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34669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精品文档】第 23 页介 词介词是把一个实词或词组介绍给另一个实词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词词组,用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作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地、原因、方式、关涉关系等。古代汉语某些介词的用法仍然保存到今天,如“为人民服务”,“以理服人”“自上而下”“从无到有”。其中介词“为”“以”“自”“从”等就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但是古今使用介词的情况又是不完全相同的,古代某些常用的介词今天不常用了,而且在用法上古代比现代更复杂,所以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必须加以注意。下面先概括介绍一下

2、各小类介词,然后主要介绍几个常用介词(于、以、为、与)一、时地介词,把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或词组)介绍给谓词中心词的介词1、介处行的:于(於)乎、在、自、由、从、至、爱、缘、乡(响向)以道、因、之。 段注缘溪方向 缘溪行,忘路之还远。桃远源记缘者,沿起边而饰之也段经,装饰衣也原因处所 号实异所缘而起也。新唐书依据 缘法而冶,按功行赏。商君书凭借 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行可也。荀子正名(因为)花径不曾缘客扫,杜甫客至后起义 花木间小路放在后边缘还可作名词,原故,“缘分”;动词“攀登”缘木求鱼。向,響,是两个字,如今简化都作向。向隅而泣石门豹響河立待良久,史记对看,向看道 凡治乱之情,道客并始。

3、管子诸使者:从道长安来汉书2、介时间:于(於)自、由、至、会、当、临、方、为、及、比、乘、即 洎(到)会,介时间,当“碰巧”“恰值”讲会暮,大风起。汉书方,介时间时,是用在句首,当“当”“正当”讲,“方”后介宾,多为用“时”字为中心组成名词性词组,没有“时”,即使主谓词组也是为“时”的定语,译时还要译为“时”。方此之时,安在?韩非子正当这个时候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庄子正当他作梦时洎周秦兴,采诗官废,白居易九书周设的到民间采诗的官(j)洎疾之乐也,虽饮食是念,无滑甘之思述病到病情好转的时侯,虽然强烈地想要吃喝,但并不想吃油赋甜味的东西二、原因介词把表原因目的的词介绍给谓语的介词介原因的,

4、因、以、用于、由、为、缘、坐坐 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轩,三国志诸葛逊传hu,主师旗诸葛逊的部下几万人,因不投降被斩停在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介目的 为、以三、方式介词把表示方式依据、凭借、沿循的词介绍给谓语动词以、于、凭、用、按、由、乘、缘、借借请收合余烬(jn),背城借一,左成二年(介词)(请收集残草士兵,背靠城池,借此一拼)动 寡君是以愿借助焉。左传(我国君国因此想借助(于郑国)民)付 借问此何时,杂诗四、关涉介词把表示有关对象比较被动的词介绍给谓语1、表对象,于、及、以、于、为、与、之(对于)人之其行等爱而不辛焉礼记(人们对于他所爱的人就偏爱)2、表比较,比、于(於)焉、与3、

5、表被动,被、为、于、(於)常用的介词用法于(於)“于”“於”在上古是两个词,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不过“于”多出现在尚书诗经周易论语等较早的经书中,而“於”出现得较晚,左传“于”“於”异同,从现在的平装本的书中已看不出“于”“於”两个字的区别,不过也有些人注意到在被动句,描写句中用“於”介时地时用“于”。解放后,只用“于”字(有人说“于”是“於”的简体字,并不准确)。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出处 方面)作状语,更事作补语,译“在”“从”“自”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褒于病死。汉书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月十夜至于昂,公输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的时

6、间,可以作补语也可以作状语,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从我家前三代住在这里,累计到现在六十年关涉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涉及或旁及的对象,译作“面”“给”“对”“对于”“跟”“用”这类用法作补语多。面,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给,让天下于许由逍遥游对,子于郑国,栋也子产相国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洁于东,以共济事业赤壁之战介绍相比较的性状或人、事比青取之于监,而青于蓝劝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相比较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介沼功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这是表“所以”此用法的引

7、申不足生于不农(生活资料的不足是由于不从事农业生产)民国挤于爱,而所于威矣五蠹老百姓本来骄傲由于偏爱,而由于刑法威严服从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兵败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卻克汤于失,流血及屦。左传1、介绍动作、行为依赖借助的人、事、方法找遵循的准则依据习民于射法。汉书用射法训练老百姓。今奂王前有太子之卻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史记)(现在吴王因过去有儿子被死的怨隙,装病不来朝拜,按古法应当处死刑)乎“乎”是个句末助词,但又因跟“於”声近韵同,所以常来代替“於”字,作介词用。“乎”作介词跟“于”的作用基本相同,但“乎”字和“于”字通用是有条件的。一般地说,由“乎”组成的介词结构除“恶乎

