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 .pdf

上传人:H****o 文档编号:32154253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 .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文言文阅读语文分班考试默写:荆轲第九段、氓、兰亭序、赤壁赋、蜀道难、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劝学、柳永(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永遇乐)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归去来兮提纲:一、文言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二、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的复习一样,语文学科的复习原则,也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也就是以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进行复习。作为文言文阅读的复习,也是如此。虽然现在的高考试卷中, 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是课外的,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基本上是课内学过的,我们只有熟读课文,熟练掌握课内知识,才能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才能解答好

2、文言文阅读试题。我的复习课准备分两大部分来讲,一是文言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第一节、文言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这一部分准备按照考纲,分四个方面来讲)08 年北京市的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部分是这样表述的: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3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7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8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如果说后两条是针对诗歌鉴赏说的,前六条就是文言文

3、阅读的要求了。“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贯要求。多年来,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选用史传类文字作命题材料,实际上可以看作对考纲中“浅易” 的一个直观的注释。因为史传类文字,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过程、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关系等相对容易把握;而文学类的作品,内容上就比史传文要复杂得多,同时,阅读文学类作品,往往还要涉及时代背景、创作意图、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难于准确把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新教材的使用,新课标的出台,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XX 年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一段议论性文字,打破了史传文的一统天下,体现了文言文阅

4、读在选材方面的一个变化,也提示我们,今后文言文阅读,选取文学类作品作为命题材料,也是完全可能的。从20XX年到 20XX年,八年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在选材方面的情况是这样的:2002: 吕氏春秋异宝2003: 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注2004: 隋书循吏传辛公义2005: 吕氏春秋慎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006: 晏子春秋 ?内篇谏上五2007: 淮南子 ?泰族训2008: 汉书韩延寿传2009: 史记叔孙通列传八年来,选自史传文的有四篇,其中03 年所选的还不是史传的正文,而是裴松之的

5、一段注;其余四年,则选自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多偏重于议论性的文字。因此,从03 年开始,我们在复习指导上,就采取了以史传文为主,同时兼顾议论文、笔记文和小说寓言等文学作品的做法。统观八年来的考试真题,我们可以发现, 文言文阅读虽然选材方面有所变化,但从考查内容和命题形式上看,这几年基本保持稳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我们的复习思路,还是应该“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考点一、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这一考点包含了实词、虚词两方面内容,这里所说的“常见”,指的是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教材中也作为重点的词语。具体地说,应该不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6、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120 个实词和 考试说明规定的18 个虚词的范畴。 “在文中”,提示我们,考查的是这些词语的语境义,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 判别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下面就从实词、 虚词两个方面来具体看一看高考对文言词语的考查有哪些方式,有什么特点。实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掌握常见实词考纲对实词的要求,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是“常见”,另一是“根据上下文”。所谓“常见” ,中学课本规定的340 个实词基本属于这一范畴;盖房子要有砖瓦,词语就是语言中的砖瓦。 因此,熟读课文, 掌握课本中出现过的常见实词,就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了。到什么程度才能叫“掌握” 了这个实词了呢?这

7、就要求对课本中学到的实词进行归类,比如廉蔺列传中的“负”字,文中多次出现,主要有这样几个义项: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3秦贪,负其强。依仗4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背弃。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在此基础上,再把以前学过的“负”的一些意思也归进来,例如:6这都是我窦娥没时没运负屈衔冤。蒙受7成语“负隅顽抗”背靠着8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失败9负债累累欠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负”字,我们就要在头脑中把这几个义项比较一下,确定它在文中的准确意思。如果我们对教材要求的340 个实词作了这样的归类整理,记住这些义项和例句,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意

8、识地用来进行比较,这就可以说是对这些实词“掌握”了。所谓“根据上下文” ,则告诉我们,实词的考查不是要你死记硬背词语的意思,而是要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也就是要学会“因文定义”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我们知道, 尽管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普遍的,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个词只能有一个义项,要确定一个词在某句话中的具体意思,就要把握整个句子以至整段、整篇文章的意思,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也就是说, 我们在选择某个词的一个义项放在句子里后,要使全句能讲得通,不别扭,合情合理,同时还要与整

