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人的社会化.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4786767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人的社会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学:人的社会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人的社会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人的社会化.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社会学:人的社会化【精品文档】第 14 页第十七章 人的社会化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及意义(1)含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2)类型: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继续)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3)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所谓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是指承担着社会化任务或者发挥着社会化功能的各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环境。这里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

2、传播媒介和社区等。(4)意义:社会化是人格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延续的必要途径,因此是社会良心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机制。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一) 社会化概述(1)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2)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个人生来只是自然人、生物人,而不是社会人,他没有社会观念和社会技能,但同时人又必须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不同于自然环境,它是一个人造的世界,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因此,个人只有接受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同时参与创造社会;而社会也必须由经过社会化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组成,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 1.从个人方面分析 A.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B.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A. 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

4、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正常运行;B. 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C. 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3)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社会学对于社会化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角度,即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1.从文化角度对社会化的研究,把社会化看做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这种角度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的文化学派。2.从个性发展角度对社会化的研究,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具有个性的人。这个角度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属于社会

5、心理学的立场3.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化,就是重视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方面,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角色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同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系和发展社会结构。随着广义社会化研究的开展,以上三种研究角度有走向融合的趋势。(4)社会化类型:1.初始社会化初级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6、。2.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是指一种在过程中学习未来所要扮演的角色的社会化形式。预期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在初始社会化为基础上,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亦称继续社会化4.逆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5.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二)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特征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其内容也无法被接受,个体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由生物进化和人类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大脑是人

7、类独有的财富,正是这种在容量和结构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大脑,使得人类具备了接受社会化的一切潜能。这些潜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具有思维能力人类不仅具有一般的生物本能,而且作为高度发展的有机体,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大脑的思维能力是人能接受社会化的主要生理条件之一。 (2)人具有语言能力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维的外部表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借助语言文字学习知识,传达信息,交流思想,借助语言与他人沟通合作,参与社会生活。 (3)人具有学习能力在学习能力上,人与一般动物不同。动物的学习只限于感性领域,只能模仿不能创新。而人能在感性经验和抽象思维两个领域内进行

8、学习,把外界的信息自觉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技能,并在有目的的学习基础上不断创新。 (4)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从婴幼儿到青少年阶段,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不能自理、智力上尚未成熟、生活上不能独立的时期,必须依赖于父母或他人。这一方面决定了个人自出生以来就必须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学习社会文化,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也使得个体接受全面、复杂的社会化成为可能。此外,由于长期不得不依赖他人,所以可以培养个体的权威意识,这种意识也是顺利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三) 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所谓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是指承担着社会化任务或者发挥着社会化功能的各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环境。这里主要包括家庭、学

9、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社区等。(1)家庭家庭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培养了儿童的感情和爱,并且借助于父母的权威,使得早期社会化非常有效。 (2)学校 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学校和教师的影响逐渐成为他们社会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它为学生接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化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学生在这里将面对次级群体中的权威,遵守带有强制性的行为准则,并学会过一种群体生活。(3)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工作单位中,个人学习职业规范和职业技

10、能,学会扮演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角色,掌握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技巧。同时,工作单位也提供了一个检验家庭和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4)同龄群体所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它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龄群体中的规范和价值往往成为个人的重要参照系。在同龄群体中,个人学会平等地与他人交往,学会扮演多种角色,并培养独立精神。同龄群体是个人认识、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渠道。(5)大众传播媒介所谓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等。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

11、媒介日益发达,它在向人们宣传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着人们的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6)社区社区是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它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在许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许多方面,增进个人对于社会的了解,促进个性的成长。(四) 社会化的意义由于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不言而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没有社会化的人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

12、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社会化是人格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延续的必要途径,因此是社会良心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机制。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与内容一、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1)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并按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能力)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行的

13、因素)4.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回应)(2)生命历程理论: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1.儿童期,初始社会化2.青年期,预期社会化,“自我认同”问题(埃里克森)3.成年期,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继续社会化或发展社会化4.老年期,“59岁现象”(4)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青少年身心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关系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上一代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传达给下代,显著后果,

14、反社会人格) 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使个体处于不利地位,如户籍)3.代差(社会的不同世代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间出现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1)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他认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A.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B.在作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C.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作出下一步反应。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A.米德将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两

