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区域差异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区域差异 .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家以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作为基础提出了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发展经济学家Rosenstein Rodan(1943)提出的大推进理论。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当全面发展产业,以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全面高速增长。之后美国经济学家North(1955)又提出了出口基地理论,从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这一主要观点出发,论证了区域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Perroux(1950)提出,主张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即增长极,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长极理论承认区域的不均衡发展,打破
2、经济均衡分析的新古典传统,对区域发展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Myrdal(1957)所提出的“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则正好弥补了这以缺陷,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积累性的因果循环”又会使这种不平衡的程度加剧,从而扩大区域的经济差距。缪尔达尔 (Myrdal) 所提出积累性的因果循环为以后区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作用,但他片面的强调了政府行为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容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偏离。而美国经济学家Hirschman(1958)利用聚集经济的分析“核心边缘”理论,提出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最终会形成区域发展的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由于在核心和边缘同时存在着两
3、种效应“极化效应”以及“涓滴效应”。而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 ,因而区域间的差距是扩大,最终会形成“核心边缘”的模式。以上的这些不均衡发展理论一方面肯定了区域不均衡发展的事实,但另一方面对于解决这种不均衡发展局面缺乏系统合理的论述,因而在此基础之上又发展出不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不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主要包括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点轴理论以及网络开发理论。梯度与反梯度理论都是从弗农的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出发,通过产业的转移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只是在产业转移的顺序上相反。梯度以及反梯度理论的产业转移容易导致以重复引进与生产能力过剩为特征的地区经济结构趋同
4、,而且这两种理论都只限于宏观层面缺乏区域内部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分析。增长极发展理论和点轴理论虽然深入到产业层面,但片面强调增长极的作用,缺乏对于其他地区协调配套发展的分析。并且对于准确把握增长极的内涵和运用条件,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很难在实际中实行。而网络开发理论虽然更加强调地区之间形成网络化结构的重要性,但对于网络化效应的分析过于简单,对于其形成机理更缺乏足够的解释。我国的经济学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概括起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1) 从研究范围来讲,绝大部分是丛于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5、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 - - - - - - - 省级行政单元或更大级别单元的数据,例如胡兆量、胡鞍钢、刘树成、覃成林、杨开忠、魏后凯、杨伟民、中兼和津次等的一些研究,而有关省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主要有欧阳南江、蒋建业、刘筱、周玉翠、李永实、陈自芳等对广东、湖南、福建、浙江省经济差异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其他省域差异的研究较少。(2) 关于转型时期地区差距变化趋势的分析,多数研究者分析的结果是三大地带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而省际经济发展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应该注意的是,一般对
6、地区差距变化趋势的研究的时限截止到90 年代初,而研究的时限进一步扩大,可能表现出省际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新趋势。从收入来源、产业结构、制度变迁、经济开放、经济发展和其他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了变化的原因。例如林毅夫等指出,省际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是各地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获得收入的机会不一样造成的。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省际差距的扩大,主要是非国有经济部门在就业和收入来源中作用的增强而形成的。从1978年到 1995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基尼系数和基尼贡献率提高是省际人均基尼系数扩大的原因,而由于第二产业的基尼系数和基尼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而且居于主导地位,是总体基尼系数提高缓慢的原因。胡乃武等选取
7、了非国有化水平、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三个变量来反映制度因素对区际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正向边际影响的结论。 (4) 对区域经济差异收敛性的研究,魏后凯沿用 Barro 和 Sala-L-Martin分析方法计算了自1978 年以来各地区省份产出差距收敛( 收敛) 和部门产出差距收敛 ( 收敛) , 认为中国各地区 GDP 差距大约以每年2% 的速度收敛,但从发展阶段来看,1978-1985年各地区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相对较快,而198-51995 年则不存在显著的收敛性。申海分析了 1978 一 1996 年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数据,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存
8、在比较明显的p收敛,并且分别采用四组数据计算13 系数,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均GDP收敛快于人均收入的收敛。卢艳等利用R/S 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目前相同的政策环境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将在以后20 多年内继续扩大。 (5) 就研究方法上看,在早期的地区差距分析中,一般只注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费支出指标总量的差距,而未对地区差距的来源与构成进行分解; 最近以来学术界开始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揭示引起地区差距变动的一些主要因素。例如,张平利用了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发现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是山农村工业化或乡镇
9、企业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林毅夫等利用泰尔指数分解,研究中国的三大地带差距、省际差距、省内差距和城乡差距对中国地区总体差距的影响。魏后凯、刘楷等人还利用加权变异系数分解法,对中国省际人均国民收入差距的产业构成进行了分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 页 - - - - - - - - - 解。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近些年来 ,学术界开始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对地区差异的构成与来源进行分解,以揭示引
10、起地区差异变动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费景汉等人提出的方法,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二是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 ,对地区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构成进行分解;三是采用锡尔系数和广义熵指数,对地区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分解。 (2)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自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 ,到 80 年代小阿莫斯提出 “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 ,各国学者大都是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收入趋同或趋异问题。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来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3)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
11、注重动态分析,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运用这一工具不仅可以研究地区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而且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4)对企业投资定位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政策评价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着重探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企业决策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3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