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资料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中小学教育科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如火如荼地展开,解决了大量的学校实际问题,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然而,在教育科研的活动中,由于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偏差,正在步入泥潭,存在着种种误区或问题,教育科研正在成为学校运行中的“鸡肋”。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1、求新求异。对于别人研究的课题,不深究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澄清了哪些自己所关心的困惑,而是搁置一边,重新选择所谓新的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新名词、新概念迭出,但并没有真正提供新的意义,对教育实践也缺少新的解释和指向。2、贪大求全
2、。课题常常比较宽泛,涉及因素众多,一个大问题关联着一系列小问题,并没有明确目标指向,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在各方面问题的探讨多为浅尝辄止。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多为“小题大做”,学校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成大智”。3、跟风追潮。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就闻风而动。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的教育科研还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对自身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缺乏应对自身独特问题的勇气和智慧。正确的做法是独立确定研究问题,自主开展研究。4、课题至上。科研并不是课题的代名词,尤其是中小学科研,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老师针对
3、一系列问题进行的反思,虽然并不在预定的课题范围内,但同样是重要的有深刻价值的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是西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个命题,但在他们那里,中小学教师占主流地位的研究并非课题式的研究,而是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5、论文情结。一谈到教育科研,很多人以为就是撰写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似乎没有论文发表,就不能称之为研究。实际上,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常见的方式有: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科研活动的体现方式。中小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场景之中的,他们的所
4、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论文可以承载的,论文话语方式的抽象、叙述结构的刻板、论点论据的严整,是教师所不熟悉的,同时也并不见得是教师表达自身研究成果所必须的。6、穿凿附会。中小学教育科研其独特的魅力并不在于验证某种既定的理论,其鲜活的生命力并不在于诠释这样或那样专家的论断,它在教育科研之林中,之所以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恰恰是对教育现场的把握和判断,恰恰是对教育事件所做出的意义分析。这样的研究也恰恰是专业研究者难为或不能为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要直面学校实际,以改进学校实践活动、提升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以能否解决学校问题、多大程度上解决学校问题作为衡量和评判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依据与标准
5、,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改革的发动机。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并没有真正带来学校的变化,往往是轰轰烈烈的“科研”一番,教师的行为依然故我,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一些学校庞大的课题或项目数量与解决学校问题的低劣质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的教育科研并未产生“科研兴校”的效果。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研究课题选择不当,研究方法运用不合理,研究组织流于形式等,但最为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有待于进一步端正。教育科研应该与学校自身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的,应该始终指向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变革。要破解学校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将学校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的层面上加
6、以整合,使学校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就需要倚重学校自身的科研。然而许多学校“遗忘”了这一出发点,科研的形态有了,但却没有直指学校的痼疾;科研的行为有了,但地没有真正解决学校的问题。课题的研究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这样的研究也并没有切实转变教师的课堂行为以及与学生交往等其他行为,其结果是为研究而研究,为课题而课题。教育科研在指向上必须自始至终围绕学校发展来进行,至少要通过科研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明确地认识到借助于研究想去解决学校的哪些问题,什么样的研究活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就不会有教
7、师研究的冲动;而没有研究的冲动,也常常难以产生持续性的研究行动。(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中小学教育科研一个重要的目的指向即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的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性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透视一所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效,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要看是否借助于科研活动,带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促使一些教师脱颖而出。(三)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要为学校发展提供后劲,在解决学校当前问题的同时,提出后续努力的方向,不断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8、。学校要将教育科研活动当作经常性行为,作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学校要改变教育科研为学校局外人所垄断的局面,将科研与学校发展联系在一起,作为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改变可有可无、科研是教师“身外之物”的看法和认识。三、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一)教师从事研究的四种取向第一种取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础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说明新关系。这种研究似乎更多地是属于专业研究者的“专利”,虽然中小学教师也可介入这种研究之中,但常常会因为占有资料、研究时间、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而事倍功半。因这种研究与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并不见得有什么必然性的联系,所以是外在于中小学教师的。第二种取向:大体上属于应用研究,