9、段整篇文章所说的意思保持一致,不能前后矛盾。例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平不与。( 屈原列传 )这段话中,“夺”字下面有一个注解:强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抢”。但用这个义项来解释,这段话就讲不通。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此时屈原“属草稿未定” 。还没写完,这位上官大夫把它“抢”去做什么?如果说是要贪天之功,冒充自己所作,那么,大家都知道,怀王是让屈原去做这件事,并没有让这位上官大夫做呀!更何况,现在他所要“夺”的不过是一个草稿,又有什么用处呢?论语子罕中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句子,句中的“夺”也无法解释为“强取”。因此,我认

10、为,不如把它解释为“夺易” (改换)更好些,也就是说,上官大夫见到了,想要改换里面的某些内容,某些条款。这样解释,就不会有疑问了。当然,前面的“夺”如果解释为“改换”,那么,后面的“与”就应该解释为“同意”“赞许”。这样解释,才算是做到了文通字顺。另外,要判断一个多义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还是要作一点语法分析。一个多义词,义项不同,它们的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词性也往往不同。所以我们 在确定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时,应该考虑它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以及它与别的词的搭配关系。例如:信,在文言文中有如下几个义项,言语真实,讲信用,实在、的确,相信,信使,音信、消息,随意,随便,通“伸”。再看

11、如下例句: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作定语,修饰“言” ,应该是形容词, “真实”。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作宾语,和“明智”一起修饰省略的宾语“人”。应该是“讲信用”的意思。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作状语,修饰“难求” ,应该是副词,确实、实在。4余固笑而不 信也。石钟山记作谓语,应该是动词,相信。5自可断来 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作宾语,应该是名词,信使,这里指媒人。6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祭妹文作宾语,应该是名词,音信,消息。7低眉 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作状语,联系“信手拈来”“信口雌黄”可知为“随意”“随便”。8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中山狼传用

12、以上几个义项都解释不通,就要从同音字或音近字中考虑,当为通假字,通“伸”。经过这样的语法分析之后,就可以比较准确的确定这个词语的意义了。(二)注意古今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变化。变化最显著的是词汇。这也是大家觉得文言文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对文言实词,也应该加以分析,那些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的词语, 也就是古时候用过,现在已经不用的词语,以及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的词语,在阅读中一般不会造成误会,问题不大,考查也不会拿这些已经死去的词汇来考。复习中,我们应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

13、载该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古今都用,意义上又有区别的词语上。例如:1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 )句中的“汤”是“热水” ,而我们现代汉语中提到“汤”大概就该成为食物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2屈平竭忠尽智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 屈原列传 )句中的“穷”显然不是“经济上困难” ,而是“处境困难”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 赤壁之战 )句中的“走” ,如果要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行走,恐怕也会闹笑话。20XX 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燕军大骇,败走”的“走”也是如此。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曹刿论战 )句中的“再”与“一”“三”并列,应该是“二”,而不是现代汉语的副词

14、。去:去国怀乡;好:是女子不好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类似这样古今都用,意义上又有所不同的词语,在复习是我们应该给以特别的重视。这是从词义的角度来说。从词形 角度说,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不同:1注意文言词语单音为主的特点,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双音词。例如:(1)璧有瑕,请指示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指示” ,如果理解为现代汉语双音词,就有问题了:蔺相如充其量不过是赵国的一个使者,有什么资格向秦王发“指示”呢?其实,在这里“指示”是两个词,“指”的意思是“指出” , “示”的意思是“给看”,这句是说“(这块)宝玉有斑点,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您看。(2

1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地”是“土地”, “方”是“方圆”,也不是我们现代汉语意义上的双音词“地方”。(3)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五蠹)句中的“政”是“政策、法令” , “治”是“统治、管理”,而不是现在所说的“政治”。(4)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 赤壁之战 )句中的“形”是“形势”,“成”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形成”。像这样的词语,读的时候应该在两个字之间略作停顿,这样就不会造成理解错误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词语的词义是由两个合在一起的字音来表示的,这时如果勉强把它分开解释, 也同样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例如“望洋兴叹”

