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精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精华.doc(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精华【精品文档】第 52 页夏代神权法思想体现在天命天罚商代神权法出现了帝,认为商王的的祖先就是帝,受其之命来人间统治,出现了卜巫祝周公则用上天来取代帝,提出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天命是有的,但惟命不于常以德配天说意味着神权思想的动摇。周王以亲亲尊尊为原则实行礼治,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主张区别对待,罪止一身,主要内容有:1,对具体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2,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4刑罚适中。管仲的改良旧礼和以法统政的思想:1, 改良旧礼:修旧
2、法,择其善而业用之,对周礼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造:1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齐国的地位2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用礼来教育民众,用削夺封邑的方法打击中贵族3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4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的言行准则,用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以刑罚纠正偏颇。2, 作内政而寄军令,主张以法理政、以法治民、以法统军,建立行政管辖制度和军事编制制度,提出四民分居定业和三国五鄙制度。3, 令顺民心,与民分货。提出仓賔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女叔齐明确区分出礼与仪, 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1, 对礼治的继承的改造。子产强调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把礼视
3、为自然的总秩序和总规律,人们应顺应自然,就必须遵守礼,将礼自然化社会化。2, 改革内政,创立新制。在以礼治国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畏君之威,听其政,尊其贵,事其长,养其亲,对个体农户和居民按伍的方式编制起来严加管理,以丘为单位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有利于新封建的确立和壮大,取代奴隶制,协调新旧贵族的利益3, 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其铸刑书的意义:1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交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2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限制贵州特权的重要作用。4, 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邓析的“不是礼义”思想:子产是代表着奴隶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和观点,邓析则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立
4、场上,主张彻底否定周礼,实行法治革新,对先王之礼的否定和批判,辨析法律概念,私自制定竹刑儒家法律思想主要内容:1, 仁学与仁政说2, 为国以礼的礼治论3, 德主刑辅论4, 论法与刑5, 为民制产,轻徭薄赋6, 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 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 为国以礼的礼治论。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3礼乐兴,刑罚中4礼之用,和为贵3, 德治论与重义轻利的价值观。1为政以德,德主刑辅2重义轻利的价值观4, 宽刑慎杀,反对冤狱,放小过,无讼思想,明确把断狱不仅用为制裁手段,而且当成教育手段,5, 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孟子以仁政为核心的
5、法律思想:1, 王道仁政,道德教化。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即人本善2, 减省刑罚,罪人不孥。3, 为民制产,轻徭薄赋4, 民贵君轻,暴君放伐,直接进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5, 唯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论荀子打破了儒都不入秦的惯例,批判的接受儒家思想,吸收他家之长,建立起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明确指出天就是自然,其主要内容是隆礼和重法。1, 明分使群的国家与法律起源论,他主张人性本恶,为了明分使群,就必须立法2, 隆礼而王,贵贱有等 。1礼的起源,人性本恶则必须立礼以维护2礼是政治的指导原则3严格划分政治等级4平政爱民,节用裕民(统治者节省费用,以富裕人民)3, 重法论。1
6、法以礼为本2论法的作用,法有奖励和禁止的作用3先礼后法4罚当其罪4, 有治人,无治法。国家的治乱决定有没有治人,而不在有没有良好的法律墨家学派和儒道法家相比的特点:1,墨者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决维护墨家的宗旨,并富有牺牲精神2墨家有严格的纪律,如果墨者的政治活动违背墨家的宗旨就要受到批评和制裁3墨者以自苦为极,生活及为艰苦4墨家有自己的法律,墨子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墨家的法律是以兼爱为核心的:1, 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和功利价值论。兼相爱交相利,这种要求把国家和法律是维护少数贵族的利益转化为维护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主张有巨大的进步意义2, 以天为法的自然法思想3, 法律起源与法制统一论。一同天
7、下之义的起源论4, 刑赏论,劝之以赏,威之以刑罚。1对赏罚的处理要及时准确2赏罚应与YU论道德相一致3赏罚要公正无私5, 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即必须劳动自食其力,同时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的主张6, 尚贤说道家(老子起源,庄子集大成者)的法律思想:1, 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认为道是万物的主宰,是一种绝对精神,是唯心主义,道生育万物,却是无意志无目的,顺应天地万物之自然,以自然为法则,它认为自然法比人定法的好处在于1自然法广大无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自然法对人无所偏爱,一视同仁3自然法是永恒的,天长地久2,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它反对统治者骄奢淫逸,反对苛征暴
