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集合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集合十篇.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集合十篇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
3、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
4、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
5、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
6、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7、: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
8、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
9、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
10、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
11、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
12、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
13、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高中生物教案篇2 1、营养物质功能 提供能量:糖类、脂肪、蛋白质均能氧化分解供能。 其供能的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组织的主要原料 提供构建和修复物质:糖类和脂类是构成细胞膜和神经组织的重要部分 Ga、Mg、P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酶和一些激素是蛋白质 提供调节物质碘是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成分 2、营养不良: 蛋白质供给不足,影响发育和抵抗力 营养供给不
14、足缺钙影响骨的发育 缺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缺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营养过剩:如获取能量过多,导致肥胖 摄取营养的种类、数量、比例符合实际需要 合理加工食物,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利用率 3、合理膳食:食物对人体无毒害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制度 题例领悟 例1、下列属于人体构建和修复机体组织的物质,最全的一组是: 水脂类糖类蛋白质纤维素无机盐维生素 A、B、CD、 解析:参与构建和修复人体组织的物质主要有水分、蛋白质、脂类、糖类和无机盐等。而纤维素是植物体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纤维素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答案:C 例2、下列各项中不是成人每天要进食一定量蛋白质
15、的原因是: A、蛋白质在人体内不能储存。 B、蛋白质不能全部由糖类和脂肪在体内转化而成。 C、蛋白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D、体内蛋白质每天要少量分解一些,更换新的。 解析:蛋白质作为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其虽可作为能源物质,但非主要的,体内物质供能的顺序依次为糖类、脂肪、蛋白质。 答案:C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人类营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于蛋白质能参与各项生命活动,所以每天食物中以蛋白质含量最高为宜。 B、淘洗大米时次数不宜过多,以防止维生素B1的损失。 C、蔬菜应先洗后切,大火快炒,防止维生素C的损失。 D、食物加工既要防止生物污染,又要防腐剂等过
16、量带来的化学污染。 2、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 A、纤维素B、红细胞C、蛋白质D、激素 3、某人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浮肿,其食疗补救措施是:() A、多吃蔬菜B、多吃馒头C、多喝豆浆D、多喝水 4、1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分别是17。15千焦、38。91千焦和17。15千焦,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三者都可作为能源物质 B、蛋白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C、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D、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5、下列哪一组疾病是营养不良引起的:() A、脚气病和坏血病B、夜盲病和巨人症 C、糖尿病和软骨病D、佝偻病和心脏病 6、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
17、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 A、盐增多,糖未增多B、糖增多,盐未增多 C、两种都增多D、两种都未增多 高中生物教案篇3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
18、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
19、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
20、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
21、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准确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
22、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学生养成好奇、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1酶
23、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八、课时安排:十分钟 九、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行为 教学技能 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案篇4 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呈色、形,高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观察叶绿体形态和分布。 实验程序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实验原理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用的运动作为标记可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实验目的 1、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通
24、过显微镜的实际观察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实验程序 光照、室温条件下水中培养黑藻 取一片幼嫩的小叶 临时装片:清水+小叶+盖玻片 低倍观察叶片细胞 高倍观察叶绿体的流动及流动方向 注意事项: 1、细胞质的流动受细胞的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增进细胞代谢作用的因素,如适宜的光照、温度、PH值、生长素等,都可以促进细胞质的流动。反之,不利的环境变化和某些化学药品,如麻醉剂等,则可抑制细胞质的流动。 2、在做此实验时,如果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其方法有三种:一是进行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分钟;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
25、可加入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自我评价试题 1、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试回答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中的有关问题: (1)一细胞或物体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时“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胞或生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B、4个C、16个D、32个 (3)用4台显微镜观察黑藻细胞。在相同环境中,若视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镜的选用一致,则:显微镜的光圈最大的一台是();目镜和物镜均最
26、短的一台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一台是-() A、目镜15和物镜45B、目镜15和物镜10 C、目镜5和物镜10D、目镜5和物镜45 2、选择藓类作为观察叶绿体材料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无关-() A、制片简单B、叶绿体清楚C、叶子薄而小D、细胞质流动速度快 3、用高倍镜观察比用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的明暗情况依次为-() A、多、大、亮B、少、小、暗C、多、小、暗D、少、大、暗 4、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观察的最佳部位是-() A、叶的边缘细胞B、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C、叶片表皮细胞D、保卫细胞 5、把叶绿体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是因为-() A、叶绿体在不同强度光照射下会以不同面向着光
27、源 B、如果没有标志物,细胞质的流动难以观察 C、只有叶绿体等颗粒可以移动,细胞质基质不流动 D、细胞基质是流动的,细胞器是不运动的 6、张小攀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对变形虫的观察。 (1)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她应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操操作步骤。 (2)如果确认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清除污物或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自我评价试题答案: 1、(1)D(2)A(3)A、B、C2、D3、D4、B5、B 6、(1)先轻轻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着移动,如果随着移动,则污物在装片表面或内
28、部;如果移动装片,污物不动,一般在镜头上,可先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转动,如果污物随着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否则可能在物镜上。 (2)用吸水纸在一侧吸引内部液体,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高中生物教案篇5 一、细胞核 1.细胞核的存在 除了维管植物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上有核孔是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2)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核仁:由染色体片段构成,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基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染色质是粗或细的丝状
