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1-2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1-2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ppt课件.ppt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眼的调节作用一、眼的调节作用二、眼的集合作用二、眼的集合作用11、调节的定义:人眼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功能称为眼的调节。2、调节的机理:当眼视远时,睫状肌松弛,悬韧带紧张,晶状体相对扁平,此为调节休止,又称眼的静止状态。当眼视近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得以加强,此即眼的调节。3 3、近反射三联运动:、近反射三联运动: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是一联动过程。2(1 1)调节远点:)调节远点:调节静止时,自远点发出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远点距离:调节远点至眼物侧主点距离。 静态屈光度:远点距离的倒数。(2 2)调节近点:)调节近
2、点:调节最强时自该近点发出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近点距离:调节近点与眼物侧主点距离,以近点至角膜顶点距离。 动态屈光度:近点距离的倒数。(3 3)调节范围:)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调节近点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的线性范围。(4 4)调节力:)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折光力。 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 调节力(D)=1 / 调节距离(m)3(5 5)调节幅度:)调节幅度:人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为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时的屈光力之差。人的年龄相同,调节幅度基本相同。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 -1/远点距离(m)远点距离的倒数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述公式
3、可改变为: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屈光不正度)A = P+A = P+(R R) A:调节幅度 R:远点时的屈光力 P:注视近点的屈光力4【例1】 1. 正视眼,近点为10cm, 调节幅度A=10+(1/)=10.00(D)。 2. +2.00D远视眼,近点为10cm, 调节幅度A=10.00+(+2.00)=12.00(D)。【例2】设40岁时调节幅度5.00D,则: 正视眼: 调节近点距离=1/5=20(cm) 1.00D近视眼: P=A(R)= 5.0 (1.0)=6.0(D) 调节近点距离=1/P=1/617(cm) 1.00D远视眼:调节近点距离=1/(5 1)=25(cm)5
4、【例例3 3】60岁正视眼老者,调节幅度为1.00D,求当其戴用+2.50D花镜时,所能明视的范围。戴用+2.50D花镜后,如不动用调节力所能看清楚的最远处自然是仅靠花镜就能看清的最远处,即2.50的倒数,在眼前40cm。而最近点当是在+2.50D花镜基础上又动用了全部调节幅度后:1/(2.50+1.00)=1/3.5028.6(cm)亦即眼前28.640cm是该老者戴用+2.50D花镜后清晰的近视觉范围。6【例例4 4】屈光不正患者,调节幅度为1.00D,经戴用矫正镜后远视力达到1.0,如配予下加光度+2.50D的双焦镜,试问戴此镜后,哪段距离的物体看起来是清楚的?屈光不正患者戴用矫正镜后远
5、视力达到1.0,表明从远用区看无限远的物体应为清晰;然从远用区视近的近点距离则依其调节幅度而定,调节幅度为1.00D,故为眼前1m。换言之,戴此双光镜后,从远用区看,其视物清晰范围是从眼前1m至无限远。而该患者戴镜后若从阅读区(近用区)视物,则亦如上题所证,其视近物的清晰范围在眼前28.640 cm。故总体来说,戴此双光镜的患者,眼前1m至无限远和眼前28.540cm 为其视物清晰范围。本例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双光镜常有中间距离视觉的模糊。7如果年龄相同不论其静态屈光状态即不论正视眼或非正视眼其调节幅度基本相同但其调节范围、视物时使用的调节力却不相同。8(1 1)调节不全(调节不足)调节不全(调