8、敛,反对战争,不尚贤3, 绝仁弃义,绝圣弃智。仁义等是反常的东西,否定这些仁义圣行智。4,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否定人为,反对人为法庄子的自然主义法律思想:1, 自然法思想。治理天下无为是最好的方法2, 毁法论,毁弃一切法度3, 反仁义圣智论庄子揭露和抨击了剥削社会的黑暗,批判统治的礼义法度,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消极的思想否定一切表现了其满后性的消极性。李悝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商鞅则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是法家思想的主要奠基者主张势治的是慎到,主张术治的是申不害韩非形成了更完整的法治理论,是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李斯是秦法家理论的实践者,也是法家事业的集大成者法家关于法的起源论:上
9、中下世,下世为了定分止争,兴功禁暴,需要立禁,立官,立群,即产生了国家和法律。同时认为变法认,统治都应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法的性质和特征:1法的规范性2法的公正性3法的平等性4法的公开性商鞅的法治理论:1,法的起源与变法论2,任法而治的法治论(任法而治、法的作用定分止争兴功禁暴、法的特征四性、君主专制论3,赏刑 并用,重刑止奸(赏刑并用,重刑少赏,禁奸止过莫如重刑,重轻罪,刑用于将过即将要犯罪时而尚没有构成犯罪时就处以刑罚,族刑连坐4,燔诗书而明法令,主张一教论。慎到的势治论:1,权重位尊2权势以下为基础3立天子以为天下,君主应为天下掌权 ,而不要借权吞并天下。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1,变
10、法论,法与时转则治2,以法制国,法术势相结合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要求远仁义摒德治,实行愚民政策秦朝事皆于法的法治思想:1, 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2, 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3, 严刑峻法,深督轻罪4, 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汉初的黄老学说,以陆贾的新语最突出,以刘安的淮南子一书的发表达到顶峰其思想有:1,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2,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3, 罚不患薄,约法省刑。文帝在约法省刑方面最突出,他1废除连坐收孥法2废除诽谤妖言法3废除肉刑4, 轻摇薄赋,以粟为赏罚贾谊的礼法结合的法律思想:1, 以秦为鉴,以民为本。其中以贾谊的过秦论最为出名是总结秦亡的著作。总结的经验有:1国家的兴亡,
11、决定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2民多势重不可欺侮3统治都必须爱民2, 立经陈纪,刑不上大夫。黥鼻之罪不上大夫3, 礼义为先,礼法结合4, 主张削藩,维护中央集权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1,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2, 应经合义,礼法融合3, 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4, 德主刑辅,先教后刑晋代是律学鼎盛时期,泰始律是贾充、郑冲、杜预等人修订成。杜预在律本中的法律观:杜预一是参加修定泰始律,二是为泰始律作注解即律本二十一1, 纳礼入法,礼法合一2, 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简直的立法观是上律学思想的主要内容3, 区分律、令的界限。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三书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法律观
12、,主张无为而治包括君主无为和愚民政策,反对法烦刑酷鲍敬言的无君论,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1, 他否定君权神授论,提出暴力征服说2, 否定君主设刑是兴利除害,批判君主屠割天下的罪恶,提出人民的反抗是正当的3, 建立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废弃任何国家的和法制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主要核心是文治,其中心任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用中原地区汉民族先进的制度和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他的政治改革思想有:1, 齐之以法,示之以礼。首先主张加重对不孝罪的刑罚,其次创制出存留养亲的制度,再次严格区分斩、绞两种死刑的等级,废除裸形处斩的行刑方式2, 法为治要,慎刑恤刑3, 教随时设
13、,政因事改。实行斑禄制,考绩法和职员令是孝文帝实行文的三项主要措施隋文帝杨坚制作开皇律,消烦苛的立法和司法主张有:1, 抑制兼并,轻徭薄赋。继续实行均田制,以抑制兼并2, 更定新律,以轻代重。主要有1以轻代重,废除苛惨之法2慎断死刑3行罚不避亲贵4贵族官僚在法律上是享有特权的3, 喜怒无常,用法益峻李世民的法律思想:1, 以隋为鉴,安人宁国2, 立法公平,务求宽简。以宽简为其核心的法律思想1即制礼又立刑2立法必须公平3国家法令惟须简约4法须稳定,不可数变3, 慎狱恤刑,务求其实。1慎狱恤刑2创立九卿议刑制度3完善死刑的审批程序4反对严讯,务求其实4, 明正赏罚,一断以律。5, 纳谏与执法相结合
14、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也就是永微律疏1, 德礼为本,政教为用。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两者不可缺少2, 封建纲常的法律化。君为臣纲规定的有谋反谋大YI,危害皇帝安全和大不敬,父为子纲为三纲的基础,在法律上也反映得最全面最具体。3, 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贵族官吏有罪无刑,良贱异法。韩愈的道统论和圣人制刑与天刑说永贞革新的内容:1,抑制藩镇割据势力2,打击宦官势力3,严惩贪官暴吏,推行用人唯贤的路线4减轻剥削,释放宫女柳宗元的思想:1, 天人不相预和赏罚及时说。对韩愈的唯心主义天刑等针峰相对,他把对神学的批判转换为对政治的批判,在时令论和断刑论中表现最突出2, 法律起源于势。
