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分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分析引言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非线性的进化系统,经济系统本身的混沌性是当前的应用传统分析方法的各种简化经济模型无法解决的主要困难。例如: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它首先假设相对于人的需求,社会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而它研究的方向就是最合理的利用稀缺的资源来最大化的满足人的需求。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所谓资源的稀缺性首先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原有的看似无用的物质可能变成宝贵的资源或者现有的资源可能会有更为重要的用途。例如半导体在封建社会是完全没有用处的;石油在十八世纪初期是作为一种煤油灯的燃料用来照明的,所以当电灯广泛应用后,石油的价格一度狂跌,
2、直到汽车这项当时的新发明开始广泛使用后,石油作为一种资源才又变得稀缺起来。二、人的需求不一定是合理的,例如二战中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为发动战争的不要黄油要大炮的主张。所以,我们为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进行的生产对整个社会来说可能远远比不上根本不进行生产。这两个问题至少说明经典的经济研究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借用了传统的对简单线性的机械运动的研究方法,而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它的研究对象是动态的复杂的非线性的进化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主要成分的量的发展必然具有一定的混沌性。既然我们很难通过经典的数学方法来对经济系统的发展精确定量,我们是否可以假设在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决定该系统发展的一系列的主要
3、成分,只要我们能掌握这一系列主要成分在发展模式或发展趋势上与经济系统发展的相关的规律,我们就能通过控制或优化这些主要成分的发展变化,为经济系统的发展找到一个满意的“杠杆解”。简单地说,这种思想近似于在繁杂的经济变量中找到一系列主成分,然后再对它们做模式上的知识挖掘,以找出它们与经济系统发展的关系。与一般的数学的分析方法不同的是,这种挖掘不是针对特定时期具体经济变量的数值,而是整个经济系统发展的趋势或模式。正如雄彼得所说:“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来学习经济。”本文下面的内容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的。第一章 以人为本思考经济问题1.1 人经济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本文中的人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个体,而是在经济活
4、动中能代表最广泛的社会成员的共性。它至少应包括人的劳动能力和社会文化习惯。人不仅是经济系统的最基本要素同时也是经济系统的主体,而以往经济学研究中对人的研究可以说很不充分,甚至看不出人才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而事实上经济系统中最具决定性的核心要素其实就是人。作为经济系统的主体,正是由于人本身的种种不确定性造成了整个经济系统的动态复杂性,显而易见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并不是按经济学家假定的那样严格的时刻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动物。至少是个人本身的效用函数很复杂,并且是随着个人的环境变化发展在不断动态的更新的,人本身也并不是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保持高度精确性,很多消费是随意完成的,对自身的很多需求往往也无法给出明
5、确的解释。就拿一百元钱来说,一个在现实社会的人可以用它完成无数种消费组合。这样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经济怎么可能不呈现出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性呢?那么是否可以回避琢磨不定的人,而通过一些更为客观更易计量的量来研究经济呢(正如经典经济学所作的那样)?这个问题好像是问化学是否可以不研究原子甚至分子,而是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现象和反应条件来解释化学变化的。而且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两个例子说明:人是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变量,研究经济就必须研究人。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看,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所写的论经济奇迹一书为我们介绍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至今各个不同时期的经济强国(包括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创造经济奇迹的历
6、史过程。书中强调:“初始条件不管有利还是不利不过是一个基础,各种精神气质、风俗习惯、人的活力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而物质条件、资本和劳动并不构成可以机械地引向发展道路的因果关系。”“发展把下列各种特征综合连接在一起:(1)社会流动性;(2)接受并追求创新;(3)社会的同一性:通过自由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才能实现这种同一性;(4)宽容:基于对多元化的爱好,对另类思想采取宽容的态度;(5)教育;(6)政治组织:探索一个能够得到大多数人承认其合法性的政治组织。(7)经济领域中运行的独立自主;(8)一种建立在最大多数人合作基础上的经济;(9)公共健康;(10)有节制和负责任的出生率;(11)对食品
