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古诗鉴赏]高考古诗鉴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古诗鉴赏]高考古诗鉴赏.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2 高考古诗鉴赏高考古诗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高考古诗鉴赏高考古诗鉴赏一: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训练含答案(一)黄河 罗隐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5 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6 分)(二)水边偶题 罗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 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三)第 1页 共 9页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
3、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 分)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 分)(四)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 7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5 分) 8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
4、作具体分析。 (6 分)(五)念奴娇梅辛弃疾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常记宝 h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东君:司春之神。h:禁苑。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第 2页 共 9页 9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 分) 10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六)阮郎归 梅词 苏轼
5、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常闭门。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儿家:我家。 1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4分)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 分)(七)孤雁儿世人作梅诗 李清照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
6、为悼亡之作。 13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意?(4 分)14.“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八)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15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4 分)第 3页 共 9页16.“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 1 (5 分)弯曲、浑浊(不清) (1 分)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
7、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 (2 分)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 (2 分) (意思对即可) 2 (6 分)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 (2 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 (1 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 (1 分)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2 分) (意思对即可) 3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 (2 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
8、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3 分) 4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 (4 分)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2 分) 5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每点 2分) 6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 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 分) 7本
9、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 、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 ,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第 4页 共 9页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分析 3 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以上给 3 分) 8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 ,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 (3分,手法
10、 1 分,分析 2 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 (3 分,手法 1 分,分析 2 分)古代纪游诗词中,标“独游”的为数不多。独游者,意味着寂寞无伴,且又往往郁闷在胸。辛弃疾就是这样。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
11、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虞美人 )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 。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
12、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寒。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第 5页 共 9页线上升起的明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
13、中来了。词人身只影单,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曲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 。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
14、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高考古诗鉴赏二: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第 6页 共 9页再创造,
15、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
16、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第 7页 共 9页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17、,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
18、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第 8页 共 9页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第 9页 共 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