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临床评定技术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医学临床评定技术常规.doc(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康复医学临床评定技术常规一、身体形态测量 一、周径测量 【目的】通过四肢、躯干周径测量,可评定肿胀程度、肌萎缩程度、肌肉收缩功能、呼吸状态及截肢后残端的成熟度。 【方法】(一)脱掉衣服,暴露被测部位。(二)将卷尺平放在被测标志上,与长轴垂直围绕一周,松紧度合适。 (三)测量体位和标志如下。1、 四肢周径测量:(1)上 臂:体位:上肢自然下垂,先测伸肘位,后测屈肘位。标志:肱二头肌最大膨隆处。(2)前臂: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标志:最大周径在近侧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在远端最细处。(3)大腿: 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标志:髌骨上缘向上5cm划一标点。(4)小腿: 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
2、节伸展。标志:最大周径,测腓肠肌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内外踝上最细处。 (5)手指:采用不同直径的指轮,如NO112.5mm,NO4233mm。相邻指轮直径差0.5mm。将合适的指轮套在肿胀指节上,记录编号。 2、躯干周径测量: (1)胸围: 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垂于体侧,平静呼吸及深呼吸各测一次。 标志:乳头或肩胛骨下缘的下平线。 (2)腹围: 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标志:第12肋端及髂前上棘的中点最细处。测量前排空大小便。 (3)臀围: 体位: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标志: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部位。 3、截肢残端周径测量:(1)上臂:从腋窝每隔2.5cm测量
3、一次,直至断端。(2)前臂:从尺骨鹰嘴向下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3)大腿:从坐骨结节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4)小腿:从膝关节外侧间隙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二、肢长测量 【目的】判断骨盆倾斜、腰椎侧弯原因,肘、髋、膝关节挛缩,假性延长和假性挛缩。 【方法】(一)上肢测量。患者坐位或立位,二臂垂于体侧,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二)下肢测量。仰卧位,骨盆呈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三)暴露被测部位,用卷尺按标志测二点间长度。(四)测量标志。1、上肢长: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或第7颈椎棘突到桡骨茎突。2、臂长: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髁。3、前臂长:肱骨
4、外上髁到桡骨茎突。4、手长:从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中点到中指端。5、下肢长:从髂前上棘到内踝,或股骨大转子到外踝。6、大腿长: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间隙。7、小腿长:从膝关节外侧间隙到外踝。8、足长:从足跟末端到第2趾端。 (五)截肢残端长度测量。1、上臂:从腋窝前缘到残端末端。2、前臂:从尺骨鹰嘴沿尺骨到残端末端。3、大腿:从坐骨结节沿大腿后面到残端末端。4、小腿:从膝关节外侧间隙到残端末端。二、关节活动度测量 【目的】测量关节活动度(ROM)以判断关节功能障碍程度,出现障碍的原因,评价治疗训练效果,改进训练方法。 【方法】根据被测关节大小选择合适的量角尺。向患者说明测量目的和注意事项,
