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必修2知识点.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34658628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9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一必修2知识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理高一必修2知识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高一必修2知识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一必修2知识点.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理高一必修地理高一必修 2 2 知识点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低-高”(原始)高高极低“高-低-高”(传统)高高较低“高-低-高”高低高“低-低-低”低低低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的限制第 1页 共 15页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

2、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的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主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因素(决定性)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落后发达)城市化的推进、大

3、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政治因素:政策(组织性) 、战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影响变大)、家庭教育、宗教信仰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第 2页 共 15页方式为主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商业区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交通便捷、市场广阔工业区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河流下游,下风向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与文化区、风景区

4、相联系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典型模式特点第 3页 共 15页同心圆模式由 5 个同心圆组成扇形模式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多核心模式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运输因素第二、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

5、过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发展阶段特点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卫星城和工业区多;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多是连绵带;人居环境质量高,城市绿化率高,重视保护历史文第 4页 共 15页化和文物古迹。 发展中国家:虚假城市化(南美)、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国家特点产生差异的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趋缓;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6、;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处于后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工业“三废”)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破坏力原有的河网系统;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产生热岛效应。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城市环境问题: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措施

7、:.建立卫星城;.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改善交通条件和居住条件。第 5页 共 15页四、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特点: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建设方向: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五、城市化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4.城市的兴起又有

8、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 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 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 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二、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 生产协作:多道工序间的联系;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生产链联系。 2. 商贸联系:区际联系(更密切)现代物流业(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体现);国际贸易。第 6页 共 15页 3. 科技与信息联系:互联网普及电子商务发展提高企业

9、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三、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1. 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导致某些产业的空间集聚,促使产业地域的形成。 2. 原则: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要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混合型农业分布区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生产、经营方式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特点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市场适应性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区位优势自

10、然条件: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交通便利;政策扶持;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域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第 7页 共 15页特点耕地面积广,机械化程度高,耗能高,商品率很高乳畜业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最典型) 、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主导因素市场、饲料供应布局原则 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分布在大城市附近;乳制品加工业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特点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地中海式农业分布区域

11、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它地中海气候区生产特点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优势作物小麦、大麦,葡萄、柑橘、橄榄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主要因素:运输土地集聚第 8页 共 15页类型原因具体工业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制糖厂、罐头厂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啤酒厂、家具厂 3.集聚:定义: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作用:.共同利用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约生产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开展协作,促进科技创新

12、,提高资源利用率。 4.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自然资源矿产、土地、水、生物资源(资源型工业)自然条件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技术因素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市场因素直接面向市场,靠近消费地 5.环境污染的法治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效率。二、工业联系与工业区域 1.工业联系第 9页 共 15页工业生产系统主要由原料投入、生产活动和产品产出三部分组成。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原材料加工、零部件装配以及有关的生产过程。工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具有投入联系的部门称为上游工业,具有产出联

13、系的部门称为下游工业全球生产系统(生产链分散),地方生产系统(生产链在同一地方) 2.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轨迹:英国德国、德国美国、美国日本、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我国转移的重点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带。发达国家维持着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美国硅谷的信息产品、法国的高档化妆品、瑞士的名牌手表、日本的数码电子产品和德国的高档的轿车。 3. 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特征:“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乡一品”作用: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商场营销网络、社会服务,上下游配套工业得以健康发展,专业化

14、服务部门兴起。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1.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2.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在河流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在河流入海处有利于形成大城市。地区交通方式聚落分布第 10页 共 15页聚落、道路形态北方陆路(马车)陆路干道附近聚落布局成团块状,道路呈棋盘式铁路和公路沿交通线发展(郑州、石家庄、徐州)南方水运沿河设城(扬州、苏州、杭州)都成带状二、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1.交通运输对于商业布局的影响通过人流和物流来体现的。 2.商

15、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2.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产生原理类型表现当人们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自然资源衰竭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砍伐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第 11页 共 15页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分布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影响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生存

16、局域性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演变为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危害人类健康分布地域差异聚落: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原因是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污染物集中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原因是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国家:发达国家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和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枯竭:是指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的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以至不敷人类资源需求的现象。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原因:人们长时间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物链被割断,导致生态失衡,加

17、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物种的数量是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基本标志。 4.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类型: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辐第 12页 共 15页射污染等。污染类型定义污染物水污染水体因某些有害物质的大量进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使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

18、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大气污染(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洁净大气被有害气体和悬浮物质微粒污染的现象(危害: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土壤污染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有机污染物(化学农药) 、重金属(汞、铅、镉) 、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时期人地关系思想 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2.实施:

19、 21 世纪议程 ,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第 13页 共 15页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平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

20、: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需各国积极参与;地球是一个整体,解决地区性的问题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协调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力的观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一、控制人口规模 1.问题:人口过多,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2.任务: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把各个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转变发展模式 1.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使得社会多牺牲资源、环境,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2

21、.措施:将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方式。第 14页 共 15页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地位: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和森林资源定义:森林: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森林资源: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植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森林的地位: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森林的作用: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涵

22、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 3.淡水资源问题:有些国家的水资源污染,严重缺水。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的措施:农业采取滴灌的方式进行作物栽培,工业进行污水的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对生活废水进行集中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洗涤等。四、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 协调人地关系,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 措施:各国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个人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地理高一必修 2 知识点第 15页 共 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