15、部分。“主我”是能动的部分,为人格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他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觉得行为的能力。 B.米德将社会过程分为三个阶段:B1.模仿阶段: 简单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自我意识很弱。B2.嬉戏阶段: 扮演特定、重要的角色。B3.博弈阶段: “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中的生物因素,“无意识”驱动人格发展)A.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A1.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A2.自我遵循的是现实的原则;A3.超我遵循的是完美的原则;B.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

16、时期B1.口腔期(0岁1岁)B2.肛门期(1岁3岁)B3.性器期(3岁6岁)B4.潜伏期(7岁青春期)B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人格在前三个时期已经确定。4.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人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社会环境提出的要求做出反应。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A.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1岁)B.自主与羞怯(幼儿时期,2岁3岁)C.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5岁)D.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岁11岁)E.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时期)F.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G.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H.完善与绝望

17、(成熟期或老年期)(2)生命历程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在6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有以下四个要点: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的相关性。生命的时间安排。人的能动性。(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1)儿童期,初始社会化(2)青年期,预期社会化,“自我认同”问题(埃里克森)(3)成年期,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继续社会化或发展社会化(4)老年期,“59岁现象”(三)社会化过程划分要点(1) 年限或时间界限。(2) 不同年龄段上的人具有的个性发展或心理发展特征。(3) 不同阶段个人所要达到的目标。(4)

18、 为达到不同阶段的社会化目标所采用或接受的方式方法。(5) 不同阶段,社会化任务的主要执行者或承担者。(6)在社会化的每个阶段,实际上都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或是正常的发展,或是非正常的发展。(四)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给社会化造成重大影响的关键在于,转型社会中所发生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新旧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导致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从而妨碍个人社会化的进程,导致各种社会化问题。(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社会化主要是指从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阶段,

19、这一阶段的社会化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很大影响。而转型时期的种种社会变化,导致了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社会化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社会化主体不成熟,二是社会化执行者的多样性。这样就要求,一方面社会能够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另一方面,社会应当提供令人信服的权威形象。但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两点都很难做到,以至于早期社会化的主体无所适从,只好凭感觉和好奇心行事,造成角色冲突,无法实现自我认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走出早期社会化的困境。(2)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社会失范指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分化与整合不能完全

20、同步,价值规范的更新转换难以完全协调,势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失范。社会失范使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无所遵循、无所适从,因而是转型期影响社会化的障碍因素。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社会失范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各种越轨甚至犯罪行为,从而产生再社会化问题,也就是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所谓“再社会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指在生活急剧转变中,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她)来说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狭义的理解则是专指强制性的教化过程,这里主要是指对青少年的强制教化,但是,对青少年的再社会化应以教育、挽救为主。(3)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当

21、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这种社会变迁过程不仅对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了种种不利影响,而且提出了成年人的继续社会化问题,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社会的问题。换句话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成年人也面临着自身的现代化问题。成人的继续社会化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早期社会化相对,属于广义的社会化研究范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社会学家英克尔斯通过研究,证明了成人继续社会化的可能性。他认为,只要生活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人们的人格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现代人所应具有的14项特征。在促进成人的继续社会化方面,教育和职业的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代差问题转型社会对于社会化的影

22、响也在两代人之间的代际互动和代际文化传递活动中表现出来,这就是代差(旧译“代沟”)问题。所谓代差,在狭义上是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差别;在广义上是指社会中年轻一代与年老一代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在社会学意义上,代差反映的是在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两代人在社会化阶段、社会化内容和社会化速度等方面的差异。在社会转型时期,代差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它的客观存在;其次应对代差的性质做具体分析;最后,我们应当适当处理代差问题,注意增强代际沟通和理解,促进共识,化解家庭矛盾和社会冲突。二、 人的社会化的内容1.

23、政治社会化: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2.道德社会化(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5-8岁,他律阶段,8,9自律阶段 科尔伯格:前习惯层次(避罚服从取向,工具相对主义) 习惯层次(乖娃娃取向,法律和法令趋向) 候习惯层次(社会契约的条文取向,普遍道德伦理取向)3.性别角色社会化4.再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大体上,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个性又称人格,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个人具有的稳定的、综合

24、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两个方面,即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遗传或生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条件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是社会化的产物。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它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况的觉察,是自己对于属于自己的人的特征及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人的完美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都尽可能地合乎社会需要。(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25、社会化研究的文化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社会人”不过是掌握了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并将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内在化了的人。按照这种观点,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两大部分。人们通过社会化接受价值体系,可以确定行为的目标和行为的方式。通过社会化而使人们接受社会规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此外,社会文化的内化对于社会来说,意义更为深远,它使文化得以继承、传递和延续。(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总要体现在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上,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