5、使其精神放松,体位舒适,防止代偿性运动。一、脱去衣服,暴露受检关节,让患者慢慢活动关节二次。二、确定顶角(轴心)和该角二条边(关节上下肢体轴线)。三、将量角尺轴心放在顶角,二个测量臂与肢体轴一致。四、关节活动范围记录法如下:以中立位为0。记录0到各运动方向的活动角度,用正值表示。肘、膝、指等关切伸展受限时,应记距0欠缺角度,用负值表示。伸展超过0时用正值,称过伸。例如肘关节屈曲130过伸5,记130+5;如活动受限,伸直离中立位15,则记录130-15。五、先测主动运动,后测被动运动。六、同时测量患病关节的上下关节,并与对侧比较。七、测定时发现关节变形、浮肿、痉挛、挛缩、疼痛时应详细记录。 【
6、注意事项】一、 量时应手法柔和,量角尺的放置不能妨碍关节活动。二、有关节肌的关节,要注意肌肉对关节活动的影响。三、测被动运动角度时应请助手帮助。四、读量角尺角度时视线应与刻度在同一水平。五、用量角尺测二次,取平均值。三、徒手肌力检查 【目的】一、 判断有无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程度、范围,对神经损伤进行定位诊断。二、发现导致肌力低下的原因。三、为制定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四、检验治疗、训练的效果。 【方法】一、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和方法,以取得合作。二、脱去衣服,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三、查者必须熟练掌握:1、受检肌肉的解剖位置、神经分布及其功能。2、检查需固定的部位、加阻力部位。3、受检者的体位与重力
7、、去重力的关系。4、该肌肉收缩时应触摸的部位。四、肌力判断标准及方法。1、检查者固定关节近端,令患者在抗重力肢位进行主动运动,能完成关节全运动范围为3级。2、对3级以上的肌力进行抗阻力检查。在运动终点,阻力加在关节远端肌肉的附着点,方向与肌肉收缩方向相反,能克服最大阻力为5级,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3、对3级以下肌力进行去重力检查。去重力的方法是使肢体在床面、桌面或滑板上运动在运动,在去重力状态下能完成全范围关节运动的为2级。4、去重力状态和患者努力运动情况下关节无运动时,需触摸肌腹有无肌肉收缩,有收缩为1级,无收缩为0级。5、需进一步细分时,则在每级后以加“+”“一”号以补充级数。 五、四肢肌
8、肉肌力测定 1、臂丛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测定: (1)前踞肌: 神经:胸长神经,为C57根部分支。 功能:使肩胛骨外展外旋贴近胸壁。测定:仰卧位,肩前屈90,上肢前伸与床面垂直,固定胸部,使肩关节离开床面抬起,阻力加在上臂近肘部,在肩胛下肋面可触及肌肉收缩。 (2)菱形肌: 神经:肩胛背神经,为C5根部分支。 功能:肩胛骨内收内旋。 测定:俯卧位,二臂垂于体侧,二肩放松,固定躯干,抬肩并内收肩胛骨,阻力加肩胛骨内侧缘,在肩胛骨与脊柱间可触到肌肉收缩。 (3)冈上下肌:支配神经为肩胛上神经,C46臂丛上干分支。 冈上肌: 功能:使肩关节外展15。 测定:坐位,二臂自然下垂于体侧,固定肩胛骨,肩肱关
9、节外展15,阻力加于上臂近肘部,在冈上窝可触及肌肉收缩。 冈下肌: 功能:肩关节外旋090。 测定:俯卧位,肩外展90,上臂放在检查台上,肘屈90,前臂垂于台下,固定肩胛骨,前臂向前抬起达水平位,阻力加于前臂近腕部,在肩胛冈以下可触及肌肉收缩。 (4)肩胛下肌、大圆肌: 神经:肩胛下神经,C57,臂丛后束分支。 功能:肩关节内旋090,牵引肱骨向后靠近躯干。 测定:俯卧位,肩外展90,上臂放在检查台上,肘屈90,前臂垂于台下,固定肩胛骨,前臂向后抬起,阻力加于臂近腕处,在腋窝深处可扪及肩胛下肌收缩,肩胛骨下角触知大圆肌收缩。 (5)胸大肌: 神经:胸前神经,C58、T1,臂丛内外侧束分支。 功
10、能:上臂内收内旋,水平位内收130。 测定:仰卧位,肩外展90,躯干固定,上臂水平位内收,阻力加于上臂内侧肘部,在锁骨内下部触及肌肉收缩。(6)背阔肌: 神经:胸背神经,C68,臂丛后束分支。 功能:肩肱关节后伸050。 测定:俯卧位,二臂置体侧手心向上,固定肩胛骨,上臂贴近躯干后伸,阻力加于上 臂近肘部,在肩胛骨下角可触肌肉收缩。 (7)三角肌: 神经:腋神经,C5、6,臂丛后束分支。 功能:肩关节外展090,水平外展及内收。 测定:坐位,二臂垂于体侧,固定肩胛骨,上臂外展,阻力加于上臂近肘部,在肩峰下触知肌肉收缩。 (8)肱二头肌: 神经:肌皮神经,C5、6,臂丛外侧束分支。 功能:肘关节