8、”一种形式外,通常都要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而不能作状语,因此,作补语的“于”可用“乎”代替,作状语的则不能,反之“恶乎”意虽用于“于何”,但却不能写作“恶于”处所 楚人生于楚 长于楚 而楚言 吕氏春秋时间 春秋何以始于隐。公羊传春秋为什么从鲁隐公元年开始涉及对象 天子嫁女于诸侯,女使诸候同姓者主之。公年传关涉 (天子把女儿嫁给诸候,一定要让和天子同姓的诸候去主持。)比较 学莫乎近其人。劝学求学问,没有比接近那些老师更便利的了。原因 不动于众人之非誉。正名不因为众人的反动或称赞而动摇。被动 五痍者何 伤乎矢也。公羊传依据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离开仁,依靠什么成就他的名声。以的介词用法是

9、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作动词主要当|“认为”“用”讲如忠不女用兮,贤不女以。涉江市人皆认为赢为小人而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史记以介词用法由动词虚化而来介绍动作行为所依赖借助的事物、方法、或遵循的原则(动作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前提等)译作“用”“凭”按照方今之时,还以神道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按照,凭什么标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游之褒神山记根据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史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为了:有几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韩非子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时间,处所,同“于”史记孟尝君传(文以五月五日

10、生)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辱我人中,死罪一也韩在众人中侮辱我,这是该处死一个原因敌以东方来,墨子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涉及对象,可译为“把”“跟”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先以书遗(wi)操,诈云欲降。赤先把信给曹操送去,假装说要投降齐桓公独以管仲谋伐莒(j)韩外传用法与以相近有用用法和“以”基本相同,一般作状语,偶尔作补语凭借 宫人用金玉事主而求焉管仲宫人靠金银珠玉来奉君主而要求得到好处。原因 用言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史可将军列传关涉 单于既将翕(x)侯,以为自次王,用其姊妻之。史单于已俘虏翕侯赵信以后,把他尊为仅次于自己的亲王,并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范围,引申为方面 发蒙 利用刑人周易启发

11、蒙昧,指眼睛恢复了亮,这里引申为看问题的准确看问题准确,利于(正确)地处罚人。对于正确地处罚人有利。为:介替化或帮助对象。译“替”或不译。为也是由动词转来的介词,为从一般作状语动词读阳平,介词读去声(只有表被动一项读阴声)1、介有关对象,这是最常见的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别左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项羽本纪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桃花源记介词旁及对象译,“给”、“向”2、介动作发生的原因目的天行有常,有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原因自然运动有一定的规律,不因为尧帝而存在,也不因为夏桀而灭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目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诗(我)

12、才知道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著述,诗歌应当为了反映事实而创作。3、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在”“当”。a、时间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当(在)他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经过。)b、处所: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岂可同哉?淮南子。(现在庸俗的人辞去官职隐处在乡下,难道能和(伯成子)一样吗?)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读wi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与秦伯悦 与郑人盟左传王善之,乃与义帝发丧。汉书汉王认为对,于是给义帝发丧介关涉对象凭借,依据译“随”“用”比较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淮南子所以圣人的法令随时代变化,礼义随风俗变化夫地大而

13、不垦者,与无地用。商君书土地广阔不开垦的国家跟没有土地一样。吾与谈公孰美。战国策(我跟保公比较,谁美。)吴王夫君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战国策(于是被勾践活捉)缘:方向,缘溪而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原因,武将奸史,缘此侵渔下民。资治鉴依据 缘法而治,按功行赏凭借,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行可也路(靠耳朵听知道声音对否,靠眼睛了解行动正确)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史(到出发时。)及:由动词转化来的介词彼众我寡,及(趁)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赤狐偃及拳,晋大夫盟于郇左传比:时间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走大台之役。晏子春秋依据 食之,比门下之客战国策

14、按一般门客标准给他吃的。关涉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x)之。孟子(我实在感到羞耻,希望替死去的人把深仇大恨都洗涮掉。)比较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因原因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史记凭借 备因险拒守。三国志(刘备凭借险要地势坚守)善哉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时地,所处因小见大(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对象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战国策连 词用来连接词、词组,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词叫连词,连词只有语法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连词从连接词、词组的相互关系说可以分为并列、连贯(承接)进层 选择 转折 让步 假设 条件 因果 目的 偏正而 作为连词有多种用

