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专名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国内外专名的认知研究着重关注人名和地名的非典型用法,尤其是专名的语义普通化,所涉及的理论主要有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机制,许多英语专名同样可以来源于其他语言,而且专名成为认知参照点后往往能构建新创专名和生造专名,这背后则体现了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一旦专名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得到凸显,会构成隐喻性双关,从而具备一定的幽默效果。最后,专名派生的专有形容词也大量出现在非典型比较级中,“more American than”构式频率明显高于“more Chinesethan”,因此在国家修辞层面有必要挖掘各种典
2、型的积极中国文化意象。 关键词:专名 隐喻 转喻 概念整合 国家修辞学 在传统语法中,专有名词或专名被视为名词的次类,主要包含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往往不受数量词限定,用法比普通名词更加固定,在特定的语境下也会转化为普通名词。在国外,传统语法集大成之作Quirk et.al探究了在某些情况下专有名词可以加上复数标记、冠词、限定词和修饰词等特殊用法。不过,他们并没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比如:aShakespeare(an author I ike Shakespeare)是隐喻的用法,而his new Shakespeare(hiscopy of the works of Shakes
3、peare)则属于转喻,即“作者代表作品”(AUTHOR xxxxS)。 一、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常常关注一些非典型的语言现象,因此专名也成为其中一个重点话题。在国外,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专有名词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基本集中在人名和地名的非典型用法,涉及的理論包括转喻、隐喻、概念整合等,研究人员多数来自欧洲认知语言学界。早在1987年,概念隐喻理论创始人之一Lakoff研究了人名的转喻用法,即所谓的“names as paragons”(人名作为模范)的现象,即“某一个体或一些个体,代表了理想成员或其对立面”。比如Babe Ruth是美国棒球运动的“模范”,所以会出现类似“aregular Ba
4、be Ruth”的非常规用法。西班牙学者Barcelona探讨了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之间的互相转化,并且认为Lakoff的“人名作为模范”背后的机制是转喻;之后他又深入研究了“模范”人名的不规则语法行为背后的机制,认为该构式由两个转喻过程所导致:1.“模范”的社会转喻模式使得其一般属性被所有范畴成员所共享;2.“模范”通过转喻代指范畴。比如,莎士比亚作为大文豪的特征为所有大文学家所共享,因此“莎士比亚”可以转指“所有大文豪”。这样,“a real Shakespeare”就可以用来描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此外,Markert&Nissim通过语料库研究法,证实了机构名称的转喻主要存在指代“成员”
5、“设施”“指数”等用法。 Brdar&Brdar-Szab6的两篇论文扩大了转喻在专名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两位学者分析了构式“Det-5Xpersonal name+of Y”,这里的人名还是属于Lakoff意义上的“模范”,但是他们认为该构式除了体现转喻机制,还有隐喻在起作用,比如:“Humboidt is the Shakespeareof travelers-as much superior in genius toother travelers as Shakespeare to otherpoets.”(洪堡特是旅行家中的莎士比亚)既运用了转喻也运用了隐喻。之后,两人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
6、英语、德语、匈牙利语、克罗地亚语等四种语言中地点名称的转喻和非转喻用法,主要以“THE xxxx FOR xxxxENT”(首都代指政府)为研究对象。在同一时期,Berberovid将视野投向了“the X ofY”构式,其中“X”是人名,而“Y”是时间周期。比如,标题中的“the Michael Jackson of today”(今日的迈克尔杰克逊)等。虽然她沿袭了前面几位认知语言学家的转喻研究法,但使用了更具体的转喻次类“ENTITY FOR ACTIVE ZONE”(实体代指活动区),并且认为Brdar&Brdar-Szabo的研究对象实际上也是一种“实体代指活动区”的转喻。 至于隐喻
7、与专名的结合研究,新加坡学者Lionel Wee探讨了人名的隐喻性用法,认为该语言现象更符合隐喻的类内包模式(class-inclusion model)而非照应模式(correspondence model)。当然,其使用的著名篮球运动员Allen Iverson(艾弗森)等例证,基本上还是属于专有名词的语义泛化。之后,Berberovid深化了之前的“the X ofY”构式研究,将“Y”的范围拓展到各种人类活动,诸如政治、体育、音乐以及各种不同物体、概念、地点,并且将一系列连续的转喻与隐喻映射作为这种构式的认知机制。而作为概念隐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概念整合也同样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Be
8、rberovid&Dzanid的新作借此分析了人名的比喻意义,有趣的是竟然使用了鲁迅作为一个例证,即“Lu Xun is revered as the Chinese Gorki.”(鲁迅被视作中国的高尔基。)然而,概念整合理论不只是体现在句子层面,这两位学者的所有例证基本上都是句子。 国内从认知角度研究专名的成果主要是专名的普通化或意义泛化,采用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是转喻与隐喻、认知语法。因为专名和专有名词语义一致,为了避免遗漏,我们在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时,采用了交替检索关键词“专名”或“专有名词”,其余几个关键词分别是“普通化”“泛化”“隐喻”“转喻”“认知”“概念整合”等。截止20XX年
