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1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教学内容。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
2、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教学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踏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的
3、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
4、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2、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教学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因次我为本课准备了如下教学具:马铃薯若干,烧杯7个,食盐若干,白糖若干,酒精灯一盏,火柴一盒,试管架一个,玻片2片,玻棒7根,药匙7个,滴管一支,镊子7个,量杯1个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就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准备两个水槽,教师拿起一大、一小
5、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老师把两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在盐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把两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沉在水里;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浮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实验的现象与学生的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获取结论。 水槽里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 1、观察比较两个
6、水槽的液体。 (1)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 (3)预测:在水中加盐是否可以使沉在水里的马铃薯浮起来。 (4)实验验证: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一些能溶解于水的物质。 设计意图: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有哪些不同?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尝、闻等方法来鉴别。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陌生的物质,不能用尝和闻的方法来观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水里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质呢?教师引导学生研讨,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质,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蒸发,然后看有没有一些物质
7、出现。通过加热,学生发现了一些白色的颗粒,有的学生说是盐。到底是不是盐呢?学生说可以尝一下,能不能尝?答案是否定的。水中确实溶解有一些物质,至于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反过来,如果水中加盐,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科学讲求实证,但是仅凭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就认定是溶解有盐,显然是不够的。 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盐水的确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为什么呢?盐水和清水有什么区别?引出第二个问题: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1)研讨:盐水和清水有什么区别?怎样知道? (2)实验: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认识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8、(3)推断:如果有比同体积盐水更重的液体,放入马铃薯会怎么样?如果比同体积的盐水更轻的呢?如果是一个铁块,怎样能使它浮起来? 设计意图: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实践出真知。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三)扩展活动。 1、演示:分层漂浮实验、铜法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 2、师生共同研讨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 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
9、“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六、板书设计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相同体积时:盐水重浮力大 清水轻浮力小 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七课。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
10、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让学生体验“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
11、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说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说教学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
12、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
13、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1、准备两个的水槽, 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3、学生交流发现:水槽中的液体也是也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 (1)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1、 鼓励学生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 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 3、
14、验证实验: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4、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盐。 (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1、 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盐就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呢? 2、 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因而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3、 通过不断的探究实验,推理出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因此,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一猜,动一动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获得一个发现的“经历”,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又
15、向前推进了一步。 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同时,我还对教材进行了挖深研究,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深化了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热情。 1、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分层漂浮实验、铜砝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 2、师生共同介绍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 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死海的
16、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相同体积时:盐水重 浮力大 清水轻 浮力小 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说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
17、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 “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3 尊敬各位专家、评委、在线的同仁大家好: 我是黑
18、河市第五小学科学教师吴杰.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课做一个简略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 l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在会用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从物体所浸液体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教材主要安排三部分内容: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并推测原因。二、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的不同,验证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三、比较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的重量,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物体沉浮原因的理解。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
19、典型的 “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学流程的设计,要围绕学生探究为核心,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有充分的思考提问时间,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断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三、学生分析: 我们黑河市第五小学是一所市内的窗口学校,大多数的学生是城
