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大学》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2892670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经典《大学》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儒家经典《大学》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经典《大学》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经典《大学》读书笔记.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人文经典选读专题任课教师 学 院 学 号 学生姓名 大学读书笔记大学相传作者为孔子学生曾参,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礼记中的第二十四篇,在南宋被程朱推崇而独立成书,并列为科举取士必读科目,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称为四书。礼记是先秦的一本古籍,是由西汉经学家戴圣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一些文献之后整理而成的一部总集,“礼记”的意思就是对人们所应当遵循的礼节、仪式的记载。章的开篇就是“三纲”,告诉大家大学的骨架: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彰显自己明德,明德就是可以给世人看到的品德和德行,这个明德随着社会大背景的不同会有点差别,在社会动荡的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大的偏差

2、,那就需要自己去把握,明了不该的明德,反而会适得其反。可以彰显的品德究竟是什么?我们最古老的哲学书籍易经里面给出了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厚德载物,这两个应该都是极限。这就是我们先人们的道德观,也是经历了岁月变迁而留下来的可以看到的品德,我认为这就是可以彰显的品德,可以明的“明德”。那么究竟哪些品德是可以彰显宣扬的品德呢,这里用我们最熟悉的道德标杆雷锋同志作一个例子,我从小接受的正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我们的党和天安门一直是我心中神圣的代表,雷锋在我的心里一直当作学习的榜样,他刻苦学习不畏强暴的勇敢,助人为乐的善举等等,我想很多人也都会自觉和不自觉的去学习。雷锋同志和我们古代人倡导的君

3、子其实很相似,一个人只要自己克服困难,做好了该做好的事情,那么这个人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了,至于做好本职工作之外的时候恰巧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去伸手相助,也是一个君子应有的道义责任。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在没有信心的时候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奋斗目标,但是如果自己经常回望自己曾经对别人的帮助,曾经做过对社会有价值的一些经历,就会鼓舞自己温暖自己,我想雷锋的日记记录了一些帮助他人的事迹,也是基于这个作用,做过的善事我们用它来温暖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拿出来炫耀。亲民按照很多书籍的解释都认为应该是“新民”,就是教导引导人们努力求新,我觉得如果理解为亲近和善待民众的意思也可以。因为在很多时候,民众很难教育引导,如果有

4、了亲近和亲和,那么教育和引导大家求新求变就会好些。有了前面的对自己明德对民众的亲或新,就告诉了我们该做什么,那么如何做呢?要止于至善是立志于报国的人应该学习的,也是一个大学问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学的三纲必须配以具体的步骤,这就是“八目”:明明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彰显明德于天下了,过去这个天下说的是大周王朝,国家指的是自己分封的诸侯国,国小而天下大。要品德闻名于天下就得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那么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庭和睦,要使自己的家庭和睦就得从自己做起,把自己完善好。如何完善自己呢?需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我们新中国成立后读书的人

5、,很少有人读过大学里的“八目”,但是在我们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应该能有类似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国家人民实现统一。儒家把这些条目步步为营的单列出来,要求大家逐一去巩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很多书上解释为,割除物欲,这个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一人一组织最后腐败堕落全在物质财富的拥有和贪占上,那么一个人割除物欲就可以致知吗?按照所有宗教的要求都是需要这样一个悟道和修炼的阶段,所以就有“存天理灭人欲”的话流传和被人使用,按照这个理解,大学的极致就是培养我们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了,最终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切。格物致知我个

6、人一直有这样理解,作为正心诚意的延伸和“三纲八目”的最顶端,它应该是大学的核心部分,就像一把刀,“格物致知”应该是它的尖刃,是我们所有学习大学之道,要实现自己“修齐治平”伟大理想的切入点,应该有一个武器。这个武器应该就是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获取生活和发展的物质资源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就能积极改善人们的生活,积累物质财富,使人们可以抵御洪水猛兽的袭击,实现国民的幸福生活。通过格物,最后达到致知,就是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学习了解,最后达到了“知”这个境界,就类似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可以离开学校进入生产实践了。后面的话印证了这个意思,“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7、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面讲修身需要正心,如果带有个人的情绪在内,那么在待人接物上就会有所偏,在今天的管理和工作实践中经常有这种例子的,因为带有主观的先入为主的对人对事的看法,结果实践中有了可以获得真实数据的机会也看不到,他人的不同建议也充耳不闻。经过实际操作,做过基层调查,也没有拿到第一手资料。这些往往都是个人的情绪问题。再后面就是齐家在修身,要管理好一个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挑剔;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依赖;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照顾;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态度会有所降低。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