16、这个成语, 常常被人解释为 “望着海洋发出感叹”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篇秋水,是说黄河的河神见到了北海的海神,发现自己远远赶不上海的广阔,“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这句话中的“若”是海神,前面已经说河神“旋其面目”了,也就是扭过脸来了,又“向若”,向着海神,把“望洋”再解释为“望着海洋”就不合情理了。实际“望洋”在这里是一个连绵词,表示仰着头的样子。再比如“犹豫”,有人就曾这样解释,说“犹”是一种长得像狗一样的小动物,它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主人还没有回来之前,就预先跑到路边等候,等等主人还不见回来,它就又跑回家去,过一会儿再跑出来,这样来回跑,就叫“犹豫”。这种说法,显然是

17、牵强附会的。实际上,“犹豫”也是一个连绵词,不能把它拆开来解释。阅读中遇到这样的词语应该注意。2注意文言双音节词中的古今同形异义现象。前面说了文言词语单音为主的特点,不等于说文言文中没有双音节词;我们说文言文也有双音节词,不等于说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意义和现在都不一样。像那些诸如“天子”“诸侯” “将军”“麾下”“臆断”一类的双音节词语,古今意义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当然没有必要牵强附会地硬作不同的解释。但是, 有些形式上和现代汉语双音词完全一样,意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上却有差别的词语,

18、我们要给以特殊的关注。例如:(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句中的“牺牲” ,指的是祭祀用的马牛羊,而现在则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如果按现在的意义,“牺牲玉帛”就应该理解为“舍弃一些玉器和丝织品” ,是动宾关系,而在原文中却是并列关系。(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句中的“叹息”和现在的意义相同,“痛恨”如果用现代意义去理解就有些不合情理了:刘备毕竟是汉室宗亲,怎么会憎恨与自己同一宗族的桓帝、灵帝呢?这里的“痛恨”实际是“非常遗憾”的意思,表示对于桓、灵失政,大权旁落深感遗憾。(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9、。 ( 龟虽寿)句中的“烈士”现在多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了生命的人,而在这首诗中,这位以“老骥”自比的“烈士”还在写诗呢,岂不怪哉?其实,古时所说的“烈士”,多指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这类词语在我们的教材中数量并不多,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它们找出来并记住,也不是很困难的事。在复习中,应该做一下这方面的归纳。3注意偏义复词。偏义复合词是文言文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现象,它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构成的, 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词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为陪衬,起一个使音节匀称的作用。例如: “君密奏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 ( 谭嗣同)这里的“缓急”从句意来看,只有“危急”的意思,而“缓”的

20、意思已经没有了。其他像“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 、“便可白公姥”中的“公姥” (以上两句皆出自孔雀东南飞)等等,都是词的偏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 偏义复词是具体语境中的现象,离开了具体语言环境,即便是这种搭配,也不一定是偏义现象。综上所述, 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与现代汉语词形相同的词语,应仔细辨别,辨析文言文的复音词需要注意的是:1要牢记文言文中单音词居多的规律,遇到两个连用的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相同的字,联系上下文解释不通或意义不确认时,就要考虑是两个单音词。即使有时似乎都讲通,也要检查核对 。如:于是相如前进 缶。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前进”应是“走上前去”、“献上”两个单音词解

21、释,而不是“向前行进”的现代意义。2从语法角度分析,副词和连词要特别注意。例如“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 琵琶行)一句, 从句子意思来看, 前后并无因果关系,可见这个 “因为” 不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双音词,而是两个文言文的单音词,“于是”“写” 。再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游褒禅山记 ) ,句中的“非常”如果是双音词,应该是副词,而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所以,可以知道这里的“非常”是两个单音词“不同”“寻常”。3一般而言,在文言文中如果遇到复音词,最好是拆字分别解释。如“风骚”,拆字解为“国风”、 “离骚”; “今天”往往可以考虑解为“现在上天”。4文言文的复音词要和一

22、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一并理解,要联系具体语境方能得出正确的解释。(三)通假字的辨识通假字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哪个字词用它的本义、引申义均解释不通时,就应该按通假字同音代替的规律,从同音字或音近字中去找它的本字。例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这里的“蚤”字古今都只当“跳蚤”讲,放在句中显然是讲不通的,这时如果从同音字里去找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早晚”的“早”放在这里正合