15、3, 刑、礼其本则合,其用则异。即刑与礼的根本原则是一样的,但用途却不相同。主张刑礼不能同时使用。白居易的崇礼重法论:1,刑礼道 迭相为用2法令贵一,自上行之3正确运用法律,慎选司法官吏,主张理大罪,放小过,消除犯罪止狱措刑,肉刑可废不可复。理学产生于宋,成为封建后期的官方学术,它标致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完成了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哲理化。 最有影响力的是朱熹,它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 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是善的,人欲是恶的,违背三纲五常就是违背天理2, 德、礼、政刑的关系。他认为德为本,礼为未,但政刑最后之,认为法度只能禁其外,而德礼
16、可以格其心。3, 刑罚以严为本的主张。主要体现在主张恢复肉刑,限制赎刑,严惩奸凶4, 恤民说:主张以口数占田,奖励农业生产,推行社仓制度,即地方掌握一部分粮食,设立社仓,在青黄不接时贷放给农民,秋后归还,以免高利贷者盘剥农民、邱濬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总结和发挥:1, 德礼政刑王道之治具论。2, 以公理而灭私情说。民之所以为盗,不在朝廷则在官吏。3, 应经合义,顺情便民。就是要求用儒家经义来指导立法,主张顺民便民有:1省刑罚,薄税敛2维护土地私有制,限制兼并3保护工商,反对与民争利。4, 慎刑恤狱的司法原则:1原情定罪2注重证据3限制赎刑4控制复仇5慎行赦宥宋代改革家有范仲淹和王安石,明代有张居
17、正范仲淹的革故鼎新的法律思想:1, 改革官制,革故鼎新。主要有严明赏罚,有功则进,无功则黜,开学校,设科学,大力培养人才2, 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主要有克服独断,偏听,重宰相JE官御史之职3, 审刑名的司法原则。主张有1审刑名,谨慎适用罪名2行纠察,加强司法监督3习法律,提高业务素质王安石后后颁布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等,统称熙宁新法,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理论有:1, 三不足的变法理论,其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实行新法,必须要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2, 大明法度,众建贤才。就是废除旧法,创立新法,淘汰守旧平庸之吏,起用
18、进取有为人才,1立法离不开贤才,执法离不开贤才。具体表现在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3, 有司议罪,惟当守法。主要主张有1君主应当知法守法2,执法应当刑平而公。张居正 的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1, 主张高度集权,以法律政令规范天下。2, 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3, 整饬吏治,慎用刑罚。整饬吏治是其推行改革最有力措施之一。4, 法在必行,奸无所赦。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主要是黄宗羲的贡献最大,其法律思想有:1, 对封建君主及其一家之法的批判。他明确反对封建家天下的制度,猛烈抨击专制君主对人民的剥夺和残害,批判君主的独断与专横,指责封建法律为一家之法,非礼之法。2, 具
19、有民主因素的法治理论:1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其国家法律起源论的核心是公利说。2立法必须体现以天下为主,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提出以学校议政的设想,其学校就是资产阶级议会的性质。3君主、宰相大臣共同掌握立法司法权力。4实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王夫之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趋时更新的思想有:1, 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点。他认为趋时更新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通过对圣法不可变的正统论的否定,以论证法律的趋时更新。揭示出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规律。2, 同条共贯,相扶成治的法律体系说。3, 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1立法必循天下之公2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20、,维护民族利益,各民族互不侵扰,保持各自的民族特点3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其肯定君权,但反对君主集权于一身,主张分权分治。4, 任法与任人结合,宽与严结合的司法主张。龚自珍的更法改图思想:1, 批判封建法律制度,更法改图。更法改图的依据是事无不变的观点,主张仿古法2, 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先有农业生产然后才有国家刑法礼乐等 制度,是发展3, 不拘一格降人才。 4,禁绝鸦片,宜用重典。魏源的因势变法的理论:他是最先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1,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赞赏西方政治法律制度,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优于封建制度,总结鸦片战争的失败教训,只有严修武备、以甲兵止甲兵,并提出了师夷长
21、技以制夷的口号2,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变的事物,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他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3, 民主议政,广开言路。显示出中国近代早期民主思想的特色4, 广收人才,治法在人。洪秀全反对封建专制的法律思想:1, 斩邪留正,除妖安良。这一太平天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 人无私财,逆者议罪。经济上的公有思想3, 男女平等,婚姻自由。4, 严刑竣法,轻罪重刑。他的思想受到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存在着皇权思想和等级特权观念。洪仁轩的资政新篇思想:1, 国家以法制为先。在资政新篇中提出28条改革措施,在政治方面他要求权归于一,加强中央的领导,发挥地方