7、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一个公开的竞争性的市场,经常对这种配置进行谈判;(12)通过一个合法的警察权利和司法权利,实行一种有节制的暴力。”1从该书被引用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明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问题的核心不是任何一项经济指标,而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我们还可以从经典的经济学公式中论证这一点:看看最简单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L(A代表生产力水平;K代表资本量;L代表劳动力数量)。我们假设该函数成立,则我们可以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下找到两个隔离的经济系统(其中一个只有一个劳动者)使它们具有相同的生产量:K10,L1=1;K20,L2=1000。这也就是说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下,只要资本充分,即使
8、在社会中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而这与现实完全矛盾(生产函数的其它复杂形式同样能得出此结论)。而真正的事实是当人在完全没有资本的情况下(如在原始社会中)通过劳动和积累使一部分劳动成果分化成资本。正如同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资本并不能产生新的产品,它对生产的作用只是将一部分劳动者集中起来为一个目标工作而已。1.2 创新性劳动人的本质特征 如果从整个历史来看,其唯一的统一趋势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总体上是上升的,这是否是由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人基本上能保持使自己的效用函数最大化或说处在令自己满意的水平上的呢?对策论中的囚徒困境案例靠诉我们,当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成员都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很可能造
9、成整体的不经济。另外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和种种历史事实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社会的进步并不来源于人们不停的追求,而是来源于人的劳动在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在不断积累实践知识的同时对生产和知识本身进行了“创新”。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自然界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检验并更新现有知识,使其更符合客观规律。同时,在新的知识的基础上改进现有的生产实践方式使其更加合理。显然,从整个社会范围看,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整个系统的真正增长(指在相同投入条件下,整个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提高)。只有通过研究“创新”性劳动才能抓住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而需求在经济活动中充当生产函数中的资本的角色,它使一定的人组织起来为完
10、成“创新”而工作。 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进行创新性的劳动。创造工具、使用语言、对客观现象能进行抽象的逻辑研究,以及进行文学创作这些都表现了一种创新性质的劳动。正是由于这种特质,人才抓住了自然界的种种偶然事件,扩展了自己的自由度,并使自己的种群相对于其它种群更加文明。所以说,仅仅认为人能提供劳动力是不充分的观点,人的核心价值在于能进行“创新”性的劳动。1.3 知识流和信息流经济系统发展趋势的核心指标人是创新性劳动的主体,但如何评价或比较人的创新性劳动的价值呢?本文认为知识是创新性劳动的核心,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增加,创新性劳动就无从谈起。知识同人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描述:知识是当前唯一的无穷
11、无尽的资源并且有良好的外部性效应,相对于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的概念,知识可能给个体带来无穷的“机会收益”。而人正是知识“无穷无尽”的来源: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最多只能以每天24小时的速度增长,而多个人的知识则可能以每天24小时的N次方的几何速度增长,同样是一种知识,在不同的工作和文化环境下可能有迥然不同的发展方向,而这些不同的发展方向互相结合这就会引起常常所说的知识爆炸。而以爆炸式发展的知识给个体的创新性活动带来的不是学习的负担,而是机会,获得收益的机会。以上可以认为是知识经济的真正魅力。在全社会范围内,知识是通过这样两个途径增加的:(1)研究和开发:这里所说的研究和开发是指广义的由任何组织进行的
12、探索新知识的活动。(2)现有知识的传播: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包括教育、电视、网络等等对知识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掌握知识。也就是说通过信息流传播知识。信息流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能使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的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而这一点正是当前经济系统中的瓶颈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或是无数个企业的经验和案例中得到证明:知识流的增长和信息流在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流通状况是衡量经济系统优劣的核心指标。这一点与现有的经济研究观点是不同的,因为本文没有将经济仅仅看成是一个量,或是整个历史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而是将它看成是发展的系统,判别一个系统的发展就是看其核心变量的发展趋势。因此,发展经济,就是要有效的组织尽可能多
