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马鞍山市花山区金玉兰小学 张 凯2013/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数学教学支配及进度一、学生状况分析五(2)班共有学生42人,大局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比拟高,能从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动身获得学问,抽象思维程度有了确定的开展. 根底学问驾驭比拟坚固,有确定的学习数学的实力。在课堂上大局部学生能主动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确定的视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实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沟通合作,但自主讨论实力不高。有相当一局部的学生根底学问差,上课不细致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须要教师催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后20%的学生教学,
2、在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创设开心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支配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根底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根底学问,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相识的根底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
3、支配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学问和阅历的根底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验,相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究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驾驭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外表积公式,探究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开展。 3、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问。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根底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拟稳定、牢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牢靠性比拟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
4、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相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另一方面,支配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视察、揣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浸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学问和生活阅历,支配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体会探究的乐趣和
5、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理论实力。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根底学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比拟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展整数、小数的互化,可以比拟娴熟地进展约分和通分。驾驭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驾驭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拟娴熟地计算简洁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洁实际问题。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展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驾驭长方体和正方体
6、的体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探究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洁图形旋转90度;观赏生活中的图案,敏捷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说明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详细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相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须要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示数据。(2)根本技能:经验从实际生活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觉生活中的
7、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视察、分析及推理的实力。(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使学生主动主动参与获得学问的全过程,让他们相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宠爱数学,乐学数学。形成对数学的深厚爱好,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念,进步学生的互相合作实力和人际交往实力。引导反思促进情感看法的开展。教学时留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化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确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看法。创立让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时机,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爱护学生对数学的新奇心和求知欲。四、教学重、难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8、,统计。五、教学措施:(1)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学问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见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和发散思维实力。 (3)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欢乐。(4)、留意学生动手操作,但凡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统计等内容里适当地让学生作一些初步的社会调查汇报展示理论结果。(尝试教学与其他学问相结合,其他学科相结合,打破学科界限,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几个
9、“训练” (5)、留意根底学问、根本技能的训练。防止死记硬背,尽量使学生自己探究、领悟得出规律,然后进展强化规律。(6)、变式题的训练:在根底学问、根本技能驾驭的前提下,加强变式题的练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驾驭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7)教学与理论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根底上,创立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六、课时支配及进度根据义务教化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试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支配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局部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支配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详
10、细状况适当敏捷驾驭。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1、因数和倍数 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 1课时左右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识 2课时左右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 2课时左右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粉刷围墙 1课时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1、分数的意义 4课时左右2、真分数和假分数 3课时左右3、分数的根本性质 2课时左右4、约分 4课时左右5、通分 4课时左右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1、同分母分数加、减
11、法 2课时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课时左右六、统计(3课时) 打 1课时七、数学广角(2课时)八、总复习(4课时)六、详细支配:周 次起讫月日教学内容教时执行状况12.273.1注册缴费;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4课时)轴对称123.43.8旋转;观赏设计;观赏设计练习课;第一单元测试533.113.15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6课时)因数和倍数;2、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543.183.222、5、3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课;质数和合数;第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识553.253.29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长方体和正
12、方体的体积564.14.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574.84.12清明节放假一天;整理和复习;粉刷围墙;第三单元测试584.154.19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分数的意义;练习十一;分数与除法;594.224.26真分数和假分数(一);真分数和假分数(二);分数的根本性质(一);期中考试5104.295.3分数的根本性质(二);约分(一);劳动节放假5115.65.10劳动节放假;端午节放假1天125.135.17约分(二);约分(三);通分(一);通分(二)5135.205.24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整理与复习;第四单元测试5145.275.31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二)4156.36.7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二);第五单元测试、机动4166.106.14六、统计(3课时)统计(一)(二);打 ;数学广角4176.176.21数学广角;总复习4186.246.28期末检测197.17.5学期完毕工作五下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一、 教学内容轴对称旋转观赏设计二、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究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 进一步相识图形的旋转, 探究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洁图形旋转90o。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
