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小行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话小行星》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漫话小行星教案漫话小行星教案1 一、导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运行轨迹图,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感性的立体的九大行星图,语文教案漫话小行星 2。然后,请大家分别谈谈对哪种天体感兴趣,为什么?想没想过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 二、明确目标 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增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2文章如何安排顺序。 3思考小行星发现进程说明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 孜孜不倦(z):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无音信(yo):形容沉寂或不见踪影。 雨后春笋(sn):大雨过后,春笋旺盛地长
2、出来。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悬而未决:无着落,未解决。 2学生讨论概括本文内容。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办法,对小行星观测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义。 四、研读课文 1读课文,将你从文中了解到的有关小行星的知识有条理地介绍给大家听。 指名一个学生表述,其他学生听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绍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识有: (1)太阳系除了九大行星,还有众多的小行星,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发现只有200年的历史。 (3)第一颗小行星是十九世纪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亚齐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颗
3、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国人奥伯斯发现,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动着,要经过很多个不眠之夜的观测、检验和繁复的计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们找出来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号和4号小行星相继被发现,直到1845年,第5号小行星才被发现。 (7)星表、星图等观测更加完备,使用了更强有力的望远镜等后,小行星才不断地被发现。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观测中被应用后,人们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000颗。 以上内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绍小行星的发现史。 (10)给小行星正式编号的先决条件:从计算得到的轨道参数,预报它下次运行到地
4、球附近时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它时,才给予正式编号。发现者获得小行星命名权。 (11)以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国天文工发现而正式编号命名的小行星超过百颗,编号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国人最早发现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发现时间是1928年。 (14)张钰哲1957年发现的小行星编号是“1125”,命名为“中华”,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漫话小行星 2。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编号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小行星中,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比
5、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 (16)近地小行星的发现只有50年的历史。 (17)已被确认为是近地小行星的现在只有4颗,其中第3颗是我国科研人员1977年发现的,离地球最近时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学家们严密监视着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内的近地小天体。 (19)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说明小行星的在天体中的位置及其体积和质量。 (20)为什么九大行星间夹杂着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是大行星粉碎成许多碎片形成;一种认为在太阳系未形成时,由于未知的原因,这一区域的物质未
6、能凝聚成一颗大行星,而到现在仍保持着当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对于探讨太阳系起源和演化这一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能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说小行星研究的意义,从小行星的位置说起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2由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顺序和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先总说小行星在天体中的位置,再分说有关小行星发现的历史、正式编号和命名以及活动区域、体积质量等方面的知识,最后总说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义,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顺序。 本文安排说明的内容,是以对事物认识的前后为顺序,因而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3你思考过有关小行星的发现进程
7、越来越快的原因吗?试给大家谈一下。 讨论明确: 有关小行星的各种发现,如数量的增多(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总数约在50万颗以上),运行区域(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与地球的距离(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体积和质量(最大的1号小行星的直径只有1000千米;总质量也许还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这些发现都借助了数据说明,表明其观测的精确度。所有这些都是观测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强有力的望远镜,照相方法等)和各种天体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的结果。我们不妨由此看到,科学领域的发现和创新,是搀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达到的。这启发我们拥有丰富知识的同时,注重
8、博采众长。 五、总结、扩展 教师谈如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2)阐说说明对象(主体部分);(3)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说明的结构顺序尽管千变万化,但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1)模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2)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3)纵横交错式。 就正文说,由于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