23、适,由此我们就可以判断“蚤”通“早”。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句中的“畔”本义是田地的边界,引申为江、湖、道路的旁边,在这里无论如何也讲不通,如果考虑它与“背叛”的“叛”同音的特点,把它看作通假字,意思就明白了。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这里的“卒”,在文言文中有 “士兵” 义,又可由此引申为古代军队的编制“卒伍”;可以解释为 “死” ,解释为“完毕” 、 “终于”等。但在这句话中,用这些义项解释都不通,因此,我们可以联系它的同音或音近字去考虑,辨明这个字通“猝”。实际上,在古代,通假字不是随便使用的,也有一定的规律,一个字通另一个字也是比较

24、固定的, 因此,我们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在阅读中较快地辨别。我们的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并不是很多,总共有 180 个左右, 在复习中,应该把每课出现的通假字找出来,记下来,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速度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实词的四个“宁可”:1宁可把文言词语的意义想象成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2宁可把一个双音节词想象成两个双音节词。3宁可把一个词想象成实词。如:把酒4宁可把一个词看成动词。(四)高考题型示例文言实词的考查,有对常见多义词意义正误的判断,也有对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辨析,常见的 考查方式 有如下几种:1要求判断常见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解释 正确与否, 也就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几个句子,对句

25、中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这是 03 年北京高考试卷的第11 题。文段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邴原小的时候与管宁俱以节操为时人称道,后官至魏国丞相徵事。三国志邴原传称其“秉德纯懿,志行忠方,清静足以厉俗,贞固足以干事”。选段及试题难易度适中。答案是B 项。 A 项中的“哀”带有宾语,属为动用法,即同情、怜悯邴原的话及其遭遇,解释为“悲伤”欠妥,应解释为“为悲伤”。初中课本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就有“君将哀而生之乎”的句子

26、,高中课本第三册 (人教版) 屈原离骚 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中的“哀”也可如此解释。C 项中的“识”读音为“zh”,应解释为“记” ,理解为“见识”是错误的,并且与前面的“强”无法搭配。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 之乎”的“识”即为此义。D 项中的“乃”是副词,在句中表示做法与事物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应理解为“却、反而、竟然”,理解为“就”是错误的。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如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 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由此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往往是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把握好课内知识,学会迁移,是搞好文言文复习的关键。2从文中选几句话,要求判

27、断句中加点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是否相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 C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这是 20XX年第 7 题,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别。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 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 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D中的“去”在文中是 离开 的

28、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 “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只有 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3. 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又一重点。常见的考查形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对句中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判断解释的正确与否;一种是不加解释,要求判断该词语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是否有区别。例如1998 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事, 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 : 指先例。?B. 得全首领以殁全首领 : 指保持高位。?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 : 指主管官吏。?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 : 指年龄。本题由实词扩大到短语

29、,而这些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又多有与之词形相同的词语。A项“故事”,在现代汉语中多是作为一种文体,而在古汉语中却往往解为“先例”,苏洵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就用的这个义项,试题解为 “先例” 应该是正确的。 C项“有司”作为官吏的通称,古今相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召有司 案图”的句子,试题解为“主管官吏”也是正确的。D项“春秋”古今都可以用来指人的年龄,在课文谭嗣同中有“ 春秋 三十有三”的句子,试题的解释也没有错误。B项的“全首领”关键是“首领”二字, “全”在文言文中有保全的意思,“首领”是同义词连用,表示头颅、脑袋,这个意思在五人墓碑记中就学过,“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

30、之下”一句中的“首领”就是这个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首领”则多用它的比喻义,领导人。在文中,“全首领”应该是“保全脑袋” ,无论从现代汉语还是古汉语,都没有“保持高位”的意思。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B项。这是给了解释的,20XX年高考题则是不给解释的。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答案 A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这是 03 年第 12 题。答案是A。A项中的 “具有” 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 “具”的意义为 “皆、都” , “有”的意义与 “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B项中的“涕

31、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 “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 诗经)和“临表涕零 ” ( 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 。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C 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D 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 ,例如: “渐喜交

