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统计与分析教案第五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信息统计与分析教案第五章.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题】企业劳动力与劳动时间统计【教材版本】企业信息统计与分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教学目标】本节主要要求学生理解企业劳动力数量与构成,掌握企业劳动力变动统计,认识劳动时间构成,掌握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等问题。【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企业劳动力数量与构成2、劳动时间构成教学难点:1、企业劳动力变动统计。2、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内容,可采用对比法进行讲授,让学生列表归纳总结。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2、案例分析3、提问4、讨论总结5、动手操作【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建议】联系现实和所学习的会计等经济类专业课程中用
2、到的法律法规来学习,结合教学辅导书、注重在案例分析中学习相关知识、辅助理解本书中的相关知识点。【教学过程】第一环节 一、导入(5分钟)【引言】复习之前所学习的概念。提问:反映经营质量的指标有哪些?演示课件解析: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70分钟)1、 企业劳动力统计【解释】【幻灯片演示】(15分钟)1) 企业劳动力数量与构成统计(1) 企业劳动力数量指标一般有两类,即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 期末人数。报告期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如月末、季末、年末人数,反映报告期末这一时点上实际可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所以称为时点人数。具体包括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职工期末人数和其他从业人员期末人数。 平均人数。报告期内平均每天
3、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它表明报告期内占有劳动力的一般水平,是计算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以及其他有关指标的基础资料。其计算公式为平均人数=报告期每天实有劳动力人数之和/报告期日历日数人员增减变动不大的企业,平均人数可以用期初人数与期末人数相加之和除以2求得。对于报告期内节日、假日的人数一律按节、假日前一天的人数计算。开工不满的企业,其分母也应以报告期的日历日数,这样才能避免人数的重复计算;真正反映整个报告期的平均人数,若以开工日数作算式的分母,则计算结果只能是开工日数的平均人数,而不是报告期的平均人数。【案例】某企业于6月15日开工,开工后每天的人数如教材表5-2所示。表5-2 企业开工后每天的人数资
4、料日 期15171820212227282930人 数200222休息232休息244则六月份平均人数为平均人数=(2003+2224+2327+2442)/30=120(人)(2) 企业劳动力的构成统计,可从下列几方面反映: 按工作岗位分组。 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组。 按工种和熟练程度分组。 按文化程度分组。 按用工期限分组。2) 企业劳动力变动统计企业劳动力人数变动受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影响,总是经常处于增减变动中,一定时期企业劳动力的变动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20分钟)【解释】【幻灯片演示】(1)参照教材表5-1所示的资料,计算报告期平均职
5、工人数。8月份平均人数=(120+120+150+180+200+200+230)/31=1200/3139(人)计算结果说明企业在这个月内平均每天有39个劳动力。这样计算不仅符合指标本身的经济意义,并且使得在计算一个部门或地区某月平均人数时,可以把所属各个企业同月的平均人数加总求得。如果采用开工日数计算,就会出现另一种结果,即8月份平均人数=1200/7172(人)。这里计算的结果,只能说明开工期间的平均人数,并不能代表整个报告期的平均人数。按日历日数计算的平均人数,不但可以表明企业在整个报告期内每天有多少劳动力,而且也是一个表明劳动量的指标。月平均人数一人就相当于一个人月,季平均人数一人就
6、相当于一个人季等。正因为平均人数具有这种特点,所以将劳动量与其他有关的时期数字相比时,就需要采用按日历日数计算的平均人数。工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就等于各个企业人数相加的总和。(2) 计算职工人数变动程度。统计师要求王力根据表5-3计算2008年上半年的职工人数变动程度。2008年上半年的职工人数变动程度=(13681258)/1258=8.74%表5-3 天河公司2008年17月职工人数表日期1月1日2月1日3月1日4月1日5月1日6月1日7月1日职工人数12581250133113551382136213682、 企业劳动力时间统计【解释】【幻灯片演示】(10分钟)1) 掌握劳动时间的核算、计
7、算单位、构成(1) 劳动时间的计算单位(2) 劳动时间的构成(3) 劳动时间的核算2) 认识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指标(1) 出勤率出勤率=制度内出勤工时(工日)数/制度工时(工日)数100%出勤率高,缺勤率就低,出勤率和缺勤率之和为100%。(2) 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是反映工人出勤后,劳动时间直接用于生产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工日)数/出勤工时(工日)数100%(3) 制度工时(工日)实际利用率计算公式为制度工时(工日)实际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工日)数/制度工时(工日)数100%制度工时实际利用率与出勤工时利用率、出勤
