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风筝》导学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风筝》导学案-语文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风筝导学案 语文版学习目标:1.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2. 勾画出文中重点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1、 查资料。鲁迅的许多文章,都具有深奥难懂的特点,如果单从课文入手,很可能越学越茫然。这就要我们课下多查资料,尤其是与课文时代背景有关的资料,这样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 悟重点。风筝一文中有许多重点句子,对于这些句子,学习时要重点感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知识链接(文学常识填空) 作者作品:风筝的作者是 ,原名 , 人。我国伟大 的文学家、 、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强烈抨击封建制度和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代表作有:散文集 、散文诗集 小说集 、 、杂文集 等。风筝选自 。写作背景: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一、 【预习导学】 1、在课文中标记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弄清它们的音形义,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诀别( ) 宽恕() 虐杀( ) 伶仃()模样() 点缀( ) 什物() 嫌恶( )憔悴() 可鄙() 瑟缩( ) 堕下去( )2.解释下面的词语。伶仃: 肃
3、杀: 憔悴: 惊惶: 点缀: 瑟缩: 诀别: 虐杀: 嫌恶: 瘦得不堪: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3、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第二部分(3-11段), 。第三部分(12段),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3、4段),“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第二层(5、6段), 。第三层(7-11段), 。二、合作探究1、这篇散文诗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结合时间、人物、事件简要概述。 2、我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3、作者想过用什么办法弥补自己的过失了吗?最后用了什么方法补救?结果怎么样?三
4、、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收获了些什么?当堂检测 1、找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和字形的错误,并将正确的答案依次写在横线上。憔瘁(qio cu) 什物(sh) 伶仃(ln dn)虐杀(nu) 荡漾(yn) 瑟缩(sh su)倘若(tn) 吐蕾(li) 惩罚(chn f)堕下去(zhu) 掷下(zhn)2、填空风筝一文的作者是 ,原名 ,是伟大的 家, 家, 家。本文是他写的一篇 (体裁),收人散文诗集 。桂林市雁山中学导学案主备人:黄玮玲 备课组:语文组 审核人: 班 小组 姓名: 编号:_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科导学案课题 4.风筝 课型:新授课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结合时代背景,分
5、析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学法指导:1、梳理要素。学习本文时,建议同学们首先将记叙的六要素梳理出来,并一一记在课外练习本上,这样,下面的学习就变得有条不紊、顺理成章。2、体会表达方式。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但作者也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几种表达方式紧密结合,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学习时,同学们要逐一画出文中的描写、议论与抒情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其精妙之处。预习导学1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对,错)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
6、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 2、课文第四段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交待得很清楚,请将相关内容填入下表。 时间 有一天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合作探究1、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2、小兄弟对“我”的虐杀行为为什么不抗争?仅仅是因为他“敌不过我”吗?3、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的?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
7、么收获? 当堂检测:1、读第4段找出描写我粗暴折毁弟弟风筝的动作的词语,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何作用?2、亲人(老师)是否曾经扼杀过你的天性,剥夺过你的自由,请谈谈你当时的想法与今天的理解(100字左右,用第二人称对他或她说)。 桂林市雁山中学导学案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科导学案课题 4.风筝 课型:新授课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本文首尾照应的写作特点及作用;2、 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复习导学每小组任选课文两段,先组内练读,再展读。合作探究1、作者当年的行为与后来的补救以及今天的沉重,都表现了浓浓的亲情,试分析为什么? 当年 , 后来 , 今天 。 2、本文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
8、?(先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再分析。)3、本文通过叙述“风筝”事件,表达了作者那些方面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小结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本文是通过对 的叙述和严肃的 ,批判了 ,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 。 2、学习本文你感悟到了什么?与同学们分享分享。 当堂检测1、为什么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2、在严冬你可曾感受到过春意?在酷暑你可曾感受过清凉?在春天你可曾感受过寒冷?试说说(100字左右) 3、下面是某同学跟老师的一段对话,请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许雪林:在风筝的第一自然段,作者通过“灰黑色的秃树”、“浮动”等短语渲染出北京冬天的肃杀的景象,表现出作者的“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这其实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愤怒。王老师:哦?你这样理解的依据是什么?许雪林:王老师:说得好,很有见地,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值得大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