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1898583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1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居 其三,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陶渊明(

2、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东晋著名诗人。 二、整体感知 带学生朗读诗文。 三、诗歌译文(上课时省略)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读诗文(以问题为主展开教学)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

4、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五、朗诵诗文 让同学齐读这首诗,然后试

5、着请同学背诵。 六、板书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兴:起 秽:田间杂草 前四句: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荷:扛着 长:茂盛 后四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2 教学设想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归园田居(其三)。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

6、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教学

7、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归园田居(其三)。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

8、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9、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

10、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解释

11、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 教学重点: 会朗读 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 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 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

12、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

13、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 (1)提出听读要求: 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老师

14、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解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 (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渊

15、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4)此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老师用小黑板出示归田园居其一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准确归纳出本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通过朗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自然的风格。) (6)学生进行质疑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进行阐述与交流。 4、考学生的背诵能力。(完成会背诵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说说背诵本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诵方法。) (2)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背诵方法进行自

16、由诵读。 (3)同桌之间进行接力式背诵。 (4)老师随意抽查背诵情况。 (5)老师用问答方式考查学生对诗歌背诵的情况。 5、考学生的默写能力。(完成会默写的的学习目标) (1)学生在四分钟内默写全诗。 (2)学生互相检查默写情况。 三、总结。 1、围绕四个会的目标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日后继续运用目标学法多读各位名人的诗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2、鼓励学生要多读才能真正把这些无价之宝的古董据并最终将他们据为己有。 四、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 热爱田园生活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辛苦而执著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乐此不彼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热爱劳作

17、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平安宁的图片。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解词释句 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

18、,解读文本 1、品读 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 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 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练习设计,巩固知识 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 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5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刚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

19、,谁来谈一下对陶渊明的理解? 生1:东晋人,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大家补充。 生2:做过彭泽县令,写了五首归园田居。他厌恶当时黑暗的官场。 生3: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4:还有,他好像后来的生活很苦。 师:是啊,人总是在选择中放弃,在选择中忍受的。现在大家结合解释,默读一遍诗歌,弄懂基本的读音和字义好吗? 生默读,交流词义。3分钟后。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师:早晨的时候我们背诵了此诗,现在我们来进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然后我让同学带表情和动作地朗读。 生读。2分钟后 生3:老师,我来读。“种豆南山下”(平缓)“

20、草盛豆苗稀”(两手摊开,做无奈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做劳累无奈状,劳累,语气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做无奈状,语气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甩头做无畏状) 生鼓掌 师:谁来点评生3的表现 生5: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意思,有尴尬,有无奈。我觉得语气还不够准确。 师:哪里? 生5:最后一句应该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 师:你来。 生5:读(语气坚定) 师:谁来谈谈诗中的尴尬和辛苦? 生6:辞官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是草比苗旺,尴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劳动,辛苦。 生7:还有,草弄衣服,露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很狼狈。 师:还有补充吗?(过了一会,没有) 二读文本:读出两个转折和一种执

21、着。 生:慢慢品读 生8:老师我读出了。 师:讲。 生8:“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是一个转折,“但使愿无违”是第二个转折。 生9:不是,这其实是一个转折,就是这些小的沾湿累的东西都不必在乎,只要自己的意愿没有违背。 生2:我同意生9的说法。还有一个转折应该是在开头两句,在草比苗胜的现实情况下,陶渊明没有放弃而是早早起床,很晚才归来。 生10(着急举手):老师我明白了,“一种执着”就是战胜荒芜的执着,面对困难不退缩,而是用努力战胜它。(有同学鼓掌) 生11:老师,我觉得他说的不是很准确,这首诗应该是同一种执着,不可能有两种执着。记得在初一的时候你给我们将“学而第一1。1”的时候,你告诉我们很多

22、人都解读错了,一段话不可能有几个主题,所以我认为这首诗中的两个转折应该表现的是同一个执着。 生10:那你说是什么执着呢? 生11:后面有个“但使愿无违”应该是的“愿”,结合我们对陶渊明的了解,应该是回归田园的强烈愿望。 生10:那怎么理解第一个转折呢? 生11:哑口无言 师:应该有个结合点吧!(学生交头接耳,没有反应) 三读文本: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师:好,现在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师:提示:大家先寻找可能出现画面的语句,然后认真体会交流。 生:读,然后交流。 生12:老师,我找到了。(师点头默许)“道狭草木长”句。我仿佛看到了狭窄的道路两旁长满了草,一个老人在这