9、旨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在应用研究中,专业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是相互分离的,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有着明确的分工。专业研究者专事研究,中小学教师则负责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行。事实上,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特别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措施,为专业研究者一厢情愿地决定。专业研究者无意识地凌驾于中小学教师之上。第三种取向:看上去是似乎是经验总结与概括,但又不具备经验总结的针对性强、经验介绍详尽、问题具体明确等特点,所以常是一种“抽象”的经验总结。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的层面上分析问题,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关照、具体情境的省察、具体实践的反思,可以说是“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的语言”。第四种取向: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
10、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汇总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种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可以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另外,这种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二)教师从事研究的基本特征第四种研究的取向是中小学需要大力推进和开展的行动研究。这种研究有着区别于其他研究的一些特点。一是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二是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长期以来,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际生活脱
11、离,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脱离,已经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大痼疾。行动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研究和工作,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的结合提供了结合点。四、研究问题的确定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没有研究的行动也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提出问题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1、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2、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目标之
12、间或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3、教育教学中的“两难”情境。4、不同的人或群体对待同一教育教学行为的不同看法。这些疑难或困境,是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并且没有现成成功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逐渐找到削弱其阻碍、转化其限制力量的对策。(二)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有可能滋生大量的待研究的问题。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要在教
13、育现场中发现研究问题,首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教学日志等多种形式,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对教育教学的独立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三)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教师在阅读一些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要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四)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教师在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乃至个人的命运与学校或学科的
14、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自己去解决,就不会坐等现成答案。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而这些问题又有许多是现有的经验或理论难以有效解释、现在的工作模式难以恰当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或群体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就变得理所当然了。提出问题的渠道和途径有很多,上面仅仅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操作较为便利和常见的四种方式。当教师处于没有问题的状态时,首要任务是通过上述途径等开拓挖掘研究问题;当教师发现了问题并处于问题包围之中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自身条件等多方面的分析选择可研究的问题。五、研究的基本程序(一)计划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教育
15、研究活动的计划主要表现为自己对活动的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同的是,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了研究的框架,将持续不断的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二)行动按照研究计划采取行动,至少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是,合理的行动,不是预选设定的或不容变更的。行动总是和行动的情境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教师认识的加深,行动也是在不断调整的。教师在对行动所做出的不断反思与积累当中,难免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从而影响原有计划的达成。在这些情况下,研究中计划有调整,行为有变动,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行动过程中有时变化比不变
16、可能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三)观察按照研究计划有策略地采取了行动之后,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是教育研究过程的第三个步骤。这一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就是对教师及其行动的实际状态(包括背景、过程、结果、特征等)的全面观察。研究中,可以有教师的自我观察,可以借助其他仪器,或通过其他研究者、同事或学生的观察和描述 ,获得关于自身行动状态的真实信息。(四)反思反思是在行动和观察之后做出的,它既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行动研究循环的开始。反思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教师行动或实践的合理性。这种反思大体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系统描述,
17、即勾勒出从确定问题到制订计划、从采取行动到实施观察的整体图景;二是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和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进而确定原有的研究问题、研究计划和下一步的计划是否需要做出修正,以及需要做出哪些修正。反思,既是行动研究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过程的开始实行。正是在这种从反思到问题到计划制订到采取行动到观察再到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在提升着,实践质量的提高着。六、研究方案的制定现有中小学教育科研评审体制基本上是参照大学、专业研究机构的科研运作方式建立起来的,整个研究的程序大体如下:第一个环节是课题申报;第二个环节是课题立项;
18、第三个环节是中期检查;第四个环节是成果评审。这种运行程序决定了研究方案的重要性和不可更改性,也决定了教师在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对象时的“无助”和“失语”,对什么样的课题可立项,什么样的研究成果可获得肯定,他是很少有发言权的,并且他会因迎合课题立项评审者的胃口而失却对真正问题的关注。中小学的教育科研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应有的课题运作系统,一味参照大学或专业研究机构的做法,虽然也有少数教师受益,但大多数教师会被排除在这种既定的研究框架之外,渐渐对教育研究失去兴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案是以在过程中生成、在动态中拟定、在研究中更新作为主要特点的。这是因为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研究者,他们是在行动过程中