14、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加空间观念。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观赏图形变换所创立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三、编排特点1重视学生已有的学问根底,探究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在二年级学生已经相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相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究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视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相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学问根底上探究新学问
15、。2. 留意联络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相识图形的旋转。本单元联络详细情境,让学生视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相识这些实物怎样根据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究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洁图形旋转90o。3通过大量的活动,扶植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加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留意设计须要学生进展想像、揣测和推理进展探究的活动,培育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实力。例如,让学生推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展“折叠”,并将最终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
16、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索“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实力得到充分的熬炼。四、详细编排标题例题支配轴对称例1轴对称的特征例2画轴对称图形旋转例3旋转的特征例4把一个图形旋转90度主题图:(1)联络生活实际,引出图形的变换。(2)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轴对称例1:轴对称的性质(1)复习轴对称图形有关学问。(2)分别视察松树和小草,再整体相识轴对称。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3)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 ,概括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 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的相识从阅历上升到理论。例2:画一个图形的
17、轴对称图形(1)在已经驾驭画简洁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根底上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提示学生思索画的步骤和方法:先画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做一做教材让学生推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展空间想像,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假设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扶植学生进展想象。旋转例3:旋转的性质(1)复习旋转有关学问。(2)线段的旋转:从指针的变换方向、长度和角度,三个方面把握线段旋转变换的特征。(3)图形的旋转:从点、线段、图形的角度视察风车:对应点与原点O连线组成
18、的角有没有变更,对应点与原点连线的长度有没有变更。从而使学生对旋转变换的相识从阅历上升到理论。例4:把一个图形旋转90度(1)从三角形的旋转方向、边的长度和角度三个方面,思索如何把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2)把图形的旋转分解为顶点与点O连线的旋转,先把OA旋转90度;再把OB旋转90度,连结AB便可。做一做(1)根据旋转变换的性质推断,进一步体会旋转的特征。 (2)利用旋转设计图案。(3)体会利用旋转变换进展设计图案带来的美感。观赏设计)转做纳总结画法称。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1)结合主题图中的图案,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展设计图案带来的美感
19、,数学的价值。 (2)利用图形变换设计图案。练习一第1题,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漂亮的图案。第2题,教科书呈现了几个剪好的图案,让学生推断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实力。第3题,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学问进展推断。第6题,让学生通过试验发觉另一类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设计镶嵌图案)2)(1)在四年级学习了图形的密铺(镶嵌)根底上,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展设计图案带来的美感,数学的价值。 (2)利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五、教学建议1留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展活动和探究。由于本单元
20、学问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学问根底上,并结合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进展支配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视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实在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立进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答复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索。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实力才能得以熬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开展。 2恰当把握教学目的。这一局部内容教学须要特殊留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他发觉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3留意学问的科学性。这局部学问虽然不要求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变换的特征,但也要留意学问的科学性,
21、避开学生在操作和画图时出现不标准的状况。课 时 计 划课题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1节 轴对称教学总时数3第 一 课时教 学 目 标1、进一步相识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会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教学重点会利用轴对称的学问画对称图形。教具打算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学问画对称图形。导学过程:(一 )根底训练【口算】1.54=2.60.2=0.123=2.40.2=7.20.01=1.58=6.40.8 =10.125 =0.320.04=7.20.9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2平方厘
22、米,底边长5.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通过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很多漂亮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小结】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很多事物设计出很多漂亮的事物和图案。如今,我们就一起进一步讨论对称、平移和旋转。2、学习第3页例1. 。(1)复习旧知,独立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2)进一步相识图形的轴对称。(3)探究图形成轴对称的根本性质。3. 教学画对称图形:第4页例题2。(1)引导学生思索: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当画多长?(2)在讨论的根底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
23、全过程,扶植学生订正缺乏。【小结】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假设它可以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图形成轴对称的根本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 相等。(三) 稳固练习【根底练习】1. 课本第4页做一做。【进步练习】2.课本第8页第2题。【拓展练习】3. 课本第8页第1题。(四)全课总结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假设它可以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图形成轴对称的根本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 相等。(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1
24、. 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个。角;线段;等腰三角形;扇形;三角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五边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2节 旋 转 教学总时数第 二 课时教 学 目 标1、通过生活事例,初步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 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究它的特征和性质。2、通过动手操作,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洁图形旋转90。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开展空间观念。4观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立出的美,培育审美实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洁图形沿程度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具
25、打算难点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洁图形沿程度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导学过程:(一 )根底训练【口算】7005= 0.240.6 =02504= 0.1250.25=08125=0.490.7=1405=700.5 =00615=134=【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建筑工地需黄沙50吨。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须要运几次?(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一、谈话导入:1师:三年级时,同学们已经相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的?2本节课我们接着在以前学习学问的根底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二、学习新课1 学习第5页例题3:
26、(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展讲评。2学习第5页例题4:(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扶植学生订正。【小结】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更。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挪动。旋转就是物体围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三) 稳固练习【根底练习】1. 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进步练习】2. 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2题。【拓展练习】3.课本第9页第4题。4. 课本第10页第
