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性格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贾宝玉的性格特点.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贾宝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整部红楼
2、梦中,宝玉的主角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宝玉这个形象却是作者始终无法定位的一个矛盾。在红楼梦中,宝玉的出场是作者慎之又慎的,试看,,在宝玉正式出现以前,在第2回中,先是借冷子兴之口,点出都中一件“新奇异事”,介绍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中,“一代不如一代的儿孙”的代表,可谓极尽渲染之能事;然后又在第3回中,经宝玉之母王夫人口中介绍了这个“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的“孽根祸胎,家里的混世魔王”;最后经过了足够的铺垫后,才让宝玉出现在读者眼前“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
3、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伴随着宝玉出现的,还有两首西江月,这也是宝玉所独有的。整部红楼中,,大大小小上百的人物,只有宝玉的出现作者才是这样的不惜笔墨、郑重其事。由此可见,作者对宝玉这一人物的珍视程度。细看这两首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贾宝玉的悲剧性格分析宝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角色。他的悲剧是一种由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命中注定的窒息。他本身处处充满矛
4、盾,似乎很难让人释怀。但联系作者生平的遭遇,却又不难解释。作者将宝玉作为自身的影子,赋予他极高的天分,寄予他极大的希望;同时又清醒地知道:环境所限,他不可能有何作为,必将走向幻灭。作者生平亦是注定满腹才华,却终生不得施展。二者合二为一,成就不朽的悲剧。贾宝玉:悲剧性格社会环境 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这是在红楼梦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黛玉诘问宝玉的话,在这一回中原本是宝玉听曲而悟,一首偈子悟了去。这时却被黛玉一问,竟不能答,由此收了痴心。可是再回头看看,我们也可以把这看作是作者在这里由黛玉的口发出的一个自问:有何贵? 有何坚? 答案只有一个,宝玉是“无坚亦无可贵”
5、。在整部红楼梦中,对宝玉的评价中最深入人心的大概就是在第37回中“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借宝钗之口赠与宝玉的绰号:无事忙,富贵闲人终其一生,宝玉可以说是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词中之意,似贬实褒,这已是为世所公认,无可置疑。由此看来作者对宝玉这一形象评价又是极高的。同样,在第5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中,作者又借宁荣二公之灵说出“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
6、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将家业兴旺的希望完完全全寄托在了这个“于国于家无望”的“纨绔、膏粱”身上。也可以说,作者本人对于宝玉的寄望也是极高的。 “无坚亦无可贵”的碌碌无为与家业振兴,挽狂澜于既倒,这两点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这不能说不是自相矛盾。这也是作者在整部红楼梦中不停地探究,又始终未能回答的一个问题。其实这种矛盾在整部书中有多处痕迹可寻,也是时时充斥在宝玉的生活、言行之中。如在第47回中,宝玉在面对柳湘莲时,因自己日日困于园中的处境大发感慨:“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而在第36回中,宝玉却又因为自己日日困于园中的处境
7、感到悠然自得“日日只在园中游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却每每甘心为诸丫环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又譬如,在第28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宝玉一面对黛玉赌咒发誓“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可是一转眼,又确如黛玉所言“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宝玉是有真才华的,不管是在第17回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他所题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还是在第78回人“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他所做的那篇空灵飘逸的芙蓉女儿诔均展现出他不同于当时“须眉浊物”的满腹才华。只是他的才华被人为地束缚了。这也是他的苦恼,他