19、进行研究,而行动过程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有时就会导致研究步骤、方法等的变化。中小学教师研究方案的动态变化,至少有以下几种形式:(一)转换在研究中转换研究问题,用新的问题取代原有的问题,是在动态中生成研究方案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原有方案具有颠覆意义的一种形式。(二)细化起初的研究方案可能只是一个大致的构想,在研究中,这种构想逐渐具体化,方案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三)分化将先前对某一个较为宏观的研究问题的构想,逐渐分化为几个不同的研究问题,再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方案。分化的结果是研究的针对性加强了,研究深入了。(四)调整在研究中对原有的想法进行修整,改变步骤、方法等,使研究方法等更为完美
20、、丰富。这种调整产生的变化可能不如前几者大,但也直接影响着方案的演进和执行。(五)后发在起初的研究中,只是有问题意向,并没有具体的研究方案,随着研究的推进,研究方案的制定才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种先有研究后有方案的形式,在专业研究者的课题研究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中则较为普遍。研究方案变化生成的五种形式,都说明在中小学教师实际的教育研究中,一成不变的研究方案是极为少见的,研究中生成是教师教育研究的固有特点和主要体现方式。这意味着在研究未开始之前并不见得就把方案设计得“天衣无缝”、周密详尽,意味着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中采用以方案定课题立项的方式不见得得当,意味着教师在研究中应
21、更多关注随机出现的情境、不轻易放弃偶发性因素,意味着教师在研究中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七、教育日志: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一般说来,便于操作、与工作实践相辅相成、“工研”矛盾不突出的方法或形式,是适宜于教师研究的。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历史,大致走过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力实施程序繁复、要求严格的实验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倡导探寻教育意义的叙事研究等方法的历程。这一变化意味着研究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开始从一味注重量化转向质化,昭示了教师在尽力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式,搜寻着与教育实践质量的提升相一致的研究成果表达样式。它可能导致教师教育研究形态上的根本转变,迎来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独特的
22、话语方式和对教育的独到理解。循着这一变化,一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教育日志、教育傻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或自由表达,或理性提升,或问题取向,或直抒胸臆,成为教师研究的基本存在状态。教育日志,也称为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教师日志,教育日志展现的是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在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就是在梳理着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表达着自己。通过撰写研究日志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定期地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件、问题和自己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也会不断加强。日志
23、不是仅仅罗列生活事件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教师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相关行为。日志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至少是每周记录一次。在日志中,记录的是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自由写作。日志的主体部分是教师对观察的记录和白描。每一次撰写的日志都包含一些基本的信息,如事件的日期;脉络性资料,即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其他看起来可能对研究是重要的事。日志常用的记录形式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这三种形式在记录的侧重点以及文体的表现形式方面有一定差异:备忘录很多时候就可等同于一篇日志,而描述性和解释性记录通常只能作为一
24、篇日志的一部分。(一)备忘录备忘录通过研究者试着去回忆、写下特定时段的经历,而再现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场景。在备忘录中,通常有比较明显的时间信号提示。在撰写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事件后,愈早写备忘录愈好;在靠记忆写备忘录前,不要和任何人讨论,因为那样做有可能影响和修改你的记忆;最好是依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写记录;可在活动过程中缩写符号、片语来简记一些重点,可摘要记录某一时段,有助于记忆;早一点进行回忆,记忆会更清晰。愈晚开始写,需要的时间就愈长。(二)描述性记录描述性记录包含研究活动的说明,教育事件的描述,个人肖像与特征的叙述,对话、手势、声调、面部表情的描写,时间、地点与设备的介绍等。(三)解释
25、性记录在日志中,除了描述性记录,还应含有解释性记录,如感受,解释,思索,推测,预感,事件的解说,对自己假设与偏见的反思,理念的发展等。解释不仅会在写下经验时产生,也会在不久之后产生,在写日志时有所反思时引发。通常而言,解释性记录不能单独构成一篇完整的研究日志。解释性记录可以是一个短句或几个短句构成,也可以由一个段落或几个段落组成。对于作为教师研究成果的教育日志,在撰写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有些教师不钟情于教育日志,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撰写,而是习惯性因素的阻碍。要破除这种障碍,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硬着头皮去写日志,在撰写日志过程中,体会日志带给行动研究者在整理自己思路、积累资料等方面不可替代
26、的作用。2、日志具有隐私性,其中的有些内容不宜直接公布于众。3、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和同事们分享自己的日志。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与交流,可以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4、教育日志的书写要持续地写,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5、撰写教育日志要将事件记录与事件分析结合起来,并要在形式上保证有一定量的分析。八、教育叙事: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二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作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的成形的研究成果。(一)教育叙事的特点教师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不断
27、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2、叙述的故事中包含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3、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二)教育叙事的类型教育叙事有着多种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教师在研究中,可以根据需要加以选择和运用。常见有以下几种叙事类型。1、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逐件陈述,注重突出其关键部分。2、着重强调教师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夹叙夹议地陈述事件全过程。3、