11、屈曲0150,前臂旋后。 测定:坐位,上臂垂于体侧,前臂旋后,固定上臂,肘关节屈曲到150,阻力加于前臂腕部,在上臂内侧可触知肌肉收缩。 (9)肱三头肌: 神经:桡神经,C68。 功能:肘关节伸直。 测定:仰卧位,肩前屈90,肘屈曲150,固定上臂,肘关节伸直,阻力加于前臂背侧近腕处,在上臂后方触知肌肉收缩。 (10)肱桡肌: 神经:桡神经,C5、6。 功能:前臂中间位,肘关节屈曲。 测定:同肱二头肌,但前臂尺桡关节在中立位。 (11)桡侧腕伸肌: 神经:桡神经肘下分支,C6、7。 功能:腕关节屈背和桡侧外展。测定:坐位,前臂旋前,手指放松,固定前臂,腕关节背屈并桡侧外展,阻力加于第 2、3掌
12、骨背侧,在前臂桡侧可触知肌收缩。 (12)旋后肌: 神经:桡神经肘后分支,C6。 功能:前臂旋后090。 测定:坐位,上臂垂于体侧,肘屈曲90,前臂旋前位,固定肘关节,前臂旋后,阻力加于桡骨茎突背面,在桡骨小头下触知肌肉收缩。 (13)指总伸肌、示指伸肌、小指伸肌:神经:前臂挠神经深支,C68。功能:伸25指、掌指关节,或单独伸食指、小指。测定:坐位、前臂旋前,腕关节中立位,手指屈曲,固定掌骨,伸掌指关节,阻力加于近节指骨,在手背可触知伸肌腱活动。 (14)尺侧腕伸肌:神经:前臂桡神经深支,C7、8。功能:腕关节背屈及尺侧屈。测定:同桡侧腕伸肌,阻力加于第5掌骨背侧,在前臂尺侧触知肌肉收缩。
13、(15)拇长展肌: 神经:前臂桡神经深支,C6、7。 功能:拇指外展045。 测定:坐位,前臂旋后,腕中立位,固定第25掌骨及腕关节,拇指面与掌面相同方向移动,阻力加在拇指掌指关节桡侧缘,在第1掌骨底桡侧可触知肌腱活动。 (16)拇长伸肌、拇短伸肌: 神经:前臂桡神经深支,C68。 功能:拇指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伸。 测定:坐位,前臂及腕关节中立位,拇指屈曲,固定第1掌骨,拇指掌指和指间关节伸展,阻力加于拇指基节或末指背侧,在拇指背面可触知肌腱活动。 (17)旋前圆肌: 神经:正中神经肘分支,C6、7。 功能:前臂旋前、屈肘。 测定:坐位,上臂垂于体侧,肘屈曲90,前臂旋后,手指肌放松,固定上臂
14、,前臂旋前090阻力加于桡骨末端掌侧,在前臂掌侧上1/3肱骨上髁至桡骨外缘线可触知旋前圆肌收缩。 (18)旋前方肌: 神经:正中神经的前骨间神经,C8、T1。 功能:前臂旋前。 测定:同旋前圆肌。 (19)桡侧腕屈肌: 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分支,C6、7。 功能:腕关节屈曲及外展。 测定:坐位,前臂旋后,手指放松,固定前臂,腕屈曲,阻力加在第2掌骨底,在腕横纹桡侧可触知肌腱活动。 (20)指浅屈肌: 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分支,C7、8、T1。功能:第25指近节指间关节屈曲。 测定:前臂旋后,腕中立位,手指放松伸展,固定基节指骨,阻力加于中节指骨掌面,在手指掌侧触知肌腱活动。 (21)第2、3指深屈
15、肌 神经:正中神经之掌侧骨间神经,C8、T1。 功能:第2、3指远端指间关节屈曲。 测定:前臂旋后,腕中立位,手指伸展,固定中节指骨,末节屈曲,阻力加于末节指骨,在第2、3手指中节掌侧面触知肌腱活动。 (22)拇短展肌:正中神经掌部分支,C6、7。功能:拇指外展与掌面垂直。测定:同拇长展肌,但拇指与掌面垂直方向移动,在大鱼际外侧触知肌肉收缩。 (23)拇指对掌肌: 神经:正中神经掌部分支,C6、7。 功能:拇指指腹与小指指腹对触。 测定:前臂旋后,腕中立位,拇小指端接触,阻力加于大鱼际,可触知大鱼际收缩。 (24)第1、2蚓状肌: 神经:正中神经掌部分支,C6、7、。 功能:第1、2指屈掌指关
16、节,伸指间关节。 测定:前臂旋后,腕中立位,固定掌骨,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阻力加于近节指骨掌面,在屈曲掌指关节时,轻压近节指掌面,可触到蚓状肌收缩。 (25)尺侧腕屈肌:神经:尺神经肘下分支,C8、T1。功能:屈腕及尺侧屈。测定:同桡侧腕屈肌,阻力加于第5掌骨底,在尺侧腕掌面豆状骨处触知肌腱活动。 (26)第4、5指深屈肌: 神经:尺神经前臂分支,C8、T1。 功能:第4、5指远端指向关节屈曲。 测定:同第2、3指深屈肌。 (27)拇收肌: 神经:尺神经掌部分支,C8、T1。 功能:拇指内收。 测定:前臂旋前,腕中立位,固定第25掌骨,拇外展,然后使拇指内收,阻力加于拇指内侧,在第1背侧骨