8、点。我们谚语道: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其实是一个领导者自己和自己事业的关系,古代没有职业经理人和雇佣,没有资产所有和资产管理的分离,家庭生产和家庭生活是一体的,所以更要求修身,否则其危险不是一个人危险而是一个群体的危险。今天很多家族企业在掘得第一桶金的时候立马被埋葬进坟墓,就是因为没有修身,其身不能担起那么大的产业。后面讲治国必须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我们如何看待这段话,因为他的很多观点和我们今天的现实有冲突,上世纪初我们很多的对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家,都没有符合这个规律的,他们都是自己父辈和“传统”的反叛者。他们没有齐家而直

9、接走到了治国平天下,为国家和人民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这个“齐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论断就是显得很狭隘了,而且因为这个狭隘的论断又被多少后人狭隘的用来去攻击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导致了多少家庭关系扭曲?导致了多少长幼皆受伤害,甚至终生难以平复那些伤痕?在这个地方很多人拐不过来,因为在周朝以及以前的时期农业已经非常发达,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水利、畜牧也算完善。在这个完善的产业基础上,经济、文化都是一个很稳定的构架和完备的系统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都是没有突破一个顺序,就是说社会生产和控制的技术性东西都是在长者和管理层手中,为君者为长者可以掌控社会生产和文化传递。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士人

10、要成就自己的个人理想,在长者和父辈手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那么“孝”“悌”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再往后离开家庭进入社会管理,上级依然是老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听从上级的话依然可以得到进步和成长,那么“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此的一个完美和谐的成长过程,那么等级也就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自然存在的。这样的社会就是儒家思想认为的理想和谐社会,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也许很多人问了,那么如果中间有一个环节错乱怎么办,即使一个两个意外,也不影响的,如同一个网状构造,一个环节断开了并不影响,临近的那个环节自然会承担起来。那么如此稳定的文化传承怎么就会被鄙夷排斥了呢,我们还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问

11、题,在儒家思想成为体系到今天大约2500年了,那么他在2500年里一直在传承着没有间断,纵然政权更迭但是手里传递的还是这根接力棒,上世纪在我们国家出现的打孔家店和人们漠视它疏远它,在河里摸了半天石头后,还是在慢慢的拉着它的手准备上岸。如果过去三五百年,也许这个断层就会微不足道了。那么对于今天的我们如何看待这个偏离,甚至积极意义上说如何避免以后再出现这种偏离?其实儒家文化应该是在我们一个稳定的农耕产业基础上的,是农耕产业的基础上的文化。 生产方式和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为他们有这个稳定的农耕基础,认为天地人既是如此关系,人已经找到了和天地自然融合的道路,我们之所以今天出现这个故障,源自工业革命的,

12、工业革命后矿业、机械和电气时代带来的社会产业高效率,使我们来不及实现君和长接受和掌握,使我们这个牢固的文化体系和层次被冲击被颠覆,然后重新组合调整,一直调整到现在。如果我们的先人在15-17世纪能够早一点把对于矿业、制造业方面积累的知识的掌握转化为产业,那么我们的农业和食品加工实现工业化过渡,我们的传统文化会继续牢固,今天的世界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世界经济文化和军事格局也会和谐的多。三纲八目中只有最关键的格物致知没有做好,而使儒家思想离开了掌控社会全局的位置。那么究竟是哪些东西使这个完备的思想体系没有实现它的功能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贪欲,儒家思想一直没有像历史上其他宗教一样使用禁欲,他始终是温和

13、的,对私欲采取引导和宽容的态度。那么哪些私欲对儒家思想的实现构成了威胁呢?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贪恋,不是眷恋。历代的帝王都有过求长生的实例,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这本身就是一个死路,很难实现。他们在绝望后就会崩溃,做出很多变态的事来。据我粗略知道的明朝几个皇帝求长生很厉害,甚至不惜花费国家财政大半人力物力为一个人的长生消耗。帝王算是儒家思想的顶峰了,顶峰的懈怠和无助和绝望,自然无法引领下面了,不仅是实际的社会控制体系而且思想体系也被影响了。儒家思想在被执政者拿来使用到今天也有将2000多年了,思想和政体完全重合的时候也不多,调整完善的时候居多。但是基督教的耶稣的原罪说,人来到世间是被处罚的