8、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制度工时实际利用率=出勤工时利用率出勤率(4) 劳动日利用率劳动日利用率,反映平均实际劳动日长度与标准劳动日长度的比重,说明标准劳动日长度被实际利用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劳动日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制度工日数)(制度工时数制度工日数)100%3) 劳动时间平衡表的编制与运用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生产工人的全部劳动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未被利用的原因,以便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资源,可以在劳动时间核算的基础上编制劳动时间平衡表。(25分钟)【解释】【幻灯片演示】(1) 统计师要求王力统计劳动时间构成。收集的资料如下:本公司第三分厂6月份平均生产工人500人,该月制度公休8天,一班
9、制生产。其他资料:全日缺勤500工日,非全日缺勤1300工时,全日停工340工日,非全日停工710工时,全日非生产工日15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工时420工时,公休加班350工日,加点1680工时。要求计算: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实际工作工日和实际工作工时。解: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500(308)500340150=10010(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1001081300710420=77650(工时)实际工作工日=10010+350=10360(工日)实际工作工时=77650+3508+1680=82130(工时)(2) 王力在统计师指导下,根据出勤原始记录绘制了图5-3,
10、然后计算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日历工日 31000制度公休日7000制度工日24000实际工休工日6750公休加班工日250出勤工日22990全日缺勤工日1010公休加班工日250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22840全日停工工日50全日非生产工日100实际工作工日23090公休加班工时2000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176420非全日停工工时950非全日缺勤工时4600非全日非生产工时750实际工作工时180170(含加点工时)加点工时1750图5-3 绘制的劳动时间构成图 出勤率=制度内出勤工时(工日)数/制度工时(工日)数100%根据上述资料:出勤率(按工日数计算)=22990/24000=95.79%出勤
11、率(按工时数计算)=179320/192000=93.40% 出勤工时利用率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工日)数/出勤工时(工日)数100%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出勤工日利用率=22840/22990=99.35%出勤工时利用率=176420/179320=98.38% 制度工时实际利用率制度工时实际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工作工时数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制度工时实际利用率=176420/192000=91.89%上述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制度规定的工作工时实际利用程度达到91.89%,尚有8.11%的制度工时未被利用。制度工时利用率与出勤工时利用率、出勤率三者之
12、间的关系是: 制度工时实际利用率=出勤工时利用率出勤率 91.89%=98.38%93.40%从以上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出勤工时利用率或提高出勤率,都能促使制度工时实际利用率的提高。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可以从各种未使用时间占制度工作工时的比重入手。一般来说,比重较大者为主要原因。 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造成的损失对未被利用的工时,还可计算以下两个指标,以说明劳动时间未能利用的严重程度,从而引起企业领导及全体职工的注意。第一,劳动力损失指标第二,产量损失指标 分析加班加点情况第一,加班加点强度指标,其公式为加班加点强度=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以上例资料计算:加班加点强
13、度=3750/176420=2.13%第二,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其公式为加班加点比重=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含加班加点工时)100%以上例资料计算:加班加点比重=3750/180170=2.08% 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利用的潜力【归纳】【幻灯片演示】第三环节 课堂练习(10分钟)【幻灯片演示】 各问题及答案第四环节 小结(3分钟)具体内容见板书。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2分钟)见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要点:1、统计计算职工数量指标。2、计算职工人数变动程度指标。3、认识劳动时间构成。4、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课题】企业劳动报酬统计【教材版本】企业信息统计与分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教学
14、目标】本节主要要求学生理解企业劳动报酬的含义,掌握企业职工工资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掌握企业劳保福利费用统计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企业劳动报酬的含义教学难点:1、企业职工工资统计与分析的方法。2、企业劳保福利费用统计的方法。【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内容,可采用对比法进行讲授,让学生列表归纳总结。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2、案例分析3、提问4、讨论总结5、动手操作【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建议】联系现实和所学习的会计等经济类专业课程中用到的统计知识来学习,结合教学辅导书、注重在案例分析中学习相关知识、辅助理解本书中的相关知识点。【教学过程】第一环节 一、导入
