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上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四上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呼风唤雨的世纪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读12个生字,读准“依赖”“潜入”“船舶”等词语,区分“发明”和“发现”的意思,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借助微课,通过合作学习,从“不影响理解”“帮助理解内容”“引发深入思考”三方面对问题整理分类,筛选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三)通过查找资料和联系策略解决问题,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对科学的热爱之情。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单,记号笔。三、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回顾方法1.反馈词句,读准读通。(根据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确定重点学习的词句)(1)预设一:根据学生反馈,标画下列句子。(
2、指导学生关注外国人名,读得正确连贯;“使得”的“得”读轻声)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2)预设二:根据学生反馈,标画下列句子,重点圈画词语“潜入深海”“远洋船舶”。(指导学生关注“潜”,读第二声)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3)预设三:根据学生反馈,出示下列两个句子。(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两个“上百万年”都是连在一起读的)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
3、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2.整体感知,了解大意。(提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预设一:学生能抓住课文第一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相机理解“呼风唤雨”“世纪”。预设二:学生能自己概括大意,如“20世纪前科技不发达,20世纪后科技越来越发达了”等,能初步感知即可。3.展示问题,回顾方法。(课件展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并小结问题标注方法及提问角度)(二)合作交流,筛选问题1.独立思考,筛选问题。提示:通过刚才的交流,看看自己提出的哪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就在旁边打个
4、钩;再挑选不超过三个感兴趣的问题,做上标记。2.小组交流,合作筛选。小组学习活动一:交流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解决。解决的问题打上钩;挑选一个小组成员都感兴趣或都想解决的问题,写在学习单上。完成后贴在黑板上。3.汇总问题,尝试分类。(1)指名读问题,评价是否问清楚,写规范。(出示预设问题)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指什么?“改善”和“改变”有什么区别?20世纪的成就到底是哪些成就呢?为什么说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不敢想的?“日益”是什么意思?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在现代指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忽如
5、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好在哪儿呢?为什么“地球村”要打上引号?“谁也没有料到”的前面要加个“大概”呢?文中的“呼风唤雨”“千里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词句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因特网”是什么?点拨:从课文中引用的词语和句子要加上双引号,如问题;问题想问的是“日益”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提问要清楚。(2)尝试将问题分类。预设一:“理解词语意思”的分成一类,“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分成一类。预设二:把问“是什么”的分成一类,把问“为什么”的分成一类。4.学习范例,再次分类。(1)观看根据课后第二题制作而成的微课,想想从中得到的启发。(2)谈观后启发。(预设:问题可以分成三
6、类,一类是不影响阅读的,一类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还有一类是引发深入思考的)(3)再次分类。小组学习活动二:讨论本组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一类,并说说理由。确定后把本组的问题移到相应的类别下面。(4)评价分类。是否同意这样分类?学生阐述理由。5.小结方法,盘点收获。可以按照“不影响理解”“帮助理解内容”“引发深入思考”进行整理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三)聚焦问题,尝试解决1.点题。在上一教学环节中整理出来的“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中,选择重复提出的问题或主要问题,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方法来解决问题。2.解决方法一:联系上下文。(1)预设问题一:为什么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7、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的成就?找到此问题所在的第三自然段,自读寻找答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两个关键处:“100年”,在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极短;“那么多幻想变成现实”,指科学技术成就大。所以,这句诗写出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大,发展快。(补充:此诗句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自读其他段落,寻找同样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2)预设问题二:文中写到“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句中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指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
8、示句子)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qin)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b)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清楚第一类成就属于“发现”,第二类成就属于“发明”,作者是分类来写的。在此基础上,区分“发明”和“发现”的意思,并能举例说明。(3)归纳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解决问题,帮助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3.解决方法二:查找资料。(1)屏幕阅读20世纪重大发明发现。引导:如果要继续了解20世纪的科学成就,可以用什么方法?(屏幕出示:查找资料)(2)屏幕阅读。(中国近四十年的
9、科学技术成就,如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等)(3)引导学生谈感想。(学生阅读后交流想法)(4)综合以上理解,回顾问题,指名回答,并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4.盘点收获,学习小结。学生交流学习收获。附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唤”“技”“获”“赖”等12个生字,会写“唤”“奥”“任”“善”等4个生字。(二)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三)能整理问题,筛选出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的问题,并尝试解决。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便笺贴,田字格磁贴,小组合作问题清单。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0、1.谈话。同学们,听说咱们班都看过西游记这本书。相信这两位,大家肯定不陌生他们是谁,他们有什么特殊本领呢?(出示“千里眼”“顺风耳”图片,学生交流,板书:腾云驾雾、呼风唤雨)2.读词语,想人物。3.揭示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字词。(出示词语,生字加点,齐读词语,重点正音:“潜入”的“潜”,读qin;“船舶”的“舶”,读b)呼风唤雨 科学技术 获得 依赖 潜入 百亿光年探索 奥秘 船舶 物质生活 哲学家 伯特兰罗素3.书写生字。(1)(出示作业本第一题)观察4个生字“唤”“奥”“任”“善”,发现规律,注意每个字当中“横”的长短变化。(
11、2)重点教学“善”。(教师范写“善”字,学生书写)(放大“善”字)分解字形,理解字意:“善”是“会意字”,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其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意。点拨:写“善”字时,既要关注每一横的长短变化,也要注意每一横上下间距匀称。(3)完成作业本第一题。(三)提出问题,筛选整理1.复习回顾前两课学到的提问策略。(学生交流,随机出示)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针对部分内容提问针对全文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针对内容提问针对写法提问针对启示或联系生活实际提问2.默读课文,运用习得的提问方法提出问题。提示:学生可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记录在便笺贴上,(一张标签纸写一个问题)贴在课文相应内容的
12、旁边。3.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1)读一读清单中的问题,和学习伙伴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哪些问题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出示课后第二题)(2)分析问题价值。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类问题不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二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第三类问题可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板贴:不影响我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问题;可以帮助我理解文章内容的问题;可以引发我深入思考的问题)(3)为什么第一类问题不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4)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小结:第一类问题只是作者列举的一种新发明,暂时不知道它是什么,也可以继续阅读,不影响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可以暂不解决;第二、三类问题需要我们思
13、考解决。4.小组合作,筛选问题。小组合作要求:(1)梳理小组问题,去除重复的;(2)对问题进行归类,并将标签纸张贴在小组问题清单表格中;(3)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小组问题清单不影响我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问题可以帮助我理解文章内容的问题可以引发我深入思考的问题5.小组汇报交流,解决关注度较高的几个问题。(1)预设一:“地球村”。“什么是地球村?”属于第几类问题?点拨:不少学生会误以为是第一类问题,不需要思考解决。(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再来确定问题的类别)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被叫作“地球村”,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小结。
14、对不理解的“新名词”提出问题,要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这个问题有没有思考、解决的价值。(2)预设二:“发明”“发现”。找出有“发明”“发现”两词的段落(第二和第四自然段)读一读。找一找哪些是“发明”,用“_”画出;哪些是“发现”,用“ ”画出。学生交流,说一说“发明”“发现”的区别。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可以帮助理解词语的意思。男女生合作读画线句子。(3)预设三:“千里眼”“顺风耳”。从课文中画出相关句子,齐读。联系生活,说一说。“千里眼”“顺风耳”现在指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带上自豪感,读一读画线的句子。(四)小结学法,巩固练习1.小结。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初步学习了如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实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切实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成就之大。2.试着用上提出问题和筛选问题的方法,完成作业本第五题。附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不影响我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问题暂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