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P3537解比例 教学目的:1、使同学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同学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同学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
2、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和: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假如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同学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
3、(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同学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同学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同学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
4、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同学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同学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
5、=12:24,假如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 解比例。(教材第42页例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
6、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多媒体课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用
7、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110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教师板书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师接着板书:10x=3201。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 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
8、求出x。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3、教学例3。 解比例: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2、4x=1、56 x= x=3、75 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x应等于。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 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
9、哪一步是新知识? 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9、10、11、12、13题。 答案:1、x=7、5x=x=0、6 2、第6题:判断小红说得是否正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方法一:计算1分钟(60秒)心跳的次数,看是不是72次,因为45秒跳54次,1分钟也是60秒就要跳544560=72次,由此判断小红说得对。方法二:运用比例的知识。计算5445与7260的比值,看是否相同,相同说明小红说得对。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同都是1、2,说明心跳速度没变。 第7题:组织学生独立
10、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第8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动手算一算。学生汇报。 第9题: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并独立练习。 第10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第11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列比例式,共同完成后相互交流。 第12题:组织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等式,在小组中交流订正。 第13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相互验证。此题答案不唯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2、例3,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六第6-11题,练习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
1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日答) 4:3=2:1.5X:4=1:2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数,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 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提问:你能用
12、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 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例3,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 让学生自己解答。 4、小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10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 两
13、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6题(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正确地解比例。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
14、例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 出示:1、什么叫做比例?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 2、想一想 出示比例:3:2=( ):10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说一说括号里应填几?为什么? 生: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3:2 =1.5,想( ):10=1.5(15比10等于1.5);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30,想( )2=30(15乘以2等于30)。 师:你能快速地说出这个括号里应填几吗? 出示比例:( ):0.5=8 : 2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比例,其中几项是已知的?(三项)另一个项是未知的,我们
15、把它叫做(未知项),一般用x表示。根据什么就可以求出这个未知项?(比例的基本性质) 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 师:解比例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同学们,请看: 这是法国巴黎最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米。我国北京世界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 指名学生读题。 师:从这道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问:1:10是谁与谁的比?你又能
16、写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模型的高度:铁塔的高度=1:10。 师:在这个关系式中,谁还是已知的?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 师:在这个关系式中,我们知道其中的(三项),另一个项不知道,可以设为x,(课件出示)这样就可以写出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 课件出示:X:320=1:10 师:怎样解这个比例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写成方程。 师:同学们会解方程吗?试着把这个方程解出来。 学生投影展示解比例过程,师适时讲解强调。 师: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或用比例
17、的基本性质(看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是否相等来检验。 师: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来总结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根据问题设X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最后别忘了检验噢!(课件出示)。 师: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3、教学例3 师:这个比例你会解吗?出示例3 师:它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应该怎样解呢?同桌先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这个比例的。(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交叉相乘的积相等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X) 师:想一想括号里应填什么? 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比
18、例的? 学生说完课件出示,强调最后别忘了检验。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4道解比例,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 2、解决问题:教材“做一做”第2题。(学生分析后指名学生板演,其他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你知道吗? 侦探柯南之神秘脚印 四、布置作业 课下,和小组成员想办法测量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新的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 板书 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
19、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
20、报) 出示图例1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 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 出示图例2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
21、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 比较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5、总结 比例尺书写特征。 (1)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6、比例尺的化简和转化 “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
22、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 “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50千米改写成5000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
23、的米化成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让学生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 四、课堂小结 (本课要点:1、比例尺的意义;2、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3、注意单位名称的改写,如把千米和厘米的换算就是扩大或缩小100000倍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4、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目标展示。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你能说说什么是比吗?举例说明比各部分的名称。 2、今天,我们要在比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 3、看到这个数学新名词比例,你的脑子里产生出哪些问题? 4、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我们从学习数学开始,
25、几乎天天都用到等号,你能说出几个含有等号的式子吗?说说等号在式子中的作用是什么?(连接左右两边相等的两部分) 2、自主探究,初步形成印象。 (1)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2)你能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可以有用等号连接的比吗? (3)和你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写出的式子,并说明理由。 (4)学生汇报。 3、形成概念。 (1)像黑板上我们所列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3)老师小结: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深化概念,巩固练习。 (1)你认为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吗?(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你能抓住这个关键写几个比例式吗?(2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多,并
26、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比例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吗? (预设:学生如果不清楚的话,教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找出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外项。 3、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1)把黑板上的这几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找出它们的内、外项。 (3)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三比和比例的区别。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比例有4项,比有2项。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表示()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是不是相
27、等。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和():(),写成比例是()。 (4)、选取48的4个因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2、课本32页国旗尺寸成比例吗? 3、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比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若有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吗?如不能解释,课后请预习课本34页。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
28、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
29、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4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
30、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
31、;“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
32、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明确学习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学习步测的方法。 理解
33、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平均步长。 掌握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平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平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学习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
34、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测定直线。 确定平均步长。 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10课时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例11,“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根据信息填空: (1)男生有31人,女生有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红花的朵数与黄花朵数的比是3:2。
35、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前两节所学的比在生活的运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及例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比这句话?(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想法: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
36、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使每一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平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一题就是把30按3:2进行分配。 学生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生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一:3+2=530533052 方法二:303/5302/5 2、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你理解的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讲给同桌听一听?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如何进行检验?自己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
37、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比简后是不是等于3:2)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4、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按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5、归纳(讨论)。 (1)比较例题与试一试题目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教师指出: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课题) 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 2
38、、练一练第3题。 独立填表,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习十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2、3题。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引探究,由表及里 教学例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路程(千米)80160240320400480 在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有关系吗?行驶的时间是怎样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的?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探究第3个问题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
39、间对应的比,并要求学生求出比值。) 2引导学生交流并聚焦以下内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关系式)。 3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给予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咸正比例(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4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
40、映。数学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得出;二是在原有的初级概念基础上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正比例概念的形成属于前者,因此例1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让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观察和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本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表格,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接着用三个引探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发现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最后,聚焦、明晰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经历正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尝试归纳 出示例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所用时间如下表,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速度(千米/时)406080100120时间(时)3020221210 1出示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当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