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暑假作业(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2760118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暑假作业(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暑假作业(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暑假作业(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暑假作业(word版含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历史暑假作业(4)一、选择题1. 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中华文明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据此可知,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中华文明A. 起源星罗棋布与多姿多彩 B. 注重文明交流与文化认同C. 始终以中原和农业为中心 D. 坚持独立发展与自成体系2. 据礼记记载“夏后氏官百”。夏后氏在地力上分封同姓和异姓方国诸侯,夏的君主后与其他方国部落首领是君主(册封者)与诸侯(受封者)的关系,夏的君主一跃成为“诸侯之长”

2、由此可知,夏朝A. 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成熟国家的转变 B. 统治的区域和官僚机构已经初见规模C. 诸侯之间的部落联盟关系己彻底消失 D. 以分封制为框架的国家制度雏形出现3. 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A. 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B. 隐含着削弱王权的分裂因素C. 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 D. 不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4. 商鞅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不但要人力尽量去挖掘地力,而且还要尽量把人力挖掘出来。他两度颁布分户

3、令,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商鞅改组秦国家庭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 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B. 重农抑商,限制贵族特权C. 扩充农户,增加财政收入 D. 转型社会,建立君主专制5. 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可见,汉初的“黄老之学”A. 为董仲舒改造儒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B. 推崇虚静无为,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C. 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 D. 主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6. 光武帝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故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即“

4、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A. 削弱了地方权力 B. 使得台阁至上C. 有利于加强皇权 D. 能抑制外戚干政7. 东汉安世高所译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把原文中夫妻、主仆平等的关系译为丈夫高于妻子、奴婢侍奉主人。三国时期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这说明A. 佛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 佛教融合儒道思想形成完备体系C. 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佛教的冲击 D. 佛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8. 曹魏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中正一职,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虽有任用权,却

5、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这表明初创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 变革了选官方式 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维护了士族特权 D. 加强了中央集权9. 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 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 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 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 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10. 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

6、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A. 提高行政效率 B. 避免出现决策失误C. 分割宰相权力 D. 体现近代民主议政11. “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A. 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 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12. 在兵制方面,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采用雇佣性质的募兵制度;在征调徭役方面,北宋中期采用雇募法,不再单纯使用无偿征调农民等服役的办法;在官府征调工匠服役方面,由单纯的轮差制度改为差雇制度,国家给服役的工匠一定报酬。这反映

7、出宋代A. 取消了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 B. 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C. 法律制度已经相当健全成熟 D. 劳役地租完成向货币地租的过渡13. 如图是北宋杨威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耕获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耕获图是我国现存描写农村耕获情况的较早画幅,它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古代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 南方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C. 国家统一与百姓生活富足 D. 南方的牛耕技术仍然落后14. 元代行省虽然得以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行政的另一关键命官权或人事权方面,又表现的无甚作为,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这可以反映元代行省A. 军政大权

8、集中 B. 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C. 行政效率较高 D. 是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15.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目,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对皇权存在-定制约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16. 明人薛论道以十二首题钱诗讥讽当时世风:“人为你生烦惹恼,人为你梦扰魂劳,人为你易大节,人为你伤名教。细思量多少英豪,铜臭明知是祸由,一个个因它丧了。”这反映了A. 现实主义文风为士人所推崇 B. 逐利思想取代了传统义利观C.

9、 社会风气败坏导致社会动荡 D.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17. 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A. 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B. 社会动荡思想活跃C.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 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18.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A.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 社会出现

10、严重阶级分化C.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 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19. 逝去的注定不会再现,然而无数废墟的留存却给了我们长久回望的可能,一段段远古的文明正是在这种回望中逐渐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靥。下图文物出土于巴比伦狮A. 尼罗河流域 B. 两河流域C. 印度河流域 D. 黄河流域20. 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各抒己见的场合。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入侵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情况,公民大会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B. 公民的执政能力缺失C. 具有强烈人治色彩 D. 直接民主具有随意性21. 苏格拉底说:“它把权力交给所有公民

11、,不需要国家统治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该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以下对上述材料解析正确的有全体雅典人均可以参与国家管理 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雅典民主政治忽视了统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雅典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A. B. C. D. 22. 古罗马时期,参与宴饮的贵族各就其位,座次往往是按照地位高低进行排列的,提供的饮食也有区别,尊贵者“吃比目鱼”,地位低者面前“只有普通的淡水鱼”。这反映了A. 罗马法维护贵族的利益 B. 古罗马公民权利并不平等C. 罗马共和制逐渐被破坏 D

12、. 中国文化逐渐传播至罗马23. 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当有人种葡萄时偷用他人材料来做葡萄藤的支杆时,不许支杆的主人马上讨还材料,只许他向葡萄园主双倍诉追支杆的价值,只有在葡萄园终结的情形下才可取回支杆的原物。这案例说明在罗马A 法律缺乏灵活和变通 B. 审批程序缺乏公正性C. 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 D. 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24. “将国家掌握土地、没收叛乱贵族土地和部分没收教会的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条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是指A. 西周 封邦建国制 B. 拿破仑 民法典C. 法兰克王国 采邑制 D. 梭伦 解负令25. 古代的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公元前3世纪时佛