15、法连接形容词、动词表示并列关系(有的也连接词组或分句)可译为“和”或不译形 宰予之辞,雅而文也韩非子显示(宰予的言辞,纯正而有文彩。)动 有达于理者,能得不恐而畏乎?送薛存义序(通达事理的人,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能不感到恐惧和害怕吗?)主谓词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元。论语(士不可以不有远大抱负,毅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永州田野产一种怪蛇,黑身体,白花纹)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名词有描写性质连接分句或词组,表示连贯关系,译为“就”“于是”,见免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任商君而遂强韩非子就国势削弱起祸

16、乱是故质的张而弓矢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劝学(所以,箭靶设起来了,箭天就会射到它的上面,树木长得茂盛了,斧子就会砍到它身上,树林长得成荫了,众鸟就会到那里去休息。)连接分句或词组,表示进层关系,译“而且”以王保夏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不但没有善处,而且会伤害它)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关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如加增,愚公移山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刻若此,不亦惑乎?察今连接词、词组与谓语中心词,表示偏正关系,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有个卖油老头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视着他,久久不离去。)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我小心翼翼地

17、爬起来,看看那个瓦罐,我的蛇还在,便又放心地躺下。)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治安策(在那个时候能把天下管得太平吗?)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诸位没有杀敌保家的意思就算了,诸位如果有这个意思,看我的马头就行了。)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用在主谓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而组成的复音词及熟语等,假而 表候设假而以仆年先吾,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悉陈中所得者当韦中立论师道书(假如我的年龄比你大,不后于你,诚心愿意和往来谈所见所闻,那么我必把心中看法毫无保留说出来。)而况 表进层,复音连词,何况今以

18、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而后 表顺承“然后”鞠躬尽萃,死而后己出师表(恭敬谨慎,竭尽全力,死了然后才停住)而且 表进层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物,莫克自奉自卫。封建论(人类既不能(象野兽那样用爪牙来)搏斗吞噬,而且也没有羽毛(来防寒),不能养活自己,保卫自己。)一般连接条件分句则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遏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纵使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子路率而对论语先进或对惠子曰:“庄子来

19、,欲代子相”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秋水与、而、以、及、且、故、是故、则、若、然、虽、于是、然则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史记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寿。孟子连接分句表示连置关系“就”“使”用在紧缩复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时间 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促织条件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如果当初我不干这个差役,那么就已困苦不堪了。)连接分句,表示前后两句意思完全相反。译“但”“却”黔无驴,有妇来者船载而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黔之驴北虽

20、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元人虽然表而上尊敬我,实际上却十分恼火。)接连分句,表假设条件,译“如果”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之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听说章邯今天如果来,沛公恐怕就不能到这里了。(占有这个地方了)。)表让步 “即使”“虽然”君则不寒,民诚寒矣。新序(您即使感到不寒冷,老百姓却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让步)载舟,水则(转折)覆舟,荀子(人君是船,百姓是水,水虽然可载船,水却也能覆舟)“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或“既然如此,那么”多用於对话,用然则的句子往往是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后果,

21、例如楚子在城义,将救陈,卜哉,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左传(既然如此,那么只有死了。)今有构木站遂于夏后氏之世者,如为鲧禹笑矣,有决读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五蠹后来,然则变成凝固形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词相当于“那么”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与作为连词,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与“而”分工不同)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chn)者,皆不为奴。汉书所以遗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本“与”作介词,从结构上看与连词用法相同,让“与”前后而个名词不是并列的,它往往

22、是介绍动作所关涉的对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与”有时可以连接并列的形、动,这样的句子里,被连接的动形都作为事物看待(动词名物化用法)其作用就等于名词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发财作官这是人们盼望的。作为连词“与”还可以表选择,连接分句,表示取舍,常和后一分句的“宁”“不如”“孰若”呼应,还常和“其”连用。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一言也。韩非子与其我得到上千辆兵车,不如听到行人(官名)烛过的一句话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与其让别人来杀我,宁肯自杀。与其坐而待之,熟著起而拯之。吟婉贞虽 虽然“虽”作让步连词有两种用法已成为事实的让步,可译“虽然”“尽管”后常和“齐”“亦”“独”“然而”呼应虽有