9、象到本质。 (4)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漫话小行星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小行星的有关知识的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说明文的知识后,能独立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教法分析: 由于是自读课文,所以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练一练中独立学习说明文。教师只是适当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让学生逐渐学会自己阅读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增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2、懂得文章如何安排顺序; 3、思考小行星发现进程说明的问题
10、。 教学重点: 了解小行星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组织文章的顺序。 解决办法: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行动起来,在读和写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体: 教学平台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增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2、懂得文章如何安排顺序; 3、思考小行星发现进程说明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想一想 快速默读全文,把下列几项内容按课文顺序排列好: a、分说小行星的活动区域、体积、质量的知识; b、总说小行星在天体中的位置; c、介绍小行星的发现史; d、总说小行星研究的意义。 e、介绍小行星编
11、号和命名的方式; (顺序为:bcead也就是文章的结构顺序是:总分总) 四、自读过程 学生活动写一写完成小行星发现简史 学生活动说一说 1、小行星编号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小行星如何命名? (根据国际惯例,一颗小行星被发现之后,先临时编号。从计算得到的轨道参数,预报它下次运行到地球附近时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它时,才给予正式编号。 同时,发现者获得小行星的命名权。) 学生活动议一议 1、绝大多数小行星的活动区域在哪? 2、小行星的体积与质量如何? (绝大多数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他们比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 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
12、小。) 教师引导复习有关知识: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注意时间的先后。 空间顺序:注意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东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学生活动练一练 阅读过说明的顺序的知识,完成以下填空题: 1、本文介绍小行星的发现史时用了顺序(时间顺序) 2、全文说明小行星,总的来说用了由浅入深的顺序。(逻辑顺序) 学生活动议一议 第一颗小行星在1801年发现,而第五颗小行星在1845年才发现。最近这些年,小行星如雨后春笋,每个月都有数十或上百颗小行星被
13、证实。请思考有关小行星的发现进程越来越快的原因。 (小行星的各种发现,如数量的增多,运行区域与地球的距离,体积和质量等,这些发现都借助了数据说明,表明其观测的精确度。所有这些都是观测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各种天体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的结果。由此看到,科学领域的发现和创新,是掺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达到的。这启发我们拥有丰富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博采众长) 教师引导小结 1、本文主要介绍了小行星发现的历史、编号和命名的办法、小行星的起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本文先总说小行星在天体中的位置,再介绍小行星的发现史、小行星编号和命名的方式和小行星的活动区域、体积、质量的知识,最后总说小行星研究的意义,是按总分总的
14、结构顺序说明的。 学生活动练一练 1、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介绍小行星?请举例。 2、小行星的研究有何意义? 3、观看晴朗的夜空,写一篇日记,谈谈你对天体的认识和感想。(课后完成) 漫话小行星教案3 一、谋篇立意 自古以来,灿烂的星空就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小行星从发现以来只有200年的历史,可已有8000多颗被观测记实。本文以详实的资料和科学的分析向读者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方法,增强了我们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天文工的观测和研究,尤其是对1号、2号、5号介绍较为详细。之后重点说明了小行星的编号和命名:“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一颗小行星时,才给予
15、正式编号,同时,发现者获得小行星命名权。”最后,文章还说明了小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还有近地小行星。关于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文章在最后也作了简单介绍。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了小行星的存在及存在的位置。在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转的,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它们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第二部分(第2至第9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小行星的情况。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2至第4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这一层首先说明了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在 1801年1月1日被
16、意大利西西里岛北部巴勒莫天文台台长皮亚齐发现的详细经过,揭开了小行星的发现史。接着在第4自然段中介绍了小行星发现过程当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说明在科学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时候小行星的发现是一件比较艰难的工作。最后说明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已发现并获得永久编号的超过8000颗。这就是小行星的发现史。 第二层(第5、6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的命名方式。其中,第6自然段又介绍了有趣的“中华”星的命名情况。 第三层(第7、8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近地小行星的发现情况。 第四层(第9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 第三部分(第 10、11自然段)介绍了科学家们对“为什么在九
17、大行星间夹杂着这么多的小行星,而不是一颗大行星呢”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见解,并鼓励我们进一步去更多地了解小行星。 三、说明重点与说明顺序 课文围绕小行星,主要谈了两大方面和几个小的方面。两大方面是:小行星的发现史。小行星的命名方法。几个小方面有:小行星的位置。绝大多数都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比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另有4颗近地小行星。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并由此提出新课题:为什么众多的小行星不是一颗大行星呢?简单介绍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及意义。 全文从总体上看是逻辑顺序,由总到分。文体部分是并列关系。每一层次的顺序又不尽相同,在说明小行星的发现史时,是按时
