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新课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钠及其化合物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进行适度的推理,建立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完成钠的化合物的相关实验,初步体验有序地、全面地、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尝试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于钠的化合物性质的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过对钠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的学习,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氧化钠、
2、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钠单质的性质,同学们应该还记得上节课的“滴水点灯”实验,这节课我们还是要做一个点火的实验。【演示实验】“过氧化钠点火”实验:在棉花上加一些过氧化钠的粉末,用胶头滴管向其中加蒸馏水,观察到棉花被点燃了。【引入】同学们可以观察到,向棉花中滴加水,棉花就燃烧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研究一下钠的化合物。【过渡】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钠的氧化物。二、讲授新课【板书】钠的化合物一、钠的氧化物【投影】钠的化合物一、钠的氧化物 【讲解】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钠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或者过氧化钠。从物
3、质分类的角度来说,氧化钠属于什么类别的氧化物呢(金属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一般来说,碱性氧化物可以发生三个类型的反应:与水反应只生成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只生成盐,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请同学们按照写出氧化钠进行如上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氧化钠的反应:Na O+ HO = 2NaOH NaO+ CO = Na CO Na O+ 2HCl = 2NaCl + HO32222222【过渡】根据这样的反应,显然用氧化钠是无法点火的,那么过氧化钠是怎样点火的呢【设疑】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出发,同学们判断一下: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不是与氧化钠相同,生成物只有氢氧化钠呢(不是)为什么(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
4、合价为-1,如果只生成氢氧化钠只有化合价降低,没有升高)。【设疑】显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还是应该有氢氧化钠生成,问题是为了保证化合价有升有降,还应该得到的其他生成物是什么呢(只能是氧元素化合价升高为氧气)如何检验生成的氧气呢(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演示实验】向试管中加入过氧化钠固体,向其中滴加蒸馏水,将带火星的木条深入试管。用手轻轻触摸试管外壁,最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讲解】滴加水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手轻轻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到温度升高,滴加酚酞溶液显红色,后颜色褪去。【设疑】以上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有气泡有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生成氧气,试管温度升高
5、反应放热,滴加酚酞溶液显红色生成碱,颜色褪去过氧化钠有漂白性)【讲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Na O + 2HO = 4NaOH + O;反应的双线桥分析22 22为:;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过氧化钠,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2e 。上面的过氧化钠漂白性的问题,我们在下一节的学习中再探讨。-【设疑】根据上面的分析,同学们能不能理解前面的“过氧化钠点火”实验呢(反应放热,达到棉花着火点,同时生成氧气有利于燃烧)【过渡】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都可以与水反应,只是过氧化钠的反应还要生成氧气,那么过氧化钠能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呢 【投影】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设疑】过氧化钠也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
6、其原理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相类似,同学们能不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呢(2Na O +2CO =2Na CO +O )对其进行双线桥分析。32 2222()【学生活动】根据上面的学习,我们发现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差异在于过氧化钠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氧化还原性质。同学们互相讨论书写一下,过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2Na O + 4HCl = 4NaCl + 2HO + O)2 222【讲解】明显过氧化钠与氧化钠在化学性质上有差异,所以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同时表现出来的用途也不同,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都得到氧气,所以过氧化钠可以在呼吸面具和潜艇中作为供氧剂存