23、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大大小小的诗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断,但一定按实情处理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左传未成事实的让步,所举多为一种假设(有人认为“虽”的这种用法是假设连词)译“即使”“纵使”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孙膑兵法(天气适宜,地形有利,众人团结这三个条件得不到,即使打了胜仗,也会有突殃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遇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存在)古汉语“虽然”不同现代汉语,是两个词:“虽”“虽然”“然”如此。“虽”、“然”也有分开的,“然”当转折连词王曰“善哉”虽然,公车剑盘为我为

24、云梯,如取亲公背(好呀,即使这样(像你所说的那样)但公输盘替我造了云梯,我还是一定要攻宋)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虽然,吾闻之矣。孟子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虽然这样我曾听说过。虽和然分开用 让步 转折。其卒虽多,然而轻走北。大王加惠,从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然 然而然字作为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矣”“然而”孤不度德量力,欲倍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三国志我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不利焉左传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周勃厚道稳重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性也者,吾所

25、不能为也,然而可代也。荀子(天性是不创造的,虽然如此,但是是可以变化的。)在上古“然而”的连用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到战国末期还渐成为凝固结构,变为一个词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汉书(但是大家却把他们看的贵的原因,是因为国君使用它们的缘故。)尽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矣。孟子(没有哪一寸土地不是商王所有,没有哪一个百姓不是纣王臣子虽然这样文王却由方园百里而兴起,因此是不容易的。)之 作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庄子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便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

26、的偏正结构。天之弃商久矣。左传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以 “以”可作介、副、代也可以作连词作为连词主要用作表目的结果或表原因的连词,另外也可作并列、连贯、进层、转折、偏正等连词。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晋文侯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当年对晋国没有礼貌而皆叛晋勾结楚国。)以不能取客当世,故终身不仕。汉书(因为不能讨好当时政执者,所以终身没作官)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表示目的“以便”“来”晋侯假道于虞以代虢左传有圣人作,构木为策以避群害五蠹留义成军王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结果“以致”昔秦穆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汉书

27、余不听豫之言,以罹(l)此难也,吕氏春秋秦与韩、魏何北及封陵,以和。史记并列 青以白非黄,白以青非碧。公孙龙子通变政青色和白色,不是黄色,白色和青色,不是绿色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孙子兵法(将军的处事,沉静而深思,严肃而有条理。)连贯 齐国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史记(齐国于是乘胜大败魏军,俘虏魏太子申后就回去了)进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偏正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树木生机勃勃渐见茂盛,泉水汩汩轻快地流动)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论积贮疏(荒淫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语气词和词头 词尾(一)语气词(1)古代汉语词气词概述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一

28、种词类。它既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而是表示说话的各种不同的语气,说话的不同语气不是非用语气词来表示不可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示。语调没有在书面语里表现出来,古汉语的语调情况现在无法知道。弄清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却是培养阅读古书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句子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有陈述、祈使、疑问、感叹、提顿,拟测等,古代汉语的语气词从它们在句中的位置看可以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三类。三类语气词中,以句尾语气词最重要。句尾语气词古今都有,句首、句中语气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句尾语气词古今变化很大,有必要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

29、与(软)”“邪(耶)”“哉”等,它们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一个词尾语气词可以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比如“也”即可以用在判断句中,也可以用在叙述句中,还可以用在疑问句,祈使句或者感叹句中,因此有的语法学家就根据“也”字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情况来确定它所表达语气作用。“也”字用在判断句中,是表示决定语气;用在叙述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陈述语气;用有祈使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命令语气,用在疑问句中,就被认为表示疑问语气;用在感叹句中,又被认为是表示感叹语气。句尾语气词“矣”同样也被认为既可以表示陈述语气,又可以表示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等。这就是说,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许多种语气,而不同的语气词义可以表

30、示同一种语气。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句尾语气词都是表示某一特定语气的,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示的语气词会有某些变化,但它所表达的基本语气应该是固定的。在某些类型的句子中,有些语气词并不是由词尾语语气词来表示的,而是由别的词语或语调来表示的,我们不能把一种没有用文字形式表示出来的语调所表示的语气算作这个不表示这种语气的句尾语气词,也不能把别的词语所表示的语气转移给一个不表示这种语气的句尾语气词。句尾语气词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中,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谓语表示判断语气。例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我们在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讲中已经讲过,不再重复,除判断句外,“也”