18、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四、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运用 本文主要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其中最大的1导小行星的直径也只有1000千米”。在列数字的过程当中又使用确数和约数。确数和约数有不同的作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全面、精确的程度,应用确数予以说明,如“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2。8个天文单位”,其中“2。8个天文单位”准确说明了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程度,应用约数加以说明,如“约在50万颗以上”。确数和约数的合理使用,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 五、精当的用词 课文用词精当,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说明第一颗小行星被
19、发现时用了“陌生天体”一词,照应“发现”照应“任何星图上都没有标注”等语。说明它闯入了科学家的视线,闯入了科学研究领域,开启了天文观测的新篇章。 又如,“1804年和1807年,3号和4号小行星又相继被发现”“相继”一词,既说明了先后顺序,又说明两颗小行星的发现相隔时间之短。 另有“风采”、“着实”、“杳无音讯”、“雨后春笋”等用得都很精当。 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方法建议 要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学品质,形成适宜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应是:使用一切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用语言暗示、趣事导入或设置富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学生阅
20、读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点拨。要突出学习过程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而感受语言是达到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拥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阅读经历,才会形成对语言敏感性、联想性、想像性的认识,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会在其中蕴藏着可贵的独立性、独创性,才会克服消极被动学习等弊端。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诚心作学生探究问题的伙伴,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与权威,敢于发表一己之见。 漫话小行星教案4 自读要求 1、通过默读训练,提高自己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2、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利用表格等形式来梳理文章内容。 3
21、、用“标注法”及“评注法”阅读文章。 (解说:对于一篇自读课文,只有让学生亲自阅读,亲自感悟,并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网络,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学习侧重点 1、结合课内外知识,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 2、根据说明文的体裁特点,理解组织文章的思路,即说明的顺序。 3、通过本文与学术作品的比较,体会科普作品的写作特色。 (解说:对于本文的学习,首先应达到基本要求读懂,即在解决字词问题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所蕴涵的文字内容;其次应深入探究的是,为了高效展示这些内容,采用了忑样的形式与技巧。前者是学习的基础,后者则是深化。 因此,结合说明文体裁的特点,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设置
22、了上述三项学习侧重长。)自读程序 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l)划出读不准音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自查工具书解决。 (2)第一层次的思考题。 围绕小行星,分别“漫话”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用表格或其他形式总结小行星的发现史。 2、自学成果展示。 除语言交流外,可用实物投影仪等方式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 3、第h层次的思考题。 根据本文依次说明的主要内容,应如何划分文章结构?从中又可分析出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来组织文章? 4、分小组讨论学习。 5、汇报各小组学习成果。 6、自由朗读全文,并就语言的准确性及科普文章的特点做评点批注。 (解说:安排上述“自读程序”的原因有:其一,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自
23、我感悟,提高自学品质,形成适宜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应是:使用一切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用语言暗示、趣事导入或设置富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点拨。其二,突出学习过程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而感受语言是达到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拥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阅读经历,才会形成对语言敏感性、联想性、想像性的认识,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会在其中蕴藏着可贵的独立性、独创性,才会克服消极被动学习等弊端。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诚心作学生探究问题的伙伴,营造民主
24、、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与权威,敢于发表一己之见。) 自读点拨1知识性与可读性并举。 漫话小行星一千余字的篇幅,清晰地说明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方法等有关知识,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即科学性。同时,作为科普读物,采取了多种形式,把单调的天体知识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第一,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介绍了小行星被发现及命名的生动事例,引人入胜。第二,既讲究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又突出了语言的生动性。 2、顺序合理,思路清晰。 小行星的发现是为其命名的基础,而命名后准确的观察又是产生新的探索的基础。本文就是根据说明对象本身的规律性,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安排说明层次,因
25、此,从全文整体考虑,当属逻辑顺序。然后,在说明小行星发现史这一局部问题时,则又采用了时间顺序,将两百年间的发现依次有选择地进行介绍,虽内容繁杂,却杂而不乱,条理分明,脉络清晰。 附:小行星发现史简表时间 发现人星名 1801.1.1皮亚齐谷神星 1802奥伯斯智神星(2号小行星 18043号小行星 18074号小行星 1845业余天文爱好者5号小行星 到1891年共发现了322颗 目前,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000颗 (解说: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应围绕其文体特征来学习,如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方法及语言等。漫话小行星就以其流畅、准确的说明,顺序合理、脉络清晰地给读者上了一节生动的科普课,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而形象丰富的语言,灵活的说明顺序又引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因此,将上表定为点技重点。) 自读思考 1、清在摘抄本上写下学习本文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2、选取文章中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两个例子,分别点评,每处字数5o字以上。 3、介绍你上学以来更换书包(或其他一种学习用具)的历史。注意: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要求1oo字以上;应略写更换原因,而对书包(或其他用具)的形状、颜色等作具体说明。第 19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