23、样充满诗意的田间小路上独行。 师:嗯(声音拉长) 生4:他找的这幅图画,和开头的草荒差不多,我觉得不准确。(有同学笑) 生7:我觉得应该是“带月荷锄归”句。 师:用“白描”手法概括。 生7:一人,一月,一路。 师:月下散步图? 生9:一锄。 师:劳动晚归图。此图有何意味? 生13:温馨、和谐。 师:请同学们用“没有,有的是”的句式说。 生6:没有劳动的艰辛,有的是月下晚归的惬意。 生14:没有官场的黑暗,有的是劳动的诗意。 生15: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有的是劳动的快乐。 生16:没有没有耕种好的遗憾,有的是对劳作的享受 师:同学生说的很好,有了图画,愉悦也被你们说出来了。第一个转折理解了吗?

24、生11:理解了。有一种对田园的渴望支撑他不怕劳苦,地荒怕什么,劳动就是了,总比在官场滚混强。(同学们大笑) 师:对,就是这种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的无限向往的执着。劳动的苦中也有乐。那么,苦衷有乐本质也是苦啊,写劳动的辛苦的作用是什么? 生17:这个简单,就是反衬官场的黑暗了。你想,这么苦的劳作都能苦中作乐,宁愿放弃官场,回归田园,不是说明官场对他这种正直的人来说更苦吗? 师:概括得好。 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 四读文本: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 师:这里说的朴实是文风。 生读、思考。 生18:这首诗歌的语言好像对面谈话,没有一点含蓄。 生19:这首诗和一般诗歌最大的区别是

25、没有选择什么意象来营造某种意境,都平白如话。 生20:你看“草盛豆苗稀”,傻子都知道写的什么东西。 师:这点大家都能理解。不过以后大家不能这样说哟,要用专业的术语来说。现在大家来自由谈谈的人 生21:宁愿选择劳苦的田园劳动,也不留在官场,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 生22:在田园劳动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表现了的隐逸思想。 生23:之所以厌恶官场,表达了不与黑暗同流合污的洁身自好。 师:谁能用一句话准确概括。用“这首诗通过表现了”的句式 生24: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苦中作乐,表现了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恶 生25: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苦中作乐的标绘,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隐逸生活的

26、向往,表现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通过对黑暗莞城的厌恶,表现了的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师:好,生25用一组排比,完美地概括了陶渊明的人格。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6 一、走近陶渊明 1、根据提示,说出下面这些课分别指的是哪些人?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复习桃花源记: 根据图片说出桃花源记中的相应句子。 3、

27、陶渊明简介: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二、诗文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诵。 2、单个学生诵读。(纠正字音) 3、听诗文范读。 4、配乐朗诵。 三、诗文品析 1、疏通诗意; 2、问题思考; 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的深刻思想变化。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

28、斗米折腰”强。体现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 语言特点: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小结: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而心情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抒发了他辞官归隐,远离污浊的愿望。归园田居:抒发了诗人不愿再混迹污浊的官场,而归园田居以求返璞归真的情感。 四、课外拓展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

29、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7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

30、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三)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课前的指导 、 熟读归园田居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 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

31、、 给陶渊明画肖像。 、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 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

32、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

33、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

34、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 1)、从何而归? ( 2)、为何而归? ( 3)、归向何处? (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35、。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

36、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道狭:道窄。 沾:沾湿。 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明确: (1) 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

37、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巅。”(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5)淳朴的乡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1、 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 平淡的语

38、言,真挚的情感; 3、 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明确:略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 “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十、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

39、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十一、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 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二、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

40、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

41、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

42、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点评:教学设想,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描述教学设计的思路,谋划教学各个环节,策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揭示“为什么这么教”。这里的教学设想,依据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思路清晰。尤其是“激趣”等6种教学方法,切合文体特征,富于实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点评:教学目标明确,虽然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