32、游绝, 幽居不用名”(杜甫 遣意) 。4单双音节词放在一起考查例如 20XX年第 6 题,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特别侧重于古今同形异义词的把握。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或欺负之者”中的“欺负”是由“欺”与“负”两个词构成的联合短语,“欺”是 欺骗 的意思, “负”是 辜负 的意思,短语的意思是有欺骗辜负他的人,把“欺负”解释为压迫、侮辱是脱离古汉语语境,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望文生义,错解古文。阅读古文时要注意,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33、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不要把古文中诸如“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昨日入 城市 ” “叶徒相似,其实 味不同”中的“妻子”“城市”“其实”这些古汉语短语错解为现代汉语中与其形同义异的合成词。“过法”的解释,就注意到了这个特点,解为“逾越法规”是正确的。“擢”作“提拔”讲,“愿”作“希望”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已学过,如谭嗣同中“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中,“擢”就当“提拔”讲;廉蔺列传中有“燕王私握臣手曰愿 结友 ”中的“愿”就是“希望”的意思。课内知识掌握的比较熟练的话,解答这个题应该问题不大。从前面几个例题可以看出,高考文言文阅读对实词的考查,试题虽然选的是课外的内容,考查点还是出自课内的

34、,考查的主要是知识迁移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能力。另外,从前面几道例题也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主要考的是古今不同 的地方,特别注重那些 古今都有,意义用法却有细微差别的词语。具体来说, 文言实词的复习,应该对教材中规定的常用实词进行归类整理,特别要注意多义词、 通假字、 古今同形异义词、以及偏义复词等等。另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 。(五)推断方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除此之外,还应该学会推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方法

35、有:1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居多,而形声字的形旁表示该字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如:荀子的劝学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其中“砺”有“石”我们就推断它可能是一种“石”。查字典得到“砺” : “磨刀石”。又如“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中的“禳”字,虽生僻,但只要我们意识到了“示”多与祭祀迷信有关,便可推知此处是人们将他画成图以祛鬼避邪之意。再如: “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

36、; “啜”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例如: “傥窀穸不为盗所发” ,选出句中的加点词意义正确的一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A墓穴B棺材C财物D山洞加点词“窀穸”极生僻,但根据“穴”部多与洞穴有关,就可排除BC 两项,再根据语境可推出 A 项正确。借助字形分析,必须掌握各偏旁的字根义。比如作偏旁的“月”,本义为肉,以“月”为偏旁的大都与躯体有关。左偏旁“阝”本义为“阜”, 说文解为“无石之山”,与山峦高土有关。右偏旁“阝” ,本义为“邑

37、” ,即城邑,以之为右偏旁的字都与国名、邑名或行政区域有关。2本义推断法由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的或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它的各个引申和假借义。如“食”本义是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引申为吃的东西,食物。 曹刿论战 :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专指饭。 诸葛亮隆中对: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读 si ,喂。韩愈马说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假借义是通“蚀, ”亏损。易丰: “月盈则食。 ”又如“兵”,本义是“兵器”引申为“士兵”、 “军队”、 “军事”、 “战争”等等。根据相关字形知识,掌握了词语的

38、本义,在具体语境中,就可以推断出它的引申义。3组词解义法古代的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 古代一个单音词就相当于现代一个合成词。而现代汉语合成词又往往是以这个单音词为基本语素,再加上一个近义词或反义词组成的。因此,在阅读中,对于不太熟悉的词语,就可以使用组词法来解释词义。如:信:信任。 出师表: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用。 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相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忌不自信。 ”信物。 史记刺客列传 :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当然,有些意思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汉语组词。如白居易琵琶行: “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的“信”是随意、随便的意思。4结构互证法(根据整句中

39、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秋”两季之事, “春耕”对“秋敛” ,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 “助”即“补” ,因而“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又如屈原离骚 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的“比” , “比” 对应“齐” , “齐” 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 。例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若不知道殚的意思,只要知道“竭”是尽的意思,