15、(5分钟)【引言】复习之前所学习的概念。提问:反映劳动力变动的方法。【幻灯片演示】解析: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70分钟)本任务涉及指标计算比较简单,计算量不大,关键是取得原始数据。注意数据的来源,要向车间、生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取得完备的资料。 (35分钟)【解释】【幻灯片演示】1) 企业劳动报酬的含义目前我国采取的主要工资形式有以下几种。(1) 计时工资(2) 计件工资(3) 活动工资(4) 结构工资2) 企业职工工资统计与分析(1) 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统计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直接支付给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在具体统计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应按职
16、工范围统计; 应按劳动报酬性质统计; 应按实发原则统计; 应遵循国家统一规定; 不考虑其经费来源。(2) 企业职工工资构成统计 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按照构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计时工资和计件标准工资; 奖金和计件超额工资; 津贴和补贴; 加班加点工资; 其他工资。 (3) 企业职工工资的统计分析 工资额构成分析。第一,对工资总额各部分比重分析。 第二,标准工资形式的分析。 计件工人比重=领取计件工资人数/全部工人数100%计件工人超额工资率=计件工人超额工资/计件工人标准工资100%第三,工资性奖金的分析。其计算公式为奖金率=奖金总额/实行奖励制度的全部职工标准工资100%奖励面=领受某种奖金
17、的人数/实行某种奖励制度的人数100%为了说明奖金的实际使用经济效果,还需计算“每百元奖金提供的利润额”这一指标。每百元奖金提供的利润额=利润总额(元)/奖金总额(百元) 平均工资变动分析。平均工资的变动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各类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动,一是各类人员在全体人员中所占比重的变动,即平均工资可变指数=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平均工资结构影响指数 工资总额变动分析。工资总额的大小,既受劳动力人数多少的影响,又受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即:工资总额指数=平均工资可变指数劳动力指数 =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平均工资结构影响指数劳动力指数 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对比分析。工资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弹性
18、系数=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工资增长率 实际工资水平分析实际工资指数=平均货币工资指数/职工生活费价格指数100%3) 企业劳保福利费用统计(1) 企业劳保福利费用总额统计第一,不能与工资相混淆。劳保福利费用总额必须按国家劳保福利的项目及其有关规定统计。第二,劳保福利费用应按实际支付的数额统计,而不能统计提取数(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因劳保福利费(特别是福利费)多数是根据职工需要支付的。(2) 劳保福利费用的构成统计劳保福利费用总额由劳动保险费用和职工福利费用两部分组成。(3) 劳保福利费用水平统计可用平均每一职工的劳保费用和平均每一职工的福利费用指标反映劳保福利费用的水平。平均每
19、一职工的劳保费用=劳保费用总额/职工平均人数平均每一职工的福利费用=福利费用总额/职工平均人数(35分钟)【解释】【幻灯片演示】为巩固所学习的知识,统计师给王力如下的资料。(1) 本公司第五分厂企业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如表5-6所示。表5-6 第五分厂企业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工人组别工人数(人)工资总额(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普工3203802240030400技工2804202240037800根据资料要求,计算:总平均工资指数(平均工资可变指数);工资水平固定指数,人数结构变动影响指数;从相对数方面分析因素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程度。(要求进行文字分析)解:总平均工资指数=(68200/800)
20、/(44800/600)=114.17%平均工资水平固定指数=85.25/75.25=113.29%工人人数结构指数=75.25/74.67=100.78%总平均工资提高14.17%,是由于各组工人平均工资变动,使其提高13.29%;由于工人人数结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提高0.78%(2) 本公司第六分厂全年职工平均人数和平均工资如表5-7所示。表5-7 第六分厂全年职工平均人数和平均工资项 目基 期报 告 期平均人数(人)900 1000平均工资(元)1 200 1300要求:计算工资总额的动态指标;计算职工平均人数和平均工资变动对工资总额变动的影响程度。解:工资总额的动态指标:(130010
21、00)/(1200900)=1300000/1080000=120.4%工资总额增加的数值为:13000001080000=220000(元)工资总额变动的原因分析: 职工平均人数的影响职工平均人数指数:1000/900=111.11%由于平均人数增加使工资总额增加:(1000900)1200=120000(元) 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平均工资指数:1300/1200=108.33%由于平均工资增加使工资总额增加:(13001200)1000=100000(元)两因素的共同作用120.4%=111.11%108.33%220000(元)=120000(元)+100000(元)(3) 本公司第七分厂