13、教被定为国教,但在13世纪后相当长时间里伊斯兰教也是印度的国教。这是因为A. 伊斯兰教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佛教 B. 突厥人占领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C. 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实力弱 D. 穆斯林人口已经占印度人口的大半26. 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美洲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这反映了美洲文明A. 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 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C. 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 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二、非选择题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

14、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和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2)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朝

15、(汉武帝)、唐朝、宋朝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28.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变与不变。材料 下面是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一书的目录摘编。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华文化的发生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1)文化的统一;(2)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1)玄学的崛起;(2)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3)儒、玄、道、佛相与激荡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1)理学构建;(2)士大夫文化;(3)市民文化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

16、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1)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2)早期的启蒙思想;(3)古典文化的大总结;(4)“西学东渐”中断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通过研读目录,结合所学知识,有的同学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的复杂关系;有的同学看到了传统文化整体上的变革与延续,有的同学则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某一时期的继承与突破。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

17、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二 “平民政体”(民主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富有而出身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2)材料二中的哪种政体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造就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试

18、举两例予以说明。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文明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可得,在不同时期中华文明注重文明交流与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华文明不同地区有不同文化,且多姿多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不能提现始终以中原和农业为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独立自主的发展自己的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夏后氏在地力上分封同姓和异姓方国诸候,夏的君主后与其他方国部落首领是君主(册封者)与诸侯(受封者)的关系”

19、,可见夏后氏已经采取分封诸侯的措施,以分封制为框架的国家制度雏形出现,D正确;夏朝作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初步实现了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转变,但还不能说是成熟国家,A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夏朝的君主后与其他方国诸侯或部落首领的关系,没有体现官僚机构初见规模,也不能说明诸侯之间的部落联盟关系已经彻底消失,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可知,该学者认为随着诸侯势力增强,就会导致周王室权力逐渐衰微,即分封制隐含着削弱王权的分裂因素,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的弊端,排除A、B项;D项脱离材料

20、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4. 【答案】C【解析】商鞅两度颁布分户令,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要把人力挖掘出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扩充农户数量来增加国家赋税征收单位,进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项正确;分户令与移风易俗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对贵族特权的限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领域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5. 【答案】D【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黄老思想,但是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这种做法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而且其对于儒家思想的复苏有一定作用,D正确;题干并未提供黄老之学与董仲舒思想之间的关联,排除A;题干信息提出,汉初统治者不仅仅采用了黄老之学

21、,还借鉴了法家、阴阳五行家以及儒家思想,排除B;西汉初年已经建立了统一王权,排除C。6. 【答案】C【解析】根据汉武帝借鉴前朝的教训,设立中朝,通过尚书台把持一切行政大权,使三公只有职位,没有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大大加强了皇权,C项正确;将中央的相权转移给中朝,与削弱地方权力无关,A项错误;尚书台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权至上,B项错误;将相权转手尚书台,削弱的是相权,与外戚无关,D项错误。7. 【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得出东汉、三国时期的佛经在翻译时,加入了儒家伦理观念、道德要求、治国思想等内容,这是佛教本土化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和儒家之间的关系,未涉及道家内涵,AB错误

22、,排除A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借鉴儒家思想,没有反映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佛教的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8. 【答案】D【解析】根据“曹魏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中正一职,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可得出各州的中正没有最终的判定权,而是由中央政府决定, 这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选官方式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效率,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士族的维护,排除C项。故选D项。9. 【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涉及东晋时期门阀政治。虽然门阀地主的势力得到发展甚至超越皇权,但是皇权依旧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故

23、A项错误。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发展的畸形,故B项错误。一定时期,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但是门阀政治会导致国家决策权力失衡,导致政权的更迭,故C项错误。门阀政治主要集中在东晋时期,是士族势力膨胀后出现的一种变异现象,故D项正确。10. 【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政事堂是唐朝宰相集体的办公地点,有利于协调分歧,提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不可能避免,排除B项;材料与分割宰相权力无关,排除C项;唐朝属于专制社会,近代民主议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1. 【答案】B【解析】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B项;两税法是在租

24、庸调制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实行的,排除A项;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D项中的“杜绝”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2.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征发徭役、兵役等,这反映出宋代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也是等级制度,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仍然很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不是法治国家,法律制度并未健全成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中国古代劳役地租一直未完成向货币地租的过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3. 【答案】A【解析】耕获图作者以细腻精致的笔墨刻画了众多不同身份

