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忌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忌讳.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忌讳【精品文档】第 8 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忌讳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迎来了久违的春天。许多教师大胆探索,无论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形式的丰富化,教学交流的多边化,教学效益的立体化,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毋庸置疑,语文教学正在课改之路上阔步前进。但也令不少语文教育界人士忧虑的是,课改进程中的确出现了不少偏离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益的不良倾向。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现象,结合自己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应强调“五忌”。一忌形式喧宾夺主。随着科技发展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载体。图片、音
2、频、视频等网络资源共享的便捷,为实现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在很多语文课堂上,用上Flash动画,伴着画面播放配乐朗诵,读者声情并茂,画面美仑美奂,使学生们看得如梦如幻,听得如痴如醉,课堂上弥漫着诗情画意;抑或戴上面具,扮演角色,演出像模像样,观者热闹鼓掌,感觉活跃极了!丰富的教学形式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视听感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代替了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它们只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是灵魂。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素质和魅力才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力量,决不能流于形
3、式,造成喧宾夺主、过犹不及的效果。二忌淡化语文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与以往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 工具性 )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然而有些语文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的区别,认为应当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反映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即语文能力方面的内容几乎成了一种课堂点缀,以至于如果没有了这
4、种点缀,旁观者就难以辨认这究竟是在上什么课。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或者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的有些像思想政治课;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自然奥秘、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等等,上的好像是科学课、生物课、物理课;而且一味地让学生讨论发言而不给予归纳,不提示其中的语言问题,不点拨语文学习的方法与过程等等,不一而足。在这样的语文课上,语文能力目标得不到扎扎实实的落实,历史与社会赋予语文课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使命正在被悄然消解。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
5、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这并不意味着削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忽视了语文的基础知识而淡化了
6、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无疑是使学生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三忌模式化教学。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和神话的时代,教育也是如此。洋思经验、尝试教学、小组合作等新花样层出不穷,不惜巨资学习引进这一个个“教育的神话”效应。往往是哪种教学模式流行,许多学校就竭力学习并推行这种教学模式,而且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走样”。对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学习,原样照搬,对于这些教学模式的环节更是奉为“圣经”,以至于教师讲授多少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多少时间都有严格规定。更有甚者,对于一节课展示教学目标多少时间、教师指导多少时间、学生自学多少时间、练习多少时间、更正多少时间、完成作业多少时间等,都有具体严格的规定。甚至学
7、生的分组人数、组内分工、座位编排、黑板挂法等,也与这些教学模式如出一辙,如生产流水线般精确细致。齐白石先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绘画如此,语文教学也如此。语文教学可以有模式,但不要模式化。如果把别人的某种教学模式奉为圭臬,要求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去学习照搬,那只能是走向教学的“模式化”,使语文教学走入死胡同。一味推行统一的某种教学模式,首先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不同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的实际,都是有很大差别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风格的课文,不同任务的课堂。这样差别大、多样化的教学实际,能用统一的模式去教学吗?一味推行统一的某种教学模式,还会扼杀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教
8、学特点,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一体,使自己的语文教学不断走向成熟。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即使一个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也不可能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堂上用完全不变的教学模式去“套”。所以,我们倡导教师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千万别成为某种教学模式的奴隶,自缚手脚,扼杀了语文课堂灵动的生命力!四忌急功近利。长期以来,应试的沉重压力,使一线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钻研考试内容上,对所谓的考
9、纲可谓熟记在心,每个考点也了如指掌,因此每节语文课往往是直奔主题这是考试要考的知识点,考的讲不考的不讲。并且一再强调这个修辞的必要性,那种手法的重要性,更有甚者,把每节课都上成了解题指导,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感悟。诗歌欣赏演变成技术训练,文言阅读演变成解题技巧。学生却难以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难以感受到美的存在。唐诗精华、宋词集萃、元曲绝唱,犹如颗颗璀璨明珠,本该让学生去感悟它们的千姿百态和无穷魅力,去诗化生活,美化人生。然而这些内容考试分值很小,多学无益。即便是写作也失去了昔日模样,学生在快速作文模式训练下,逐渐谨言慎行,不敢越雷池半步,写作风格慢慢千篇一律,他
10、们飞扬的写作个性也踪迹难觅了。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辛酸。语文教学无奈地抛开素养、疲于应考。 “操之过急”让语文课堂变得生硬僵化,了无生趣!长此以往,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使学生不是对语文课堂生了厌,就是对语文知识患了“消化不良症”,学生渐渐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教学过程切忌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语文教学正是这样,需慢火才能出真味的。如事事求快,也就没了应有的味道,功效自是要差些的。唯有慢下来,才可以去除功利,细品优美的文学语言;唯有慢下来,才可以抛弃浮躁,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唯有慢下来,才可以去掉杂念,体悟作者的真致文
11、心;唯有慢下来,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五忌削弱教师作用。新课改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有些学校、教师片面理解为教师的作用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而淡化了语文课堂中教师个人语文修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生,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有些小说,为什么学生课下初读时兴味盎然,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讲解后反而兴味索然呢?我想这既与某些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有关,多少作家用心血凝结成的篇章,被教师为应试而讲得支离破碎,毫无滋味,使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破坏,语文失去魅力。这不是语文之故,而是我们做语文教
12、师之错。还有一点,就是语文教师受固有模式束缚,失去了发挥个性的空间,语文课堂如模具化生产,令人乏味。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她应该洋溢着围炉夜话般的和谐与随意,弥漫着“侍坐”式的平等和宽容;应该流动着人性的魅力与诗意的光彩,展示着温馨的情怀;更应该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飞跃着瑰丽的想象。而这种教学的理想境界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一种品格魅力;口若悬河、文彩纷呈是一种学识魅力;美而不妖、靓而不俗是一种仪表魅力;秀外慧中、儒雅风流是一种气质魅力。语文课堂的多姿多彩、情趣盎然来自于语文教师的睿智机敏、诙谐幽默、博学慈爱是语文教师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的心。实践也告诉我们,从这样的语文老师身上,学生的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语文兴趣极为提高,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升,受益终身。语文教学不应仅以传授语文知识为目的,不应弱化教师的个人魅力的效应,而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个体作用。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而言,既是一次回归本质的契机,更是一次凤凰涅槃的考验。我们语文教师应牢记语文学科特点,突出语文学科的根本要旨,让语文教学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这对于学生而言,应是终身之福,于中国的语文教育而言,确也是千秋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