22、工人人数和平均工资如表5-8所示。表5-8 第七分厂工人人数和平均工资项目平均人数(人)平均工资(元) 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 老工人550600110125 新工人1003006070 计算可变构成工资指数,并分析职工工资变动的原因(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分析)解:可变构成工资指数=(125600+70300)/900/(110550+60100)/650=106.7/102.3=104.3%绝对数=106.7102.3=4.4(元)可变构成工资指数变动原因分析:固定构成工资指数=106.7/(84 000/900)=106.7/93.3=114.36%绝对数=106.793.3=13.4(元
23、)结构影响指数=(84000/900)/102.3=93.3/102.3=91.2%绝对数=93.3102.3=9元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为104.3%=114.36%91.2% 4.4元=13.49 【归纳】【幻灯片演示】第三环节 课堂练习(10分钟)【幻灯片演示】 各问题及答案第四环节 小结(3分钟)具体内容见板书。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2分钟)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重点归纳:教学重点:企业劳动报酬的含义教学难点:1、企业职工工资统计与分析的方法。2、企业劳保福利费用统计的方法。【课题】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教材版本】企业信息统计与分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教学目标】本节主要要求学生理解劳动
24、生产率的概念,认识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掌握劳动生产率的统计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教学难点:1、认识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2、劳动生产率的统计方法。【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内容,可采用对比法进行讲授,让学生列表归纳总结。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2、案例分析3、提问4、讨论总结5、动手操作【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建议】联系现实和所学习的会计等经济类专业课程中用到的统计知识来学习,结合教学辅导书、注重在案例分析中学习相关知识、辅助理解本书中的相关知识点。【教学过程】第一环节 一、导入(5分钟)【引言】复习之前所学习的基本概念。提问:正确统计
25、劳保福利费用,应注意什么?【幻灯片演示】演示课件同时提出如下各问题及答案甲乙两个工人生产同一零件,工人甲计划在8个小时内生产16个零件,实际生产18个。工人乙计划在12个小时内生产20个零件,结果生产了24个。问题:甲乙两个工人谁的生产能力更强?生产能力可以用每小时的生产零件的多少来反映。其实这里的生产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解析: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70分钟)(40分钟)1) 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它是反映企业劳动效率高低的一个指标。2) 认识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受时间、产量、人员三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劳动生产率指
26、标分为不同种类以满足不同分析目的的需要。(1) 按不同人员范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2) 按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 (3) 按不同劳动成果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30分钟)统计师给王力一起统计得到实习单位的资料,经过整理成为表5-9。表5-9 资料指 标基 期报 告 期指 数时劳动生产率(千克/时)平均实际工作日长度(小时)日劳动生产率(千克/日)平均实际工作月长度(日)月劳动生产率(千克/月) 8.07.5( ) ( )( ) 10.0( )( )26.4( )( )95( )120( )根据各种不同的时间单位计算各种劳动生产率指标,填入表5-9。解:计算结果如表5-10所示。表5-
27、10 计算结果指标基期报告期指数时劳动生产率(千克/时)平均实际工作日长度(小时)日劳动生产率(千克/日)平均实际工作月长度(日)月劳动生产率(千克/月) 8.07.5( 60 )( 22 )(1320)10.0( 7.125 )( 71.25 )26.4( 1881 )( 125 )95(118.75)120( 142.5 )第三环节 课堂练习(10分钟)【幻灯片演示】 各问题及答案第四环节 小结(3分钟)具体内容见板书。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2分钟)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重点归纳:教学重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教学难点:1、认识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2、劳动生产率的统计方法。3、业务处理【课
28、题】企业劳动生产率分析【教材版本】企业信息统计与分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教学目标】本节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方法,企业生产定额统计及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方法教学难点:企业生产定额统计及分析【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使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内容,可采用对比法进行讲授,让学生列表归纳总结。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2、案例分析3、提问4、讨论总结5、动手操作【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建议】联系现实和所学习的会计等经济类专业课程中用到的统计知识来学习,结合教学辅导书、注重在案例分析中学习相关知识、辅助理解本书中的相关知识点。【教学过程】第
