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野下奈曼旗庙屯民俗村发展研究_苏日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学视野下奈曼旗庙屯民俗村发展研究_苏日娜.pdf(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戏剧之家2020 年第 09 期 总第 345 期 217 文化天地 一、乡愁文化博物馆庙屯民俗村 庙屯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清朝初期,奈曼旗王 府委派图斯拉格其帮助赤峰敖汉旗王爷“镇剿”,为了感谢 和纪念这份恩情,敖汉旗王爷出资在现在庙屯村的位置上修 建了一座庙,取名为“图斯拉格其苏默”,“苏默”蒙语意 为“庙”,后人随之将该村称作“庙屯”。该村位于内蒙古 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伊和乌素嘎查,全村共有 89 户,总人口 315 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 98%,是一个以 农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蒙古族聚居自然村。 庙屯村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群众收入来 源较为单一有限。为了
2、尽快改变现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庙屯村结合土地、劳动力、旅游资源等,摸索出一条利于 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 2016 年生态移民整体搬迁,庙 屯村民搬进了原村西侧 2 公里处新建了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 村。根据庙屯村负责人李巴图介绍,旧村里的房子基本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且具有民族特色,搬迁时村委 会决定将相对有代表性的 17 户 62 间房屋进行原貌保留,用 给予适当补助的方式将 270 多件年代久远的生产生活用品保 存下来,形成村落旧址,充分展现了旧时民族地区传统村落 的农耕民俗文化。2017 年开始,庙屯村村民以耕地入股的 方式注册成立了乡村休闲旅游公司,基于庙屯村民俗旅游产
3、 业发展优势,开始进一步建设庙屯旧址,建成“乡愁文化博 物馆”庙屯民俗村,并打造“乡愁故里、民俗庙屯”旅 游品牌,仅 2017 年接待游客 13000 多人次。2018 年 9 月, 庙屯民俗村成为中国摄影报的第一个摄影扶贫示范村, 2019 年内蒙古卫视春晚也在庙屯民俗村设立了分会场,与 村民们一同讲年俗、过大年,将庙屯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的 保护传承结合起来。负责人李巴图也表示,发展旅游业既可 以保护传统村落,向游客展示传播自身价值,发展振兴传统 习俗和手工业,同时又能增加村民收入,避免村落空心化, 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庙屯民俗村的民俗文化保护现状与传承方式 “忘不掉的历史、记得
4、住的乡愁”,这是写在庙屯民俗 村老房子背后的一行字。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事物的更新 换代,人们童年记忆中的篱笆院、夯土墙、轱辘井、牛犁马 车等旧时风景在身边几乎已经看不到了。庙屯民俗村将这些 生活记忆保存下来,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生 产生活的发展变迁。这不仅是“乡愁”的寄托和时代变迁的 记录,更是对农耕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庙屯民俗村的民俗文化保护现状 满清政府放松对蒙古地区的各项封禁政策、鼓励开荒放 垦以来,科尔沁地区受农耕文化的影响,蒙古包逐渐减少, 开始流行土坯房式建筑。土坯房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种,房 屋墙壁内外均以泥土为材料建成。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砖
5、瓦房、楼房等建筑逐渐代替土坯房,加上近几 年的危房改造等政策,在科尔沁地区很少能够看到大规模的 土坯房建筑。 庙屯村在 2016 年生态移民集体搬迁后,并没有破坏原 来的建筑,而是选择性保留,形成了村落旧址并加以维护 修缮。庙屯民俗村以民俗旧居展示园为载体,保留了当地 居民刚定居时的茅草房和二十世纪中后期建成的土坯房等 旧式建筑,复建了老学校、碾磨坊、马架子、窝棚和蒙古 族布日格房屋等,有夯土墙、篱笆院等外围建筑。土坯房 内部有当时人们使用的土炕、灶台、纸糊的窗户、煤油灯、 老式收音机、开水壶、蒙古族火盆、传统蒙古族木质柜子 和首饰盒、烟斗、古老木质的饸饹床、荆条筐、水缸等生 活用品。老学校内
6、部保留着 20 世纪老一辈人上课时使用的 特色土坯桌椅、土炉子。篱笆院内有石磨台、畜力车、轱 辘井、笆斗子、犁杖、耙子、耧、石头滚子、独轮车等农 业生产工具。除此之外 , 还制作了滚铁环等改革开放前的 部分玩具,建设了乌力格尔艺术馆用于展示民族文化等, 来充分展现旧时传统村落的自然风貌、民风民俗及辛勤劳 作的生活状态。 (二)庙屯民俗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 庙屯民俗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民 俗文化旅游节的方式传承。庙屯民俗村自 2018 年开始每年 4 月末 5 月初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通过民俗文化旅游节, 更多的游客可以在民俗村看到和感受到传统村落的物质生 产生活民俗,满足精神
7、方面的需求。尤其对于年轻一代的游 客来说,通过对比现代文化与农耕民俗,可以更加了解传统 民俗文化。与此同时,民俗文化旅游节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经 济收入,村民也对自身传统民俗文化更加重视,以此达到传 承民俗文化的目的。 二是以民俗展演的方式传承。 在民俗村, 村民带着头巾、穿着布鞋和旧时衣裳,在田间展示着用牛犁 【摘 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涵和历史发展轨迹,而且更 是劳动人民从古到今所积累的经验智慧。笔者认为,传统村落中建设发展民俗村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有 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旨在了解和研究庙屯民俗村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并探讨其
8、存在 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民俗学;庙屯民俗村;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217-02 作者简介:苏日娜,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民俗学专业。 民俗学视野下奈曼旗庙屯民俗村发展研究 苏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18 苏日娜:民俗学视野下奈曼旗庙屯民俗村发展研究 地、人工踩格子、人工点种、马车洒粪等农耕过程,在院子 里展示着编织柳条筐、推磨、用草泥垛墙等生活经验 , 游客 不仅可以观赏,也可以参与其中跟着村民一起体验驴拉磨、 田间洒粪、垛墙、编筐、捋榆钱等农耕生活,从而