17、间肌和第1掌骨之间可触知肌肉收缩。 (28)小指展肌: 神经:尺神经掌部分支,C8、T1。 功能:小指外展。 测定:前臂旋前,手腕中立位,手指内收,固定掌骨,小指外展,阻力加于小指尺侧,在第5掌骨外缘触知肌肉收缩。 (29)小指对掌肌: 神经:尺神经掌部分支,C8、T1。 功能:小指指腹与拇指指腹相对接触。 测定:同拇指对掌肌,阻力加于小鱼际,在小鱼际触知肌收缩。 (30)小指短屈肌: 神经:尺神经掌部分支,C8。 功能:小指掌指关节屈曲。 测定:固定第5掌骨,屈小指掌指关节,阻力加于近侧指节,在小鱼际触知肌收缩。 (31)第3、4蚓状肌: 神经:尺神经掌部分支,C8。 功能:屈第4、5指掌关
18、节,伸指间关节。 测定:同第1、2蚓状肌。 (32)骨间肌: 神经:尺神经掌部分支,C8、T1。 功能:手指外展内收。 测定:前臂旋前,腕中立位,固定掌指关节,手指分开并呈外展,并拢呈内收,阻力加于指动对侧,在掌骨间深部触及背侧骨间肌收缩。 2、腰骶丛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测定:(1)髂腰肌: 神经:腰大肌为L2、3前支;髂肌为股神经,L2、3。 功能:髋关节屈曲。 测定:端坐,二手扶台缘,固定骨盆,髋关节屈曲90125,阻力加于膝关节上方,在缝匠肌内侧腹股沟韧带下可触知肌收缩。 (2)缝匠肌: 神经:股神经,L13。 功能: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伴屈膝(盘腿)。 测定:端坐位,固定骨盆,一侧足跟沿
19、另一侧小腿胫骨前自下而上达膝关节,阻力加于小腿内踝上方,在髂前上棘下触到肌腱活动。 (3)股四头肌: 神经:股神经,L24。 功能:膝关节伸直。 测定:端坐位,躯干稍后倾,二手在身后支撑,固定大腿,伸直膝关节,阻力加于小腿下1/3,在大腿前面触知肌收缩。 (4)股大收肌、股长收肌、股短收肌: 神经:闭孔神经,L24,部分股大收肌由坐骨神经的L5纤维支配。 功能:髋关节内收。 测定:侧卧位,被检下肢在下,固定骨盆,上方下肢外展25,被检下肢向上靠拢,阻力加于被检大腿内侧膝上,在大腿根内侧耻骨支附近触知肌肉收缩。 (5)阔筋膜张肌: 神经:臀上神经,L4、5、S1。 功能:髋关节屈曲位外展。 测定
20、:侧卧位,被检侧在上,固定骨盆,髋关节屈曲45Page: 22,外展30,阻力加于大腿外侧膝上方,在膝关外侧稍上方触知肌收缩。 (6)臀中肌: 神经:臀上神经,L4、5、S1。 功能:髋关节外展。 测定:侧卧,被测侧在上,固定骨盆,髋关节外展045,阻力加于大腿外侧膝上方,在股骨粗隆上髂骨外侧触知肌收缩。 (7)臀大肌: 神经:臀下神经,L5、S1、2。 功能:髋关节伸直和外旋。 测定:俯卧位,膝关节屈曲90,固定骨盆,大腿后伸015,阻力加于大腿后方,在臀部触知肌收缩。 (8)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神经:坐骨神经,L4、5、S1、2。 功能:膝关节屈曲。 测定:俯卧,下肢伸直,固定骨盆
21、,膝关节屈曲,股二头肌测定时使腿外旋,屈膝,阻力为在踝部,在腓骨小头外上及胫骨外髁触知肌腱活动。半腱肌半膜肌测定时为小腿内旋,阻力加在踝部,在胫骨前内侧面近端触知肌收缩。 (9)腓肠肌、比目鱼肌: 神经:胫神经,L5、S1、2。 功能:足跖屈,腓肠肌有部分屈膝作用。 测定:站立位,足眼离地,踝关节跖屈,用足尖站立四五次不疲劳为正常,在小腿后面触到肌肉收缩。 (10)胫前肌: 神经:腓深神经,L4、5、S1。 功能:踝关节背屈和内翻。 测定:坐位,固定踝关节,足趾放松,踝背屈内翻,阻力加于足背内侧,在胫骨前触知肌收缩。 (11)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神经:腓浅神经,L4、5、S1。 功能:踝关节
22、背屈,足外翻。 测定:仰卧或常坐位,固定小腿,足外翻背屈,阻力加于外缘,在腓骨头下,小腿外侧触知腓骨长肌收缩,第5跖骨底附近触知腓骨短肌肌腱活动。【注意事项】一、测试动作按标准进行,防止代偿动作。二、每次测试都要左右对比。三、全身肌力检查时,尽量减少体位变换。在同一体位能测量的肌肉,要全部进行 完毕后再改换体位。四、 只能作大体判断,在其玩耍时诱导做一些动作,在旁观察。四、运动发育评定 【目的】正常人运动发育在婴幼儿期完成,基规律为从反射运动到随意运动,从不协调到协调,从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从头部到足部,从中枢到末梢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当围产期及婴幼儿期因伤病等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障碍时,其发育