22、自治的作用,设新闻馆,在经济方面兴车马之利,发展交通,在文化教育方面和社会福利方面主张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在对外关第方面主张国与国之间自由通商,平等往来。2, 恩威并济与教法兼行。威就是持法严,要求国家官吏必须以身作则,遵法守纪,奉行天法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要严明赏罚,做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曾国藩平生致力天程朱理学,极力宣杨诚,将道德范围的诚看成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同时他宣杨仁,用来缓和内部矛盾和麻痹农民反抗的斗争意识:1, 维护纲常名教,一秉于礼。把礼当作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种工具2, 严刑以致入安。3, 屈从外国,损害中国主权。他的思想主要是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对外屈辱求和。张之洞以
23、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思想: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 整顿中法,采用西法。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3, 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法律受经术决定并为经术服务。经术即四书五经中的纲常名教4, 宽猛相济,刚柔结合。洋务派的思想就是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新式武器装备军队,以强化其反动国家机器,来挽救封建统治,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西方技艺知识的传播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在政治上却坚持对内反对改革,对外妥协的路线。主张以纲常名教为本,在此基础上采用若干西法,变形不变质,变表不变里,以适应镇压农民革命和办洋务的需要。戊戌变法是一次反帝反封建性质的爱国运动。,主要在于救亡图存。康有为和变法维新论:新
24、学为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春秋董shi学。1, 时移法亦移,倡变法维新。有公样三世说,主张改良2, 变法全在定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具体方案是1设议院开国会2制定宪法3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3, 坚持保皇立宪,鼓吹复古。4, 太平之世不立刑。梁启超的变法图存思想:1, 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契约。2, 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他首先认证变法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其次以具体事实批驳了顽固派坚持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谬论,最后指出非变法万无可以图存之理。3, 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三权分立说。变法必先变化,必兴民权,必变专制为立宪政体4, 法治人治并重,法律道德相须为用
25、。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法律思想:1,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他首先论证君主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对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有些同情,突出表现在废君统,倡民主,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 抨击封建纲常名教。关于君臣关系主张民本君末,关于父子关系应是平等的,认为君臣父子夫妻都是朋友的主张。他提倡:成立学会, 代行议院职权,大兴法律之学,培养法学人才,修订具体的法律条文。沈家本会通中外的法律思想:1, 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他是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的一个承先启后之人。1论法的性质和作用,在于治民和治国2法随时变,会通中外,3法须统一平等4教化为先,以刑辅之2, 平恕为审断之本。反断比附,沈家本第一次在中国历史
26、上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3, 有其法者,龙贵有其人。主张所有官吏必须知法,治狱乃专门之学,非人人之所能为,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成立法律学堂,第一所高等法律学校。4, 法学盛衰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主要特点:1,反封建性2,民主性,3民族性,4一定的反帝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学说:1, 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第一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首要问题,基本任务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新民族主义则生在反帝,两个方面首先是民族解放其次是各民族平等,第二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其内容是反对帝制,建立民国,新民权主义赋予主权在人民和主张直接民权,第三是民生主义,这是三民主义最富有特色的部
27、分,是三民主义政观中的社会革命纲领。民生主义主要解决的是土地和资本两大问题,土地实行平均地权,资本实行集产社会 主义,新民生主义就是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2, 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律观。深刻揭露和批判清朝封建专制法制,主张建设资产阶级的法治国家,要求做到1民主政治靠法律来保证,法律由国会制定2用法律形式规定和保障人民各项民主权利3主张司法独立,以保证法治。3, 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说。五权宪法就是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由政府实行治权。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章太炎的法律思想:1, 建立总统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他是中华民国一词的发明者和解释者,
