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学设计(邓承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学设计(邓承平).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学设计(邓承平)【精品文档】第 8 页“复习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邓承平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的情感态度方面提出:“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第二学段的分段目标的情感态度方面提出:“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教材分析:关于因数与倍数相关知识的复习,教材在三处有所涉及。第一处:教材P17“成长小档案”
2、中有“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第二处:教材P80页“整理和复习”中有个别涉及;第三处:总复习P115第四个数学活动,P116第1题有明确要求:“(1)因数与倍数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在下面的方框中,并举例说明。(2)你能从基本概念出发,把有关联的知识整理成一个图吗?” 通过复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注重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学情分析:对于复习,学生参与最多的就是做题、评讲、再做题。对于知识点的梳理大多学生则仅是看老师“做”过,也有一些学生有过自己整理的经历。总的来看:学生大
3、多没有整理知识点的意识,整理知识的方法匮乏,仅是简单的罗列和毫无主次的摘抄,更谈不上去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联系将知识点连成知识串,形成知识网。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倍数、因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等概念,掌握2、3、5 倍数的特征。2.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如果引导学生找到整理知识的切入点和整理方法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现有的整理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提
4、前自主整理,再以学生的作品为素材不断的提炼、完善。巧妙地将科学的整理知识的理念、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逐步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主整理知识的好习惯。教学准备: 1.提前复习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尝试整理。 2.小白板、知识点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回顾知识。课件出示陈景润照片,认识他吗?他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一生都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课件出示: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质数之和。”)关于偶数与质数我们也研究过,你还记得是在哪个单元吗?(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名称是?(板书:因数与倍数)关于因数与倍数,我们还研究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这些知
5、识点零乱无序地贴在黑板上。指着黑板问:你赞成老师这样复习吗?(在因数与倍数前面板书:复习)为什么?(板书:“乱”、“整理”。)【设计意图】以介绍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导入复习,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复习课并不枯燥。通过回忆知识点,让学生明白这是复习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确我们学习了些什么,在复习时需要将它们一一罗列。通过老师刻意地“零乱无序”的粘贴,目的是激起学生整理的欲望,给学生注入整理的动力。二、整理知识、经历过程。1、评价作品,思维碰撞。你们肯定不会像这样,课件逐一展示学生昨天的作业(学生提前整理的)。表扬:多能干呀!比黑板上好多了。(PPT打出学生作品)谁的作品?并抽生汇报:你
6、是为什么这么整理?(抽生汇报。)同学们评价。好在哪里?【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我们可以窥探学生的“整理”基础,找到知识、能力的生长点。老师可以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到学生已有的整理知识的水平、层次,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引导:在两位同学的汇报中,我发现两人有共同点?你看:他们都是先整理什么知识?你们事先商量过吗?(课件出示其它同学的作品,均是先整理的因数与倍数)请作出解释?(板书:起点。)小结:知识是有源头的。再看:不但他们先最先整理的知识点相同,而且两人整理的顺序差不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的学习顺序?它有道理吗? 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板书:发展。)我们在寻
7、找知识的发展脉络时,也就找到了一个一个知识点之间的什么?(联系)我们试着来找找,哪些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知识的逻辑关系,从谁到谁?谁是父亲,谁是儿子?小结:知识是有先后顺序的。(板书:联。)这个很重要,那我们在整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这种联系展示出来?你们以前的整理展现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课件回到同学们的作品上)你有什么办法吗?有个同学的作品让我们眼前一亮,来看看。课件出示:的作品,这个同学和其它同学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启发吗?引导:他和前面同学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连线?师:这就是一种符号。(板书:符号。)你还能想到什么更好的符号?你这个符号怎么用?(抽生上台演示)【设
8、计意图】通过对学生作品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有一些整理知识的雏形,比如:找知识的起点、根据各自的方法试图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甚至个别学生还会尝试用一些符合参与其中,只不过这些是无意识的、散点状分布的、甚至有些还比较幼稚。我们通过评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老师巧妙地根据学生的“基点”润物无声般地将整理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如:根据学习知识的顺序找到知识的起点、理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试着去分析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根据不同的联系使用不同的符号表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小组合作,重新整理。引导:我们聊了那么多,现在对整理知识是不是有新的认识了,回过头看看原来的作品,你满意吗?想干什么?(重新整
9、理一次) 现在我们把纸换成小白板,用上带磁性的知识点,白板笔,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再次整理。3、集体评议,修正升华。抽二至三组上台展示。其它同学抽出修改意见,并及时修改。(我发现下面的同学也在及时修正,真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将同学们的作品放在醒目的位置,其中最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4、小结归纳。 刚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知识是散乱的,毫无规律的,当我们找到了知识的起点,明析了它的发展过程,并运用恰当的符号来整理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美妙的知识结构图,这就是数学的美。【设计意图】二次整理是第一次的提升和升华。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在掌握了一定的整理知识的方法的基础上
10、进行理性地整理。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巩固整理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并形成能力。三、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知识整理结束了,我们下一做什么?(做题),那你知道做习题的目的是什么吗?通过检测就可以查到你们的“漏”,补上你们的“缺”。1.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查漏补缺1.12的因数有哪些?( )12是哪些数的倍数?( )2.判断。(1)6是因数,18是倍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自然数中,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100以内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最大奇数是( )。A.75 B.90 C.95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数。8=( )+( ) 10=( )+( )5.选择:有一块正方形
11、的布料,既可以都做成边长是8厘米的方巾,也可以都做成边长是12厘米的方巾,都没有剩余。这块正方形面料的边长可能是( )。A.4厘米 B.8厘米 C.12厘米 D.48厘米2.组内阅卷,查漏补缺。师给出参考答案,其中1题、5题给出的是错误答案。让学生在质疑答案中完成对习题的讲评。注意追问: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总结:通过现场测试,我们查到了老师的问题、也查到了你们的问题,还有个别的问题,我们小组内解决,也要记住分析一下错误原因哦。【设计意图】作为复习课,知识的整理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对练习题的设计少而精、强调综合性及学生的易错点。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12、自我检测、自我评价。通过教师故意提供错误的参考答案,让学生将错误的答案纠正,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并且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3.小结:你觉得哪道题最难?为什么?陈景润觉得第4题最难,(引导学生观察:第4题即是哥德巴赫猜想)因为研究这道题花了毕生的精力,直到逝世都还没有研究出来。直到现在世界上都还没有人能证明。现在这个世界难题就留给了你们。【设计意图】以哥德巴赫猜想开课,并以此来结束,前后照应,体现出情节的完整性。通过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让学生明白哥德巴赫猜想看似简单,但要用数学的方法去证明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四、全课总结,内化升华。用一句话谈谈,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设计意图】整节课堂的升华,以这个问题可以反馈学生对本节课整理知识的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是植根于学生的心里。这个问题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回忆整理知识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整理知识的习惯。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