14、罪人,来人间是受难的,只有坚持善积累德行死了就可以返回到天堂,人寿终结不是死而是升天。相似的佛教也是这么类似的说法。事实上一个君子,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给了后人学习的著述,也留给了后人可以使用的实体网络那么即使离开了这个世界,弟子后人景仰纪念,不也是如长生于人间一样吗?但是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毕竟极少,除了自己的不懈学习和努力,与个人经历也很重要。后面的几段话讲“孝悌慈仁”的重要性,在一切顺风顺水的环境里,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就有的,不需要刻意去做。君父的品德学识始终处于一个高度上,以下的也都是逐级排列的,就像一个行进的队伍,前面的对后面的有引导有帮助,后面的自然就会对前面的“孝悌”,

15、作为前面的也无需用地位权势强迫后面的人,这个动态的不断行进的队伍就是那个理想的社会。给所有人一个行进的目标,就是终极的“仁”,所以说尧舜带领天下人民,人民拥戴他们。而桀纣使用暴力维持统治秩序,百姓也使用暴力对付他。要求后面的人与自己不同,人是不认同的,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后面又是引用了诗经里的句子,其实也是引用的上古时期的大部分民众的实例来说明要治国先要齐家的道理。但是在传统文化发生问题的时候,把顺序颠倒下先治国而后齐家也是大的齐家,比如上个世纪初多少从贫苦家庭里背叛而走出的孩子去学西学救国而后有成就。最后讲平天下首先治国,治国应该是离开家庭家族后的第一个管理对象,到了这个层次后因为

16、影响力大了,微笑的举动言论都会影响带动很多人,所以尊敬长者和上司,从而实现后面人的“孝悌”和互助。君子的絜矩之道其实就是恕的延伸拓展,厌恶上面的一些东西不要带给下面,厌恶下面的东西不要带给上面,就是在上面和下面中不使不好的东西传递。对上负责,对下负责,尽到自己的承担管理失误的责任。“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后面引用诗经里对君主的讲述:民之父母。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学识品德始终能够引领和照耀后人的管理者,自然被称为长辈,“好好之恶恶之”也是这个意思,就是世界大同的意思,上

17、下同心君民一致。我们有句话叫师徒如父子,其实在良好氛围的群体里,管理者领导者就如父母一样。后面又引用的诗经里对伊尹的赞美,算一个如父母般的管理者实例吧。拥有国家的人不可以放纵,要时刻用心谨慎从事,稍有偏差就会被天下所杀,如同掌握一个利器的人,稍有不慎就会被伤害。此处又引用诗经里对商殷的灭亡来做例证,大道就是得到民心就可以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君子要修自己的品德,有品德就会感召人,有人拥护就会拥有土地,拥有了土地就会有财富,有了财富就会供我们支配。德是基础,财富是枝末,德是种子,财富是果子。不要种子而只得果子的是强盗。我们今天很多人只强调结果不建造基础,也算是短视行为,甚至算强盗行

18、径。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君主在于维护建立基础,基础有了关系理顺一切都好了,用求末的办法得到的东西也一样会被同样的方式丢掉。后面引用尚书、楚书和秦书里的故事来做一个个例证,说明如何顺应天意民心,秉承善良和仁爱。最后的论述是关于财富的生产的,也就是经济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在过去的社会里,贵族们是不参与社会生产的,他们也就是从事文化政治宗教等活动,这些人少些,生产劳动的人多些,生产者紧张忙碌,使用者精心细致,那么财富便会充足了,在那个时代里是没有现如今我们如此众多的社会管理职能

19、的,大部分的分配核算纠纷诉讼等事务都在产业和生活集体的单元家庭或者家族内部解决掉了。那么在社会事务如此繁多,需要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如此众多依然摆不平的今天来说,先哲的关于发展经济的论述短短二十六字的论述是不是不能涵盖呢?我个人认为,在有了前面三纲八目作为基础的情况下,这26个字,是足以说明的,减少大堂二堂的非劳动者,掌管财富的人把分配和投资再生产搞完美,就可以了。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这一段就把一国一团

20、体一组织的领导者职责明确了,仁德带忠义,忠义包生产。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一个国家的管理者维持好礼序,则财富才是永恒的。【精品文档】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