9、更加了解 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农耕民俗文化,以此达到传承的目的。 三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具有代表性且社会关注度较高,结合非遗项目既可以保护 传统文化,也可以达到传播的功能。在民俗村内,举办乌力 格尔大赛、皮影艺人表演皮影戏等项目,进一步传承弘扬了 民族传统文化。 三、庙屯民俗村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所存 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理的旅游开发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民俗文化的 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建设发展民俗村可以促使传统 民俗文化得以发掘和重视,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有效 途径之一。但是在庙屯民俗村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 问题。 首先,庙屯民俗村规模较小且宣传特
10、色不够,难以引起 游客的注意力。其次,庙屯民俗村传统民俗文化项目较为单 一,比较注重农家乐、采摘棚等现代化旅游项目,会给游客 带来民俗村里民俗少的错觉。庙屯民俗村游客体验式、参与 式的民俗展演活动是自身优点,但是其中民俗展演形式单调 且文化内涵体现得不够,比如在田间劳作的展演如同走过 场,并没有体现出蒙古族的特色农耕方式。最后,缺少代表 性的纪念品。特色纪念品既可以增加部分收入,也可以成为 游客的记忆载体,能加深游客对民俗村内体验到的民俗文化 的印象。 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可以利用当 地图斯拉格其庙的传说和新媒体等进行宣传,扩大民俗村的 规模。其次,传统民俗项目和现代旅游项目
11、应分开,民俗展 演可以请专业人员指导或询问老一辈人,避免出现伪民俗; 民俗展演要专业也要完整,比如展演田间劳作时可以加上填 仓节仪式、用查干伊德沾犁进行迷拉礼等仪式;平时也可 以进行其他民俗展演,并由专业人员讲解这些民俗文化的内 涵。最后,研发具有民俗村特色的纪念品,也可以让游客亲 身体验自己做纪念品,加深记忆、感悟民俗。 四、结语 民俗文化是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着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在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的今 天,我们更要学会在保护与传承中合理利用民俗文化,使优 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代代延续。 参考文献: 1 刘丽江 . 民俗学与民俗旅游 M.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6
12、 年 . 2 钟敬文 . 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 M. 中华书局, 1996 年 . 3 邱扶东 . 民俗旅游学 M.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年 . 4 朱霞,罗迪 . 民俗文化保护视角下传统村落旅游规 划策略研究 J. 华中建筑,201807. 5 韩雪娇 . 乡村振兴战略中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利 用 J. 经济师,2018(11). (上接第216页) 烈,除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竞争外,文化的发展和竞争也越 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体育,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一 项重要内容,越来越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进程和发展水平, 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 的重要标志。 将国家
13、的发展比作赛事, 显得更加具体和生动, 更加生活化、直观化和经验化,正如隐喻的本质是把抽象的 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国家的发展状况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概 念 , 通过概念隐喻 , 结合人自身的经历和熟悉的事物,很容 易引起大众的理解和共鸣 , 产生说服力和影响力,从而达到 政治宣传的目的。例子如下: 1. 奥运会是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全面检阅,更是 展示国家形象、民族精神、人文素质的国际舞台。 2. 体育的发展,特别是优秀运动队、运动员的发展,代 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 奥运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奥 运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体育事业的进步、国家综合国力 的体现,奥运盛会更是传播
14、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舞台,是世界 各地文化相互交融的呈现,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 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体育竞争,促进思想和情感的交 流,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世界对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四、总结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常常被用于政治隐喻的研究 中。隐喻的使用,让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 生动,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语言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 现,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运用隐 喻这一语言认知策略,赋予抽象词语以简洁化和生动化,激 发大众的认知和想象力,不仅可以拉近人民和国家的距离, 而且还可以使国家的形象得以更好地构建、展示和传播。借 助于北京语言大学 BCC 汉
15、语语料库,文章在简要介绍了国 家形象的概念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及研究后 , 重点分析了国 家形象建构中经常出现的两类概念隐喻“国家是旅行 者”和“国家发展是赛事”。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傅海, 汪頔 . 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资源 J. 当代传播, 2015(02) : 27-30. 3 管文虎 . 国家形象论 M. 成都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 社,2000. 4 徐小鸽 . 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 A. 国际 传播现代传播论文集 C. 北京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27-42. 5 孙浩睿 . 影视作品的国家形象建构以我和我 的祖国为例 J. 传播力研究,2019, 3(35): 93. 6 王沪宁 . 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 : 软权力 J. 复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1993(3) : 91-96. 7 习近平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着力提高国家文 化软实力 OL. c_118788013.htm,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