13、的人经济实践中进行创新性劳动。而要完成创新性劳动,就必须使组织中的人能不断自觉的学习,并主动的和其合作者进行深度的沟通。那么如何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将在下面的章节中详述。 本章小结在本章,主要论述三个问题:(1)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进化的系统的第一核心要素(当然也是其主体)就是人。(2)研究经济系统不能象经典经济学那样以需求作为出发点,那最终会导致不确定性,应以人的创新性劳动为出发点,去探索经济系统的整体发展规律。(3)人的创新性劳动首先来自于学习。而人的学习方式最主要的是“干中学”。“干中学”的核心则是知识的积累创新和经济系统中信息流的流通状况。所以评价经济系统发展趋势的核心
14、指标是知识流的增长和信息流在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流通状况。第二章 人本性和学习假说2.1 人本性假说要研究人当然要给人一个定义,经典经济学的定义是人都是尽可能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并以此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那么至少可以从历史中举出几个悖论:一是董存瑞,一个为了不让更多的战友牺牲而奉献自己生命的战士。这样的英雄事实上在各个国家或各个时期都存在,而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无法继续,任何一件事对个体自己来说都是零效用的。也许尖刻的信奉经典经济学原理的人可以将董存瑞事件解释为在特殊环境下人的一种非理性反应,或认为是在战争环境下的非经济学事件。我们可以看看从国外回国的钱学森博士和雷锋同志,而从重视成
15、功和物质的美国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事例,在当今社会金钱的最大用途就是变成资本,既是越有钱的人越有可能攒到更多的钱,所以对成功的人士来说,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他们即使是为了享受闲暇而不工作,也应将现有资产进行投资或存在银行,但相反很多人事实上很热衷于社会的福利事业。这几个事例至少可以说明人可以在一定的环境或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达到高度无私的境界。而仅仅这一论断就可以说明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包括和解释一切问题。本文将对人本性提出这样的假说:人首先通过从现有环境中吸收生存和成长必需的资源,在满足生存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展为自己的种群寻找和开辟更好的生存环境。从上文可以看出,经典的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人性
16、本恶,如果条件允许,任何一个个体都应该想成为所用资源的垄断者和社会政治的独裁者,只是因为偶然或是害怕遭到其它个体的惩罚才遵守道德或社会规则。社会的发展,是由于人在为捞取个人福利时产生的外部性效应而存在的。而在本文的假说中,人的本性是极为接近于我们认识中的善的。社会的发展正是人本性规律的必然结果。那么,为什么善的本性会产生种种恶行呢?本文认为,现实中种种恶的表现来自于人自身发展过程(本文称之为学习)中的特性,本文称之为个人的学习智障和社会系统的结构困境2。 2.2 人学习的假说所有的人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来学习的。首先,人必须通过身体来获得必需的生存资源,所以,身体首先提供一些人的本能,作为人这台
17、“机器”的初置值。例如婴儿一生下来就会吸奶。而当人在以后发展中,在无法满足本能需求的情况下或受到环境的压力越大,它的本能表现就越强。在此基础上,人的学习有以下四个特性:一、人的学习是复杂的多感式模式性学习:人至少是有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事实上,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五感是同时开动的,所以人接受的信号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一个综合的信号环境包。这使人本身具有一定的高级的思维能力,如联想和类比。因此人对同一事件的反应在不同的环境或是过程中也是不同的,这表现为,人的感觉和感情是测不准的,因为影响人的感觉的不是一个点事件而是一个事件包。这一点说明人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二、如果不是
18、人有意识或形成习惯的自觉学习,人只能通过身体接受外界刺激来学习。本文称为本能学习:身体对刺激的反应有以下两个特点:身体本身有趋利避害的反应,这在本能学习中的体现是:首先人会对一定的事物作模式划分,分为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其次身体对一定的外部正向或说有利刺激会形成一个域值(这个域值也不是点事件,而是事件包),如果外界对身体的刺激不超过这个域值,人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就是平常所说的习以为常。只有超过这个域值,人才能接受信号或引起思考。在一般的情况下,身体有一种所谓味觉麻痹症的效应:例如在吃过很甜的东西后,再吃微甜的东西会感觉到苦味。这就意味着,如果人是仅仅通过身体来学习的话,要想使其不断进
19、步,就必须给以更激烈的刺激,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人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追求更强的刺激或是更高的指标。相反,人对不利的刺激会表现得非常敏感,非常易于逃避,或是产生攻击性的反应。三、人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这一点是由人生长的客观环境决定的,人一生下来一般是由长辈抚养,人从长辈那里获得营养,接受教育。这对人的学习造成一种习惯惯性,就是在遇到困境时希望获得帮助的趋向,甚至造成对权威的依赖。同时,这使一定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相对于环境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时滞3效应。四、人可以通过“干中学”建立一套科学的学习体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人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的提高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并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体系:逻辑分析
