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397866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6.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pdf(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半 径 140亿光年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 中心天体(太 阳):质 量 占 99.86%地月系:八大行星:水 星、金星、地 球、火星 组 同 地球和月球J 土 星、天 王 星、海王星 I总星岛 恒星世界、河外星系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 殊 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I 外部 条 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r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

2、能量 太阳辐射 1 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I ,太阳辐射一能源I 对地球的影回太阳辐射一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活树 黑子一出 现 于 光 球 层【类型J耀斑和日珥一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风-出 现 于 日 冕 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 期 1 1 年)I 对地球的影可H耀斑一磁暴f影响短波通信I 太阳风一极光第三节

3、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 方 向 自 应 向 空,从北极上空看呈此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旦时针方向1 周 期 J I 星日,长 丝 小 时 双 分 4 秒,而 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 9 所需的时间。1速困角速度为山 时。地 球 表 面 除 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1 绫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 0 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 半。Q 导 致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地理意义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工 偏,南半球向以偏。,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 2时,经 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一大

4、。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 方 时 相 差 分 钟。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 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 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且时 _,又 称 标 准 时。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己知地的区时土时区差X I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且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概 况 俨 道:是 一 个 椭 圆,太阳位于其中的

5、一个焦点上,每年 _月初位于近日点,2月初位于远日点。J方向:自 西向 东角速度约为每天空,近 日 点 时 较 快,远日点时较慢_周 期 为1年,约 为3 6 5日6时9分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 道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迷道_ j j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23.5。0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 6.5 的夹角._(、a 2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 阳 高 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了 名 称 虬 带、北温 带、南 温 带、北寒带、南 寒

6、 带五带t划分界线:南 北 回 归 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 赤 交 角 存 在,地 球 的 公 转(自转或公转)运动o(对应点选填右图)节气时 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4春分3 月 2 1 日赤道向 _ 北B夏至或 月 22_日北回归线向.南A秋分9 月 2 3 日赤道向 一南D冬至12 月 22 I 1南回归线向.北C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 的高度角地理意乂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2 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 南、血两侧逐渐降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及,而

7、且纬度越高,白昼越摩,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 昼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I 情况相反,赤 道 上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四季的更替:里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 季 是 一 年 中 白 昼 较 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J纵 波(P 波):能在 固体、液 体 中传播,速度较快I横 波(S 波):只 能 在 固 体 中传播,速度较 慢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友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 降,横波则

8、突然消失 立置:莫霍面以上 I 厚度:平 均 约 17千米,变化规律:大 陆 较 厚,约 3 3 千 米,海 洋 较 薄,约上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 度 越 大。组成:含量最多的3 种元素是0、Si、Al;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二 I 结 构,上 层 为 硅 铝 层,相对密度较二b,分布不连续。才 1下 层 为 硅 镁 层,相 对 密 度 较 大,分布连续。2(位 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3 结 构,上 地 幔 具 有 固 态 特 征,主 要 由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云 地 时 I 下地幔岩石圈:地 壳 和 上 地 幔 顶 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I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

9、一般认为可能是岩 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杉H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银I 结构彳 外核 呈 液态 或 熔 融 状态I内 核 呈 固 态 态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 圈 由 液态 水、固态 水和 气态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海洋 水、陆 地 水、大气 水 和 生物 水,其 中 陆 地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第 二 章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10、单 质 或 化合物1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气 态 如 天然气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1液 态 如 石汕、天然汞L固态如石 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矿物的分类彳金属矿 常见的有 赤铁矿、磁 铁 矿 等。非金属矿 常见的有 石英、长石、云母、方 解 石 等,其 中,以 能源类矿 物 和 宝 石 矿物最为重要。(_)岩石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 物 组成。J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 侵入岩,如 花 岗 岩;喷出岩,如 流 纹 岩、安 山 岩、玄 武 岩。I分类q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

11、结 成 岩 作 用 而形成。如 砾 岩、白 岩、石 灰 岩、砂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 有 层 理 构 造、有 化 石。I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 度、压 力 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 的 结 构、矿 物 成 分 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一 如麻岩、石灰岩一大理岩、砂岩一 石英岩、页岩f 板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 念:是 指 岩 石 圈 和 其 下 的 软 流 层 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J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 来 自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哀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 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

12、的地大 地 的 沧 桑 以 及 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岩石的转化“岩浆一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 用 和 喷出作 用,岩 浆 冷 却 凝 固 而形Y 成;已经形成的岩石一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一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f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第二节地 球的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 浆 活 动、地 震、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太阳能风 化、侵蚀、搬 运、堆 积、使地表趋向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

13、形态(-)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由_1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2)工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张 裂(碰撞或张裂)形成 裂 谷。1板块相对运动,就 会 碰 撞(碰撞或张裂)形成 山脉、岛弧、海 沟。(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 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 力 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 背 斜、岩层下凹的称为 向 斜。r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 力 作用。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 作用。原因J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各地