31、字还用在其他类型的句中,它所表达的语气虽然相应地有些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判断语气的范畴。a、陈述句中陈述句中的“也”字,并不是表示陈述语气,而是表示对所陈述的事物加以肯定,是表示肯定的语气。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也”字在句中表示肯定语气,我们可以把例句加以改动,进行对比。例一可以改为“二者不可得兼,则舍鱼而取熊掌。”这是单纯的陈述句,不再有表示肯定的语气。如果改为“二者不可得兼,则舍鱼而取熊掌矣。”句子语气和原句的语气很不一样,可见“也”是表示肯定语气,而不是表陈述语气。肯定和判断,二者是相近的。b、在祈使句中在祈使句中,也不是表示祈使或命令,而是对

32、这种祈使或命令的肯定。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表示祈使的是禁止性的否定词“无”c、在疑问句中疑问句中的“也”仍表示肯定或判断,并不表示疑问。南冠而执者,谁也?左传戴楚冠被绑着的人,是谁也?(郑人献楚囚也)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例一疑问是由疑问代词来代表询问的对象,“也”是表示判断,例二是选择问句,疑问是由句式表示的,“也”也是表示判断。有人认为“也”字相当“邪(耶)”其实两个字上古旁不同,表示语气也不同,如把“也”换成“邪(耶)”句子疑问语气更明显,而不带有判断或肯定的语气。d、用在复句中在复句中,“也”字常用在后面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这个复句论断加以肯定和确认,也是表示肯定语气。假设

33、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让步 虽杀臣,不可绝也公车剑因果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螟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i)士,不饮 泉用心一也。“也”都用在表结果的后一分句,对这种结果加以肯定和确认。矣 句尾语气词“矣”同“也”有明显的分工。“也”字的基本作用是告诉人们,它前面的句子是对事物进行某种判断或论断,它是帮助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的,现代词语中没有与它相当的语气词。“矣”字的基本作用是告诉人们,它前面的句子把事物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导出来,它是帮助表示陈述语气的,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的作用同它相似。因此也可以说,“也”字是表静态的,而“矣”字是表动态的。a、叙述句有的叙述句所叙述的事

34、情是已发生的,但“矣”字在句中并不是表示完成或完结的语气,而是表陈述语气鸡既鸣矣诗经吾知所以距子矣。经车剑例一“矣”字是帮助强调事物发展变化,把事物发展变化新情况报导出来有的叙述句所叙述的事情还没发生,也用“矣”煞句吾属今且为之虏矣。史记事情还没有发生,当然不可能表示完成、完结的语气,而是说话人把他当作必将出现的新情况提示出来,这也是强调事物发展变化,是表示际述语气。在表示假设或条件的复句中,“矣”字也是表示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必将产生的某种结果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假设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条件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古代君主礼服,代君之位)左传b、描写句在描写句中,矣用释表示陈述语气

35、,报导事物发展变化,如天之弃商久矣。左传在描写句中,“矣”有带有感叹的意味,特别当谓语前置感叹语气加强。甚矣,汝之不惠,列子c、祈使句疑问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车剑祈使句气是由“诸”“无”表示出的“矣”字仍然是帮助把祈使的内容当作新情况来加以陈述。疑问句中用“矣”必定还有其它表疑问的词,而“矣”也是起报导事物发展新情况的作用。年几何矣?战国策已 “已”字用在句尾作用与“矣”相似。例如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也是表示陈述语气,“已”放在句尾时,一般都可以理解为“矣”。乎 与(欤),邪(耶)“乎”“与”“邪”都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尾语气词,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乎 乎常用在是非问

36、句中,所谓是非疑问句是发问者把一件事性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这时往往要在句尾用“乎”来表示疑问。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还可用在选择问句中腠,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这里的“乎”可译为现代汉语“吗”“呢”表示疑问,如教消“乎”(特别例)全句就变成陈述句。“乎”字也有也特指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特问往往由其它疑问词表示。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先秦这种情况较少,汉以后“乎”常用在特指问句中。“乎”字也用在反问句中。例如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战国策“乎”和引词“不”“亦”构成一种常见的反问句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这是古汉语

37、中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句,也是用一种反问的形式表求肯定的意见,这种格式中的“乎”字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吗”。“乎”字还可以同句首,句中语气词“其”或词组“得无”“无乃”等相呼应,使全句表示委婉推测语气。例如: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每天的饮食,该没有减少吧? 出三日而五实至,无乃不可乎?(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吧)荀子这种句子的委婉推测语气,其实主要是由“其”或“得无”“无乃”所表示的,“乎”字在句中仍然带有疑问的语气,即说话人对目的推测不敢肯定,还带有疑问的意思,句中的“乎”字可以转“也”字,全句仍是表委婉的推测语气,但兼有论断肯定的语气,这种句子的“乎”字,译成现代汉语相