20、;定量分析;理论建模;理论假设;科学的方法论等等。“干中学”包括:系统的接受教育,训练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科学的学习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性劳动建立科学的学习体系。对未来的人来说这两者应该是并行的,终身的。当前,人在对待客观事物的分析上已经建立了较为科学的体系,但对自己的分析,还带有很大的主观的色彩,这是因为人的四种学习方式同时在起作用,而且本能学习和模仿学习还极大的左右人的行为和学习方式,这必然使人在思考的过程中常常形成思维死角自己思考的前提假设和基础理论,而这一科学研究的前提往往就是作为思考的死角存在的。由于缺乏科学的内省,人的行为模式会相对机械而难于改变,在面对问题和环境
21、的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惯性的逃避式的反应。在此基础上,人就会形成学习智障,而在整个社会中个人的学习智障就造成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下面简单的介绍几种典型的个人学习智障和社会的结构性困境。 2.3 几种典型的学习智障和相应的结构性困境首先,要说明的是社会性的结构性困境主要是来自于大众的分类效应:即拥有一定模式的情况或人是对社会有益的,而拥有一定模式的情况或人是对社会有害的(这来自于人的本能学习)。而这种分类一旦确定,在整个社会内就会形成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这就会对相应的被分类对象造成很难改变现有状况的困境,而单向度的发展,就是学习智障的根本来源。一、 瘾君子式的学习智障和困境:在人的本性需求长期得不到满
22、足的情况下,人的生活会更加变得依赖于满足肉体刺激(包括使身体保持高度兴奋状态或不断重复某一模式性行为)。例如吸毒者、惯犯。一旦他们陷入这种困境,社会的环境和社会的心理暗示对他们的定位将对他们产生更不利的影响,所谓:“一朝行窃,终身为贼。”这样的情况下,将使瘾君子们更容易越陷越深。所以说,在当前的社会,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的发展的困难相对于有利地位的人来说是成几何级数上长的,他们之间的竞争是极不公平的。二、 归罪于外的学习智障和战争困境:在原始社会,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也许成功相对于失败来说应该算是意外,所以人们易于用归罪于外的方式来排解个人的沮丧。在当今社会,人在面对强大的责任和心理压力时也常常有
23、归罪于外的做法,或当两个人的行为模式不同而又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对对方恶意的猜测。而这种是己非人的做法在社会范围内就会形成同一事件链上的不同部门的沟通困难,进而产生对立情绪,这种矛盾激化的最高级形式就是战争,而战争一旦爆发,战争双方的行为就会成为一台吞噬生命的绞肉机:因为在战场上,双方都想要先发制人,并认为消灭对手是自己生存的前提,这样的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信念的战争双方是很难再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沟通的。三、 功能弱化和熟练式无能:当一个人的某一项感觉器官功能丧失后,人体往往有一种补偿能力。如当一个人失明后,这个人的听觉往往会变得超出常人的发达。而这一现象从反面也说明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相
24、对生活的固定性,人的很多能力弱化了,而且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工作很熟练。对变化以及学习就会产生一种逃避倾向。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就会形成各部门的沟通困难和人才流动的困难,同时整个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会更趋向于程序化甚至机械化,导致整个社会的创新环境僵直。四、 味觉麻痹症和社会压力:上文已提到,人的本能学习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味觉麻痹症:月收入过万的白领人士很难会为一个月薪一千的工作心动;一位小有论著的博士很难会尊重一个普通的在读本科生。这在社会上就会形成一种相互攀比的风气,工作成了一种竞赛游戏,生活彻底的沦为丛林式的生存竞争。这就使人往往仅仅为了某一事件的标量而疲于奔命,而忘了冷静的思考这一事件的整体意义
25、。于是腐败者索贿的金额越来越高,普通人生活的成本越来越高,整个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人越来越需要不停的发泄和排解压力,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沦为瘾君子,越来越多的归罪于外的行为。也许有人认为这一点可以解决功能弱化和熟练式无能,但事实上我们为此付出的成本实际上已远远超出前者。要克服学习的智障和结构性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干中学”建立人的科学的学习体系。事实上,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干中学”的历史。下面的章节就是根据历史各个时期人学习状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将人的学习状态分为:模式人、目标人、亚学习人。并以此对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来佐证上述观点。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通过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质疑提出人本性
26、的假说,并指出人的种种恶行来自于学习的智障和社会结构的困境。并提出只有通过“干中学”,才能使社会和经济走出人的学习智障和社会结构的困境。第三章 根据人的学习状态研究社会发展史也许一个单纯的个体对社会整体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并且他的行为和发展可能完全依附于他的生存环境,但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却是决定于人的本性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而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的学习状态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社会的发展本身取决于人的“干中学”。本章就是根据历史各个时期人学习状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将人的学习状态分为:模式人、目标人、亚学习人。并以此对经济发展史进行分析。 3.1 模式人及其社会根据本文在第一章提到的,社会的发展趋