29、一环节 一、导入(5分钟)【引言】复习之前所学习的基本概念。提问: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幻灯片演示】演示课件同时提出如下各问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70分钟)(40分钟)【讲解】【幻灯片演示】1) 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 (1) 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分析为了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变化,需要计算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受企业内各生产单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以及受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的各单位劳动力人数占总人数比重的结构变动影响。因此,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包括企业劳动生产率总指数(或称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企业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结构影
30、响指数。公式为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2) 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析 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占全部人员比重指数 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月(季、年)劳动生产率指数=实际平均工作月(季、年)长度指数实际平均工作日长度指数时劳动生产率指数 劳动力的技术装备程度及其利用情况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表明劳动力技术装备程度一般用平均每一劳动者装备的固定资产数量(实物量、价值量、能力)表示,表明技术装备利用程度,一般用固定资产利用效果(率)表示。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劳动成果/活劳动消耗=(固定资产
31、数量/活劳动消耗)(劳动成果/固定资产数量)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生产能力利用率即产值/固定资产价值=生产能力/固定资产价值(产值/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技术装备率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难看出,在劳动力技术装备程度既定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利用率越高,劳动生产率亦越高。然而固定资产利用率的高低又受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和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影响。三者的关系为劳动成果/固定资产数量=产品生产能力/固定资产数量劳动成果/产品生产能力于是可以得出下列关系式: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技术装备率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生产能力利用率(3) 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成果及劳动力影响分析 企业劳动率变动对劳动成果的影
32、响分析 企业劳动成果=企业劳动力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 =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工时 =日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工日 =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平均工作日长度实际平均工作月长度平均人数 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劳动力数量影响分析若以Q表示劳动成果,以T表示劳动力数量,则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节约()或浪费(+)的劳动力数量为T=(T1/Q1T0/Q0)T12) 企业生产定额统计及分析企业生产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生产每件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计划规定应达到的劳动效率。它是衡量车间班组和个人劳动成果的根据。生产定额也有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表示方法。每个班组或个人在单位时间规定应完成的产品数量,称为“
33、产量定额”;为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规定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称为“工时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减少单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或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品数量。(1) 企业生产定额统计 基本工时定额和补充工时定额。基本工时定额指在企业正常劳动条件下对单位产品规定应消耗的工时。补充工时定额指由于企业实际生产条件不正常而规定增加(在基本工时定额基础上)的定额工时。 合格品产量和非工人过失的废品量。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效成果应为合格品。由于生产工人本身的过失所造成的废品,属于工人的责任;由于企业生产管理、劳动条件不正常所引起的废品,属于企业的责任,是非工人过失引起的。 实际耗用劳动时间统计。这方面统计
