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汇总十篇.docx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30833559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数学教案汇总十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汇总十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数学教案汇总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教案汇总十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数学教案汇总十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重点) 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

2、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 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三角形的概念 图中的锐角三角形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1)以A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ABC、ADC共2个;(2)以E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EDC共1个所以图中锐角三角形的个数有213(个)故选B. 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按照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个点,那么就有n(n1)2条线段,也可以与线段外的一点组成n(n1)2个三角形 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2c,3c,5c B5c

3、,6c,10c C1c,1c,3c D3c,4c,9c 解析:选项A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 【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 ) A3x11 B4x7 C3x11 Dx3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74x74,即3x11.故选A.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

4、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 【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 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 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 【类型四】 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 若a,b,c是ABC的

5、三边长,化简|abc|bca|cab|.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 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cab3cab. 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 三、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边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三角形的三边

6、关系: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知识技能 1.了解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性的性质,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过程

7、方法 1.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察。 2.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探索,促使学生对轴对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具有一些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轴对称的性质。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体验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 过程教学内容 引入中垂线概念 引出图形对称的性质第一张幻灯片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我们今天继续来研

8、究轴对称的性质。 幻灯片二 1、图中的对称点有哪些? 2、点A和A的连线与直线MN有什么样的关系? 理由?:ABC与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设AA交对称轴MN于点P,将ABC和ABC沿MN对折后,点A与A重合,于是有AP=AP,MPA=MPA=90。所以AA、BB和CC与MN除了垂直以外,MN还经过线段AA、BB和CC的中点。 我们把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义: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就叫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

9、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

10、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

11、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

12、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

13、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

14、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 选用课本练习(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

15、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

16、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 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1:复习引入 看谁算得快:用简便方法计算: (1)7/9 13-7/9 6+7/9 2= ; (2)-2.67132+252.67+72.67= ; (3)9921= 。 设计意图: 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

17、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2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活动2:导入课题 P165的探究(略); 2. 看谁想得快: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活动3:探究新知 看谁算得准: 计算下

18、列式子: (1)3x(x-1)= ; (2)(a+b+c)= ; (3)(+4)(-4)= ; (4)(-3)2= ; (5)a(a+1)(a-1)= ;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a+b+c= ; (2)3x2-3x= ; (3)2-16= ; (4)a3-a= ; (5)2-6+9= 。 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活动4:归纳、得出新知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a(a+1)(a-1)= a3-a a3

19、-a= 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6 1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推拉门,活动衣架,篱笆、井架等),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 2思考: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观察不管怎么拉,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动画演示拉动过程如图) 3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小学学过的长方形)引出本课题及矩形定义 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 矩形是我们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例如书

20、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都有矩形形象 【探究】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作出对角线),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随着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当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它的其他内角是什么样的角?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如图,在矩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由性质2有AO=BO=CO=DO=AC=BD因此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

21、104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分析:因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特殊性质,根据矩形的这个特性和已知,可得OA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对角线的长度可求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OA=OB 又AOB=60, OAB是等边三角形 矩形的对角线长AC=BD=2OA=24=8(cm) 例2(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AB长8cm,对角线比AD边长4cm求AD的长及点A到BD的距离AE的长 分析:(1)因为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矩形中的计算经常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

22、质,而此题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这是几何计算题中常用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7 一、创设情境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如何简便地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取两点即可画出函数的图象). 2.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哪一点的直线?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我们画一次函数时,所选取的两个点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图象,你发现这两个点在坐标系的什么地方? 二、探究归纳 1.在

23、画函数的图象时,通过列表,可知我们选取的点是(0,-1)和(2,0),这两点都在坐标轴上,其中点(0,-1)在y轴上,点(2,0)在x轴上,我们把这两个点依次叫做直线与y轴与x轴的交点. 2.求直线y-2x-3与x轴和y轴的交点,并画出这条直线. 分析x轴上点的纵坐标是0,y轴上点的横坐标0由此可求x轴上点的横坐标值和y轴上点的纵坐标值 解因为x轴上点的纵坐标是0,y轴上点的横坐标0,所以当y0时,x-1.5,点(-1.5,0)就是直线与x轴的交点;当x0时,y-3,点(0,-3)就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 过点(-1.5,0)和(0,-3)所作的直线就是直线y-2x-3. 所以一次函数ykxb,

24、当x0时,yb;当y0时,.所以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b),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三、实践应用 例1若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且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求直线的表达式. 分析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可求出k的值,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可求出b的值. 解因为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所以k-1,又因为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所以b-2,因此所求的直线的表达式为y-x-2. 例2求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并求这条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求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根据x轴、y轴上点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为0,可求出相应的横坐标和纵

25、坐标?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8 第一步:情景创设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A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 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探索活动 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

26、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让我们一起来做下列的数学活动 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第二步:讲授新知: (一)方差 定义: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variance),记作。 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 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归纳:(1)研究离散程度可用(2)方差应用更广泛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3)方差主要应用在

27、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 (4)方差大波动大,方差小波动小,一般选波动小的 方差的简便公式: 推导:以3个数为例 (二)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它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 注意: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

28、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数学思考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解决问题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 在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活动1想一想 活动2说一说 活动3画一画 活动4做做 活动5练一练 活动

29、6理一理 观察梯形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了解梯形定义、各部分名称及分类 通过画图活动,初步发现梯形与三角形的转化关系 探究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寻找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 通过整理回顾,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渗透思想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观察下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演示图片,学生欣赏 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由现实中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本课主题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归纳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活动2 梯形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

30、边形叫做梯形 学生根据梯形概念画出图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类比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类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些基本概念 (1)(如图):底、腰、高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梯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让学生自己介绍(1)中的基本概念,在聆听学生发言后, 教师可以强调:梯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熟悉图形,明确概念,为探究图形性质做准备 活动3 画一画 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1)

3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正确作图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发现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转化方法 (2)学生能否将等腰三角形转化为等腰梯形 (3)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从中获益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相仿,因此在活动3中设计了第(2)题,在推导等腰梯形性质或需要添加辅助线时,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来研究尤其是根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可得到等

32、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性质,为活动4种开展探究奠定了基础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 做做 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里?你能发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2)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独立完成画图过程,观察图形,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猜想、验证、归纳结论 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归纳: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

33、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尤其在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这条性质时,“平移腰”和“作高”这两种常见的辅助线,在教学中头一次出现,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介绍这两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活动5 练练 例1 (教材P118的例1)略 例2 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师生共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1是等腰梯形性质的直接运用,请学生分析、解答,教师聆听,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在证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时,要用到梯形的定义“上下底互相平行(ADBC)”这一点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

34、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 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通过题目的练习与讲解应让学生知道: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作用,掌握这些辅助线的使用对于学好梯形内容很有帮助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例3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 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

35、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略) 例2与例3这里给出的辅助线均是“平移一腰”,老师们在教学或练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引导、补充其他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让学生多了解、多见识 活动6 1小结 2布置作业 (1)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2)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CD/AB, 求证:AD=ABDC (3)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ADBC,E

36、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师生归纳总结: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3); (4)“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4);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发言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梳理本节课应用过的辅助线添加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又可以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空间 学

37、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 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互动式,谈

38、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 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 ”。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

39、,“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 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

40、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问题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