14、(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 壳 运 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 垒,如我国的华 山、庐 山、泰 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地 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3)现实指导意义:背 斜 储油、向 斜 储 水;曲:F方建隧道,原 因 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 流中下游也(凹、凸)岸形成

15、冲积平原,1山U冲 积 扇。风力的侵蚀地貌:风 蚀 沟 谷、风蚀蘑菇。.力的堆积地貌:沙 丘、黄土高原的形成。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对 流 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 低,原因是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 流 层 1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升 高,原因是 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高层大气I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j 吸收:选 择 性 性。平流层 臭 氧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16、I 水汽、C02吸收红外线:I 反射:无 选 择 性。,散射:有 选 择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太 阳-太阳辐射-4 地面f 地面辐射大气f 大气辐射-宇宙空间大气逆辎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第三节 大气环境(二)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 压 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宜.运动f同一水平面的 气 压 差异f水平运动、冷 却 下 沉/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

17、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 动 力(垂直于等压线,置压指向低压)风向与隼、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在)压线平行_ 风句和等压线斜交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 反),(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热力 因 素,如 赤 道 低气压带和极 地 高气压带 动 力 因素,如 副极地 低气压带和 副热带 高气压带y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 3 0 )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 0 6 0 )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 0 9 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 阳 直 射 点 随季节而

18、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 季 南 移。南半球则相反第三节大气环境(三)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 陆/1 力 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 地 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7月亚 洲 低 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 月亚 洲 高 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阿申低压冰岛低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 洋 面积占优势(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

19、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座苴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 洲 东 部 和 南 部 的 季 风 环 流 最 为 典 型冬季I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西 北 季风 亚洲J 1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 亚 一 东 北 季风 电陆热力性质差异季 风 夏 季 F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 亚 一 东 南 季风I、I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一 西.季风-气压带、1 风带的季节移动第三节 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四、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 理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暧气团:比下

20、垫面温度高的气团。冷气团:比下垫而温度低 的气团。2、锋面系统概念:冷暖J;团之间的交界则分类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冷锋_ 冷气团主动向暧和气团移动阴天、大风、降温、降的_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骤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冬季的寒潮暖锋噩气团主动向J空气团移动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 温 上 升、气压下 降、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宜运动天气状况实例气旋火 气 压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反气旋通_ 气压中心向外辐散(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第

21、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 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状态和 物 理 状态的变化。在 太 阳 能 及 地球用力的 作 用 下,水 在 陆 地、海 洋 和 大 气 间通过吸收热 量 或放 出 热 量,以 泡、u夜、3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地 表 蒸 发、人工增附及 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二、洋流概念:洋流又叫海 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

22、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延 _ 为 中 心 的 大 洋 环 流,北半球 呈 顺 时 针 方 向,南 半 球 呈 逆 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寒 流,西侧为 暖 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 极 地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 侧 为 暖流,西 侧 为 寒 流。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西风漂流,就性质来讲属于寒 流。(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 有 波 浪、潮 汐。洋流形成的成因

23、有风 海 流、密 度 流、补 偿 流。a、b、c、d 形成是由于盛行风的吹拂,a、d 由 于 由 纬 西 风吹拂,b、c 由于低 纬 信 风吹拂。be、f 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口1 介,性质上属于寒流。在太平洋里e、f 分 别 是 加利福尼亚寒流 和 秘鲁寒 流。在大西洋里e、f 分 别 是 加那利寒流 和 木格拉寒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 学 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 机 进 化,即 生 物 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地球上最初的

24、生命是出现在 海 洋 中的 单 细 胞 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 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太上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 境 向 有 氧 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经过了大约2 0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 方 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 洋 和 大 气 中 的 积 累,也使太阳紫 外 线 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古生代寒武

25、纪开始,大量为登推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一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留)海牛无脊椎 动物时代f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 类 时 代 一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一中生代爬 行 动 物 时 代 新 生 代 第 三 纪 哺 乳 动物时代一新生代第四纪 人 类 时代。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海生藻类植物时代一古生代中期抱 子 植物时代f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裸 子 植物时代f中生代后期、新 生 代 被 子 植物时代。(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牛代末期和 中生代末期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

26、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 上 的 海 生 无 脊 椎 动 物 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 栖 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 动物种类也灭绝了。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3然_,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

27、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化石一燃 料、砍伐森林 等,致 使 大 量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 利 昂 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 圈、丞_ 圈、土壤 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

28、的改变。表现三:某 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 物 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粉 砂 和 黏 粒 较 多,含 砂 粒 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 砂 粒 较 多,含 粉 砂 和黏粒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 石 块 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 有 明 显 的 质地分层特征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 分。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

29、壤:铁、镁、岩、钙 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 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水热 状 况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 质 与 强 度。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 化 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 植 物 和 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仃 机 质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 壤 肥 力 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四)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 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

30、形成不同的垂直 气候 带和 植被 带,导 致 土 壤 的 组成成分和 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坡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较快浅薄VF坦较慢深厚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缸。蒸 发 量 较 大,水分 状 况 差。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一少,温度状况竟。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龙。(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 土 因 素 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 地 表 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 水稻土等人类活

