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2123652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劝学》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劝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教学设计.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劝学教学设计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解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2、,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

3、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

4、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

5、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

6、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解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7、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重难点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学生朗诵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8、二、讲解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1)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三次,多次今义:参加,加入 (3)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 (4)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5)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

9、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0、。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三、总结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劝

11、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填写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3、完成课本练习与思考。 劝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

12、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c、本文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

13、,说明了什么道理?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3)教师总结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阐明什

14、么内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喻?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开头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

15、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

16、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劝学教学设计3 1、知识目标: 了解荀子其人; 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 (以上为第一教时之知识目标) 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 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 (以上为第二教时之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第一教时) 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第一教时) 凸

17、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第一教时重疑难文句探究,第二教时重论证方法、思路的探究) 3、人文、情感目标 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第一、二教时) 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第二教时) 1、知识目标之(第一教时),(第二教时); 2、能力目标之(第一教时); 3、人文、情感目标之(第二教时) 知识目标之(第一教时),(第二教时) 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2课时 第一教时 一、设境导入 设问1: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比较有名的三字经吗? 设问2:三字经

18、会背几句的同学愿不愿意举起你骄傲的手? 教师相机导入:从三字经导入孟子导入孟母三迁导入人生的“教养”导入本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略说教养的重要性,然后顺势导入劝学。 二、关于荀子 设问:有谁了解劝学的荀子吗? 学情估计:若有学生举手,则请其说,教师略作补充;若无则变问为:不知道的请举手。如果普遍不知,则由教师介绍荀子。 三、诵读 全班齐诵,教师谛听,并可能进行诵读指瑕。 四、分组合作学习,文句疑难探究。 1、教师略说高中课堂古文学习的新模式,要学习积累的文言知识构成。 2、6人一组,合作进行文句疑难探究。 要求:不做机器做主人,每组成员积极参与,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

19、,组内先行探究,本组探究不了的,组长记录后提交全班探究,全班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点拨。 3、填写好探究纪录,以便交流。 4、教师巡视、参与。 五、各组根据探究记录,由代表汇报探究情况,教师加以标示 后汇报的组只汇报或补充与前组不同的疑难和知识总结,教师标示后,鼓励全班同学竞答,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点拨,相关学生记录。学生没有关注的重要知识点则由教师补充。 六、教师课堂评价、小结并布置作业 1、课堂评价侧重于本堂课学生的参与表现,以肯定鼓励为主; 2、作业: 每个同学填写好本课的知识积累卡; 完成名师一号中劝学一课的基础练习(选择题部分)。 劝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

20、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过程方法 1、利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背诵、默写 情感态度 价值观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初通文章大意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弥补不足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青出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 輮木为轮 改变自

21、己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教学主案(教学内容)教学辅案 (教学方法、手段、活动) 一、导人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一句话让我们有了一个总体印象,接着第二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发展人的能力,那么接下来本文怎样进一步展开论述呢,就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余下部分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研习第3段 实词 须臾之所学:片刻 跂而望:提起脚后跟 博见:广 闻者彰:清楚 假舆马者:借助;凭借 致千里:到达 绝江河:横渡 虚词 跂而望:表修饰 而致千里:表转折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名

22、词作动词游泳 登高而招:形作名,高处 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性 古今异义(古/今) 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 假舆马者:借助、利用;不真 绝江河:横渡;断绝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正因

23、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 实词 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 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虚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词类活用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3、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特殊句式 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4、用心躁也。 判断句式 本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用了十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阐明学习应持的方

25、法和态度。 五、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劝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二、介绍(结合解释):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

26、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解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

27、字:輮ru通煣有yu通又知zh是“智”的古字暴p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近音)生x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ng参cn省xng跂q臾y螯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

28、,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解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重点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劝学中“劝”为何意? (2)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

29、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直木为轮4木受绳5金

30、就砺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

31、明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4、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

32、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3、结

33、合自身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荀子的观点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预习下一课。 2、完成资源与学案练习。 五、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对比 劝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

34、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你们掌握的怎么样,我考一考就知道了。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有奖抢答赛。老师会在幻灯片上显示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的文言知识,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

35、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36、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

37、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教学设计7 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解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

38、,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预习提纲: 1、结合解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

39、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学生读解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