27、势的核心衡量标准是知识流的增长和信息流的流通,所以对人的学习状态的划分也主要是依据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知识的增长和信息流通或说知识传播。模式人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对一定事物进行模式划分,而其对事物的分析和评价方式通常是以简单的是非逻辑,即某些事是对的,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不对的。这个学习过程是简单的模仿和迷信,模式人的群体一般都会形成一个绝对的权威,事物的是非标准完全由权威来制定。模式人的学习就是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相信。在劳动中的实践往往是继承前人的经验,对发展和变化往往表现出逃避和阻挠。由此可以看出,在这样的社会,人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靠本能学习和模仿学习。知识的探索和增长是被动式的,它往往要靠意外和天
28、才来推动,而新诞生的知识一旦与当前的权威发生冲突,就很难被保存。应该承认,模式人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由于生产力和知识积累水平的限制,人类社会的积累和发展必然从模式人开始。可以认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模式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发展深深的陷入人的学习智障和社会结构困境之中,知识的发展和信息的流动都是非常缓慢的,所以目标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仅仅用三四百年的时间就创造出发展了五千多年的模式人社会无法想象的文明。 3.2 目标人及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典型的目标人社会。目标人为实现某一具体目标不断的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并重视积累知识并能将相应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系统化。可以说
29、目标人是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干中学”的,对目标的完成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方式是通过现有理论建立评价函数模型以进行定量分析,这样就便于发现不足和精益求精。目标人社会的知识的探索和增长相对于模式人社会是主动的。目标人重视信息、重视知识、乐于探险、勇于开辟新的事业领域。但在一定程度上,模式人的学习方式和文化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目标人。模式人社会中桎梏新知识发展的核心权威,在目标人的社会并没有消失,而是被目标人自身的目标和现有的知识体系取代。这就决定了很大程度上,目标人的行动往往和模式人一样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忽视实现其的真正社会意义和科学可能性。学习和知识没有变成人认识和尊重自然的老师
30、,反而沦为人满足物质追求以及一部分人实现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的工具。这使资本主义社会至少面临着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一、 社会深深陷入味觉麻痹的学习智障和社会压力不断上升的困境中:目标人对标量追求的结果本身可能导致极大的不科学性,例如,过度的开发就已经导致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各国在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同时是否真正的考虑过:过分的增长将是明日经济崩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为获得同一系统内的最多资源而展开的不同团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造成社会的压力日益增大,同时,为生活的种种标量疲于奔命的大多数人也越来越趋近于模式人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重视增强竞争的技能,不重视通过系统的学习寻
31、找自然的真谛。二、 市场失灵和资源拥挤:目标人都是行动派,为了达到某一目标,目标人很少作系统的思考和分析,他们要的是行动的方案和立即有效的实施,这样才能抓住市场上稍纵即逝的商机。但市场信息总有一定的时滞效应3,这就导致在一定的时期内,所有的资源向利润率最高的部门拥挤,导致巨大的生产过剩性浪费。三、 竞争的不平等性和社会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越是领先者越有可能成为领先者,而其它的竞争者在社会的疯狂的追求标量的风气的挤压和诱惑下,就可能尝试各种非法的手段或是采取消极的因应行为,于是社会的诚信面临巨大的危机,种种犯罪行为层出不穷。 3.3 亚学习人和知识经济在当前社会,知识经济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前
32、所未有的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将带来社会经济的飞跃,而且将可能使人本身完成从学习的必然王国走向学习的自然王国的跨越。也就是彻底的超越本能学习和模仿学习,成为能够进行终身的“干中学”的学习型人,所谓的学习型人是指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劳动实践中的“干中学”使人建立高度科学的学习体系并能充分的张扬人的本性,通过科学的、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使社会不断发展,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优的环境,个人、社会和自然形成高度完美的统一体。对于学习人来说,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工作是生命唯一追求,以此最完美的张扬人的本性(参见本文中提出的假说)。但学习人必然不是从天而降的,因为要成为学习人,必须克服本能学习和模仿学习的学习