28、其中华民国方案有特点:1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2否定代议制3主张直接民权,提出恢廓民权,限制元首,其办法是在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基础上增加教育独立,变成四权分立。2, 维护人民权利的平等的法律观。1,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2抑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均配土地,官办工厂,限制继承权,统一货币,稳定赋税3抑官伸民的行政立法主张3, 专以法律为治的主张。提出道德要求:知耻、重厚、耿介、必信夏代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代 “天命”、“天罚”思想夏朝统治者把国家的建立看成是遵“天命”,政治生活中敬重鬼神,征战讨伐也说成是代天行罚。其次,夏朝特别是夏初继承了原始社会的审判传统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 “天命”、“天罚”的神
29、权法思想进一步加强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占卜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动摇于西周 产生了“以德配天”说:仅有神权是不足以维系其统治的,还必须“有德”,即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重视人心向背,只有这样才会“祈天永命”,长久地统治下去,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和文化的的变革时代,“旧制度废,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表现在政治上由奴隶制神权政治转折到奴隶制宗法政治,认识上由重神鬼转折到重人事,司法审判上由重审判转折到重人判。以德配天说的意义这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是说周公的权力是“天”授予的,这是“天命”。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它的提出,意味着神权思
30、想的动摇,由固定的受命于天变成了以德配天,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但靠神权思想已不足以维持其同志,重视民心向背,才能使天命不再转移。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不仅意味着神权思想的动摇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强大和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西周的礼治, 礼:盛放祭祀贡品的器具 宗教祭典上的仪式 调整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礼治的基本原则 “亲亲,尊尊” 亲亲: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宗法原则,旨在维护家长制 尊尊:要求奴隶和平民要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下级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
31、。等级制原则,旨在维护君主制 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刑不上大夫”: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的,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的。 周公的明德慎罚论,、“明德”:指统治者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 (1)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 (2)要重视人民的力量,适当满足他们的要求,宽以待民,使民富裕。 2、“慎罚”:指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1)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2)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4)刑罚适中,主张用“中刑”
32、 意义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理论对维护西周天下的稳定起过积极作用。对后世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源头周公的刑法思想“慎罚”:指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1)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2)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4)刑罚适中,主张用“中刑” 春秋时管仲法律思想 重商,“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对旧法进行改造,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运用,国之四惟,作内政而寄军令治国总方针改革内政,把行政制度与军事制度统一起来,寓兵于农,四民分居定业,三国五鄙令顺民心,与民分货立法主张劝之以庆赏,纠之以刑罚 用奖赏来劝勉,用刑罚来威慑,先道德教化,后用法令来约束,
33、是法家思想的渊源。管仲的改良旧法思想1、“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 对旧法进行改造,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运用。 (1)重视“旧法”,继承周礼 旧法:西周的礼制和刑罚制度,侧重指宗法等级原则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饰四维”、“张四维” (2)改造周礼 一是打着尊王及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二是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礼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剥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 三是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制定了官吏的考核晋升制度。 四是批判“刑不可
34、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赏功罚罪。这一观点是后来法家思想的最早表述。 总之,管仲对周代礼治思想的态度是既有继承又有改良。春秋时期子产法律思想对“周礼”的继承和改造,宽猛并用的法律思想,宽猛结合以梦为主,罪刑相当,以情断狱改革内政,创立新制,子产铸刑书于鼎意义: 首先,子产铸刑书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法的“合礼合法”,它标志着罪行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 其次,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特权的限制作用,这是成文法的一项重要作用。 子产立法救世思想,产铸刑书于鼎,即把成文法 的条文铸在铁鼎上,叔向子