7、在。【过渡】在初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相关的内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有什么用途呢(碳酸钠:制肥皂、制玻璃、纺织、造纸;碳酸氢钠:治疗胃酸的药、制糕点)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板书】钠的化合物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投影】钠的化合物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组实验】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各约1g),完成下列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相应的结论填入下表中。(1)观察两者的外观(2)分别加入几滴水,观察现象,插入温度计,观察其示数的变化】(3)向(2)的试管中分别加 5ml 水,用力振荡,观察现象(4)向(3)所
8、得溶液中分别滴加 1-2 滴酚酞,观察现象) 【投影】碳酸钠碳酸氢钠(1)观察两者的外观白色粉末细小的白色晶体(3)向(2)的试管中分别加 5ml 水,用力振荡,观溶解一部分察现象(4)向(3)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加 1-2 滴酚酞,观察现象|溶液变红,颜色较浅溶液变红,颜色较深【演示实验】按照如图装置分别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观察现象,比较两者的热稳定性。【讲解】碳酸钠对热稳定,而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方程式如下:2NaHCO Na CO +HO+3322CO 。2【学生活动】同学们互相讨论,分析上述实验,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异同。&碳酸钠外观;溶解性溶液所显性质、 用途外观【投影】碳酸钠碳酸氢
9、钠白色晶体白色粉末形成晶体,放热溶解,吸热可溶,溶解度较大可溶,溶解度较小稳定,受热不分解碱性,较强工业碱受热分解热稳定性溶液所显性质用途碱性,较弱食用碱【讲解】碳酸钠粉末遇水生成带有结晶水的碳酸钠晶体(Na CO xH O),该晶体在干燥的223空气中会逐渐失去结晶水转变为粉末(这种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叫风化)。【过渡】我们在观察钠的燃烧时,发现火焰呈黄色,其实很多金属或者其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出特殊的颜色。【板书】三、焰色试验【投影】三、焰色试验【演示实验】将铂丝(或者干净的铁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颜色无变化,蘸取碳酸钠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将金属丝用盐酸洗净,再蘸取硫酸
10、铜溶液,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火焰颜色。将金属丝用盐酸洗净,再蘸取碳酸钾溶液,重复上述实验,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讲解】很多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灼烧时会使火焰呈现出特征颜色,根据这种现象可以定性判断试样中所含的金属元素,这种操作称为焰色试验。焰色试验最好使用煤气灯,因为煤气灯的火焰颜色是淡蓝色的,有助于观察火焰颜色的变化;同时,观察钾元素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其中钴玻璃的作用是滤去样品中可能含有的钠元素所发出的黄光。【投影】五颜六色的焰色试验,三、学习小结 四、板书设计钠的化合物一、钠的氧化物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三、焰色试验五、达标检测¥和 Na O 在下列哪一点性质上是相似的(2
11、)2A.颜色B.水溶液的酸碱性D.漂白性C.氧化性答案:B解析:Na O 是白色固体,无强氧化性;Na O 是淡黄色固体,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二者溶于水2 22都生成 NaOH。2.下列关于焰色试验的表述确切的是(A.焰色试验是元素的性质)B.焰色试验是单质的特有性质?C.焰色试验是离子的特有性质D.焰色试验是化合物的特有性质答案:A解析:焰色试验是金属元素的性质,所以无论含有金属元素的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在灼烧时均呈现该金属元素的特征颜色。3.下面是比较过氧化钠和氧化钠性质异同点的有关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过氧化钠和氧化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最终产物相同B.过氧化钠和氧化钠都能与二氧化碳或水
12、发生化合反应C.过氧化钠、氧化钠与水反应都有氢氧化钠生成) D.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而氧化钠只是一种碱性氧化物答案:B解析:A 项,二者长期露置于空气中,最终都生成 Na CO ,正确;B 项,Na O 与 H O 或 CO 的反应223222不是化合反应;C 项,Na O 、Na O 与水反应都有 NaOH 生成,正确;D 项,Na O 是强氧化剂,Na O222222没有强氧化性,属于碱性氧化物,正确。4.如图所示,若锥形瓶内是水,分液漏斗内的液体也是水,向试管内滴加水时,发现 U 形管内液体右移,静置后液面左边低于右边,则试管内的物质是()A.过氧化钠B.氯化钠C.铝#D.铁答案:A解析
13、:U 形管内液体右移,静止后液面左边低于右边,说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结合选项,可知其原因是 Na O 与水反应生成 O ,使瓶内压强增大。2225.向装有 Na O 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水,再滴入 2 滴酚酞溶液,振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2A.加水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到试管口,燃着的木条熄灭B.滴入酚酞溶液先变红,振荡后褪色C.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仍为无色D.因为 Na O 与酚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溶液变为红色22|答案:B解析:Na O 与水发生反应 2Na O +2H O24NaOH+O ,O 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NaOH 与酚222222酞作用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色,在反应过程中
