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教案.doc(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作者xxxx-日期xxxx国际经济学教案【精品文档】暨南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案教学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总时数:36学时主讲教师:卜国琴主讲教师单位:珠海学院金融学系时 间:2008年8月20日目 录概 要 3第一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其现代分析 8第一节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8第二节 李嘉图模型 11第三节 标准贸易模型14第四节 要素禀赋模型17第二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23第一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23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24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与产业内贸易25第四节 重叠需求理论27第五节 动态国际贸易理论28第三章 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30第一节 关税壁垒30第二节 非
2、关税壁垒33第三节 出口鼓励政策 35第四章 贸易保护的根据36第一节 幼稚产业理论 36第二节 贸易条件恶化论37第三节 国内市场失灵论37第四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38第五节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40第五章 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42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42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43第六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46第一节 资本的国际流动46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47第七章 国际收支分析49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49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54第八章 外汇和汇率 56第一节 外汇、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 56第二节 均衡汇率的决定58第三节 汇率决定理论 61第九
3、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64第一节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64第二节 弹性分析法64第三节 吸收分析法66第四节 货币分析法68第十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70第一节 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政策工具70第二节 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 73第三节 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 74第四节 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 75概 要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及由此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主要内容: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二、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三
4、、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教学要点: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二、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三、国际要素流动理论;四、汇率决定理论;五、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六、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点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各种理论模型、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教学方法:课堂系统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和深入,将讲授与启发、讨论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教学总时数:68学时。教学参考书:1.
5、美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吴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 美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费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 美 托马斯普格尔、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李克宁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美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5美 约翰威廉森,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马建堂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出版。6美 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刘琳娜、栾晔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
6、001年出版。7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8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9佟家栋、高乐咏,国际经济学(修订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10袁志刚、宋京,国际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11杨惠昶,国际经济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12朱邦宁,国际经济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出版。13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14姜波克,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15金祥荣等,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16
7、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出版。17美 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文爽、乔羽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18美 贾格迪什巴格瓦蒂,现代自由贸易,雷薇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19美 雅各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沈瑶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20美 杰弗里萨克斯、菲利浦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21李东阳,当代西方国际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一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其现代分析(6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
8、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和分析框架,在理论内容上要求学生掌握三个基本问题:(1)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的确定;(2)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或贸易条件;(3)贸易利益的分配。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和内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渊源。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以课后作业方式考察)第 一 节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2学时 )一、重商主义及其贸易观点简要介绍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保护主义的贸易观,这是斯密和李加图为代表的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背景。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
9、势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存在绝对差异。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或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更低(或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这样贸易双方都可以获益。见表1-1:表1-1 绝对优势 葡萄牙 英国 葡萄酒(加仑/劳动小时) 6 1 布匹(码/劳动小时) 4 5上表表明,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异:1小时的劳动在葡萄牙可生产6加仑的葡萄酒,但在英国只能生产1加仑葡萄酒;另一方面,1小时劳动在葡萄牙可生产
