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31206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doc(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编制规划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评分或检查依据。前 言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十三五”期间,围绕*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针对在发展中存在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主要问题,集中力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推进产业结构

2、调整升级;突出特色,加快生态乡镇建设;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县、镇的相关部署和要求,结合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将*村打造成为以蔬菜大棚种植为主的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区。第一章 规划总则一、规划目的与作用本次规划工作的目的是:以*镇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在村庄管辖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全村现状条件、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调整生产结构,将规划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的治理和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共同协调发展。具体讲,就是在调查了解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

3、设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村庄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一规划与合理利用村庄用地,综合部署村庄经济、文化、公用事业及防灾等各项建设,统筹解决各项建设之间的矛盾,相互配合,为村庄居民提供适合我县特点、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为了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方针,围绕增收致富奔小康,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村庄建设提供有效指导,为*镇农村住宅建设探索一条合适的路子。在规划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做到

4、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立足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面貌,方便群众生活和生产,保障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力争为整体推进镇政府“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示范和依据。二、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村庄整治技术规范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7959)村镇规划卫生规范(GB1805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农村防火规范(GB50069)防洪标准(GB50201)农村整治技术

5、规范(GB50445)农村居民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952)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范标准(CECS354)农村低压安全用电规程(DL493)其他相关规范三、规划指导思想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城乡统筹,深入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地方与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立足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面貌,切实以规划带动解决*村的实际问题。抓住机遇、搞活经济,立足生态农业和自然环境,并突出*村的特色,引导和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优势,结合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农业和采摘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综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使*村能够高效、持续、协调地发展。四、规

6、划基本原则和规划理念 规划基本原则:1、切实贯彻*镇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村民收入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村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2、坚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确立村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村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的精神,使村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村民得到实际利益。3、注重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

7、及各项专业规划的结合,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庄建设的新特点,突出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的调控,把村庄各项发展目标落实到土地空间上,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4、充分发挥村的重点示范功能,以带动其它村庄的经济发展,使该区域内的村庄有机联系、协调发展。5、着眼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费结构的变化,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规划解决好事关居民当前和长远利益的村庄建设重大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村民生产、方便生活的宜居环境。6、建立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功能机制。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保护和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促进*村的可持续发展。7、根据本村的功能和特点,注意村庄风

8、格、标志性建筑、交通网络、绿化格局、村庄色彩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紧扣当地传统,突出民族文化精髓,提升品位,塑造富有特色的村庄总体风貌。规划理念:以*镇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托,遵循“人本”理念,体现“对应、艺术、自然、和谐、回归”。在村落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环境景观的以小取大,因地制宜;在平面布局中均衡考虑,达到对称、通透、均好的效果。“对应”:流畅的平衡性,呼应的整体性;“艺术”:生活情趣的凝炼,庭院村舍的韵律;“自然”:融入自然的建筑,享受自然的清新;“和谐”:人与社区的均衡,环境氛围的宁静。“回归”:对历史的回归,对人文的回归。五、规划发展目标1、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重视传统手工业发展,主要是*工

9、艺生产制作,同时结合现代工艺,大力发展合理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手工业增长方式,提高手工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行手工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现代手工业建设。加快生态农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切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产品,如生姜、茄子、西红柿种植等,在抓好果蔬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优良品种、品系的推广和引进工作。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农业理念,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力争建设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积极推广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农家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推广节水灌溉生产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2、社会事业发展

10、目标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使每个适龄劳动者掌握1-2种实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疾病。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健全“依法治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农村计生工作新机制,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

11、险制度。随着经济与产业的逐步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完善渠系配套,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利化程度,因地制宜,规范操作,完善管理,加强水浇地建设,完成基本农田整治,改造中低产农田,做好土地整理,建设高稳产农田。进村公路实施硬化,保证公路畅通,设置客运点,切实解决好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加强田间机耕路建设,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村供电保障能力,改造完善供电线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农村沼气使用率,积极开展节柴改灶、以电代柴、以煤代柴的推进工作。引进生态措施建设,改善土壤环境

12、,提高农业产出率。4、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防止污染事故,确保环境安全。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禁止进行任何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对基本农田的环境污染。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保护生态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加强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严格制止破坏林木植被的非法狩猎活动。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围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开展秸杆综合利用和粪便还田示范工程,减施化肥、农药,合理使用地膜,大力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和平衡施肥技术,继