26、学习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未成年人必须首先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专门技能。成年人除不断深化专业技能外,也需要不断发展基本生活的技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同时,角色学习也包括了在社会化不同阶段对于不同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二)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四个方面。(1)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作用:从个体角度讲,培养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从社会角度讲,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2) 道德社会

27、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作用:动员、整合和控制;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团结。(三)(精编版)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三大方面。第三节 社会角色(1)定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2)类型: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获得角色方式);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社会角色的规范化程度);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

28、)(3)扮演过程:角色确定、角色表现、角色建构。(4)社会角色的失调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扮演中,角色间或角色内容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除,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承担的两种角色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停止表演,或者虽未退出角色,但已困难重重。(一是角色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二是虽然还处于某种角色位置,但已证明是失败的)(5) 协调原则:在特定情境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根据社会主

29、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一)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1)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了这个概念,旨在说明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人类学家林顿是角色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3)完形主义心理学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涵义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4)社会戏剧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扮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二)

30、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 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全力、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 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三)角色集社会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这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角色关系;另一种情况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强调

31、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根据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上所做的区分) 1.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2.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1.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2.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

32、行为去做。(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1.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2.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1.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2.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

33、角色。(五)社会角色的扮演角色扮演就是人们承担具体的社会角色的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角色的确定1.角色的确定,也叫做角色的“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中明确了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了自己的角色。在社会关系发生变动时,人们会遇到重新确定角色的问题。 2.角色确定不当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它包含了以下几种情况:不能胜任角色;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 3.角色确定还有个“有效性”的问题。即某种角色确定是否得到了公认。角色确定“有效性”的获得应该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

34、果。 (2)社会角色的表现 1.角色表现即通过利用一些环境因素和个人的表演,反映所扮演的角色的权利、义务及其行为规范和形象。2.角色表现的一系列环节主要包括:A.布景与道具就象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装饰一样,社会角色的表现也需要布景与道具。所不同的是,社会舞台上需要的是真正的实物。B.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布景与道具只是社会角色的一种背景与衬托,角色的更为直接的表现是扮演者的仪表、风度。此外,言谈、举止和气质等是表演者内在品质的体现,因而在角色表现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C.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在表现角色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前台表现与后台表现的不同特点,从而塑造适当的形象。此外,为使角色

35、表现出色,还必须注意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配合。(3)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从动态的角度看,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1.人们在承担了某种角色时,立即遇到了他人或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望,这种期望是每个角色承担者都必须了解的。一般而言,社会上对于某种角色的期望不会有太大差别。2.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只有角色承担者自己对角色有所认识、理解,也就是角色领悟之后,才能谈得上开始表演。通常,由于各个人的素质不一样,角色领悟的程度多有不同。3.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角色实践,它通常是与角色领悟相一致的,但有时受其他因素影响,也会不一致。在角

36、色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做出“角色建设”,即创造性地表演角色。(六)社会角色的失调 (1)角色冲突1.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结果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2.角色冲突有不同的类型,一种类型是角色不同承担者之间的冲突,这也可以称作角色外部的冲突;另一种类型是一个人在承担了多种角色之后,由于角色要求过多,或者几种角色行为规范不相容,而引起个人心理上的冲突和紧张,也可以称为角色内部的冲突。此外,即便是在单一的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3.解决措施:针对一个人因承担角色过多而造成的角色紧张,就应该减少他过多的兼职,使其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岗位上;针

37、对因角色规范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就应采取使人的角色单一化的做法,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如果不能采取回避措施,就只有靠人们利用价值观念去做角色选择了。 (2)角色不清 1.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以及应怎样去做。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2.解决措施:只有通过长期互动,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消除。 (3)角色中断1.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明显矛盾的现象。它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人们的承担前一种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2

38、.解决措施:从角色承担者个人来说,应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应了解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相继承担的那些角色的特点,为未来的角色做些准备工作;对于家长来说,应注意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指导;对社会来说,应加强对各种不同角色的培养、培训和咨询工作,对于那些因社会原因而造成的角色中断,应给予帮助。 (4)角色失败1.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更大的矛盾。最终,其表演实际上也是失败的。2.解决措施是端正心态,进行新的角色扮演 (5)角色协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 在特定情境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2. 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3. 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