20、市的孩子,见识比较广,知识丰富,对科学学习有积极的热情。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三年级上册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敢于提出问题,乐于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中实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在“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的实验里,学生对“体积”概念的不清楚及同时使用量筒和天平两种精密仪器对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由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较液体的轻重过程,寻找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有点难度的。 四、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在实验探究
21、中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马铃薯的沉浮实验中,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主动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目标: 1、我在实验探究中感知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我要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因素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教学难点: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物体沉与浮的因素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 学习方法:观察、发现、比较、推测、验证等方法。 五、说教法与策略-目标导学法
22、目标导学法包括五个部分: 一、课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课上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学流程,实施学习目标 四、当堂检测学习目标 五、拓展延伸,应用学习目标 本课的教学流程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引导、网络辅助教学和突出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教学策略。 对于本课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我做了一些处理。学生学习了第二部分自制一杯盐水使沉在水底的马铃薯浮起来后,盐水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很少学生知道要比较两杯液体的轻重,即使老师将这个实验端出来,要进行同体积的比较,首先要用量筒量取体积相同的盐水和清水,再用天平比较轻重
23、,看似简单的一个实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对两种精密仪器的使用,学生还难以把握,要做好这实验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因而我把“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这一教学内容由师生合作完成。把不同物体放在不同液体的沉浮情况让学生自己课内阅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辅助答疑。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我校推行的“目标导学法”进行有效教学。 一)、质疑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质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一起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实验探究,实施学习目标 实验探究是
24、教学流程的核心部分,也是实施学习目标的过程,这一环节突出学法的指导,通过观察、发现、体验、推测、验证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 我认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在导入中学生就带着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要寻找答案的心情是迫切的。于是,我就演示实验:把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当作是薯爸薯仔放入两个不同的水槽(1号槽和2号槽里),让学生观察现象发现 。小的沉、大的浮,从这现象让学生从前面的猜想小的浮,大的沉等和自己看到的现象相反,这就激发他们要寻找原因的欲望。接着我对学生说:“你们也来试一试,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放马铃薯,结果会怎样,从实验中你们能发现些
25、什么?”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开始分组实验。有的小组学生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时发现1号水槽里马铃薯全沉,2号水槽里马铃薯全浮的现象,这时学生马上提出:为什么马铃薯在水中有时沉有时浮呢?这个环节我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的情景,使学生了解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马铃薯的浮和沉与马铃薯本身的大小、轻重都没有直接关系,而让学生们从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中产生了新的关于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又让他们再一次经历了通过控制变量来分析原因的活动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的方法,成功的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知
26、道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2、观察比较的液体。 学生观察和实验后想探究出原因的愿望更强烈了。这时,我让他们推测: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水槽中全都下沉,在2号水槽中全都上浮,你认为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学生可能会用排除法推测:与水有关 。我又提出,你能想什么办法证实这两个水槽中的液体是不一样的?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我就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提出的想法,在本课的实用性,与学生达成共识。实验活动前,(课件)温馨提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这对学生成功实验是很重要的。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任何探究活动必须要有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从而逐渐形成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的习惯,并且还要
27、学会尊重组中的每一个人,做到最终方案的产生是在小组中取得一致意见。 学生讨论交流后,分组实验:比较两个水槽的水有什么不同。通过实验,从其中的一块铁片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多学生会猜出这是盐,能让马铃薯上浮的是盐水.。(实验结果不确定一定就是盐)。于是,学生很自然想通过进一步实验来验证猜想,从而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接着我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调制盐水,也可以使用小组水槽,做在水里加盐把马铃薯浮起的实验。让他们汇报实验结果及交流对实验现象的看法(学生分组实验:用一杯水、盐、药勺、筷子,作为实验材料,往水中加盐,使马铃薯浮起来。)我在巡视小组实验活动时,可能
28、发现很多组并不是第一次把马铃薯放进盐水里就能把马铃薯浮起来, 他们经历多次的放马铃薯,再拿出,再加盐,再放马铃薯这样反复的过程。有的组动作较慢的还不能把马铃薯浮起来,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发现马铃薯在水中的沉和浮与水中的盐溶解了多少有关系。实验证明了是盐溶解使马铃薯在水中浮了起来,我又给学生讲死海故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展示图片)以理论为依据进行说明马铃薯在水中浮了起来的事实。 3、推测与验证 在“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的实验里,要比较物体的轻重需要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它们的体积,就需要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但是两杯体积相同的盐水、清水,它们的重量差异很小,凭手掂的感觉是不能准确地比较出
29、来的,这就需要天平。使用量筒和天平两种精密仪器对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由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较液体的轻重过程,教师一边指导学生操作,一边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验结果证明盐水比清水重。(板书:轻重) 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液体有关系,物体在其他液体中的沉浮会怎样呢?学生自己阅读课文54页 ,汇报交流,教师辅助答疑,完成此项内容。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了第二个学习目标。体现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三)、提出问题,检测学习目标 目标检测是目标导学法中验证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测这节课学生是否达到应完成的学习目标,备课时精心设计
30、问题,这节课我是通过填空、提出问题的方式,检测学习目标。经过目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程度。 四)、拓展延伸,应用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中发展,创新中提高”教学特色,运用目标导学法不断的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不断的获取知识,并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从课堂到课堂以外都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拓展延伸中,应用学习目标,即动手实践,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自主探究精神。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文字精练,重难点突出,学生明了。知识体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书写过程见课件)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