29、物,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两者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4.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趣味思考:把变形虫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离,然后单独培养,结果都不能成活;把另一种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该变形虫的去核的细胞质中,继续培养,变形虫能够分裂增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原核细胞 1.原核细胞结构 (1)拟核: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拟核。 (2)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真核细胞
30、中的其他复杂细胞器。 (3)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起着保护并维持细胞形状的作用。 (4)其他:荚膜、鞭毛。 2.种类:细菌、蓝藻(蓝细菌)等。 3.生理: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膜是细胞呼吸的场所;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场所是细胞膜内折叠,上面有光合色素。 核心解读 1.分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不同时期”指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或不再进行分裂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其关系可归纳如下: 特别提醒 染色质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它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在真核细胞的细
31、胞质中(线粒体、叶绿体内)遗传物质仅单独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没有蛋白质与它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在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说,原核细胞内没有染色体。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判别 特别提醒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核膜的有无;原核细胞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 题例领悟 题型一细胞核是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 下图所示为再生能力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将之切成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A.B.C.D.和 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胞核功能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中含有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一个喇叭虫再生的全部遗传信息。 答案:B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
32、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题型二细胞核的遗传功能 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伞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调控中心ks5u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第一次新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实验能力,在证明或探究某一结论或现象时,通过设置对照可以使结论更准确、更具可靠性,也更符合科学性 答案:C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
33、生物的性状表现。 下列结构中的遗传物质,能形成染色体的是。 A.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 B.受精卵细胞核内的DNA C.细菌、蓝藻体内的DNA D.病毒体内的DNA或RNA 解析:染色体仅存在于细胞核中,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原核细胞中的DNA都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不形成染色体。 答案:B 反思感悟 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其次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题型四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区别 识图作答(题中内填写图中指示结构的数字)。 (1)上图是_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_、_、_等结构。 (2)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_和_。 (3)上图
34、中的动物细胞也含有的细胞器是_。 解析:该细胞的显著特点是有细胞壁、叶绿体、中央大液泡,所以据此判断它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嫩细胞,所以不含中央大液泡,且也不含叶绿体。动物细胞除了不具有叶绿体和中央液泡外,其他细胞器都含有。 答案:(1)高等植物细胞壁叶绿体笠号荨。2)大液泡叶绿体(3)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 反思感悟 动植物细胞的判断思路: 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
35、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 随堂训练 1.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融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生出的小羊大多数性状() A.难以预测B.像甲C.像乙D.像丙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体主要遗传性状,因为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也含有少量DNA。 答案:B 2.下图示科学家进行的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你认为该图最能说明() A.细胞质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B.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C.细胞质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由图中信息知道,受精卵分裂过
36、程中,只有含细胞核的细胞才能分裂发育成胚胎,说明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D 3.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 A.核膜B.核仁C.染色质D.核孔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主要在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答案:C 4.下列有关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 B.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一样的 C.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形态是不同的 D.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有较大区别的 解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 答案:D 高
37、中生物教案篇6 一、教材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
38、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提出并解决疑惑,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节课所揭示的细胞呼吸的本质,使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资料和图片阅读。 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
39、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导入新课(2min) 由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记忆探究实验的相关结果;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总体的认识: 回顾细胞呼吸的概念。上节课的探究实验得知细胞呼吸分为两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二)学习新课(36min) 1、有氧呼吸(17min
40、) (1)让学生快速阅读P9394有氧呼吸部分。(2min) (2)教师做出下列总结:(4min) 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氧的参与。作为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还需要有酶的参与。(提示:本章第一节内容)在前面学习细胞器的时还了解到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问:从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线粒体的哪些结构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线粒体为什么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ppt展示线粒体结构示意图,标示出各部分结构名称。说明线粒体基质与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3)播放ppt及Flash动画展示并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7min)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葡萄糖脱氢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氢H,释放少量的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彻底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两分子丙酮酸氧化脱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出少量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前两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