23、规律受到破坏,引起发育迟滞。评价目的是了解小儿运动发育状况,判断障碍程度,推测预后,制定治疗和康复计划,还可运用运动发育法则训练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病儿。【方法】 一、根据小儿运动能力发育的年龄标准,将人从卧位到立位的最基本动作,按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分成6个级别,分别进行评价。 0级:在被动的情况下也不能完成规定的体位。 1级:被动运动可达到规定体位,但不能保持。2级:被动运动下可以达到并能维持规定体位片刻。3级:没有外力帮助,可以勉强完成接近规定的体位。4级:用近似于正常的运动模式完成并维持规定体位。 5级:正常。 二、小儿运动能力发育年龄。 1、12个月有控制头部的能力,如左右旋转,躯干垂
24、直时头保持中立位,俯卧位抬头23级。 2、34个月,俯卧位时抬头4级;前臂能支持上身抬起,仰卧位抬头3级;手握玩具玩,扶其二臂能坐,能翻身,控制躯干能力2级。 3、5个月,仰卧位抬头,前屈4级;膝手位,双手能伸展,双手支撑体重,下肢能伸直,支持力2级。 4、6个月,双手支撑保持坐位3级;翻身4级。 5、78个月,会爬行,手扶拦杆站立,坐稳,二手能交换玩具,拍手。 6、9个月,能由翻身到膝手位,再用手支撑站起,从抽屉里取出玩具。 7、1011个月,能站稳,扶着能走,脊柱呈生理曲线。 8、12个月,从膝手位直接变为立位,能走,能将圆圈套在木棍上,将一个东西放在另一个东西上。 9、15个月,会蹲着玩
25、,腰以上能掌握平衡,开始自己学吃饭。 10、18个月,摆动上肢走路,爬上小梯子,从瓶子里倒出小玩物。 11、21个月,可以跑。 12、3岁半,仰卧时躯干部分旋转可起立。 13、5岁,仰卧时不旋转躯干可站立。五、姿势反射检查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可导致原始反射的重新出现,平衡及保护性伸展反射出现障碍或消失。通过脊髓、脑干、大脑皮质不同水平姿势反射评价,有助分析定位诊断,判断障碍程度。可利用各种反射进行功能训练,诱发主动运动。 【方法】 一、脊髓水平反射:2个月阳性反射为正常,2个月后阳性反射为发育迟滞。 1、屈肌收缩反射:(1) 体位:仰卧,头中立位,双下肢伸展。(2) 方法:刺激一
26、侧足底。(3) 反应:出现屈髋、屈膝为阳性。2、伸肌伸张反射:(1)体位:仰卧,头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曲。(2)刺激屈曲侧足底。(3)反应:被刺激下肢失去控制而伸展为阳性。 3、交叉性伸展反射:(1)体位:仰卧,头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曲。(2)方法:将伸展侧下肢被动屈曲。(3)反应:屈曲的下肢立即伸展为阳性。 二、脑干水平反射:这组反射属于静相性的姿势反射,机体为适应头部、身体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关系,出现全身肌张力分布变化。6个月内阳性为正常,6个月后阳性为异常,多见于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或发育迟滞者。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体位:仰卧,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
27、(2)方法:将头转向一侧约90(3)反应:头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肌紧张度增高;另侧上下肢屈曲,或屈肌紧张度增高。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体位:患者取膝手位,或趴在检查者腿上。(2)方法:使头部尽量屈曲或伸展。(3)反应:头屈曲时,双上肢屈曲或屈肌紧张性增强,双下肢伸展或伸肌紧张性增强;头后仰时,两上肢伸肌紧张或伸展,两下肢屈曲或屈肌紧张,均为阳性。 3、紧张性迷路反射:()1体位:仰卧或俯卧位,头中立位,四肢伸张。(2)方法:仰卧时被动屈曲上或下肢,俯卧时完成仰伸动作。(3)反应:当仰卧被动屈曲上肢或下肢时,伸肌张力增高;俯卧时不能完成头后 仰、肩后伸、躯干上下肢伸展等动作,均为阳