34、的主要指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5-4所示。实际件工时非全日停工、缺勤工时非全日调任从事非定额工作工时实际计件工作工日 全日停工、缺勤工日全日调任从事非定额工作工日月实际计件工作工日图5-4 实际耗用劳动时间统计指标及相互间关系 各种定额工时的计算。企业生产定额工时统计和计算如表5-11所示:表5-11 企业生产定额工时统计和计算产品产量(件)工时定额(工时/件)实际计件工时非全日停工、缺勤计时工时全日停工、缺勤计时工时合格品基本定额工时劳动条件失常状态下工时合格品非因工人过失废品基本定额补充定额小计合格品补充定额工时非因工人过失废品基本定额工时非因工人过失废品补充定额工时(1)(2)(3)(4
35、)(5)(6)(7)(8)(9)=(2)(4)(10)= (11) +(12) +(13)(11) =(2)(5)(12) =(3)(4)(13) =(3)(5)甲乙丙丁合计(2) 企业生产定额分析企业生产定额主要可通过下列统计分析指标进行:时生产定额完成率=(合格品基本定额工时+劳动条件失常状态下的工时)/实际计件工时=合格品定额工时完成率+劳动条件失常增耗工时占实际消耗工时的比重日生产定额完成率=合格品基本定额工时/(实际计件工时+非全日停工、缺勤计时工时)月生产定额完成率=合格品基本定额工时/(实际计件工时+非全日停工、缺勤计时工时+全日停工、缺勤计时工时)生产定额完成率指标的计算,视产
36、品是否单一而有不同的方法。 单一产品生产定额完成率的计算在单一产品的条件下,生产定额完成率可按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两种方法计算,即生产定额完成率=单位时间平均实际产量/单位时间产量定额100%生产定额完成率=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单位产品平均实耗工时100% 多种产品生产定额完成率的计算由于不同产品的实物量不能直接相加,因此,在多种产品的条件下,要计算生产定额的综合完成率只能采用工时定额,而无法采用产量定额。其计算公式为生产定额综合完成率=Q1TN/Q1T1100%式中,分子是一定时期完成的定额工时数总和,分母是该时期实际消耗工时总数,两者之比,表明生产定额综合完成程度;两者之差表示实际消耗比定额规
37、定所节约或超支的劳动时间数。(30分钟)【讲解】【幻灯片演示】(1) 计算分析。统计师给王力提供如表5-12所示资料。表5-12 资料项 目基 期报 告 期指 数(%)总产值(万元)全部职工人数(人)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200 1000 1.2 1515 1010 1.5 126.25 101 125 从表5-12中可以看出,总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315万元(15151200)。显然这是由于两个因素,即职工人数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的。但是究竟哪个因素影响的更大,或者说哪个是主要因素,各自影响的量是多少,统计师要王力分析。你能提供分析结果,供公司领导参考吗?解:总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
38、加了315万元这是由于两个因素影响的结果,一个是职工人数的增加,一个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了分析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总产值增长量的影响,需要把职工人数固定在报告期来计算,即(1.51.2)1010= 303(万元)在分析职工人数增加对总产值增长量的影响时,需要把劳动生产率固定在基期水平上来计算,即(10101000)1.2=12(万元)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全部职工人数的增加,共使总产值增加了315万元(303+12)。另外,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节约劳动力的分析方法如下。劳动力数量、生产量与劳动生产率三者的经济联系是:劳动力数量=生产量/劳动生产率上述关系表明,劳动力数量与生产量增加成正比,即在劳
39、动生产率一定时,产量增长越多,要求劳动力也越多;劳动力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定产品所需的劳动力就越少。仍用上面的资料来说明这种分析方法。报告期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6.25%,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就需要增加263人(100026.25%)。实际上劳动力只增加了10人(10101000),这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即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力节约了253人(263 -10)。(2) 随后统计师给王力提供了一个工人的资料,该工人在报告期内完成各种产品产量及劳动消耗量的资料如表5-13所示。表5-13 工人在报告期内完成各种产品产量及劳动消耗量的资料产品产量(件)工时定额
40、(小时)实际工时(小时)甲乙丙2001002000.20.40.845 35 140 计算该工人生产定额完成情况指标。解: (2000.2+1000.4+2000.8)/(45+35+140)100%=109.09% (3) 宏贸公司总产值和职工资料,如表5-14所示。表5-14 宏贸公司总产值和职工资料 年份项目199920002001总产值(万元) 职工平均人数(人)150030001760320017003250 分析各年由于劳动生产率和职工人数的变动对总产值增减的影响。 分析增减产值中由于劳动生产率和职工人数的变动而增减产值所占的比重。解:计算资料如表5-15所示。表5-15 计算资料
41、 年份项目199920002001年劳动生产率(万元) 劳动生产率指数总产值指数全部职工人指数0.50.55 110% 117.33% 106.67% 0.5231 95.11% 96.59% 101.56% 2000年比1999年工业总产值增加17601500=260万元,其中: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总产值增加(0.550.5)3200=160万元,占产值增加的160/260100%=61.5%;由于职工人数的增加,使总产值增加(32003000)0.5=100万元,占产值增加的:100/260100%=38.46%。三者相对关系是:117.33%=106.67%110% 2001年比2000年工业总产值减少17001760=60万元,其中,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使总产值减少(0.52310.55)3250=87.43万元;由于职工人数的增加,使总产值增加(32503200)0.55=27.5万元。三者相对关系是:96.59%=95.11%101.56%【归纳】【幻灯片演示】第三环节 课堂练习(10分钟)【幻灯片演示】 各问题及答案第四环节 小结(3分钟)具体内容见板书。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