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理论基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总论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以维持其生活活动上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中心,配以六脏,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作用而实现的。双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
2、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统一整体。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一体某一局部区域内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
3、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季节气侯对人体的影响: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温;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因此,春温、夏热、长夏温、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毫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同样的情况,四时的脉象也相应的变化。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生理活动。如江南多温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一旦易地而处,环境突然变化,初
4、期多感不太适应,但经过一定时间,也就逐渐地能够适应了。四时气候的变化,是生物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有时也会成为生物生存的不利因素。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英雄模范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其一阶段
5、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其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共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部分。1、阴阳五行,是阐明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
6、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3、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备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4、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是人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告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5、病因与发病,主要阐述各种臻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臻病症的临床表现。6、病机,是阐述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上要是有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内生五邪、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等。7、防治原则,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
7、病”,对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旭,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几个上要方面。在此我们主要讲阴阳五行、脏象学说及气血津液的一些相关知识。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概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阴阳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一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者,一分为
8、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气候晴朗和阴雨,炎热和寒冷,运动与静止,等等,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矛盾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一般地说,几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
9、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如天为阳,地为阴,由于天气轻清故属阳,地气重浊故属阴。火为阳,水为阴,由于水性寒而润下故属阴,火性热而上炎故属阳。动为阳,静为阴,以物质运动变化而言,则“阳化气,阴成形”,即是指当某一物质出现蒸腾气经的运动状态时属于阳的功能,出现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时属于阳的功能,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于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但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如果两者不是相互关系的,不是统一体
10、的对立双方,也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因而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且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所以说,阴阳之中仍有阴阳可分。由此可见,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
11、然界中可无穷无尽的。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迈出,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下,左右,天地,动静,出入,升降,昼夜,明暗,寒热,水火等,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换言之,对立是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阴盛而阳
12、去牵制,阳盛而阴去牵制,牵制达不到作用时,则发生病变。阴阳的相互制约过程,也是相互水系的过程,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这种制约与消长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只有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事物才能发展变化,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动与静的相互制约与相互消长,生产了事物的正常运动。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生发,阴主收藏,阳能化气,阴能成形,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使事物不断地处于协调平衡状态,妈阴阳调和。只有如些,生物才有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如果阴阳的统一体没有阴阳的对立和消长,就不可能得到制约和统一,没有制约和统一,阴阳的对立运动也就会终止了,事物
13、便因之而消失。任何事物相互对立着的一方面,总是通过消长对别一方面起着制约作用。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的,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是疾病的形成。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别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有下了,没有下也就无所谓有上了。还有左右,热寒、表里等等,都是如此。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的别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队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
14、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作用。 (1)体现于相对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气和血的关系,一阴一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2)体现于机体的相对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兴奋与抑制等。(3)体现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无物质的功能,也没有无功能的物质。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即是指阴和阳之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消与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人一天之内的阴阳变化。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阴
15、阳对立的对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的转化,虽然可以发生突变,但大多数是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综上所述,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和对立制约,互相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是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们之间是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反相成的。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
16、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阳上部体表背部四肢外侧六腑阴下部体人腹部四肢内侧五脏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功能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功能属阳,物质属阴,是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没有物质的运行就无以生产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是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平阳秘”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阴阳失调查就会导致阴阳的偏衰,而发生疾病。但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指整个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与邪气均可以用阴阳来区分
17、其属性;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邪气变有阴邪与阳邪之分,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的过程,其结果不外乎阴阳的偏胜偏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冻是阴阳的对立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阴阳转化: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转化为阴证,阴证转化为阳证。4、用于疾病的诊断在辨证方面,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虎实八纲,但八纲中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
18、本质。5、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基本原则。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特征五行的特性:木“木曰曲直”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的事物。火“火曰炎上”引申为具有温暖升腾作用的事物;土“土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金“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以所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