28、性。4个月内阳性为正常。 4、联合反应:(1)体位:仰卧位,四肢伸展。(2)方法:让患者健手用力握拳。(3)反应:对侧手也出现握拳动作,或身体其他部位肌张力明显增高,均为阳性。 5、阳性支持反射:(1)体位:直立位。(2)方法:检查者抱着患者胸部上提身体数次。(3)反应: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出现足跖屈和膝反张为阳性。8个月内阳性为正常。 三、脑干反射:这组反射属于调整反应,它确定身体各部位相互平衡关系及空间位置。 1、颈部调整反射:(1)体位:仰卧,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2)方法:使头向一侧旋转。(3)反应:整个身体随头向相同方向旋转为阳性;身体不旋转为阴性。6个月以内阳性为正常,6个月以后存
29、在为发育迟滞。 2、躯干旋转调整反射: (1)体位:仰卧,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2)方法:使头转向一侧。(3)反应:头部旋转,接着两肩旋转,随骨盆旋转,最后整个身体旋转,此为颈调整反射阳性。不出现分节旋转者为阴性。6个月以前阴性,618个月阳性,若仍为阴性者为发育迟滞。3、调整反射:(1)体位:随方法改变。(2)方法:蒙住患儿双眼,抱起使俯卧,仰卧,或抱住骨盆使上身向右及左侧倾斜。(3)反应:患儿不论处于何种姿势,头部均能在空间保持中立位,颜面垂直,口水平位为阳性。不能保持此位者为阴性。12个月俯卧时出现阳性反应。6个月后其他姿势出现阳性,并维持一生;若8个月后仍为阴性为发育迟滞。 4、视觉
30、调整反射:测试方法及反应与迷路调整反射相同,只是不蒙眼,患儿用视觉反射调整反应位置。 四、平衡运动反射:这是一组与迷路、颈本体感受器有关的反应。1、 莫罗反射(Moro 反射):(1)体位:患儿半卧位。(2)方法:使头突然后仰(3)反应:肩外展外旋,肘伸展或屈曲,手指伸展为阳性;无反应为阴性。4个月内阳性为正常,4个月后阳性为发育迟滞。 2、浪多反射(Landou):(1)体位:俯卧位,检查者托着患儿胸部,保持悬空状态。(2)方法:使患儿头后仰或前屈。(3)反应:当头后仰时脊柱及下肢伸展,当头前屈时脊柱和下肢屈曲为阳性。6个月至2岁半阳性为正常。 3、保护性伸肌伸张反射(降落伞反应):(1)体
31、位:见方法。(2)方法:检查者扶持患儿骨盆,使其弯腰且头向下悬在空中,然后突然下降。(3)反应:上肢迅速伸展,手指外展,出现保护头部动作为阳性。6个月后出现阳性并保持一生。 五、脑皮质水平的反射:这组反射是大脑皮质在肌张力正常的基础上,使身体各部位适应重心变化而进行的迅速调整。 1、卧位倾斜反应:(1)体位:仰卧或俯卧在倾斜板上。(2)方法:使倾斜板向一侧倾斜。(3)反应:头与胸出现调整,上方的上下肢外展、伸展,此为平衡反应;下方的上下肢也外伸展,此为保护反应,均为阳性反应,不出现者为阴性。6个月后一直阳性者属正常。 2、膝手位反应:(1)体位:膝手位。(2)方法:推动躯干使向一侧倾斜。(3)
32、反应:头与胸出现调整,四肢外展,伸展为阳性,无明显变化为阴性。8个月后一直阳性属正常。 3、坐位反应:(1)体位:坐椅上。(2)方法:突然将上肢向一侧牵拉。(3)反应:头胸出现调整,四肢伸展、外展为阳性,12月后终生阳性属正常。 4、迈步反应:(1)体位:立位。(2)方法:在患者身后向前、后、左、右推动患者。(3)反应:脚向前后或侧方迈出一步,头与胸出现调整以维持平衡,为阳性。1岁半后终生阳性为正常。 5、足背屈反应:(1)体位:立位。(2)方法:检查者在身后扶持其腋部,突然向后牵拉。(3)反应:头胸出现调整,踝关节背屈,足跟着地为阳性。1岁半后终生阳性属正常。六、协调性评定 【目的】人体能保
33、持一定姿势并能从事随意运动,与脑皮质、基底核、小脑、前庭系统、深层感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障碍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进行协调性评价,有助诊断、判断障碍程度,预测预后,制定康复计划,评价疗效。 【方法】 (一)观察姿势、动作、步态。 (二)闭目难立征。检查时二足并拢,二臂向前平伸,闭目,观察有无摇晃或倾倒。 (三)指鼻试验。坐或仰卧位,肩外展肘伸直,让其屈肘用食指指其鼻尖数次后,闭目再指鼻尖,观察有无震颤,计算错指次数。 (四)轮替动作。让患者反复迅速地将手掌作旋前旋后动作,共济失调时可出现快慢不均,笨拙,缓慢。 (五)膝胫踝试验。仰卧位,下肢伸直,先举一侧下肢,后将其足跟放在另侧膝