28、从学生的角度陈述故事,注意使用学生的语言和文化。以上三种教育叙事的方式各有特点,第一种注重还原事件的原貌,使用的是“白描”的记叙手法,尽量原原本本地展现事件本身,但在记叙中,写作者并不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是始终关注事件的核心、问题的关键。第二种注重教师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虽然它少了些第一种方式的客观和平实,但写作者密切关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时时以一种反思的姿态拷问自己的认识,无形之中多了些自我反思意识和对事件的深层洞察。第三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自身的角色,是站在叙述对象的立场上记叙事件,读来翔实、具体、生动、有感染力,它提示我们:多立场、多角度、多侧面记叙教育事件,把握教育事件的
29、每一个细节,是使教育叙事成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智慧手段的重要前提。(三)教育叙事撰写中的注意事项1、多项收集资料教育叙事的写作离不开丰富的素材和详细的原始记录,而且,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或许就会初步形成教育叙事报告的思路。与资料收集密切相关的研究方法,通常是观察、访谈和问卷。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在收集资料中所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及时地作一些记录,而一旦教师形成了记录的习惯,这些记录也可以被看成“教育日志”。通常而言,撰写教育叙事报告而要积累大量的第一手的记录,除教师自己的外,还应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
30、相关的文件等。2、把握事件主线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应体现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定是从某个或一连串教育教学事件中产生,是从事件中梳理出线索,而不是将某个理论与几个教育教学事例接在一起,即采用“观点+材料”或“事实+总结”的模式。3、注重事件细节教育叙事报告就是由一系列事件和事件细节组成的。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绘,本身就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意义生成空间。对事件细节部分的精雕细刻,除了能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外,还能提供给读者隐藏在由细节组成的画面之中的潜在含义。4、关注事件的分析阐释对所叙之“事”进行分析与解释,在很多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从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来看
31、,教育叙事报告既有对故事细致入微的描述,又有洞悉教育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育现象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使平凡的教育故事蕴藏不平凡的教育智慧。九、教育案例: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三(一)案例的含义案例已较为广泛地被不同领域所关注,其存在也有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案例是事件,是对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一个故事,叙述的是故事产生、发展的历程,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动态的把握。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足条件,换句话说,事件还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
32、够称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包含有问题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概括而言,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对事物的静态的缺乏过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称之为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案例;没有客观真实为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应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要突出一个主题;一个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应该是近5年发生的事情;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好的案例应包括从案例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一个好的案例需要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一个好的案例需
33、要有对已经做出的解决问题决策的评价;一个好的案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要包括有一些戏剧性的冲突;一个好的案例要具体、特殊;一个好的案例要把事件置于时空框架之中;一个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二)案例的撰写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大致都会涉及到以下几方面:1、标题。案例总是有标题的,总是要借助标题事件的主题或形貌的。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即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用主题定标题,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前者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后者能使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
34、么。2、引言。引言可以说是开场白,一般有一两段话也就可以了。主要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在案例中之所以有“引言”,一来是有些案例篇幅较长,事件以及主题都需详尽阅读和分析后才能把握,引言可以使读者对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二来是案例的都相对较为详细,引言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3、背景。案例中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的,是依托一定的背景的。在案例的叙述中,对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案例中问题解决方法得当与否的分析、评判离不开背景,是因为完整地把握事件的原委离不开背景。背景的叙述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间接
35、背景和直接背景。4、问题。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来展开的。在论述中,需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5、问题的解决。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地描述,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会涉及到问题解决有了初步成效的描述。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案例这种文体之所以与其他文体不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对事实记叙的详细、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细致描述。6、反思与讨论。撰写案例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梳理自己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过程。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升教育智
36、慧、形成自己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艺术等都至关重要。反思与讨论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将发生或存在哪些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问题解决有哪些体会、启示?等等。7、附录。并不是每个案例都有附录部分,是否安排附录,要视案例的具体情形而定。附录中的内容,是对正文中的主题有补充说明作用的材料,若放在正文中,会因篇幅过长等问题影响正文的叙述。(三)案例的作用教师把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写作案例对教师有以下益处:1、案例写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2、案例写作可以促使教师