6、节不足) :是指调节幅度低于同年龄调节平均水平下限,而呈现调节机能不充分的状态。 最小调节幅度公式计算: A=150.25 X A 最小调节幅度 X 被检者年龄 (2)调节痉挛:是由于副交感神经兴奋过度,致使睫状肌 张力异常增加,导致持续性的痉挛状态。 在正视眼或轻度远视眼呈现调节痉挛时即为“假性近视”。(3 3)调节麻痹者:)调节麻痹者:多呈散瞳、羞明等。(4 4)调节反应不良(调节灵活度不良):)调节反应不良(调节灵活度不良):是指调节聚焦能力下降,无论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都不能立刻看清物体。9随年龄增长,眼调节能力逐渐下降,而致视近困难的现象。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病理状态,更不属于屈光不正
7、。(1 1)年龄相关性调节变化)年龄相关性调节变化(2 2)老视眼的临床表现)老视眼的临床表现(3 3)老视眼的矫正原则)老视眼的矫正原则101、集合:当视近物时,除调节作用外,双眼还必须同时向内转动,以使视轴能正对物体,物像准确落在双眼视网膜黄斑部。 类型:类型: (1)张力性集合; (2)调节性集合; (3)融像性集合; (4)近感性集合。11二、眼的集合作用二、眼的集合作用(1)集合远点:当注视无限远处的目标时,不需用集合,即集合静止时,两眼明视最远的一点,为集合远点。此时双眼视轴一直向前,成为两条平行线(或接近平行),集合远点在无限远处。(2)集合远点距离:由集合远点至两眼旋转中心连线
8、中点的距离为集合远点距离。12(3 3)集合近点:)集合近点:当集合作用达到最大限度(最紧张)时,两眼所能明视的最短距离的一点,此点是两眼保持集合的最近点。(4 4)集合近点距离:)集合近点距离:由集合近点至两眼旋转中心连线中点的距离为集合近点距离,一般为810cm。(5 5)集合范围:)集合范围:为集合远点与集合近点之间的距离。(6 6)集合程度(集合幅度):)集合程度(集合幅度):即集合能力,是双眼内转并保持融像的最大内转量,为集合近点集合力与集合远点集合力的差值。(7 7)集合角:)集合角:两眼视轴由无限远处转向眼前目标集中注视时,所形成的角。可以用米角、棱镜度和圆周度来计量。可以用米角
9、、棱镜度和圆周度来计量。131 1)米角:)米角:为衡量集合角的单位。若两眼注视眼1m距离处的一点,两眼视轴所成的集合角,称为1米角(MA)。米角是注视物体至眼距离(米)的倒数,即MA=1/集合距离(m)。该距离是指注视物至两眼旋转中心连线的垂直距离。如图所示, R1CR2即为1米角,R1、R2为左、右眼的回旋点。故注视2m远的物体时,集合角为0.5MA;注视33cm远的物体时,集合角为3MA。14眼的集合角眼的集合角R R1 1R R2 20.5m0.5m1m1mC C2 2)棱镜度():)棱镜度():等于看近时MAPD(cm)(见图)(见图)。如瞳距为60mm即6cm,视近距离为33cm,
10、其集合角为1/0.33=3MA, 双眼集合量为63=18。集合角的真正大小随瞳孔距离改变而改变,棱镜度为单位衡量更为准确。3 3)集合角的圆周度计算公式为:)集合角的圆周度计算公式为: (两眼中心距 / 集合距离) 503 15以棱镜度表示集合角 3米角 4 5(1 1)正视眼:)正视眼:调节量与集合量一致,同步联动,两者关系协调。(2 2)屈光不正:)屈光不正:调节与集合两者处于不协调状态。 近视:调节量小于集合量,调节与集合联动关系失调。 远视:调节量大于集合量,调节与集合联动关系失调16(1 1)集合功能不全:)集合功能不全:主要见于屈光不正者,如近视眼、高度远视眼、屈光参差等。临床症状
11、:临床症状:由远距注视变为近距注视时视力变模糊、无法长时间阅读、眼酸、眼疼、交叉性复视、疲劳。另外,观察运动物体有困难,如坐高速火车看外面迅速闪过的景物即会头昏不适,这点常被疑为耳科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晕车”。(2 2)集合功能过度:)集合功能过度:易发生在未矫正的远视眼或近视眼戴镜初期。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常出现阅读困难,短时间阅读后即有眼部不适、头疼、视力模糊,如集合过强成为痉挛状态,会引起复视。17(3 3)散开功能不全:)散开功能不全:多为身体疲劳引起的功能性障碍,一般为功能性。临床症状:远距离作业时,常出现眼部疲劳、头疼和间歇性同侧性复视等,当一天工作完毕身体困乏时,上述症状尤为突出。(4 4)散开功能过度:)散开功能过度:是视远时两眼视轴过度散开,视近时可恢复至正常。除具有一般视疲劳症状外,患者在向远处眺望、向外侧方注视时,会出现交叉性复视,形成视觉干扰。在太阳光下,常将一眼闭上,待身体倦乏时,视干扰更为严重。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