10、4码布,但在英国可生产5码布。因此,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有绝对优势,英国则在布匹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因为它们生产这些产品所花费的成本即劳动量绝对地低于对方国家。按照绝对利益理论,两国具有了开展贸易的基础。如果葡萄牙用6加仑葡萄酒交换英国的6码布,这样,葡萄牙获利2码布或节省了1/2小时的劳动(因为在葡萄牙国内只能用6加仑葡萄酒换4码布)。同样,英国从葡萄牙获得的6加仑葡萄酒如在国内生产需6小时劳动,而6小时劳动在英国可以生产30码布,这样英国获利24码布或节省了大约5个小时的劳动。可见,通过国际分工,然后按适当比例进行交换,两国都能获得贸易利益。但是,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11、的一些贸易。大多数世界贸易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用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加以解释,即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一国在所有部门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在所有部门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时仍存在贸易的情况。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更好地解释了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他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根据比较利益理论,在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于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在这两种商品生产上的劣势存在程度上的差别
12、,则双方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这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反过来,另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它的绝对优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优势较小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这样,双方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利益。见表1-2:表1-2 比较优势 葡萄牙 英国 葡萄酒(加仑/劳动小时) 6 1 布匹(码/劳动小时) 4 2表1-2与表1-1的惟一不同在于英国现在1小时劳动仅能生产2码布而不是5码布。因此,现在英国在葡萄酒和布匹的生产上与葡萄牙相比均处于劣
13、势。但是,由于英国的劳动生产率在葡萄酒生产上仅是葡萄牙的1/6,而在布匹生产上是葡萄牙的1/2,因此,英国在布匹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葡萄牙在布匹和葡萄酒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但由于葡萄酒的绝对优势(6:1)比布匹的绝对优势(4:2)大,因此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并出口一部分去交换英国的布匹,同时,英国专门生产并出口布匹去交换葡萄牙的葡萄酒,则两国都会在贸易中获利。下面我们来说明:在上例中,如果用6加仑(6W)葡萄酒仅仅换得取4码布(4C),葡萄牙将会对贸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用6加仑葡萄酒获得少于4码的布,葡萄牙将拒绝贸易。同样,如果用2
14、码布仅仅换取1加仑葡萄酒,英国也将会对贸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用多于2码的布换取1加仑葡萄酒,英国也将拒绝贸易。我们假设葡萄牙用6加仑葡萄酒去换取英国的6码布,则葡萄牙可获利2码布或节省了1/2小时劳动,因为在葡萄牙国内6加仑葡萄酒仅可换取4码布。英国同样可从贸易中获利,因为英国从葡萄牙获得的6加仑葡萄酒在国内生产需要6小时劳动,而6小时劳动在英国可生产12码布,英国用6码布交换了葡萄牙的6加仑葡萄酒。因此,英国获利6码布或者说节省了3小时劳动。以上我们假设两国是以1:1的比例进行交换,但是,这并不是交换双方均可获利的唯一交换比率。由于在葡萄牙国内6加仑葡萄酒可以交换4码布(两者均需1个劳动
15、小时生产),如果葡萄牙可用6加仑葡萄酒从英国换取多于4码的布,葡萄牙就可获利。另一方面,在英国国内,6加仑葡萄酒=12码布(两者都需6个劳动小时生产),如果可以用少于12码的布从葡萄牙换取6加仑葡萄酒,则英国就可以获利。因此,双方互利贸易比率的范围是:4C 6W 12C(或2/3C2C)三、相互需求理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原理主要论述了国际贸易的供给和成本方面,但忽视了国际贸易的需求方面。1848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需求的角度对比较利益原理做出补充。他认为李嘉图虽然对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种商品比较成本的比率之间做出了规定,但并未说明在这个范围内具体的交
16、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为此,他提出相互需求理论加以解释。相互需求理论认为,两国的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或比较成本决定两国两种产品交换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必定介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所确定的界限之内。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必然是惟一的,这一比率究竟确定在什么水平上,取决于各国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如果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国际交换比例越是接近于外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本国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在上面的例子里,12单位布与4单位布的差(即8单位布)代表两国开展贸易的总利益。当交换比率离6W:4C(葡萄牙国内交换比率)越近时,葡萄牙的贸易所得越小,英国的贸易
17、所得越大。例如,葡萄牙用6单位葡萄酒换英国的6单位布,即交换比率为6W=6C时,葡萄牙获利2单位布,英国获利6单位布。当交换比率离6W:12C(英国国内交换比率)越近时,贸易利益分配的情况则与上面相反。例如,葡萄牙用6单位葡萄酒换英国的10单位布,即交换比率为6W=10C时,葡萄牙获利6单位布,英国获利2单位布。四、要素禀赋理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虽然证明了比较优势即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是互利贸易的基础,但是并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20世纪20-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各国资源禀赋情况不同,即生产要素供给情况的不同,是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进而国际
18、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要素禀赋理论证明:一国应当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因为它在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进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在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的情况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则相反。第 二 节 李嘉图模型( 学时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即建立一个212模型;(2)生产要素在国内各个部门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3)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
19、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变;(4)两国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5)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函数;(6)在两个国家之间,商品流出的价值和商品流入的价值相等;(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二、模型的基本内容1 绝对优势原理的例子及其模型。图 绝对优势和贸易利益2 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子及其模型图 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讲解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和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将二者进行比较。三、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在李嘉图的理论中,假定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单纯以劳动成本的差异来解释比较优势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距离。1936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伯勒运用机会成本的概念重新
20、演绎了比较优势原理。1机会成本的概念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引入机会成本概念后,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表述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相对另一国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这种商品上便拥有比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根据由机会成本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交换,可以使贸易各国都能够获得利益。2机会成本递增与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中,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额外生产一单位的某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越来越大。机会成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1
21、)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当越来越多地增加某一种商品的产量时,必须使用从其他商品生产中转移出来的、相对于这种商品的生产技术特征而言效率较低的要素;(2)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约束下,当数量不断增加的一种生产要素与数量变化较小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相结合时,商品产出的增量趋于减少。李嘉图模型是建立在成本不变的假设之上的,将该理论置于成本递增的条件下考察,比较优势原理所揭示的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律在成本递增条件下依然成立,但李嘉图所期望的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不复存在,国际分工模式表现出非完全分工的特点。见下图:图1.3 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分析
