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堂教学中的“引”与“学”析议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互动之策略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中心小学 诸葛小琴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但反思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要么教师单方的积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现象还有不少;要么整节都是学生自己“吵闹”地讨论,教师成了“召集人,旁听者和捧场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好学生的“学习”?如何让师生互动过程融为一体?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必须找好自己的位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点燃学生智慧火把
2、的“导火索”,是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引路人。教师应通过观念、能力、方法等一系列变革,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三个更新:(一)观念的更新首先教师要确立新的目标观念。教师要转变学生观,就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个性。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避免“优生撑场面”,后进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尊重其特长,为发展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要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
3、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传统教学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乃至考试中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所谓“标准答案”,说学生这不对,那不好,一味指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因此,教师必须从观念深处得到根本性的矫正,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一些课堂新用语。如:(1) 选择你喜欢的“请选择你喜欢的内容学习”“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学习”(2) 请你说出自己的“请你
4、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请你说出自己的感受”“你的感受很独特,你的观察角度很新,你很出色”(3) 请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写作快乐”(4) 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老师的语言、态度、表情、行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调动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并且在不断更新关念的基础上,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启蒙和起步。才能冲破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二)能力的更新 教师能力的更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保障。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
5、展学生学习能力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学习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首先是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人”,而且更要目中有“人”,把新课程中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情感等因素的培养。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
6、代特征,我们要改变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方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三)方法的更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化费时间多,教学效益少;内容情节分析多,语言文字训练少”的三多三少,确实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但那些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并非毫无使用价值,而是应该在新观念指导下注人新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因为“会学”显然比“学会”更重要。所谓“会学”,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告别维持学习性方式,因此要创新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7、,培养思维的求异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上课复习作业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减轻作业量,还其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其有更多的心力和时间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好的教学方法能在课堂操作中,依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具体包括从备课到作业布置的改进及批改,甚至也包括其他一些细微因素各个环节等,如布置作业:以第一人称布置作业的例子:1、 我读夏天的一首小诗,我读几句描写四季的话以“我”的形式出现让人感到新奇,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意识:学习是我的任务,我要学会,我能学会。2、 作业布置“抄词三编”改成“我要抄词语()遍”唯有灵活地运方法,才能使教学充满诱人的艺术魅力,吸引教学主体,使之沉浸
8、于某种境界而乐此不疲。教师找准好自己的位置,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好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教师必须要:(一) “还”学生支配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细读精读课文,应不惜时间保证学生有时间去读、去划、去想、去说、去写,让所有学生充分活动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发挥其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去消化学到的新知识,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把多余的情节分析,一连串、浅、淡的提问时间省下来,尽量少布置甚至不布置抄抄写写的死板的作业。教学中越是重要的内容越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学习,做到学生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9、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回答问题,必须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二)“还”学生的主动权教师要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应该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到主动提问。为了激励学生提问,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参与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以商量的口气发表意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意识。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他们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提倡学生提问,不仅对增进他们的思考力、思辨力大有益处,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学生从常理、常规中质疑。如学习布衣元帅一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质
10、疑:“从课文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面对学生的回答,不是压抑学生,不让他们提出“异议”,而是十分重视、珍惜。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不要泼冷水,不要揶揄、歧视;学生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就及时鼓励、肯定、表扬,有时也可以让学生一起来参与评价。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意识、判断问题的能力会逐步增强。(三)“还”学生选择的权利“自由选择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捷径”,也是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我们应该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对于“学什么,学多少和怎么学”享有发言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学习活动多元化、自主化。如在内容的选择上,上一堂课前,教师可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如在教桂林山水
11、甲天下一文时,征求学生意见,一部分学生想学“山”的部分,另一部分的学生想学“水”的部分。于是教师就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开讨论后阐述自己的理由,是“山”美还是“水”美。经过双方的争论,达成共识,只有“山水交映”才是最美的。又如作业的选择,教师在布置一些有创造性、延伸性的作业时,可设计几组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根据当堂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灵活选择题组,也可以几组题交错选择。这样,教师就可以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其他像朗读方式、学习方法、理解思路、背诵方法上均可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四)“还”学生想象的空间孩子是富有想象力的。世界在他们的想象中,充满着奇异 的色彩,就象童话
12、一般。大人往往不理解孩子奇妙的想象的天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会忽视孩子的想象,抑制孩子创造活力的萌芽。要把学生真正当成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让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在一个广阔的天地间翱翔。如有的课文结尾十分含蓄,意犹未尽,可让学生续写作文。如教学凡卡后,以凡卡寄信后为题进行写作。有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来一个急转弯,从而以反衬正。如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后教师可提问:如果邱少云当时叫起来,跳起来后果会怎样呢?学生各抒己见。总之,教师有意地在课堂中留一点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展开想象,充分议论,使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自由地驰骋,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识、
13、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在阅读、思考、相互议论时,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违反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教师的“引导”只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正如叶圣陶先生说得那样:“教”是为了“不教”。经常性地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重视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程中的“合作伙伴”的关系,才能真正体现出“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