13、续加大沼气池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5、人居环境发展目标秉承以人为本、经济务实的设计理念,力求塑造结构清晰,环境优美,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居住环境,并从中提炼出代表性的建筑元素,由此凝练出特有的建筑风格,彰显其传统文化特色。作为充满人情味的居住空间,村庄的规划应充分考虑人际间的沟通与交往。公共空间的设计都考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与便利性。同时依循相关政策采取紧凑务实的建设方式,以能够适应当前农村生活要求与经济条件的庭院和集中高效的公共绿地来营造特定的居住氛围,使之能够留存传统农村聚落的有机生活脉络,并为之注入与现代相适应的环境因素。通过对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习俗的调查和

14、了解,力求把多方面的需求和元素融合到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上,着力改善和提高该村居住建筑水平。在规划、开发和建设中,需遵循以下原则:(1)可操作原则在满足高起点、高标准的相关规划要求的基础上,适当考虑该村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规划的可操作性。(2)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原则确立“人本”的规划设计思想,强调居住行为与环境的融合,并通过多样化的物质空间形态的组合,努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3)富有特色原则规划设计在考虑远期发展的基础上,应着力体现其绿色和原生态的特点,同时突出本地文化特色。(4)现实原则规划手段上要体现尊重当地居民的建房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活习俗的需要,并加以科学的规划手段进行协调,着眼于

15、为本村居民创造一个自由、灵活、宜人的生活空间。第二章 村庄现状概述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山东省*市*县*镇境内,位于国道205西侧,滨河路东侧,地理位置优越。*村位于山东省*市*县*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处,地处平原地带,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二、基础设施*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村进村道路为水泥路;到*镇道路为硬化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大部分为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公交站牌50米,*汽车车站11公里,距离火车站12公里。三、特色产业主要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手工业*制作为辅,农产品、*主要销售往全国各地。201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50.00万元,目前正在发展电子商务,计划大

16、力发展*制作、生姜种植,形成规模化,并通过互联网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四、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村民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有少量的土坯房。村庄居住建筑层数均以低层为主,并且多为一层、二层居住建筑。用地比例不均衡,土地利用率低,村庄整体风貌有待改善。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一、 产业发展定位与规模(一)经济发展现状及方向近年村庄以生姜种植的为主的传统农业以及*制作为主的传统手工业为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发展较快,由于村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生姜种植。 按镇政府的规划,将对本村进行特色生态农业旅游的建设,统一规划和管理,这将大大有利于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稳定特色经济产业规模,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在主导产业生姜等经济

17、作物种植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环境和自然优势,充分利用资源,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增加了林农、企业收入,还促进了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二)整体发展布局为尽快将*村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本规划重点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传统手工业*文化为主题,依托村域及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整体布局依循自然,遵从自然,坚持合理分工、集聚发展、集约利用土地、统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引导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发展。结合本村自然地理条件,在村落范围内照原样梳理,保留村落人文肌理,进行整治改造

18、,力求营造优美和谐、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氛围。根据实际,以及上级单位的统一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区;村庄外围一般林地具有较高美景度,应予以保留,原则上不作建设之考虑。周边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挖潜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蔬果种植;同时在村域范围内合理安排,逐步开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果采摘及餐饮住宿活动,利用和开发该村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农业景观、生物景观,充分发挥其作为一个典型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体验区所拥有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合理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等优势。以此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确保本村农业产值的增长和村民人均纯

19、收入的增长。二、 农业发展规划根据村委会的农业、手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农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示范体验区,重点拓展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着力推进田园风光化、种植规模化、产业化、产品生态化等进程。主要完成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任务:(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太阳能热水器推广、节柴改造等农村能源设施建设。(2)、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作(3)、构筑循环型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种植业 (4)、转变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5)、改变传统农业结构,整合各种农业资源,构建优势互补的农业