22、中,经济学家用更接近现实的机会成本递增的假设取代了李嘉图机会成本不变的假设。从上图(A)可见,当更多资源从小麦生产转移到布的生产中时,额外生产1单位布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S1点的斜率为1.0,表示当布的年产量为20单位时,多生产1单位布必须放弃的小麦产量为1单位。S0点的斜率为2.0,表示当布的产量增加到40单位时,额外增加1单位布必须放弃的小麦产量为2单位。S2点的斜率为3.0,表示当布的产量达到60单位时,每多生产1单位布所必须放弃的小麦产量递增到了3单位。在上图(B)中,生产布的机会成本递增是以供给曲线形式出现的,这个图的纵坐标表示生产布的机会成本,等于图(A)中生产
23、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亦即布的相对价格。第 三 节 标准贸易模型( 学时 )一、模型的基本内容李嘉图模型只论述了国际贸易的供给和成本方面,标准贸易模型在李嘉图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国际贸易的需求方面,并将国际贸易的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说明了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方便地探讨国际贸易的均衡问题。这种分析方法同时涉及李嘉图模型下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22模型)的相互关系,我们称为一般均衡分析。图1.4 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二、局部均衡分析与贸易利益分配通过一般均衡分析,可以了解到国际交换价格、贸易规模、贸易流向以及贸易互利等有关国际贸易的信息。然而,对于贸易利益如何
24、在两国之间及两国内部进行分配的问题,一般均衡分析却难以给出简明的结论。为此,还需要从局部均衡的角度进行考察。需要指出的是,一国的供求曲线是从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推导出来的,所以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图1.5 局部均衡分析与贸易利益的分配三、标准贸易模型的扩展将标准贸易模型的结论进一步扩展到交易成本为正和多国多产品的情况,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仍然是适用的。1 引入交易成本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交易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因地域和空间上的距离引起的运输、通讯等方面的交易成本。(2)因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的交易成
25、本。(3)因限制性贸易政策引起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发生,会缩小乃至抵消作为贸易动力的商品价格差异,从而导致贸易规模的缩减,甚至造成比较优势的消失。图1.6 交易成本对贸易的影响2 多国多产品贸易在两国生产两种以上商品的情形下,两国贸易模式决定于比较优势的对比。假定本国、外国以相同的投人成本分别生产五种商品,具体情况如表1-1:表1-1 多产品贸易ABCDE本国1010101010外国58101215进一步推论可知,即使贸易模型扩展到多个国家和多种商品的情形,比较优势仍旧是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第 四 节 要素禀赋模型(2学时 )一、模型的基本内容1假设条件及其含义(1)两个国家(本国与
26、外国),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生产两种商品(X与Y),即222模型。假设(1)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2)在两个国家中,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假设(2)表明,在两个国家中生产商品X相对于生产商品Y来说,使用的劳动的比例较高。(3)两国在生产中都使用相同的技术。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倾向于使用更多的便宜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这意味着增加某一商品生产的投入会带来该商品产量的同一比例的增加。(5)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即使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也继续生产两种商
27、品,这意味着两国都不是“很小”的国家。(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由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所反映的需求偏好在两国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是相同的,两国消费X和Y的比例是相同的。(7)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8)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9)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自由贸易的其他壁垒。(10)两国的生产资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每一国的总进口额等于其总出口额。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首先来看要素密集度。假设生产X商品所需要投人的资本量为,劳动量为;
28、生产Y商品所需投人的资本量和劳动量分别为和。令=,=分别代表X商品和Y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如果满足不等式:则称X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再来看要素丰裕度。假设本、外两国的劳动价格分别以工资率和表示,资本价格分别以利息率和表示,令、分别代表两国的要素相对价格,若成立不等式:,则称本国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外国资本丰裕、劳动稀缺。要素丰裕度亦可用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来定义,当本国的小于外国时,我们说本国是劳动丰裕的而外国是资本丰裕的。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定义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3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一般均衡框架图1.7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
29、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原因中,赫俄定理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4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图1.8 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简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这意味着本国出口商品X是因为X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且劳动是A国比较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同样地,外国出口商品Y是因为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且资本是外国比较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即外国的利率/工资比率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二、特定要素模型以上,我
30、们一直假设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是自由流动的,但是在短期内,要素的流动性可能是不充分的。因此,通过假定一种生产要素流动而另一种生产要素不流动,可以分析短期内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这种分析构成特定要素模型(specific factor model)的主要内容。图1.9 特定要素模型三、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从长期来看,一国的资本和劳动都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作为要素禀赋理论的推论,说明国际贸易通过商品国际流动对于要素价格的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首先说明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作为要素国际流动的替代,可以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
31、佳配置;其次说明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也不一致。但贸易开始后,原来本国相对价格较低的X商品,由于对方国家的需求,其相对价格趋于上升。依据前面的分析,X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的价格将上涨,而劳动的价格将下跌。于是,原来在本国比较便宜的资本现在变得不那么便宜了,而原来在本国比较昂贵的劳动,现在也因贸易变得不那么昂贵了。在外国,贸易后X的相对价格趋于下降,于是外国资本的价格要下降,劳动的价格则上升。这意味着在外国,原来比较昂贵的资本现在变得不太昂贵了。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
32、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要素价格均等化可用图来说明。图1.10 要素价格均等化四、里昂惕夫之谜要素禀赋理论问世以后,逐渐为大多数人们所接受,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战后初期,贸易理论的主要方向是运用经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实证工作由美籍学者瓦西里里昂惕夫完成。里昂惕夫根据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检验,其结果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方向相反,因此被称为“里昂惕
33、夫之谜”。表1-4 1947年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每百万美元商品要素投入量出口商品进口竞争商品出口/进口资本劳动资本/劳动255078018214010309133917018180里昂惕夫之谜提出后,经济学家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对里昂惕夫的验证结果进行探讨,试图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其中,较为典型的观点主要有:(1)自然资源稀缺在要素禀赋理论中,只考虑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而忽略了诸如土地、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要素。自然资源要素与资本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如果生产一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必须采用先进、复杂的设备,投入大量的资本。一些研究表明,美国的多数进口商品正是其自然资源稀
