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暑假作业(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暑假作业(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下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历史暑假作业(5)一、选择题1.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诸遗址以良诸古城为核心,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对遗址的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很大,有随葬品很少的小型墓,也有用多达19件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随葬的大型墓。下列有关良渚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 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 B. 是奴隶社会繁荣时期C. 所处时期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D. 此时私有制已经产生2. 荀子儒效篇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由此可知,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A. 先代帝王后代 B. 异姓功臣贵族C. 氏族部落首领 D. 同姓王室贵
2、族3.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这表明A. 宗法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长治久安B. 周王是天下唯一大宗与政治上的最高领袖C. 宗法制的确立割断了“国”与“家”之间的联系D. 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召集了温之会,周襄王应召亲自参会。据说,孔子读到“春秋经”上的这段记载时,将这一事件改为“天王狩于河阳”。这可以反映出A. 孔子试图重建伦理秩序 B. 新兴的土阶层崛起C. 战国时期社会礼乐崩坏 D. 孔子倡导为政以德5.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
3、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徐州一会,实当时诸侯称王之初步,战国惊人一大事”。“徐州相王”的“惊人”之处是A. 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获得较大提升 B. 魏齐结盟改变了各国间力量对比C. 传统的礼法体制和秩序遭到践踏 D. 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6. 史载: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A 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 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的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封国实力
4、C. 皇帝加强位于在边境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D. 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得到了发展7. 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A. 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 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C. 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D. 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8.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后来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政策。这种政策变化反映了A. 思想意识领域竞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变化与需要C. 道家理论的
5、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分配的冲突9. 曹魏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中正一职,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这表明初创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 变革了选官方式 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维护了士族特权 D. 加强了中央集权10.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6、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11. 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陶塑剧增。胡人牵骆驼的搭配造型流行,驼载货物的品类也更多。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下图)。骆驼形象的变化,可以用来说明唐代汉代灰陶骆驼(出土于西安南部沙坡汉墓)唐代彩绘骆驼(出土于西安某村庄将军墓) A. 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B. 制瓷技术领先世界C. 华夷观念逐渐消失 D. 艺术作品气势恢宏12. 宋代的路(宋代行政区城名,相当于明清的省)常设的机机构有安
7、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司与提点荆狄词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间与转运司都有财权。这表明A. 行政机构分散、权责交叉有利于中央集权 B. 宋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化没有区别C. 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13.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砣砣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 头绪过多,操之过急 B. 遭到天下人普遍反对C. 取得了富强的效果 D. 增加人民负担14. 辽史百官制记载:“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
8、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政权A. 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B. 因俗而治,缓和矛盾C. 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 D. 辽人治辽,汉人治汉15.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A. 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 B. 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C. 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 D. 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16.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
9、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C. 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北方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17. 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明清小说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B. 自身较强的适应性C.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D. 君主专制的强制性18. 光绪续纂江宁府志记载:“(清政府规
10、定)机户不得逾百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封建制度阻碍新生产关系发展 B. 政府管理严密规范C. 商帮出现使棉纺织业步履维艰 D. 国家税收来自机户19. 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有关这一教派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公元前8前6世纪在北印度产生,是影响最大的派别B. 宣扬“众生平等”、“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C. 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D. 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20. 梭伦改革前,雅典处于由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的过程中,血缘关系、家庭出身决定了人们
11、社会政治地位的高低。为改变这一社会现象,梭伦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财产等级制C. 制定陶片放逐法 D. 成立四百人会议21. 在印度西北部,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印度的佛教精神相结合,奠定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基础;在中亚的阿姆河畔,屹立着希腊式的城市;中国新疆塔里木地区发现的一枚中国人的陶土印章,呈现出希腊化的图案。这表明A. 希腊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 B. 希腊化时期的各地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大同C. 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向远东不断转移 D. 传播希腊文化是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要原因22. “庄园法庭档案记录着: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
12、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下列结论不能根据上述材料得出的是A. 庄园法庭审理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 B. 庄园法庭审理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C. 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D. 惩罚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23. 2019年4月15日,法国著名宗教建筑巴黎圣母院失火,毁损严重,引起人们的关注。巴黎圣母院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也举行过各式各样的仪式,如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可见在中世纪基督教对的影响比较大。A. 社会经济 B. 政治制度C. 文化与生活 D. 战争与和平24. “其首都是欧洲地区及地中海世界最大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控制