27、6题。(四)全课总结:你认为我们把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时应留意哪几点?师归纳以下四点:1、旋转的方向 2、旋转的度数 3、哪个点不动 4.那条边先动。(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1.画出给定图形绕0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3节 欣 赏 设 计教学总时数第 三 课时教 学 目 标1. 通过观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识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 观赏漂亮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育空间想象实力和审美意识。教学重点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致的图案。教具打算难点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致的图案。导学过
28、程:(一 )根底训练【口算】03602=0.560.28=6203=30205=1.530 =0.450.45 =3.20.16 =250708=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有一批苹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如今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 (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一、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漂亮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观赏。二、学习新课。(一)图案观赏:1、伴着好听的音乐,我们观赏了这四幅漂亮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视察讨
29、论,再进展沟通。【小结】对称、平移和旋转学问有广泛的应用。(三) 稳固练习【根底练习】1.课本第8页第3题。【进步练习】2. 课本第9页第5题。【拓展练习】3. 课本第11页数学嬉戏。(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学问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盼望同学们平常留意视察,都成为出色的设计师。(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课本第10页第7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下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一、教学内容1因数和倍数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驾驭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络和区分。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驾驭2、5、
30、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育学生的数学抽象实力。三、编排特点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干脆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展介绍。(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学问根底,更突出其应用性。2留意表达数学的抽象性。数论学问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留意培育其抽象思维。四、详细编排1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过去:用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n表示b能被n整除。如今:用na=b干脆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用
31、3412进一步稳固上述概念。(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觉12的其他因数。(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5)说明本单元的讨论范围。留意以下几点:(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根底,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需是整数。(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互相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3)留意区分乘法各局部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络和区分。(4)留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络与区分。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索。(
32、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1)最大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2)因数个数有限。(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表达了从详细到一般的思路。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做一做与例1结合起来,供应了2、3、5的倍数,为后面讨论2、3、5倍数的特征做打算。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2)因数个数无限。(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表达了从详细到一般的
33、思路。22、5、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表达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困难,因此后支配3的倍数的特征。本局部内容对于娴熟驾驭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2的倍数的特征(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2)视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展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5的倍数的特征(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1)强调自主探究,让学生经验视察猜测推翻猜测再视察再猜测验证的过程。(2)
34、可随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入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推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推断,也可用筛法。(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识20以内的质数。五、教学建议1加强对概念间互相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开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2要留意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实力。课 时 计 划课题第二单元:因数
35、和倍数第一节 因数和倍数意义教学总时数8第 一 课时教 学 目 标1.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分清如今所学因数与以往乘法学习中因数的区分;2. 通过不完全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因数是可数的,自然得出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是无法写完全,也就是说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是否存在最大和最小的问题。3.初步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方法。4.经验学习后,使学生初步感受原来学习的看似简洁的整数乘法尽然有如此大的深藏奇妙,激发学生进一步想学习它的热忱!教学重点对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性推断。教具打算难点完好地表达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导学过程:(一 )根底训练【口算】26= 118= 2
36、15= ( )( )=24 ( )( )=30 34= 29= 130= ( )( )=24 ( )( )=30 112= 36= 56= ( )( )=24 ( )( )=30 ( )( )=30 【解答题】请你用一句话小结上面四组口算题(根据自己的学生说的)(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 请你说说下面两组计算,有什么一样和什么不同?(引入因数和倍数的前提学习条件)1.23=3.6 123=36 0.65=3 65=300.13=0.3 13=321.8=3.6 218=36( ) ( )2. 引入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情景图(1)第一种排法: 列式:( )得出:(2)第二种排法: 列式:( )
37、得出:(3)你能想出第三种排列方法吗?不妨试试!(假设想出,要把图形排出) 排图: 列式: 结论:【小结】1、2、3、4、6是12的因数 反之,12是哪些数的倍数呢?3.进一步深化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意义(1)回到根底训练第一组题,请学生详细准确地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26= 118= 215= 34= 29= 130= 112= 36= 56= 310= (2)自己列举并叙述(3)【小结】根据因数和倍数个数的多少?你有什么发觉?(三) 稳固练习(10题)【根底练习】在下面计算算式里,哪些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为什么?假设是请你用一句完好话把因数和倍数关系说出来。“如什么是什么的因数”1.23=3
38、.6 123=36 0.65=3 65=300.13=0.3 13=3 21.8=3.6 218=36【进步练习】1.根据下面的几个算式把24和30的全部因数写出。 ( )( )=24 ( )( )=30 ( )( )=24 ( )( )=30 ( )( )=24 ( )( )=30 ( )( )=302.24是哪些数的倍数呢?30呢?【拓展练习】1.15的因数有哪些?15是哪些数的倍数?2. 从中你能发觉了什么?(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课本第16页第5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课题第二节 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总时数第 二 课时教 学 目 标1.进一步学习求一个数的全部因数和倍数
39、;驾驭一般方法,学会用常见的几种形式表达。2.经过屡次的求解经验过程,在事实面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是可数的,自然得出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自己;而倍数是无法写完全,也就是说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也是自己。教学重点驾驭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常用方法及常用的几种书写表达形式教具打算难点完好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导学过程:(一 )根底训练【口答】根据下面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49=36 2540=1000 327=224【解答题】18的因数有哪些?10是哪些数的倍数?(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教学:例1 18的因数有哪几个?(1)你
40、还能找出18的因数码?并说出你的找法(要板书)。(2)小竞赛。看谁既快又能完好地把30和36全部因数找出来(根底练习)?(3)共享冠军阅历(介绍方法)。(4)咱们再来一次找寻32和48的全部因数的竞赛(根底练习)?(5)请你试着把18全部找出的因数表述出来。(假设学生能用常见的两种表达最好;假设不能须要教师的引导)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有可能是乱的):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乱放 (6)通过眼看,自我感觉调整这些因数最好按序排列 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按大小依次):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按大小依次 (7)做根底练习第2题【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