19、类比,而得出事特的五行属性。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五行自然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木角酸青生风东春肝胆目筋怒呼握火徵苦赤长暑南夏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土宫甘黄化湿中长夏脾胃口肉思歌哕金商辛白收燥西秋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水羽咸黑藏寒北冬肾膀胱耳骨恐呻栗3、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学说冻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联系起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1)生克和制化: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别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木 相生
20、相生 水 相克 火 相生 相生 金 土 相生(2)乘侮: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3)相侮:指“反克”,相侮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强盛,对原来,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2、五行学说在中基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A、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木性可曲可直,枝叶达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
21、,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有清肃之性,肺气以肃降顺,故以肺属金。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B、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关系: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崦是互相联系的。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土;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脏在生
22、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延及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到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A、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即母病及子;若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故称“水不涵木”。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伟及母脏。如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犯母,若先有心血不足,然后累及肝脏,而至肝血不足,从而形成心肝血虚。B、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
23、”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如木和土的相克关系,肝属木,脾属土,肝气若旺盛,必然对脾土的克制太过,即肝气横逆犯脾胃。相侮是相克的反向而致病。如以金克木的关系而言,肺属金,肝属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肺金的肃降,有制约肝气、肝火上升的作用,故称金克木。如在肝的气火上逆或肺金不足的情况下,即可出现肝气、肝火犯肺的反克病理变化。(3)用于是诊断和治疗A、用于诊断: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归属于五行,这即是五行学说在诊断中的应用。根据五行的归属及
24、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肝主青,肺主白,肾主黑,心就赤,脾主黄。B、用于治疗、控制疾病的传变:疾病的传变,多见一脏受病,波及他脏而致病发生传变。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有太过者,泻之,不及者,补之,以控制其传变,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临床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与泻子,所谓补母主要是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肾为肝之母,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致肝阴不足者,其治疗主要是被肾之虚。所谓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心为肝之子,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其治疗主要是泻心。这就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
25、其子”。临床上由于相克规律异常而出现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之不同,但总体说,可分强弱两方面。即克者属强,表现出机能亢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机能衰退,因而在治疗原则上是抑强扶弱,并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抑强用于相克太过,扶弱用于相克不及,但须分清主次。藏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按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脏:心、肺、脾、肝、肾为五脏;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胆、胃、小肠、大
26、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六腑的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这一类的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而且还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因而称为奇恒之腑。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如,感冒了,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因而认识了皮毛、鼻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如:许多眼病,从肝着手治疗而治愈,久之得出,肝开窍于目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
27、观。主要体现在(1)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一脏一腑相为表里的主要依据是: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和相互络属;某一脏与某一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2)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五脏个有外候,与形体诸窍各有特定的联系,这是藏象学说整体观的又一具体体现。(在窍和在体)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一、五脏(一)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血指使全身的血都在脉动中运动,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脉动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脏、脉和血液构成一个相对
28、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2)主神志:这里所说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狭义的神,是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脏象学将之归为心的生理功能,若心主神志生理功能正常,则表现为精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耿敏和正常。2、心在志、在液、在体、在窍(1)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场与喜有关,藏象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忧、思、恐为五志,分属于五脏。喜,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属于良性刺激,有益于心的生理功能,但喜过度可使心神受伤。(2)在液为汗: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的一种液体
29、。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生,帮“汗为心之液”。(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指血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4)在窍为舌:在窍即是开窍的意思,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舌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二)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由于肺的位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帮又称“娇藏”。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的生理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
30、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相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于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的呼及运行,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主呼吸之气,即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患得患失,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人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是气和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2)主宣发和肃降:所谓“宣发”,即是宣发和布散,也就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所谓“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体现于: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
31、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也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吸入的清乞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3)通调水道:通是疏通,调是调节;水道,是水液运动和排泄的道路。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4)朝百脉、主治节:朝,即是聚会的意思。肺朝百脉,即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治节”,即是治理和调节。肺主治节本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是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地一呼一吸
32、;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即是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三是由于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而输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2、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为忧:忧愁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它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由肺主气,所以忧易伤于肺。(2)在液为涕: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窍,故肺在液为涕。(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由于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志等生理功能