25、和各种复杂劳动的神态,同时对与农业有关的渠水秧田、水车场院等也进行了如实的描绘,由此可知体现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选A;根据图中场景不能体现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国家统一和百姓生活富足,更无法说明南方的牛耕技术仍然落后,排除BCD。14. 【答案】B【解析】元朝行省命官权或人事权方面并没有较大权力,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这说明元朝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B项正确;行省在命官权或人事权方面没有作为,因此不是军政大权集中,排除A项;行政效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行省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5.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26、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可知,内阁可坚持自己的意见,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所以B正确;“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不符合史实,内阁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所以A错误;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C错误;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决策机构,所以D错误。16. 【答案】D【解析】根据“细思量多少英豪,铜臭明知是祸由,一个个因它丧了”,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逐金钱利益,冲击了传统的轻利思想观念,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士人推崇现实主义文风,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动荡,排除C。17.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不管

27、是春秋战国,还是明末、晚晴,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思想活跃的时期,故B项正确;分裂割据只符合“晚周”,故A项排除;C项不符合“晚周”,排除;D项不符合“晚明”,排除。18.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因此材料所述主要得益于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D项正确;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

28、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而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A项错误;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B项错误;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国家和文字的产生,国家和文字的产生是具体表现,不是原因,C项错误。19. 【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中的“巴比伦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文物产自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故选B项;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

29、域都没有古代巴比伦狮的出土,ACD三项错误。20.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情况,公民大会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可知,在多数公民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出决定,体现了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具有随意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政治出现危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具有随意性,“公民的执政能力缺失”未体现,排除B项;“具有强烈人治色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1. 【答案】B【解析】材料主旨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的反思,根据“它把权力交给所有公民,不需要国家统治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但是

30、忽视了统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根据所学可知,雅典通过抽签选举、轮番而治,对国家实行民主管理。选项B正确;雅典只有公民可与参与国家管理,而非全体雅典人,错误,选项A、C、D排除。22.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座次往往是按照地位高低进行排列的”“尊贵者吃比目鱼,地位低者面前只有普通的淡水鱼”可知,古代罗马公民划分等级,权利并不平等,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在古代罗马划分严格的等级,尊贵者与地位低者有不同的待遇,说明古罗马时期公民权利不平等,没有体现罗马法维护贵族的利益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中没有具体提出罗马哪个时期,因此无法得出罗马共和制逐渐被破坏的结论,故C选

31、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文化对罗马的传播,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23.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有人种葡萄时偷用他人材料来做葡萄藤的支杆时,只许他向葡萄园主双倍诉追支杆的价值,只有在葡萄园终结的情形下才可取回支杆的原物,这样的处理方式保护了双方的私有财产,C正确;题干中的案例处理充分体现了灵活性,排除A;公正性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排除B;题干中并未针对特定群体,排除D。24.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下,最初分封的土地称为“采邑”,在墨洛温时期已经存在;到了查理马特时期,由于开始和阿拉伯作战,于是大规模的封臣。同时“采邑”也开始变为封土,获得封土的条件逐

32、渐以军事义务为主旨而固定下来,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分封制下的土地和人民是可以世袭的,A选项排除;民法典是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蓝本,B选项排除;梭伦的解负令针对的是债务奴隶,D选项排除。25.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B项正确;伊斯兰教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佛教、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实力弱、穆斯林人口已经占印度人口的大半,表述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26. 【答案】C【解析】材料“由于美洲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体现的是地理环境印度

33、对美洲文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交流较少,并非是没有交流,A排除;材料与战争频繁无关,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导致文明发展缓慢,并非是衰落,D排除。故选C。二、非选择题27. 【答案】(1)职责: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统领百官。趋势: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任意两点) (2)措施:汉武帝设立中(内)朝,削弱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君权;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散相权。共同点:限制和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解析】(1)职责根据“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

34、,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得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统领百官。趋势根据“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得出是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汉武帝设立中(内)朝,削弱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君权;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散相权。所以其共同点是限制和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8. 【答案】观点:从汉到明清,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论证:董

35、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创立春秋大一统的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魏晋和隋唐时期,虽然儒学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但其主导地位依旧。宋代朱熹等创立理学,推动儒学体系化、哲学化,使得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明代王阳明的心学,进一步扩大儒学影响。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等人虽然批判了儒学,但都没有跳出儒学的囹圄,仍属于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总之,从汉到明清,虽然历代儒学家对儒学思想进行了不断的改造和发展,但儒学始终占主导地位。【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传统文化的变革,可以从文学形式切入,如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中国传统文学逐渐走

36、向世俗化也可以从阶段特征入手,如中国古代历朝都有特有的王朝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传统文化的延续,可以从主流思想切入,如可拟论题为从汉到明清,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论述可结合儒家文化从汉武帝确立正统以后的发展历程进行作答。29. 【答案】(1)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方式。(2)“平民政体”(民主政体)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解析】(1)方式:根据材料一中“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来自亚历山大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和平和暴力两种主要交往方式。(2)政体:根据材料二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民政体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例子:结合所学知识,按照要求,从古代希腊文学、思想或艺术等方面,举两例子说明“平民政体”更有利于文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