40、那么“殚”应与“竭”同义,“殚”的意思也就知道了。再如“义不杀少而杀众”中的“众”应与“少”的意思相反。那么,“众”就不是“群众”而是“多”的意思。同样“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迩”应是“近”的意思。再如: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处”的词义也很丰富。常用的义项有地方、机关或机关的一个部门、安排、居住、决断等。 对照原文,上述义项均不适合。这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上句相应的位置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是“时”,下句中的“处”即不表空间而表时间,“行动上”即“行动时” 。

41、“处”表时间例子还有不少,如柳永词句“留恋处,兰舟催发。”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 , “过”与“非”词义相同, 那么“文”与“饰”也相同, “文” 即为“掩饰” 之意。又如“化险为夷” ,即然是在互相转化,那么“夷”也就为“不险” ,即“平坦、平安”之意。求全责备“备”和“全”对应,即“齐全、完备”。追亡逐北“北”和“亡”对应。都指败逃的人。通五经,贯六艺“贯”和“通”对应,也是“通晓”义。又如: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经王风大车) “谷”和 “死”对应。 那么是同义对应,还是反义对应呢?根据“异室”、 “同穴” 的对应,我们可以判明“谷”和“死”也是反义对应。“死”当然

42、是“死去”之义,“谷”就可以知道是“活着”的意思了。党同伐异伐:讨伐党:袒护革故鼎新革:革除鼎:建立前倨后恭恭:恭敬倨:不敬、傲慢5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例如: (2000 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 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 ,后有动词“炊爨” ,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再如:选出“宣子有环,其

43、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中加点字意义A拜见B陈述C请求D名帖“谒” ,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词义非常丰富,至少有拜见、陈述、请求、名帖等意思。要确定“谒”的义项,可以借助语法分析。“宣子谒诸郑伯”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 。 “宣子”是主语,而谓语只能是动词“谒”, “谒”的宾语不是“郑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内容即上文的“环” 。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确定“谒”的义项为“请求”,而不可能是其他。又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泰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

44、呢?句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6语境定义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词义往往是多义的,而上下文这个语境却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定词义。例如: ( 1996 年全国高考题) “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

45、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 “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 “招惹”。再如: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黠”在现代汉语中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它并非贬义。上文中与“黠”的词义相关的语句有(1)“生而聪慧”(2)“帝及后并笃爱之”(3)“帝每面称之” 。由此可见, “黠”在此处应为褒义,只能译为“聪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要防止褒贬失当。20XX 年全国卷1

46、2 题“而城中鼓噪从之”也可由此推断。“鼓噪”,现在泛指喧嚷,是贬义词,如“鼓噪一时”。考虑到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是对田单智慧的赞美与赏识,这样翻译显然不妥,与语境不相谐调,译为“擂鼓呐喊”,则更切合文意。7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 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词连用。例如: “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8成语对应法(

47、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 (1995 年全国高考题) “吾亦望汝副其此心”的“副”,题中解释为“符合” 。成语“名副其实”的“副”有“符合”意,根据语境可判断为正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楚辞涉江)日薄西山 (薄:接近 ) 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不期而遇 (期:约定 ) 主人亲速宾及介(荀子乐论)不速之客(速:邀请 ) 从成语中迁移解读,除了平时要掌握大量常用成语外,还要理解疑难词所在句的大致意思,看把成语中该词的意义迁入是否顺畅。9事理检验法:例:自是二年

48、, 孔子亡, 又十一年, 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 比之简公, 仅全其身尔。上文中“孙”若解释为“孙子”,则“孙”所在的一句就应译为“哀公最终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国当了孙子” ,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处理有悖情理。其实这里 “孙”与“逊”通假,意思为流亡。又如项脊轩志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句,句中的“借”字,注释解为“借阅”便说不通,借一本书尚可,岂能“借”满架书?孟子尽心上言:“久假而不归, 恶知其非有也?”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谁知道你是不是想据为已有呢?这一点归有光不会不明白。况且联系下文可知,归有光的先人曾为朝廷命官,家中又为书香门第,即便败落,也不致于落魄如此。

49、故此处当读j,是“堆叠”的意思。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2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 “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 “啸歌者”,放声吟诵也。这个例子启示我们,在推断实词词义时,常用词义如果均不能切合语境,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那或许能够柳暗花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