9、3月13日,通过关键词“专名/专有名词+概念整合”检索,发现0篇论文使用概念整合理论。结合关键词“泛化”可以得出7条结果,只有4条与认知语言学相关,分别是李永芳和吴利利的硕士论文以及这两位学者的硕士论文改写后的文章。之后,将“泛化”更换为“普通化”,得出检索结果有36条,其中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有周树军。 由于上述检索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将检索词重新设定为“认知”,共计检索出22项结果,而且部分与上述研究成果重合,比如虽然马军的论文标题是“专名与通名互转的认知机制研究”,但其使用的例证大多数还是专名的泛化/普通化。实际上Quirk早就研究过“four Davids on the soccer
10、team”这种用法,即使加入了认知语法的分析方法也不会解释清楚这个例证的认知机制。张成国关注了专有名词变异的现象,也探讨了所谓的“跨域映射”和“同域映射”。不过他只是将“联想能力”和“关联理论”视作其认知基础。在认知语言学界,联想能力范畴过于宽泛和模糊;关联理论则属于语用学三论之一,即是基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最后,刘蕾利用了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哈利波特系列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等新创专有名词,有助于解释新专名的接受过程。但是,刘蕾例证中的Muggle和Firebolt本质上应该是普通名词经过隐喻转化而形成的,而认知语言学界更偏好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新创隐喻的生成。 二、研
11、究内容 结合以往的研究,本文力图拓宽和深化专名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研究,重点关注专名普通化之外的现象,也会借用隐喻与转喻之外的认知理论。主要的研究问题如下: 1.英语中的专名能否源于其他语言? 2.在什么情况下专名同时具备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 3.基于专名的幽默和认知语言学有什么关系? 4.新创名词背后的认知机制是什么? 5.概念整合理论是否还作用于生造专名? 6.专名在非典型比较级中有什么體现? 三、容易被忽视的专名研究领域 (一)来自其他语言的专名 西班牙学者Barcelona指出,专有名称的原义往往都是转喻性质的。王寅提出了命名转喻论,即专名和普通名词的命名都是转喻行为。Barcelona
12、举例说明了英语单词“January”(一月)来自拉丁语,并且指出专名最终会成为其指称对象的严格指示词。虽然学者以5种语言中的专名作了对比分析,但是并未探讨英语中来自其他语言的专名。前文提到的刘蕾还以“伏地魔”(Voldemort)为例,认为该专名源于“Vol de mort”(避免死亡的宿命),但刘蕾并没有指出该短语出自法语。Chris Pleasance在每日邮报中指出,实际上,Voldemort的发音类似“vol de mort”,义为“flying death”(会飞的死神),也可以类似“voleur demort”,义为“death thief”(死神小偷)。由此可以看出,刘蕾应该进一
13、步指出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专名也有可能来自拉丁语、法语和德语等。简言之,除了文学作品中会有来自其他语言的新创专名,英语中还有很多来自其他语言的专名,而且其背后也往往是转喻和隐喻在起作用。 比如,英语词汇中的blitz和Blitzkrieg(大小写皆可)直接源于二战时期德国的Blitzkrieg(闪电战)。比如,音乐专辑Blitzkrieg Pop自然是将源域“战争”和目标域“音乐”整合在一起,以期达到轰动效应。普通名词blitz也被收录到英语词典中,具备字面意义之外的比喻义,比如麦克米伦词典在线版的blitz词条中就有an advertising/marketing/promotional et.
14、blitz.(广告/营销/促销闪电战)等例证。 以地名为例,除了源于英语,美国许多地名还来自于印第安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典型的有西班牙语词汇caliente(热的)和fornalla(炉子)构成了加州(California)的认知理据,而加州气候炎热干燥,这正如一个火炉,是英语学习者容易忽视的隐喻;甚至Maine(缅因州)直接得名于法国Maine(缅因省);New Orleans(新奥尔良市)就得名于法国城市Orleans(奥尔良)。 由此可以看出,来自其他语言的普通词汇或专名,同样会进入英语词汇构建专名,之后意义会经历泛化的过程。不仅可以成为文学作品中新创专名的命名基础,比如互联网上就有指
15、环王三部曲中人名和地名渊源的分析,也可以用在现实生活的交际语境,而这种双向互动以往往往不够重视。 (二)基于专名的幽默 幽默研究专家Blake提到了一些公众人物的绰号和已注册的动物名有幽默的效果,比如美国尼克松总统曾被戏谑为Tricky Dicky,以及美国历史上著名赛马Sea Biscuit(海饼干)的特殊名称。遗憾的是,Blake并没有指出其幽默效果实际上来自隐喻,而隐喻的幽默效果则是认知语言学界所公认的。 Dick很久以来是姓氏Richard的简称,但在现代俚语中其指代范围过大,甚至包括身体器官。因此,尼克松总统的绰号既是转喻,即用身体器官代指人物,也是双关,并且这个绰号竟然直到现在都是
16、对尼克松的盖棺定论。而“海饼干”意为低级海员吃的低级粮食,以此来隐喻该赛马早期恶劣的生长环境。最后“海饼干”创造了奇迹,甚至与其名字的隐喻意义截然相反,20XX年美国还据此拍摄了热门电影奔腾年代(Seabiscuit)。 隐喻与转喻同样可以在幽默的专有名词中产生作用。鉴于互联网上英国常被戏谑为腐国,甚至有人将其称呼为“United Kingdom of Gay Britain and Naughty Ireland”。不难看出,“Gay”与“Great”谐音双关,“Naughty”与“North”谐音双关。除了谐音双关,该戏谑语本质上是一种personification(拟人),即将英国隐喻化为人。 (三)认知参照点与新创专名 Langacker将转喻看作“参照点构式”(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本质是在心理上通过一个概念实体把握另一个概念实体,把源域看成是观察和理解目标域的参照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