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21】(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 第5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高考2021】(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 第5节.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走向高考2016】(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 第5节A组对应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帐夜(清)吴兆骞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注: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连山:就着山势。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1)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_(2)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答案】(1)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
2、,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2)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指安史之乱的叛军。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1)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_(2)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_【答案】(1)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2)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岳阳楼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
4、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注: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梦泽:云梦泽。图障:图画。(1)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_(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_【答案】(1)颔联写洞庭湖春涨之时远连云梦、西近长安,用夸张手法正面写洞庭湖的浩瀚无际;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际。(2)洞庭湖风景壮阔美丽,但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而途经此地只感到“苦”“难”。蕴含着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道旁稚子郑獬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
5、立仍苦饥。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注:骭: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1)诗歌颔联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做的理由。_(2)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_【答案】(1)从语义上看,“肌”意为肌肉,与诗意不合,它不能描摹鸟的特点,放在诗句中也与“不如”不搭配;“肥”字不仅符合诗意,而且能使“凫鹜”之肥与稚儿的瘦弱形成对比(而且表明稚儿连凫鹜胖都没有),更好
6、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2)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写“百鸟”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目。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陆游儿童随笑放翁狂,又向湖边上野航。鱼市人家满斜日,菊花天气近新霜。重重红树晚山秋,猎猎青帘社酒香。邻曲莫辞同一醉,十年客里过重阳。注:作于1181年,是陆游免官归乡后的一首闲适诗,诗人
7、在山阴闲居而作。湖,指山阴镜湖。红树:枫树。 邻曲:邻居;曲:乡曲,乡村。(1)试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_(2)诗歌颈联写景,构思巧妙,试做简单分析。_(3)同为重阳节,李清照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和本诗中“十年客里过重阳”的意味有何不同?_【答案】(1)诗人是一个结束十年漂泊回到故乡后就投入到故乡山水之中欣然忘我、乐不能已的形象。(2)颈联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水乡秋色图。构思精巧,从上文“新霜”而见“红树”,从“酒香”而图下文“一醉”,顺理成章,结构紧凑;写景角度也是多变。从视觉和嗅觉入笔,以动景点缀静景,让画面因一丝灵动而不显单调;巧妙运用叠词,开拓词的意境:“重重”二字,既写出秋山
8、远近高低起伏变化,又写出了红树颜色的深浅,极富层次。(3)李词中抒发的是重阳佳节又至思念丈夫的伤感情绪,而陆诗则抒发了十年中客居他乡独过重阳的孤苦以及今日回乡过节的狂喜。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闲居姚合不自识疏鄙, 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 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 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 依止古先生?注:禅观:即禅理、禅道。(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_【答案】(1)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
9、清净。(2)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7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声声慢秋声蒋捷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三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_(2)这首词名为“秋声”
10、,词中共写了哪几种秋声?在描写秋声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_【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原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音,但老友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误听,实则写对老友的思念之情。(2)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马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从夜晚到黎明,按时间顺序描写这些秋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例如由铃声想到环佩之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例如写蛩声诉愁,分愁与雁。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道中赵
11、善庆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傅黄败柳。注:湘阴:县名,今属湖南,在湘江下游,濒临洞庭湖,擅山水之胜。傅黄:涂染上黄颜色。(1)请赏析“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两句中“堆”、“染”二字的妙处。_(2)试分析这支曲子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_【答案】(1)“堆”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增加了景物的动态感,生动形象地渲染了对面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的浓墨重彩;“染”字,拟人,以动写静,形象地描写出大片沙洲尽为茂密的绿草所笼盖的景象。(2)作者开头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生气勃勃、色彩浓丽、高远开阔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行进在湘
12、阴道中的喜悦之情;“点破”一词使小令情感一转,“几叶儿傅黄败柳”点染了浓郁的秋意秋色,透露出了悲秋之意,生发出作者领悟到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悲凉之感,增添了作品悠远的抒情意味。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秦楼月向子諲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注: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
13、_(2)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_【解析】前一小题要求考生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后一小题要求考生比较词人情感的不同之处。考生若能结合词的写作背景(注释)来理解,应该可以看出向词侧重于对国家破败的哀伤,柳词侧重于个人的离愁。【答案】(1)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意指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2)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
14、的哀怨、悲痛之情,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李珣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注:古庙:指巫山神女之庙。行宫:古代天子出行时住的宫室。这里指楚王的细腰宫。妆楼:指宫女的住处。云雨朝还暮:宋玉高唐赋说,楚王梦一神女,自称“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行客:指途经巫山之过客。(1)赏析上片首句中“依”和“枕”的妙处。_(2)对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有人评价:“极具真情,无理而妙。”请谈谈你的看法。_【解析】李珣,在花间词派中是位很有特色的词人。前蜀
15、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这首词草堂馀别集著录时,调下有题巫峡,又注:“一作感怀”,含思凄绝,很可能是后期的作品。起拍“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古庙,指巫山下供奉神女的祠庙。行宫,犹离宫,帝王出京临幸的宫室。这里指楚灵王所筑细腰宫遗址。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接着,用“水声山色锁妆楼”句,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妆楼”。妆楼,指细腰宫里宫妃的寝殿,位于山水环抱之中。这里着一“锁”字,给人以幽闭的印象,由此也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生活在这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宫妃孤寂难耐的心
16、境;复以“往事思悠悠”收束上片,逗人遐想。过片紧承上片结句,以宋玉高唐赋序所说神女“居巫山之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故事,极写春秋易节、时序交替引起宫妃凄楚的内心感受。歇拍“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不必猿啼,行客已自多愁,又况闻见催人泪下的猿啼呢。以景结情,语浅情深。词人借助孤舟行客的感受,发思古之幽情,而其伤今之意隐然自在不言之中。这首词上片勾画舟中所见,下片抒写舟中所感。它以楚王梦见巫山神女为基点,随意生发开去。由细腰宫妃而行客,再由行客而推及自己,触景生情,寄意幽邃,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在现存的李珣词里,它是一篇构思别致的名作。【答案】(1)“依”是“依偎”,“枕”是“枕着”
17、。作者用这两个字,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古庙和青嶂、行宫和碧流的依存关系,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2)最后一句写“行客”“多愁”,言外之意,是“猿啼”所引发,故有“何必”之语,似在埋怨猿猴。实际上,“行客”有愁,与外物何干?此为“无理”;但符合作者此时此地的心情,恰如其分而又深刻浓郁,是为“而妙”。(意思对即可)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故人(北宋)王诜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
18、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1)赏析上片“烛影摇红”中“摇”字的巧妙之处。_(2)赏析下片“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的结尾艺术。_【答案】(1)上片写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摇”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微风之中烛光摇动的朦胧形象,又写出了主人公思念故人、心神不宁的心绪,可谓情景交融。(2)结尾三句以景结情。“海棠开后”,是说花落春残,象征芳华易逝;“燕子来时”以燕归反衬行人未归;“黄昏庭院”则将前面两景融合在一个统一的凄凉意境中。结句将离思伤感之情巧妙地蕴含到客观景物之中,含蓄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城子倪瓒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塘。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也应荒。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绕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烟外青蘋飞白鸟,归路阻,思微茫。(1)诗人所见的重阳之景具有什么特点?它在全词中有何作用?_(2)这首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