34、盖上,并沿胫骨前缘直线下移至内踝。同法试另侧。共济失调者不能完成试验。 (六)连线试验。在纸上画好两条相距10cm的纵向平行线,让患者划一横线与二线成直角相交。小脑病变者不能完成试验。 (七)模仿试验。患者闭目,双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变动一侧上肢姿势,让其另侧上肢模仿相同姿势。小脑患者不能完成试验。七、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目的】偏瘫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运动功能障碍,其特点是运动模式异常。在完全瘫痪之后,首先出现协同运动,以后又从协同运动分解为单独运动,肌张力从低到高到正常。因此测试目的是通过肢体运动了解运动功能恢复在那一阶段。 【评定】布仑司托姆(Brunstru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MFT
35、)。 (一)上肢: 1级:无随意运动。 2级:开始出现轻微的屈曲协同动作,肩上提、外展、外旋,肘屈曲,前臂旋后。 3级:能充分进行上两项运动,也能进行伸展协同动作(肩内收、内旋时伸展,前臂旋前)。 4级:肘屈曲位前臂能部分旋前、旋后。肘伸展位肩能前屈90。肘平向腰后旋转。 5级:肘伸展位肩能外展90(前臂旋前位)。肘伸展位肩能前屈180。肘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 6级:正常动作或稍欠灵巧,快速动作不灵活。 (二)手指: 1级:无随意运动。 2级:稍出现指的联合屈曲。 3级:能充分联合屈曲,但联合伸展不能。 4级:稍能总的伸展,但不够全范围。能侧方抓握。 5级:总的伸展可达全范围,抓圆柱状物、
36、球形物,能三指对捏。指伸展位能外展。手掌抓握。 6级:指屈曲位能外展、投球、扣解纽扣,但稍欠巧致,大体上正常。 (三)下肢: 1级:无随意运动。 2级:轻度随意运动。 3级:坐位、立位时有髋、膝、足屈曲。 4级:坐位,膝屈曲90时可将脚向后滑动。坐位,足跟着地,足能背屈。 5级: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立位,膝伸展位,脚稍向前踏出,足能背屈。 6级:立位,髋能外展并超过骨盆上提的范围。坐位,小腿能内旋,外旋,但伴有足内翻及足外翻。 【注意事项】中枢性运动麻痹时的肌力低下,由于下述原因,除轻度麻痹外,不能作偏瘫运动功能评价。 (一)不能进行单关节运动,只能进行如上肢数个关节联合运动的协同运动。 (
37、二)虽尚有一定肌力,但运动徐缓,非属正常模式。 (三)因姿势不同,有时能运动或不能运动,无恒定性。八、失认、失用症检查 【目的】为测定在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等情况下失认症和失用症的脑半球特定功能部位的损害,以便正确指导康复治疗。 【方法】(一)失认症评定: 1、首先排除感觉障碍、意识障碍、言语障碍的存在和影响。 2、视觉失认。 (1)物体失认:让患者说出日常生活用品或图片的名称和使用方法,或者让其从许多物品中挑出指定的物品。 (2)颜色失认:给患者一张绘有各种水果的无色图,让其彩笔描上相应的颜色。 (3)相貌失认:找一些熟人、知名人士和多种表情照片让患者辨认。(4)形状失认:取圆、三角、方、菱
38、形塑料块各2块,杂乱地放在一起,让患者将相同者捡放在一起。 3、视空间失认检查。 (1)半侧空间失认: 平分直线法。让患者用一垂直短线平分一横线,如垂线明显偏向一侧即为一侧空间失认阳性。 认图。检查患者是否漏说图中一侧物品。 画人像或小房子。 删一行字,检查患者是否漏删一侧文字。 画钟表盘。 阅读文章。 (2)地图辨向障碍:让患者在中国地图上指出自己所在省市位置。 (3)地图记忆障碍:让患者在中国地图上指出住家和工作场所的位置及路线。 4、听觉失认。(1)环境声失认:让患者听日常熟悉的声音,并回答是什么声音。 (2)失音乐:指出音乐声音发自何处,随着音乐的节奏打拍子。 5、触觉与皮肤描画失认。
39、(1)触觉失认:在桌子上放不同形状质地的物品,让患者闭目用手触摸辨认,然后挑出一件,说出名称后放回桌上,再睁眼从物品中挑出来。(2)皮肤描画失认:让患者闭目用钝笔在皮肤上写数字或、+等符号。 6、疾病失认。与患者交谈,患者虽身患疾病,但矢口否认自身有病,因而安然自得,对自己不关心,淡漠,反应迟钝。 7、半侧身体失认。(1)否认一侧偏瘫。 (2)一侧身体遗忘而不使用。 (3)自诉一侧肢体有丧失感、变形感、异物感或运动幻觉肢症。 (二)失用症评定: 1、结构性失用:(1)火柴棒拼图:患者复制检查者用火柴棒拼成的各种图形。 (2)堆积木:患者仿制检查者用积木搭成的几种简单图形。 (3)图形的模仿与复