33、智障,而本能学习和模仿学习是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逾越的阶段。可见,要从目标人的社会进化到学习人的社会还要有一定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由知识经济的发展来完成,我们将这一中间过程中人的学习状态称为亚学习人。亚学习人会带有一定的目标人和模式人的特点,但区别在于亚学习人将知识放在第一位,重视创新性劳动,重视团队精神。这些与当前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培养人才的标准是一致的。 3.4 用该理论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以下几个历史事件可以进一步说明在较长的时域内社会的发展趋势不取决于当地的资源和社会当前的生产力水平,而是取决于人的学习状态:一、 中国相对于西方的落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拥有“四大发明”和悠久文化的中国在
34、生产力水平上领先于欧洲,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使中国广大劳动者困顿在一种模式人的学习状态上,广大劳动者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而少数的知识分子又被科考的制度和单一的思想桎梏着。而欧洲的国家由于本身资源的贫困,重视航海和贸易,在广阔和变化莫测的大海上,经验和知识是非常宝贵的,这就使欧洲人更倾向于目标人的学习状态。而在一个较长的时域内,目标人的社会发展必然超越比其拥有更高经济起点的模式人社会,这就是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上帝之手”。二、 日本的两次崛起: 曾向中国学习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派大量的青年到美国和欧洲的大学里打工和学习,“创造性的超越自己的学习对象”是日本经济腾飞的根源,日本人的学习精
35、神使他们在二十世纪初期变成了资本主义强国,并在二战的废墟上用较短的时间创造了第二次经济奇迹。当前,日本的经济陷入低谷,这也充分体现了目标人社会的学习智障和结构困境。三、 美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经济发源地的美国,它对知识的交流和开发的重视远远超过其它国家,硅谷的例子告诉我们:知识流的增长和信息流的流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第四章 建设学习型社会第几点建议通过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人通过“干中学”不仅积累和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不断的优化着自身的学习状态,正象人从原始社会建立奴隶社会,又从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本文坚信,人会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建立学习型的社会,并最终能实
36、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当前的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也证实着这一趋势,本文认为,知识经济革命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学习型的社会。但如何加快这一过程,本文大胆的提出下列这几点建议:一、根据本文的分析,要建立学习型的社会,关键是将社会的劳动者培养成学习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克服人自身的学习智障,要克服人的学习智障就要建立科学的学习体系,要建立科学的学习体系主要做到三点:(1)培养科学的思维体系,学习科学的方法论,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2)重视实践和对自身的反省;(3)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并不断的进行创新性工作。二、进行社会体制改革
37、,为培养学习人建立完整的社会机制和良好社会环境。为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当前有三项主要的工作:(1)提倡终身学习,将现有公司企业发展成学习型组织,我们要认识到,人事实上本身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动物,社会工作才是人学习的主要课堂,只是在当前的社会,人是很容易在工作中陷入学习智障的。为突破学习智障,就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学校应该作为发展学习型组织的前沿阵地)。关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具体工作,彼得圣吉教授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作了非常好的论述。建立学习型组织是顺应当前知识经济发展潮流的,也是现有企业和公司在未来能得以持续性的良好发展的确定性条件之一。(2)改造现有的盲目追求标量的社会文化,重视整体思考的精神,重视过
38、程,重视创新。我们承认“干中学”是人学习的主要手段,那我们就必须能接受失败,承认学习和创新本身是有很大风险性的工作,它首先意味着大量辛苦的工作和高失败风险。这样,我们就必须对失败者给以足够的宽容,允许失败以鼓励人勇于学习和尝试。(3)重视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深度交流。用知识和信息来指导生产是知识经济生产的特点。一日千里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完成深度的信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当前流行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和强强联合以得共赢的企业发展潮流为部门间甚至竞争对手间的深度信息交流提供量了良好的文化基础。通过深度的信息交流,我们不但可以克服市场的信息时滞效应和盲目生产带来的资源浪费这样现实的经济问题,还可以通过这种交流使不同部门的工作者消除误解,达成共识并使各部门的知识在碰撞中得到整合和发展,以指导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