35、产 铸刑书是为了救世,为了巩固行政、土地、赋税方面的改革成果,是为了郑国的生存和富强。 新刑法的公布并没有违背礼的原则,而是对传统礼治的改良。意义: 首先,子产铸刑书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法的“合礼合法”,它标志着罪行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 其次,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特权的限制作用,这是成文法的一项重要作用。 邓析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邓析是春秋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 “先王”的所做所为,并不可能为万世所效法;礼义也不见得正确,没有必要非遵循不可。邓析的“不法
36、先王,不是礼义”提出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从而论证了否定周礼,实行法治革新的合理性。儒家学派及其法律思想概述,先秦儒家,是一个宗师孔子,信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春秋末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和荀子是继孔子时候先秦儒家中的两个著名代表人物。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正式奴隶制分崩离析,封建制逐渐兴起的时期,当时,礼坏乐崩,但孔子仍然主张维持礼治,因而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些保守思想,然而,他又觉察到时代潮流的不可抗拒,要求改革礼,以缓和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孟子所在的战国中期,新兴的封建制度已在各主要诸侯过建立,他在一定程度上能适应时代变化,提出了仁政学说,但他所代表的是由奴隶
37、主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的利益,所以其思想体系中存在在新旧矛盾荀子生活的战国后期,正是由诸侯称雄的封建国家走想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的前夜,诸子百家的政治法律主张,经过检验证明,儒家那套德治,仁政主张已显得迂腐,而法家的以法治国的学说在,在各国变法运动中却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功效,现在给荀子以强烈的影响,他抛弃了儒家学说中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批判地吸收各家的精华,特别是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一套即隆礼又重法的治国理论,他是以儒为主,使儒法融合,礼法统一的先行者。仁学和仁政说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他主张仁者爱人,抨击暴政,反对人殉,孟子和
38、荀子适应时代的变化,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更为完整的王道仁政说,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生来就具有所谓的不忍之心,诸侯国君也不例外,如果扩而广之,推而广之,用在政治上就是王道或仁政,他主张用仁政统一天下,其具体办法是:省刑罚,薄税敛,为民制产,申之以孝悌等等,荀子继承了儒家王道仁政5主张,又吸收了法家行之有效的霸道思想,提出,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的主张,即采用以仁义为主,以兵威为辅的方法统一天下。为国以礼的礼治论孔子主张 为国以礼,实行礼治,使君子和小人各自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为维护宗法等级,在法律上孔子主张为亲者隐,为尊者纬,并反对子产的,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主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39、各守其礼,他的理想社会,仍然是天子,诸侯,大夫,士,蔗人宝塔式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强调维护封建贵族的特权。荀子对对儒家的礼做了新的解释,赋予她以封建等级制的内容,他认为礼是强国之本,人们都必须严格按照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分享权利和物质利益。德主刑辅论儒家主张为政以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提倡教化,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反对不教而诛,但他们并不反对刑罚,主张采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两手统治方法,一般说来,儒家总认为刑罚是道德教化的手段后人总结为德主刑辅论法与刑孔子要求,君子怀刑,统治者应该关心法度,主张赦小过反对滥刑滥罚,孟子要求统治者省刑罚,主张罪人不孥,即只惩罚罪犯本人而不
40、株连家人,认为杀一无罪,非仁也,对待死刑尤其慎重,主张仁义道德和法度相配合。 荀子是先秦儒家中最重视法律的人,认为,治之经,礼与刑,要求统治者做到进退有律,在他看来,法律有禁止暴恶和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他认为,人之性恶,好利恶害,故应 赏必当功,罚比当罪,他主张慎刑慎杀,为民制产 论孔子反对追求财利,但并非不关心人民生计,主张富民足食,他要求统治者,减轻一些剥削,使劳动者安心生产。孟子和荀子都主张从民之欲,为民制产,即给农民以私有土地,以保证农民有起码的生存条件,也主张减轻赋税。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儒家主张 为政在人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认为政治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的好坏,所以,惟仁者宜在
41、高位,荀子更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法对治理国家虽然重要,但法毕竟是人制定的,并靠人去掌握和执行。仍然取决于人。孔子 仁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一 仁者,爱人的法律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要求“克己复礼为仁” 即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视听言行,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纳“仁”入礼,“仁”与“礼”相结合。以“仁”为核心,“仁”与礼相结合的法律观。 复礼是目的,仁是复礼的手段,从道德和政治法律两方面来约束人们的行动。真正的目的还在于维护西周以来的宗法等级秩序。 二 为国以礼”礼治论,他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包括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2君君臣臣