40、制:患者将不完整或不规则的图形补上或纠正。 2、穿衣失用:让患者自己穿衬衣,检查穿衣动作是否正确,能否在合理时间内完成穿衣动作。 3、运动性失用:让患者作扣纽扣、系鞋带、穿针引线等精细活动。 4、书写失用症:让患者抄写一段文字或画简单的图画,观察执笔姿势、纸张放置、书写动作是否正确,有无词句遗漏、语法错误、图画变形等。 5、意念运动性失用:(1)摹仿动作。 (2)按口头命令动作。 6、意念性失用:作活动逻辑试验。例如让患者打开放在桌上的牙膏的盖子,拿起牙刷,将牙膏挤在牙刷上,然后刷牙。如果患者动作顺序错乱,即为阳性。 7、步行失用:患者步行启动与拐弯困难,迈步后可越障碍物与上楼梯。九、步 态
41、分 析 【目的】应用运动和力学原理对步行动作进行分析,以评定步行功能,发现异常步态,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为步行训练、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助疗效评价。 【内容】 (一)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此足跟再次助着地的时间。 1、支撑期60%:足跟着地脚掌着地重心转移到同侧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期40%:足上提膝关节最大屈曲髋关节最大屈曲足跟着地。 (二)重心:站立时人体重心在第2骶椎前约1cm,离地时在身高的55%处,步行时重心垂直移动,一个周期二次,振幅5cm。最高点在支撑中期,最低点在足跟着地期。侧方移动,左右各一次,最高点在支撑中期。 (三)骨盆旋转:步行时
42、骨盆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向前旋转在足跟着地时,向后旋转在支撑中期,共计8。 (四)骨盆倾斜:步行中骨盆在额状面上进行左右倾斜,角度约5。 (五)下肢轴的旋转:摆动期内旋约25,支撑期外旋。 (六)支撑中期: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约15。 (七)下肢肌群功能: 1、臀大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等伸肌在支撑期开始收缩,起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足放平速度的作用,避免身体前倾,有减震作用。 2、臀中、小肌在支撑早期收缩,起稳定和避免侧向倾斜作用。 3、腘绳肌在摆动减速期收缩,发挥屈膝伸髋及减速作用。 (八)步频数:正常110120步/min,快速140步/min,慢速70步/min。 (九)步幅:二足
43、跟之间垂直距离,成人男性015cm。 (十)步速:每分钟行走距离=步频数步幅。 (十一)、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宽度。 (十二)步角:足跟中点到第2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夹角。 【方法】 (一)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足踏开关跨步分析器(从略) (二)目测法。 1、患者沿直线往返行走多次。 2、从前、后、侧三面,在同一高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 3、观察项目包括运动对称性,自如程度,步幅大小,上肢摆动,躯干运动,身体的上下运动;头部位置,肩的位置,骨盆前后倾斜,髋关节稳定性,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运动状况,足跟着地、支撑中期,足趾离地时足的状况,疼痛、疲劳。4、患者以慢速和快速行走、上下坡、上下台阶、绕障碍物、拐弯,做立定、起坐、蹲起、单足站、踏步等动作。 5、对使用助行工具者,需除去后试行行走。 (三)简易测量。 1、准备秒表、带尺。2、 在地面上铺上15m长白地。3、 足底涂水或滑石粉。 4、行走距离不少于10m,二端至少再加23m作为加速减速用。 5、测试距离至少6m,每足连续足印不少于3个。 6、测步幅、步宽、步角、步速等。 (四)异常步态分析。 1、斜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