37、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3、案例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业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案例写作如果能够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而不只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也就把反思当成常规工作了。4、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十、教育反思: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四区分一个教师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标志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教育反思应该是教师的基本研究行为,涵盖的范围甚广,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无不在其内。这里所指的教育反思概念,更多地是从其狭义上来使用的,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
38、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一)教育反思的类型1、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专题反思有着明确的问题取向,常常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这种反思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分析也相对较为深入。整体反思常常不把反思的对象集中在教育教学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上,而是总体把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行为,就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思考。2、即时反思与延迟反思即时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立即对活动过程中的现象、问题或活动的成效等所进行的反思。有的时候,教师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是马上对课堂或其他教育情境中的事件做出系统思考,而是在以后结合其他教育事实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批判性分析,这种反思因其反思时间的滞后,可以称为延迟反
39、思。3、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反思可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始终。(二)教育反思的注意事项1、秉承新教育理念,形成反思参照标准教师在开展反思活动时,要以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注意形成反思的框架标准,进行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判、思考活动。2、具有鲜明问题意识,捕捉反思对象教师在开展教育反思活动时,要注意形成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有问题的系统的反思是研究性反思区别于日常反思的重要标志。3、联系已有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个人化理念在教育反思中,反思者要在思维深处将自己以往的经历包括他人相关的经历联系起
40、来,或者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当下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反思者要致力于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构建个人化的理论。4、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化思考偶尔反思并不困难,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不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作为研究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它摆脱了零散片段反思的状态,将反思渗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还要注重将反思的结果用于实践之中。反思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切实变革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而,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现象或问题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将反思的成果用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
41、改进实践状态,提升教育智慧。十一、教学案例: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五(一)教学课例的含义教学课例并不等同于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虽然也是研究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仅限于实录本身,没有相应的反思行为,也就不能充分反映该教学所具有的典型性,缺乏“例证”的价值,降低研究本身的功用,称之为教学课例也就不恰当了。教学课例与教学案例也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案例自始至终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而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虽然其中也包含着问题,但问题可能是多元的,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的,并且实际情境的叙述、师生对话的描述等常是列举式
42、的,没有像案例那样经过细致加工。两者在文体的结构上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案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二)教学课例的形式1、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境细致描述+专题教学反思。这种形式在介绍教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详尽场景加以叙述,再现课堂教学全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门思考和讨论。2、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总体教学反思。这种形式首先对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然后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实际素材进行加工,呈现出教学的总体进程,最后再对教学做总体性的反思。3、教学设计+教学
43、片断+教学反思。这种形式与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在教学实录中截取一些代表性的片断,在呈现这些片断的基础上,着重对其中蕴涵的问题进行反思。它既不同于第一种形式原汁原味地再现教学整个过程和场景,也不同于第二种形式将实录素材作剔弊理纷的处理,是择其要者展开分析。(三)教学课例的注意事项教师在运用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
44、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地占有这些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断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教学课便有着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不仅局限于以上三种,教师在研究中可以灵活运用。教师刚刚接触研究的话,不妨先从教学日志,教学叙事入手,然后再转入教学反思,最后将教学课例、教学案例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无定规,研究无定法,文章无定体,教师要根据具体情景加以选择和运用,有时甚至需要创造性地将几种不同研究方式综合起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倡教师应具有教育智慧,其实教师同样需要研究智慧,研究的本领增强了,教学智慧也就逐渐生成了。(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