31、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 性

32、和 性。分异规律定 义成 因纬度地带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分异规律沿 纬线 延伸、随 纬度变化,呈纬向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三、主要陆地自然带带状分布的差异。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皿 有 规 律 地 更 替。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 山脚 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地方性分异规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 有 序 性 和 重 复 性。地方地形、地方气

33、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分 布植 被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森林自然带湿润和 半 湿 润 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 5 0m m)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草原自然带半 湿 润、半干旱的 内 陆 地 区(年降水量 2 5 0 4 5 0 m m)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干旱地 区(年降水量小于2 5 0 m m)旱 生 植 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 一、地形对

34、聚落分布的影响 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聚 落 I 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I 分类:城 市 和乡村、北方平原地区:规 模 一 般 较 大,多呈 团 聚 型、棋 盘 式的格局。聚居I 的 人 口 较 多。1 地形的影响j【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U较少。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r 自然因素:地 形、气 候、水 文 等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旦、资遮、城 镇 分 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 部 稀 疏,东 部 稠密 平原地形:限 制 较 少,一般呈 网状分布地形的影响Y,I

35、山区地形:限制较上,多 呈.之 字 型 分 布,造 价 较 高I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 态 等;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J选择有 利 地 形,避 开 不 利 地 段,尽 可 能 降 低 工 程 造 价,、【设法减少对生 态 环 境 的破坏科学技术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2蛎 时 期、历 史 时 期 和 近现代 时期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震 旦 纪 大冰期,石炭二 叠 纪 大冰期,第 四 纪 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大 间 冰 期。全球气候一直 处 于 波

36、动 变 化 之 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 暖 期 较长,寒 冷 期 偏 短;湿 润 期 与 干 旱 期 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 润 期 为主。(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 到 前1500年的温 暖 期:另 一 次 是15世 纪 以来的 寒冷 期。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加盖曾经消失,海平 面 要 比 现 在 高 出7 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在寒冷期,出现于 14-17世纪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自1861年以来,全球

37、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山此造成了:1.近现代全球陆地事水驾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雪 盖 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3.全球平均海平面升 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 0.1 0.2米。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 源 条件的变化。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 有 生态系统的改变。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 气 候 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38、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概念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 够 产 生 经济价值 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 物 质 与 能量 的总称。属性:有限 性,整体 性,地域 性,多用 性,社会 性。(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 候 资源、水 资源、土地 资源、生物 资嫄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可 再 生 资源、非可再生 资源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前煤炭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迷 建、水 力 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1低,而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木 柴 时代”。(_)煤炭时期以 重 邈L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

39、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 顿 巴 斯、德 国 的 鲁 尔、美 国 的 阿巴拉契亚 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三)后煤炭时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石 油 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 渐 被 石油 和 天 然 气 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 时代”。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 石 能源为主,转向以可 再 生 能源(一 代阳 能、水 能、风 能、生物能 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 以 石 油、天 然 气、煤 炭 为主。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阶段农

40、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 和 自然资源 的依赖程度很大。(-)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 矿产 资 源,对性产业和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石油工业城市:大 庆、克拉玛依、东营钢铁工业城市:鞍 山、本 溪、攀枝花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金 昌、铜 陵、个旧(三)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 少,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 化。第四节自然灾害对

41、人类的危害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 事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 率、影响范围和 危害程度。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 物 灾 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复杂劳动性、潜在性、群发性、多因性、实发性、周期性。二、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 人 员 伤 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 涝 和 干 旱 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三、中国的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洪水:指气候季

42、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雨涝:指因长期大 雨 或暴 雨 造成洼地枳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 地 貌 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 变 化 大、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 候 因素的影响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受 季风 的 影 响,水 资 源 时 空 分布极为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生,季节分配不均,因暴雨容易酿成洪涝灾害。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地区分布时间强降水集中地区原

43、因春夏之交(4、5 月)华南地区夏季风开始盛行,冷暖空气交绥,锋面雨带控制,暴雨时常发生6、7 月份江淮地区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锋面雨带在此徘徊,形成梅雨7、8 月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锋面雨带控制本地,出现盛夏暴雨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时降暴雨8、9 月份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一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44、。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45、。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二 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 河 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 行 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 原(即月海)、火山。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46、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 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一一磁场一一磁暴9、太阳辐射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10.自 转 方 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角 速 度(除两极为0 外,各地相等)周期: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昼夜更替不同经度不同的地

47、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度)。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一一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土区时差+途中时间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与 7.5 比较,7.5商 加 1,7.5舍去)区时差=时区差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II界 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

48、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太原:技术力量强;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19、公转 速度:1 月初-近日点一速度快,7 月初-远日点一速度慢;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黄赤交角存在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四季黄赤交角存在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一地

49、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一(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11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一两次最大值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2

50、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 月 2 2 日昼最长,12月 22日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24、昼长=日落时间一 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一夜长日出时间=12:00一昼长/2(或 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