14、Na O 表现出强氧化性,它能将红色物质氧化22而褪色,故滴入酚酞溶液先变红,振荡后褪色。 6.已知 A 是一种金属单质 ,B 显淡黄色,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则 C 的以下性质错误的是()A.溶液呈碱性B.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C.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气体D.受热易分解答案:D解析:A 是金属,则 B 是淡黄色的金属氧化物,即 B 为 Na O ,依次可推知 A 为 Na,C 为 Na CO ,D2223为NaOH。Na CO 溶液呈碱性,A 正确;Na CO +Ca(OH)3CaCO +2NaOH,B正确;Na CO +2HCl32232232NaCl+CO +H O,C 正确;Na
15、CO 性质稳定,受热不易发生分解,D 错误。2223H 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转化关系如下所示 ,其中“”代表化合物,“”代表单质,A 为医学上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G 为淡黄色固体,C 在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G 的化学式为。(2)反应中(填序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C+D: 。F+C: 。答案:(1)Na O (2) (3)2NaHCO2Na CO +H O+CO 2Na+2H O22NaOH+H 2232322解析:A 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且受热分解生成三种物质,则可能是 NaHCO ,由两种单质受热3生成的淡黄色固体是 N
16、a O ,通常状况下的无色液体可能是 H O。联系图中的转化关系即可推222得:A、B、C、D、E、F、G、H 分别是 NaHCO 、CO 、H O、Na CO 、O 、Na、Na O 、NaOH。3322222 2D.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而氧化钠只是一种碱性氧化物答案:B解析:A 项,二者长期露置于空气中,最终都生成 Na CO ,正确;B 项,Na O 与 H O 或 CO 的反应223222不是化合反应;C 项,Na O 、Na O 与水反应都有 NaOH 生成,正确;D 项,Na O 是强氧化剂,Na O222222没有强氧化性,属于碱性氧化物,正确。4.如图所示,若锥形瓶内是水,分液
17、漏斗内的液体也是水,向试管内滴加水时,发现 U 形管内液体右移,静置后液面左边低于右边,则试管内的物质是()A.过氧化钠B.氯化钠C.铝#D.铁答案:A解析:U 形管内液体右移,静止后液面左边低于右边,说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结合选项,可知其原因是 Na O 与水反应生成 O ,使瓶内压强增大。2225.向装有 Na O 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水,再滴入 2 滴酚酞溶液,振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2A.加水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到试管口,燃着的木条熄灭B.滴入酚酞溶液先变红,振荡后褪色C.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仍为无色D.因为 Na O 与酚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溶液变为红色22|答案:B解析:Na O
18、 与水发生反应 2Na O +2H O24NaOH+O ,O 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NaOH 与酚222222酞作用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色,在反应过程中 Na O 表现出强氧化性,它能将红色物质氧化22而褪色,故滴入酚酞溶液先变红,振荡后褪色。 6.已知 A 是一种金属单质 ,B 显淡黄色,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则 C 的以下性质错误的是()A.溶液呈碱性B.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C.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气体D.受热易分解答案:D解析:A 是金属,则 B 是淡黄色的金属氧化物,即 B 为 Na O ,依次可推知 A 为 Na,C 为 Na CO ,D2223为NaOH。Na CO 溶液呈
19、碱性,A 正确;Na CO +Ca(OH)3CaCO +2NaOH,B正确;Na CO +2HCl32232232NaCl+CO +H O,C 正确;Na CO 性质稳定,受热不易发生分解,D 错误。2223H 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转化关系如下所示 ,其中“”代表化合物,“”代表单质,A 为医学上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G 为淡黄色固体,C 在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G 的化学式为。(2)反应中(填序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C+D: 。F+C: 。答案:(1)Na O (2) (3)2NaHCO2Na CO +H O+CO 2Na+2H O22NaOH+H 2232322解析:A 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且受热分解生成三种物质,则可能是 NaHCO ,由两种单质受热3生成的淡黄色固体是 Na O ,通常状况下的无色液体可能是 H O。联系图中的转化关系即可推222得:A、B、C、D、E、F、G、H 分别是 NaHCO 、CO 、H O、Na CO 、O 、Na、Na O 、NaOH。33222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