13、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与文化往来”。文中的“首都”指的是A. 罗马 B. 阿维尼翁C. 开罗 D. 君士坦丁堡25. 公元89世纪,许多哈里发(伊斯兰宗教领袖的称谓)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这些做法A. 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本性 B. 意在搭建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C. 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 D. 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二、非选择题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
14、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材料二 变法多年,除了使政府收入显著增加外,其他方面收效甚微,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并未改观。王安石尽管本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畏精神,积极投身变法,但他的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结果欲速不达,反而致使“天下汹汹”。王安石背后的宋神宗,在变法初期给予了王安石大力支持,但随着变法的逐步提升,在不断加大的阻力面前开始动摇。王安石想富国富民,但他的“因
15、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点却偏向了“取天下之财”,百姓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而且变法是在北宋的上层建筑不能有效维护其经济基础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改良是不可能解决封建社会固有矛盾的,其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
16、区,第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延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容观上瓦解了地方剖据的地理条件中国论文网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
17、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2)指出材料二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该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产生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的科举制是依据什么选拔人才的,有什么进步意义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
18、而倍感惊讶,他们以为这就是天堂。环球网罗马帝国强大与兴衰材料二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把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陈志强著拜占庭帝国史(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为什么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很大,有随葬品很少的小型墓,也
19、有用多达19件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随葬的大型墓”说明良渚文化中出现了贫富分化,意味着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D项正确;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C项;良渚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排除B项。故选D项。2.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同姓王室贵族作为分封的主体,D项正确;先代帝王后代、异姓功臣贵族、氏族部落首领不属于分封的主体,排除ABC项。故选D项。3.【答案】D【解析】宗法制使“国”与“家”成为一个整体,家族内是长幼兄弟关系,政治上则与分封制相联系,是政治隶属关系,故选D。西周时期中国并未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A项说法不符合
20、史实,排除;周王是绝对的大宗,但并不是天下唯一大宗,排除B;宗法制使“国”与“家”关系紧密,C项说法错误,排除。4. 【答案】A【解析】由“晋文公召集了温之会,周襄王应召亲自参会”到孔子改为“天王狩于河阳”,可得出孔子并不希望看到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因此他想重建伦理秩序,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新的阶层,排除B项;当时是春秋,不是战国,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德治,排除D项。故选A项。5. 【答案】C【解析】魏惠王和齐威王都是诸侯,他们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的做法是破坏了传统的政治秩序,严重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是对传统礼法体制和秩序的践踏,故选C;魏惠王和齐威王的做法并不是在提高诸侯国的政治地位,排除A;
21、魏惠王和齐威王的做法只涉及两国之间的关系,B项说法过于夸张;各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并未因此而发生变化,排除D。6.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景帝将梁孝王的五个儿子“通通提升为王”,避免其中一个儿子独大,目的是削弱封国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A项,该项明显错误,排除;CD项,抵御外患、开发边疆的表述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7. 【答案】C【解析】据材料“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身边亲信组成“中朝”,C正确;汉武
22、帝重用身边亲信只是材料的表象,而设问是本质,排除A;当时丞相只是具有较大权力,并没有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排除B;材料只提到卫青、霍去病功勋卓著,并不是所有的侍中都功勋卓著,排除D。8. 【答案】B【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都是由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由于经过秦末战乱,经济凋弊,汉初需要通过“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恢复经济,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得到了恢复,汉武帝要建立大一统,所以迫切需要新的指导思想,故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项正确;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主要受统治者的需要决定的,与AC项无关,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分配的冲
23、突,排除D项。故选B项。9. 【答案】D【解析】根据“曹魏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中正一职,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可得出各州的中正没有最终的判定权,而是由中央政府决定, 这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选官方式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效率,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士族的维护,排除C项。故选D项。10. 【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南北
24、经济的差距在缩小,但此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依然高于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ACD项错误。11. 【答案】A【解析】唐代国力强盛而且对外开放,丝路兴盛,大量中亚和西亚商人来到中原地区,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因此唐朝以骆驼为题材的陶塑剧增,A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中国的制瓷技术和外国的技术相比,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通过图片无法看出气势恢宏,只能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排除D项。故选A项。12. 【答案】A【解析】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路”,即地方行政区域。结合材料中的“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可知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散,从“转运司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
25、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司都有财权”可知,地方各行政机构权责交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机构分散、权责交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A正确;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路、府(州)、县三级行政机构,明清地方行政制度受元朝的行省制度影响很大,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所以B错误;行政机构互相牵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所以C错误;扩大行政区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D错误。13. 【答案】A【解析】这则史料出自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书信,其中批评王安石变法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骚动不安。体现出头绪过多,操之过急,A项正确;B范围太过绝对,排除;王安石变法并未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C项;D项说法与
26、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项。14. 【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辽政权对地处长城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落差较大的不同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地区,以封建制统治较为发达的汉人农业生产地区。这既有利于契丹的进步和强大,也使具有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继续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辽政权实行“因俗而治”的开明民族政策,并未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选项错误,辽政权“因俗而治”,并非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按照契丹国制和汉制分别治理南北地区,不是让本民族治理本民族事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5.【答案】B【解析】由材料
