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感官品质品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叶感官品质品评.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_论茶叶感官品质品评农学101赖海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在长期的饮茶生活中,我们的先民们发展出了一套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的礼仪,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关于更多茶的由来与文化,我便不再赘述。因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喝茶自小到大都是一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已经融入了生命中,毫不复杂,也毫无神秘感。很荣幸能够选上温老师的茶叶感官品质品评选修实验课,使我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关于茶
2、叶的基本情况。老师在六节课中带我们领略了六种基本茶:红茶、绿茶、黑茶、黄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喝到)、青茶(乌龙茶)和白茶不同的制造工艺和风味,并且还讲解了对于茶叶审评的方法。茶叶的审评茶叶的审评,顾名思义就是审评人员用感官鉴别茶叶的过程。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茶叶的品质审评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则不易分辨的出茶叶的好坏。一般来
3、说我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 摇样盘将望海茶茶叶从罐中倒在摇样盘中,右手掌把住缺口,以此为轴心,左手按住对角,逆时针摇晃,使茶叶在盘中转动,最后呈三角形时停下2. 看外形主要从嫩度,形状,色泽,整碎,净度评测。望海茶,较老,紧直,黯淡,匀整匀净3. 取样用食指、拇指和中指抓取审评茶样,茶样位于三角形中心,一次取三克左右,宜多不宜少4. 开汤审评将茶样放入审评杯中,冲入沸水,加盖,五分钟后,沥干,然后依次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1)香气:北方通称“茶香”。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
4、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2)滋味:北方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3)水色:也称“汤色”。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4)叶底: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
5、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品茗品人生。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
6、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茶语清心: 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饮茶不只是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品茗品人生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個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時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虛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5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