42、父父子子说,3礼乐兴,刑罚中,4 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不争,不争即和,三 孔子的德治论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他继承了周公敬德,明德,修德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即主要依靠礼义道德的力量来教化人们,包括1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反对不教而杀,2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反对的利是个人私利,但也部排斥利,四 孔子宽刑慎杀的法律思想,他虽以 “为国以礼“,但同样讲论法和刑,主张君子怀刑,就是他关心法度的表现,包括1宽刑慎杀,2赦小过3反对冤狱4,无讼思想五 孔子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他强调统治者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必须有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就是主张人治,他的孔子法律思想
43、,经过战国时代孟子和荀子的阐扬,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西汉董仲舒的该总后,成为封建时代的官方统治思想,其对法制的影响也至深刻。孔子的礼治论,德治论,人治论为国以礼”礼治思想 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1 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是天经地义的。2以法律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的等级 3 礼乐兴则刑罚中,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4。 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不争,不争即和,和即和谐,和谐是有礼来节制的德治论与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1)先教后刑,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44、格” “导之以德” 一是统治者必须推行德治表现为宽惠使民,轻徭薄赋,省法轻刑二是为人民树立道德榜样,启发民众的心理自觉。 “齐之以礼”: 一是统治者要模范的遵守礼的规定从而感化和影响群众 二是所有的人都应该用礼来规范自己,用礼来约束道德。 (2)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教。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3)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 o 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德去刑 为政在人的人治论人治思想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政事的兴废,取决于当权者个人是否贤明。贤者当政,国家兴盛,奸邪当道,国家灭亡。 人治思想在立法、司法中的表现: (1)“人存
45、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 圣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贤臣辅佐国君 举贤才,修正“亲亲”原则 “近不失亲” “远不失举” (2)“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礼法。 “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法律思想仁政薄税敛、省刑罚,罪人不孥,为民制产性善论理论基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人治论“惟仁者宜在高位”尊贤使能,民贵君轻,暴君放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法律思想1:礼、法起源明于天人之分;明分使群 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化性起伪2:引法入礼,礼法结合(1)以“明分使群”的立法起源论论证封建官僚等级制的必要和合理。礼是
46、政治的指导原则 ( 2)荀子强调礼的实质和作用在分、别,即严格划分政治等级(3)突出礼的客观性、强制性和制度性。 (4)主张以礼举贤能,确立官僚等级制。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是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理论的思想家,使“礼治”成为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成为完整而系统的学说隆礼重法,教化与刑罚并用,法以礼为本,论法的作用,先礼后法,罚当其罪,有治人,无治法荀子在法理学上的贡献:法义:即法学基本原理、精神实质。 法数:即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 )类:案例类推 三者关系: “法义”是“法数”的指导, “法数”是“法义”的体现, “类”作为法数的补充;墨家为 兼爱 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墨家提出了以“天志”为表
47、现形式,以“兼爱”为中心内容的理想法观念。他们赋予“天”以赏善罚恶的意志,认为这种至高无上的“天志”规范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法令只能是“天志”的体现。由于“天志”的集中要求表现为“爱人利人”,所以必须将“兼相爱、交相利”及其具体原则作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善恶、功过的客观标准。 具体内容包括: (1)“天志”是法律的来源。墨翟的“法”或“法度”,泛指一切标准、规范或者制度,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墨翟论法,提出“天志”。法与天志是源与流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平等。要用“天志”作为测定是非善恶的客观依据,作为衡量人们言行的最高标准。“天志”不仅是墨家建构自己思想体系的基础,而且是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2)“天志”具有“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