8、的生活是富贵而且闲散的,但是他并不是以此而满足了的,在他内心深处是期盼着有一天能摆脱掉这些束缚,真正做出一番事业来的。在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有一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这“将来”二字就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些信息,宝玉并非只知日日嬉戏,在他的心里却也是有着“将来有一天能做出一番作为”的想法的。在第36回中,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的一番评论“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拼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
9、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这一篇话,历来被当作是宝玉反封建、反仕途的铁证。但是,当我们仔细来分析,却发现,宝玉所提出的批驳,集中在武将的“血气之勇,疏谋少略”,文官的“浊气一涌,拼死邀名”,而对“受命于天”的朝廷正统却还是维护的,认为是足以承担天地所交付的“万几重任”。只是宝玉身边的人太过小心的呵护,反倒成了对他的一种束缚,使他始终不能有机会有所作为。这一点转化到现实生活中,与作者的处境是如此契合,作者也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只是为犯官之后的身份所制,始终不可能有机会有所作为。 据脂砚斋所言,宝玉应是“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
10、得善,说不得恶”。(庚辰本十九回双行夹批)其实仔细想想,这也就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因惊世才华而生出的满腔抱负与现实世界残酷封杀之间的煎熬使作者在书中的影子“宝玉”也就生活在一种无可奈何的矛盾中。脂砚斋有云“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不仅仅是宝玉的悲剧,也是在为自己终生郁郁不得志鸣不平。可以这样说,宝玉这个充满矛盾的悲剧角色其实就是作者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处境影射到了红楼梦中。所以整部红楼梦是作者与书中主角共同的一出悲剧,一曲挽歌。以一言以蔽之:一曲悲歌向天鸣。太虚幻境薄命司簿册贾宝玉判词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只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
11、间觅是非。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两首诗写的是顽石,贾宝玉的肉身和思想意识便是这顽石的化身。 红楼梦,用顽石比喻金刚。顽石和金刚,二者是一个。生来带有文字的“宝玉”和“金钗”,作者安排二者是一家,也就是金玉良缘。金玉良缘四字,明白告诉我们,用顽石即玉也,来比喻金刚。还是告诉我们顽石和金刚是一家。金刚,佛法中有金刚经。读懂金刚经,便知道金刚乃是真心自性。其中关节,需要慢慢领悟。 看其一。 这顽石,在大无情处,即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本便是天不拘地不羁,无喜无悲,这便是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处。实际上,天下人人都是这顽石,只是自家不觉而已。人
12、人都是宝玉,只是不肯承当。别说作者弄个富贵家才有宝玉,就是弄个贫穷家,哪个不是宝玉?弄个富贵家,更夺读者眼目,更有说服力而已。 修行有成者告诉我们说:“人有一宝,密在形山”,只是我们凡夫眼拙,不知道自己还是宝贝。红楼梦作者大慈大悲,把这宝贝明明白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蒙然不认,以为只有宝玉才是顽石,不知自家便是顽石,作者焉能不急? 这顽石,一经煅炼通灵,便向人间觅是非了,才有了喜与悲,才被天所拘,被地所羁了。造出诸多假来。 这第一首判词,是说宝玉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贪入”红楼。 看其二。 一旦陷入红楼,必然是“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了,也即被红尘之“情”字所缠,八苦缠身;可是,“沉酣
13、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第二首判词,又暗示了贾宝玉最后出家,一定能修成圆觉,最后跳出红楼。 顽石落入红楼,是为了让其磨出圆觉,最后出得红楼,这便是作者本意。所以,一部红楼梦,作者笔之所到处,不在天不在地,不落喜不落悲,不关是不关非,不关贫不关富,因为这一切都是无常;作者只是让人“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很多人觉得这“醒”这“散场”太凄凉了,那是因为您不知这醒的好处有多大;不知这醒才是人生大喜乐;不知这醒是古往今来一切真正智者的追求所在;不知这醒是人生的惟一解脱;不知道这醒既超越物质世界也超越精神世界;不知醒来便是那“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的至善至美境界。 一旦你知道了,你便理解“觉悟”何等重要;便知道那些和尚道士修女,何以过那样的生活;便知道圣哲为何让我们“行善积德”,为什么说“吃亏是福”;便知道佛祖为什么让我们“舍”、“放下”;便知道大祖师为何让我们做“大死人”,当“大木头人”,为什么古人说“人生难得糊涂”,等等,一切都明明白白了。 宝玉不满意与宝钗的结合:“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营雪(薛);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黛玉)。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最后,宝玉终于弃家为僧,“金玉良缘”实际上是“金玉成空”,宝钗落得个空闺独守,抱恨终身。 黛玉也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了宝玉.【精品文档】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