33、。故皮毛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赖于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皮毛也能反映出肺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亦较强;反之,肺气虚,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御外邪的能力就低下,可出现多汗和易于感冒,或皮毛惟悴枯槁等现象。(4)在窍为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门”之说。(三)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1)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
34、,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饮食入胃,对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了的。但是,必须依赖于用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于全身。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为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反之,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即称作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
35、化吸收机能即因之而失常,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运化水液(湿),即是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和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正是因为脾的运化功能,对于整个人估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2)主升清:所谓“升清”的升,是指脾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也就是或清和降浊相对而言,这是一个言
36、面,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则元气充沛,人体始有生生之机;同时,也由于脾气的升发,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所孙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脾气(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至内脏下垂等病症。(3)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亏虚,气的统摄作用减退,而导致出血。2、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
37、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休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气结,气结于中,则影响脾的升清功能,故有思伤脾之说。(2)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它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脾胃不和时,往往引致口涎分泌异常。(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这是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臻于健壮。人本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四肢的营养输送,全赖于清阳的升腾宣发。因此,脾气健运,则
38、四肢的营养充足,而活动也轻松有力;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的营养不足,可见倦怠无力,或痿废不用。“清阳实四肢”,四肢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功能是否健旺密切相关。(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开窍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口味的正常与否,全赖于脾胃的运货功能,也即是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是否正常。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实际上也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映。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在五行
39、属木,主动,主升。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1、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运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活动也就正常和调。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是肝失疏泄,则气的升
40、发就显不足,气的疏通和畅达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英雄模范些局部的胀痛不适等病理现象。二是肝的升发太过,则气的升发就显现过亢,气的下降就不及,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病理表现。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气机的郁结,会导致血行的障碍,形成血瘀,月经不调,痛经等,气机的郁结也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产生痰、水等病理产物。B|、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是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而肝的疏
41、泄功能,又和脾胃的升降密切相关。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重要条件。如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不仅能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泄泻;而且还能影响及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在下则为便秘。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还体现于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肝与胆相连,胆汁是肝之余报,积聚而成。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实际上也是肝主疏泄功能的一个方面。肝的疏泄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否则,则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等。C、调畅情志: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就易于开朗;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
42、郁。肝的升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心情易于急躁,发怒。反之,反复持久的情志异常,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此外,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与肝的疏荡功能也有密切关系。(2)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其次,肝的藏血,变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肝的藏血功能,还包含着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如,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脏就把所贮存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会的需要。当人安静时,部分血液便回藏于肝。由于肝脏对血液有
43、贮藏和调节作用,所以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皆与肝有密切关系。肝血不足,不能养目,则眼干,神物不清等。肝的调节血量功能,是以贮藏血液为前提的,只有充足的血量贮备,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但是将贮藏于肝内之血输布于外周的作用,实际上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血液运行方面的一种表现。肝的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是藏血与疏泄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才能完成。藏象学说还有肝藏魂之说。2、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为怒:怒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由于肝主疏泄,阳气升发,为肝之用,故说肝在志为怒。如因大怒,则势必造成肝的阳气升发太过,则怒伤肝。反之,肝的阴血不足,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易怒。(2)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
44、目出。泪有濡养和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可以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肝阴不足,则目干,肝经湿执,则目眵增多。此外,在悲哀时,泪液也会增多。(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其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的血液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也就是说,肢体运动的能量来源,全赖于肝的藏血充足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则手足麻木,屈伸不利等。爪,即指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肝血充足,则爪甲韧明亮,红润光泽。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暗,
45、或变形。(4)在窍为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肺气疏泄和肝血之营养。此外,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有联系。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的作用。肾对于精气的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
46、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良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剩余部分,藏之于肾。肾中的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称为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是机体各脏阴阳的根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护着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2)主水:肾主水液
47、,主要是指肾中的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佃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出体外。肾中的精气是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又艳情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故说肾主水液。如果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常,则既可引起关门不利,小便代谢障碍而发生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3)主纳气:纳,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唾弃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