化,更有生活气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文本一: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 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年代的 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 翻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 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
40、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 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 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 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 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 而不敢进”!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歌布破关,怒而焚 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 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
41、叶, 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 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 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 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 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 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 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
42、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 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 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 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 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 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 终”而好奇与叹惋。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 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非凡?黄河在北,隆
43、起的土场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 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耳贵的轰鸣。在抵达函 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新校舍(节选)汪曾祺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 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 露着白茬。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 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大图书馆后面是大食堂。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
44、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 是木头的,因此饭有木头的气味。饭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 八个人一桌,四个菜,装在酱色的粗陶碗里。菜多盐而少油。常吃的菜是煮芸豆,还有一 种叫做蘑芋豆腐的灰色的凉粉似的东西。大图书馆的东面,是教室。土墙,铁皮顶。铁皮上涂了一层绿漆。有时下大雨,雨点 敲得铁皮丁丁当当地响。教室里放着一些白木椅子。椅子是特制的。右手有一块羽毛球拍 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随便搬动,从这间教室搬到那 间。吴宓先生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有女生没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 子。一些颇有骑士风度的男同学于是追随吴先生之后,也去搬。到女同学都落座,
45、吴先生 才开始上课。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 举。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 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他教我们宋诗。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要 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刘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 赋。闻一多先生上课时,学生是可以抽烟的。我上过他的“楚辞”。上第一课时,他翻开 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
46、“痛饮酒,熟读 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这样 讲唐诗,别的大学里大概没有。闻先生的课都不考试,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唐兰先生教词选,基本上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 一遍:“双鬓隔香红啊 玉钗头上风好!真好! ”这首词就算讲过了。我不好好上课,书倒真也读了一些。中文系办公室有一个小图书馆,通称系图书馆。 我和另外一两个同学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看书。系办公室的钥匙就由我们拿着,随时可以 进去。系图书馆是开架的,要看什么书自己拿,不需要填卡片这些麻烦手续。有的同学看 书是有目的有系统的。一个姓范的同学每天摘抄太平御览。我那么是从心所欲,随便瞎 看。我
47、这种乱七八糟看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我觉得这个习惯挺好。夜里,系图书馆 很静,只有野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我差不多每夜看书,到鸡叫才回宿舍睡觉。因此 我和同寝室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新校舍大门东边的围墙是“民主墙”。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壁报,左、中、右都 有。有时也有激烈的论战。有一次三青团办的壁报有一篇宣传国民党观点的文章,另一张 “群社”编的壁报上很快就贴出一篇反驳的文章,批评三青团壁报上的文章是“咬着尾巴 兜圈子”。这批评很尖刻,也很形象。“咬着尾巴兜圈子”是狗。事隔近五十年,我对这 一警句还记得十分清楚。当时有一个“冬青社”(联大学生社团甚多),颇有影响。冬青社 办了两块
48、壁报,一块是冬青诗刊,一块就叫冬青,是刊载杂文和漫画的。冯友兰先 生、查良钊先生、马约翰先生,都曾经被画进漫画。冯先生、查先生、马先生看了,也并 不生气。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 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 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 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文本二: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说实话,沈先生真不大会讲课。他不像闻先生那样:长髯 垂胸,双目炯炯,富于表情,语言的节奏感很强,有很大的感染力;也不像朱先生那样: 讲解很系统,要求很严格,上课带着卡片,语言朴素无华,然而扎扎实实。沈先生的讲课 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因为就学生的文章来谈问题,也很难有系统,大都是随意而谈, 声音不大,也不好懂。不好懂,是因为他的湘西口音一直未变,也因为他的讲话内容不好 捉摸。沈先生是个思想很流动跳跃的人,常常是才说东,忽而又说西。沈先生真不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