27、信息可知,元大都城内外分布着众多商业行市,其中“米市” “缎子市”等集中在今天北京的钟、鼓楼一带,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据此可知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B正确;A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大都的商业布局不能得出便于征税,排除C;商业布局多是自然形成,而非政府有组织的规划,因此无法得出元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排除D。16.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只提及江苏部分地区农业产品种植情况,棉花种植不是副业,故A项排除;材料中体现江苏部分地区种植棉花现象普遍,说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南方,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
28、的是农民生产状况而不是反映粮食加工状况,故D项错误。17.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世俗化的图解”、“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可知,明清小说采取世俗性的方式,扩大了传播的范围,自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故B正确;明清小说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的相关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材料提及的是“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不是传统文化都具有包容性,C错误;材料信息“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可见,明清小说并不是为了满足君主专制的需要,D错误。18. 【答案】A【解析】清政府限制民间织户的织机数量,而且要求“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这种限制不
29、利于民营纺织业的发展,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纺织业中,因此政府的规定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A正确;政府对于民营纺织业的管理并不规范,带有明显的强打压性质,排除B;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出现有助于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国家税收主要来自农户,排除D。19. 【答案】D【解析】宣扬“众生平等”、“因果缘由”、“消灭欲望,刻苦修行”的教派是佛教,它的产生和传播,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D项正确;佛教产生是在公元前6前4世纪,A项错误;佛教宣传“众生平等”并不宣扬“君权神授”,B项错误;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的是婆罗门教,C项错误。20. 【答案】B【解析】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
30、度,依据财产的多少享有不同的等级政治,这样改变了过去依靠家庭和出身决定政治地位的状况,适应了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B正确;“解负令”主要是针对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平民,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实行的措施,C错误;成立四百人会议主要是保障公民行使政治权力,D错误。21. 【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在东方的印度、中亚和中国都发现有希腊文化的元素,这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说明希腊化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A项正确;“走向世界大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希腊文化中心一直在欧洲,没有不断转移,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并不是为了传播希腊文化,排除D项。故选
31、A项。22. 【答案】B【解析】根据“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可知,庄园法庭审理侵犯村民利益的行为,B符合题意,故选B;根据“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可知,庄园法庭审理的是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AC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违者还要被罚款”可知,惩罚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D不符合题意,排除。23. 【答案】C【解析】巴黎圣母院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也举行过各式各样的仪式,如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可见在中世纪基督教对文化与生活的影响比较大,C正确;ABD不
32、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24.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在其千余年中的历史中,对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首都曾是古欧洲和地中海世界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学术文化中心,因此其首都是君士坦丁堡符合题意,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其首都是欧洲地区及地中海世界最大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控制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与文化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君士坦丁堡,而不是罗马,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维尼翁位于法国南部,是14世纪罗马教皇的居所,与与材料内容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罗属于埃及首都及最大城市,也是非洲及阿拉伯世界最
33、大城市,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25. 【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等信息可以得出,通过从希腊、埃及、两河流域搜集或购买书籍,能丰富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内容,推动文化的勃兴,C项排除;“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本性”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东西文明的交流,B项排除;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于17世纪,D项排除。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6. 【答案】(1)内容及影响:“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奖励军功,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
34、秦。 (2)原因:商鞅结合秦国的特点,采取了合理的策略和步骤,而王安石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秦孝公坚决变法,而宋神宗对变法摇摆不定;商鞅变法初始得到了百姓的信任,而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使百姓负担更重,遭到反对;商鞅变法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意思接近即可)【解析】(1)根据“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得出“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根据“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
35、行政”得出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根据“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得出奖励军功。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秦。(2)综合材料一内容可知,商鞅变法中,商鞅结合秦国的特点,采取了合理的策略和步骤,根据“但他的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结果欲速不达,反而致使天下汹汹”可知王安石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商鞅变法中秦孝公坚决变法,而王安石变法中宋神宗对变法摇摆不定;商鞅变法初始得到了百姓的信任,而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使百姓负担更重,遭到反对;商鞅变法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王安石变法发
36、生在北宋中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27. 【答案】(1)制度:郡县制。进步性: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制度:行省制。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奠定基础。 (3)科举制选拔人才的依据:考试成绩(或才学)进步意义: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
37、社会文化水平。(任意三点)【解析】(1)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制度:根据材料“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可归纳出行省制。原因:根据材料“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延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可归纳出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根据材料“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可归纳出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
38、省制的开端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进步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8. 【答案】(1)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2)不能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的后果是落伍;要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只有居安思危,不断创新,才能有生机和活力,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经济和发展等方面,说明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保存者的姿态”傲立于世的原因。(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陶醉于已有的辉煌”、“ 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和“ 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把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与发展、中外联系和居安思危等方面,分析评价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