34、缺的商品,作为进口竞争品在本国内生产,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且生产成本较高。而对于出口国来说,这些商品是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所需投入的资本较少,成本较低。这样,就会导致里昂惕夫之谜。(2)人力资本要素禀赋理论假设,各国同类要素是同质的。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的劳动与国外的劳动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而美国的高劳动生产率得益于劳动者对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即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投资。因此,如果把这种人力资本折算进去考虑,美国的出口商品就会是资本密集的,而进口商品是劳动密集的。所以,人力资本在决定美国的贸易模式上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观点是对里昂惕夫之谜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
35、(3)贸易壁垒说要素禀赋理论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假设基础之上的,没有运输成本即各种贸易壁垒。但现实是,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人为地扭曲了贸易条件,使得商品的相对价格不能反映出真正的比较优势。有关资料显示,当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倾向于限制高技术的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阻止技术落后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正是这些人为的政策因素扭曲了美国的贸易模式。(4)需求逆转要素禀赋模型假设两国需求偏好是一致的,贸易模式完全决定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但是如果两国需求偏好的差异超过其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就会出现所谓的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从而造成与要素禀赋模型推论完全相反的贸易模式。这种
36、观点认为美国的需求强烈偏好资本密集型商品,从而使得其相对价格较高,因此美国反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但实证研究表明,基于需求逆转的解释并不是很有说服力。(5)要素密集度逆转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里,假设X与Y的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即对任何一组要素价格,X永远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永远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产品,Y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时就发生了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正是围绕“里昂惕夫之谜”进行的讨论,推动了传统国际贸
37、易理论向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复习与思考题:1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分析。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3交易成本对分工和贸易利益的影响。4赫-俄贸易模型分析。5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内容及其对一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6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分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7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的作用?8要素密集度逆转及其对贸易模式的影响。第二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6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的贸易理论。要求学生掌握(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现代国际贸易
38、理论的发展;(2)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3)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创新的条件与机制;(2)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若干理论模型。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第 一 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学时 )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向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分工发展。在国际贸易实践发生的重大变化面前,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遇到了新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不仅发达工业
39、国之间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量大大增加,而且在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同类工业制成品的双向贸易量也大大增加,即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品,还进口大量的相似工业品,这种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现象是要素禀赋理论无法解释的。此外,传统理论所假设的生产技术不变、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以及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在现实中已经不复存在。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关系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象,前者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从理论基础上看
40、,前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而后者则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二者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它们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图2.1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框图第 二 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学时 )一、规模经济的概念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系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换言之,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所以又称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
41、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图2.2 内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介绍内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与传统国际贸易模型的区别。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图2.3 外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介绍外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 三 节 不完全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学时 )一、不完全竞争1 现代国际贸易中完全竞争假设的失灵完全竞争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但是,这个假设是有缺陷的。首先,完全竞
42、争假设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因为按照完全竞争假设,一个厂商可以自由地扩大产量而不降低价格,如果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使得该厂商的成本越来越低,就没有什么力量阻止它吞没市场从而破坏竞争。其次,完全竞争的假设同国际市场的现实相去甚远。在工业国的制成品贸易中,大约有一半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而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往往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存在。所以,为了更有效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中的新现象,就必须放弃完全竞争的假设。2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价格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和完全竞争情况下不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由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比较成本的状况。但是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超额利润或垄断利润的存在使得商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从而商品价格比例和其成本比例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产品以边际成本衡量的真正的比较成本,很可能比外国的低;但是从较高的国内价格来衡量,则缺乏比较成本优势。这就无法按照比较成本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假设之上的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原因的揭示与传统理论是不同的。3 不完全竞争与企业定价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