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感知、文学创作与地方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感知、文学创作与地方文学.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理感知、文学创作与地方文学地理感知、文学创作与地方文学 摘要:地理感知是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是文学创作者对天地万物的心理化感应以及对人地关系的观念性感知,是一切自然现象和以地方为生存基础的人类活动在作家和诗人感官系统上的客观投射与审美观照。在微观维度上,地理感知以即时或间接的方式,与创作主体的社会阅历、家族环境、修养性情以及地理空间中复杂的权力关系一起,共同作用于作家的文学创作。在宏观维度上,地理感知则与地方文学的兴起发生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在人类早期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它还参与并促进了地域文学的形成。 关键词:地理感知;文学创作;影响机制;地方文学;地域文学 近年
2、来,发展迅猛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既体现出中国学人非凡的学术创造力,也更加彰显着中华民族在国际话语中的文化自信力。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和探究作家的地理分布,中外作品中的地理意象、地理景观以及地理空间,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人地关系与地理想象等诸多新问题;然而,对于地理感知却鲜少有人论及,但我们不能以此为据就断言它是一个无法成立的伪命题或者说前辈学者还未发现这一问题。实际上,在文学的产生与作家的地理感知问题一文中,邹建军教授就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地理感知这一概念,并分别从“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地理感知”“地理感知与文学历史的构成”以及地理感知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展开分
3、析,通过充满问题意识的理论化论述与作家作品的实例论证,最终强调“无论是从文学作品的构成而言,还是就作家的生活与生存环境而言,还是就文学艺术的本质而言,作家的地理感知都是极其重要的”。不过,这篇重要文章没有仅仅局限于探讨地理感知,还把文学起源论、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理景观等相关核心问题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捭阖贯通之宏论。由此可见,地理感知并非可有可无的普通名词,而是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概念。虽然他在文中没有对地理感知做出明确的定义,但却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开拓基础和继续深入的思考方向。因而,在此基础上,集中而全面地定义和阐述地理感知及其内涵就显得极为迫切,不仅
4、要归纳和总结它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意义,也要考察和挖掘地理感知与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以从中窥视地方文学的产生机制,认识和理解作家、作品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 地理感知的定义与特征 地理感知这一概念并非文学地理学所独有,它同样出现在地理教学、人工智能、文化地理学等各个领域,并早已得到广泛的运用。首先,在中学地理的教学语境中,地理感知是掌握和理解地理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也被称为“地理感知觉”。地理教师常常从教学实践出发,把地理感知视为中学生一项必备的学习能力来加以训练和提升,旨在“解决实际的地理教学问题”或“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忧患意识”。其次,在人工智能领域,地理感知通过网络协议选择道路十字路口,当“
5、每个车辆往前移动距离当前位置一个传输范围时报告其位置信息给网关”,是一种高度模拟人类感知能力的网络软件设施。此外,在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地理感知已被中外学者多次提及并成熟地运用,它涉及了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范畴,这种明显的泛化倾向不断重构和决定着地理感知的本质内核,使它成为一种基于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文化感知。有些文化地理学研究者也会把地理感知与某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结合起来探讨,那么这是否属于文学地理学研究呢?在唐宋诗歌中的“巴蜀”及文化地理内涵一文中,作者从“巴蜀诗”中的地理感知着手,揭示了诗中的“山川奇异感”“蜀道诗的文化内涵”以及“山南诗中古典农业地理景观”对于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在另一
6、篇文章里,他则从唐宋“黔中诗”中的地理感知来呈现“华夷文化觀念的变迁”,指出黔中地区具有的“多民族文化混杂的人文地理特征”。如果仅从题目来判断,这两篇文章似乎属于文学地理学研究;但纵观其内容和最终得出的结论却与文学没有丝毫关系。地理感知也仍旧是对经济、军事、社会、风俗的文化感知,且“巴蜀诗”或“黔中诗”的说法是否成立,也值得商榷。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不同领域的地理感知其所指相差甚远,但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地理感知现象真实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运作与日常生活当中,甚至人工智能也离不开它。所以,地理感知也必然存在于每一个作家身上,与文学创作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进而在人类的文学事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7、 为了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有所区别而不至于和其他学科相混淆,我们就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义地理感知这一概念。然而,在辞海辞源地理辞典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等大型工具书中均未查询到该词条,仅在人文地理学词典中,发现了一个比较相近的概念“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它指的是“理解环境的行动者在其环境内支配其行为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灾害研究、城市行为感应研究和文化生态研究等领域。作为地理学的专业术语,环境感知中的“环境”仅限于行动者所在的某个地点(乡村或城镇),且只关注这个地点某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譬如自然灾害或经济作物产量等。
8、而文学地理学的地理感知则完全不同,“地理”囊括了天地万物,包括风雨雷电、山川江河、花鸟虫鱼,涵盖了地质、气候、物候、水文、天文、生态等范畴,环境只是地理之中极小的一部分。如果说我们把环境感知看成点(行动者)对点(某地环境)的直线关系,那么,地理感知则是点(作家)对三维空间(天地万物)的辐射关系。从词组的语法结构来看,地理感知属于偏正短语,名词“地理”是被用来修饰“感知”这个中心语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对感知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感觉与认识”,“也单指感觉”;此外,作为哲学名词,它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具体来说,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它既“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也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为理性认识提供材料”11。邹建军教授曾有过言简意赅的阐释,“所谓地理感知,是指诗人与作家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认识与探索,对于诗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而言,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12需要强调的是,地理感知的发生并非像感知的定义那样完全由客观事物发起,是一种被动且有限的反映关系,而是由客观世界与创作主体合力产生的一种具有能动性的人类意识活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