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3507177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doc(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精品文档】第 41 页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知识点梳理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狭义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

2、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

3、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 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吠陀等级制度(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教育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教义。佛教广设

4、庙宇,寺院学府特色。古代埃及:宫廷学校,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教育:雅典和斯巴达,前者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后者是军人。欧州中世纪:宗教,教会学校,神学。骑士教育,“七艺”。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和等级性、古典人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个别教学和死记硬背、出现了专科教育的萌芽,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420世纪以后的教育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

5、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道家是主张“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

6、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6、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第二步称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中这种理想的正

7、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著作是政治学。7、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家。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年为标志。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

8、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儿童、经验和活动”三中心。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特别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全。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

9、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教育的概念,中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知识点梳理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基础(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2、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

10、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和贝克尔,证明了教育的经济效益。3、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地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作用教育能完

11、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4)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2)学校文化的特征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

12、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3)学生文化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生、多样性、互补性和生成性(发展性)。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知识点梳理1、身心发展:(1)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心两方面不断发展的积极变发过程。包括身体(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一是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二是个体身心发

13、展具有能动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柏拉图的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中,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威尔逊的基因复制和格塞尔的成熟机制。(2)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

14、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活动的三个层次: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过程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切忌“一刀切”,“一锅煮”)(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或个体差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3、影

15、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

16、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

17、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 (2)教育能发掘人才的潜力(3)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4)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5、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4岁16、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17岁19、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8、帮助少年起飞”13、1416、17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

19、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高中阶段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着重要的责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提示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难点: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第四章 教育目的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以及我国的教育目的。知识点梳理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广义的教育目的

20、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出发点和归宿)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

21、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几点: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人朝着什么方面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人的发展受到

22、社会分工的制约。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4、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表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

2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重点难点提示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观点,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难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知识点梳理一、学生1、 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学生的身份。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

24、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学生的法律地位。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作为学生,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5、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二、教师1、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标志。2、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是最大特点。(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3)示范者角色(规范、垂范、模范和世范,学生的向师性特点)(4)管理

26、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3、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我国教师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育活动观)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7、学科研究和教育研究)(3)、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包括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4)、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团结协作、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职业理想、责任、态度、纪律、技能、良心、作风和荣誉八个因素构成。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乐教敬业和人格示范三原则。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理想、坚定道德信念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职

28、业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基本途径:一是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理论人格,二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基本方法:学习理论提高自身修养水平、注重内省慎独、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虚心学习先进教师的道德品质、确立可行目标并坚持不懈努力。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比对持的态度。(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

29、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4)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一是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二是建立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真情对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教师要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重点难点提示重点

30、:学生的本质属性、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难点:师生关系的特点。第六章 课程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知识点梳理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的课程要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2、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以课程

31、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二、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的种类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将课程目标依次区

32、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的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2)培养目标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根据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

33、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2、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3、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课程设计: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活动过程。 课程设计意义:一是产生新的课程方案,二是对原有课程方案的修订和修改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泰勒原理”,四个步骤即确定教育目标、选

34、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结果。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8、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

35、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9、教科书设计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的作用: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研究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按照不同不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

36、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合理体理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第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2课程实施的结构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应记3条原则)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双基”、“三力”和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

37、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与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和校外环境。4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定。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功能 (目的)改进课程和改进教学,(功能)诊断、修证和决策。四、课程改革的趋势国外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课程内容日趋综合

38、化、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重点难点提示重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分类、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难点:课程实施的结构、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第七章 教学(上)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知识点梳理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

39、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3、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4、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教学过

40、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传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指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6、教学过程的结构

41、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按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为:(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7、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8、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看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

42、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

4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9、教学方法概述(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10、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11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布鲁纳的问题发现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卢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教学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概念、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难点: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第八章 教学(下)复

44、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策略。知识点梳理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2)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课外

45、作业。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准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3)作业检查与批改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精炼、典型,具要有代表性。作业份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5)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地

46、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检查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试题类型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供答型试题又分为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选答题试题又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测验的质量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