38、当于“吧”字。“乎”字还可以用在感汉句中,例如无乎,吾无罪!史记这个乎,应是句中语气词,它表示停顿和惊讶。“诸”用於句尾,是“之乎”的合音,只表示疑问反问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与(欤)邪(耶)所表示的疑问句“与(欤)”和“邪(耶)”也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语气词,也可以用在各种类型的疑问句中,例如,选择疑问句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墨子兼爱(这是天的祸害呢?还是天下的益处,就一定说是天的益处,)天之苍苍,其已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天色苍苍茫茫,那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它的太高太远是没有穷尽的还不清楚呢?)是非问句商君曰:

39、“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你不高兴我治理秦国吗?)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监盗车马有出外的样子,是不是去见跖了?反问句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特指问句是谁之过与?论语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问事)你(在这里)做什么呢?)在上两例特指问句中,因有疑问代词,因而全句疑问语气比较强烈,一般情况下,“与”“邪”语气没“乎”那么强,它们是表示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而是要求对方加以证实,因而带有探询的语气,先秦就已常用“与”“邪”在特指问句中,至于二者区别很可能是方言不同。因为“与”“邪”上古音很近。同时有的古书中用词不同,例如论语孟子只用“欤”不

40、用“邪”而庄子则多用“邪”很少用“欤”。古代汉语中除“乎”“与”“邪”表示疑问语气外,还有固定格式,何以为,何为,表示疑问原因,情况发问。例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君子将质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文呢!)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哉为?史记这种格式用“何”和“为”配合,对事情的原因发出疑问,往往用在反问句中,是无疑而问,即用问句的形式对陈述的事情表示否定,这种“为”字由动字虚化来的,应该认为已虚化为语气词这种格式的“何”字也可以换成别的疑问代词,例如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高再向南飞呢?)恶用是鸠鸠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怎么“何之有”有何倒装“有什么”的意思,

41、姜氏何厭之有?夫晋何厌之有?有什么满足表感叹的句尾语气词哉 句尾语气词“哉”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例如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张中水传后序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庄子监(莽撞地去撩虎头,捋虎须,几乎不能免于入虎口啊!)在谓语前置的句子中,“哉”字表示的感叹语气更为强烈,例如,有是哉!子之迂也。论语子路吾哉!舜也。孟子许行“哉”字可以多用在反问句和询问句中,但它们并非表示反问语气或询问语气,而仍表示感叹语气,例如: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谏逐客书反问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关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一

42、般问句 夫风始安生哉?风赋这种反问句和一般的询问句,表示反问语气或询问语气的是句中的的疑问代词或者疑问副词,而“哉”字在句中主要仍然是表示感叹语气,因此这些句子既有疑问语气,又有感叹语气,如果把句中的“哉”字换成“耶”或“乎”就只有疑问语气而没有感叹语气了。在古汉语中,用在句尾的“夫”也表感叹语气,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论语子贤“夫”字的上古音和现代汉语的“吧”的声音相近,多用在表示惋惜,哀叹的句子中,它所表示的感叹语气似乎比“哉”字要低沉一些。句尾语气词的连用各个语气词都有自己所表示的特定语气,因此一句话中往往可以把两三个语气词连在一

43、起使用。首先,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最经常用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例如疑问语气词在其他语气词后边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论语雍也何愚也耶?金石录后序感叹语气词置于别的语气词之后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意,难矣哉|!论语卫灵公朋友整天在一起,话题不涉及义事,喜欢表现小聪明,难有所成就呀!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饔也就可以不违背道也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两个语气词连用,每个语气词都保留各自所表示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是落在后一个语气词上。其次,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也可以连用。例如: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若白黑然,可诎邪哉!荀子君道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总是疑问语气词在瓣,一般是“乎哉”连用,极少“与(欤)”“邪(耶)”同“哉”连用,连用时,也各自保留自己所表示的语气,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后边的感叹语气词上。不仅两个语气词连用,还可以把三个语气词连用在一起。例如:吾罪也乎哉!左传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鄙夫小人可与一起事君吗呀?(不可以)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三个语气词连用,各个语气词也保留各自所表示语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家庭教育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