20、生态生产模式。 第四章 村庄建设规划一、 建设现状(一)、现状建设特征 本村处于平原地带,风景秀丽,民居主要沿的主干道分布,但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畜禽圈舍散布其间,居住环境较差,有待整改。(二)、现状建设问题分析1、村庄布局结构不甚清晰、用地比例不均衡、土地利用率低,居住用地过大,道路不成系统。2、居住建筑主要为一层和两层,部分土坯房建筑质量较差,村庄西部的部分房屋已破损不堪,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并且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村庄的综合服务功能尚未形成体系,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较低。4、缺少休闲、游憩的场所,没有公共绿地,村庄环境质量有待提高。5、村庄内排水沟渠不畅,缺少有效的疏通和维护。6

21、、村庄内的牲畜家禽散养,垃圾没有集中堆放点,既影响村内环境,又易造成疾病的流行。7、环卫基础设施薄弱、不配套、功能不完善,垃圾露天堆放,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清理垃圾不及时,有卫生死角,影响环境。二、 功能定位、村庄发展规模1、功能定位村庄以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体验为主,传统手工业柳制品作为辅的环境宜人的现代化新农村。2生态休闲旅游业市场定位村庄目前的现实游客很少,根据*市旅游地的客源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相连旅游资源特色,以本村优美的绿色生态农业文化景观为基础。旅游开发市场定位为近距离、周末节假日、自驾车、休闲度假旅游。3、人口发展特点2016年初,总人口为1100户,共有5200人。村庄人

22、口分布比较均衡。由于受经济、产业结构的制约,人口规模小,基本无迁入人口,吸纳外来人口能力有限。4、人口规模预测根据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确定自然增长率为年平均6。 因发展旅游业,会有一部分相关服务人员与流动人口增加,按照相应程序计算人口增加。5、住宅建设要求 (1)住宅建筑基地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2)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6米,层数不高于局部三层。 (3)抗震等级应在六级以上。 (4)村庄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5,容积率不高于1.2.三、 总体布局规划(一)总体布局结构功能组织根据该村的发展要求,结合远期的发展及与周边区块功能的协调,适当追求便利的效果,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上,进行了相应的

23、规划布置,充分考虑了村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构成整洁、动感而又彼此呼应的布局风格。规划依据现状条件、建设情况及功能组织的合理性,确定:村庄片区功能组织为:保留居住区,新建改造居住区,综合服务区,留有服务区和旅游接待区等功能区。(二)建设用地规划用地布局。村庄现状的生产建筑用地散乱,今后,随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严格按照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进行规划,原则上不得在村庄范围内规划建设对居住和公共环境造成影响的工业项目,以确保村庄的良好生活环境。(三)公共设施规划 (1)行政办公建筑用地规划已建成村委会,作为村委会的的行政办公用地。 (2)教育建筑用地规划 现有一所民办幼儿园,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要求

24、。(3)商业建筑用地规划村庄内部结合道路及公建配套设施,布局小卖店,以满足居民日常的生活需求。(4)文体科技建筑用地规划根据村庄实际,规划文体用地。规划在村庄规划运动场等,形成文体科技中心,满足居民需求。 文化设施结合公房进行规划,其中包括: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棋牌、书画等)。(四)居住用地规划 村庄居住建筑用地现状布置散列,土地利用率低,但由于居住建筑层数多为一层或二层住宅围合的农家庭院,具有较为原始的浓郁田园气息,规划在现状布局基础上,以外观改造为主,沿主干道集中改造,以突出其绚丽多姿的风情、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个性鲜明的文化特点,营造出闲适意境。现状居住用地内影响生活环境质量的如牲畜

25、圈,要逐步搬迁或改造。住宅建筑的群体布置应结合考虑住宅类型、朝向、层数和组合方式等因素,要符合建筑的日照、防火、保温、节能等要求。要充分挖掘原有建设用地的潜力,适当进行调整改造,合理利用空闲地、边角地。严格按规划控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在满足居住需要的同时,可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大指标,以改善生活环境和丰富村庄景观为目的。(五)园林绿地规划村庄现状缺乏系统的绿化,规划在综合服务区、村庄内部、等设置绿地,在村中各户庭院种植果树、开辟菜园,以达到营造景观、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规划在村庄主、次干道增加绿化面积,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沿路两侧在零星小块空地处种植果树和蔬菜,增加道路绿化。依据村庄外围自

26、然地形,进行全方位生态建设,形成对村庄的绿色围合,并与村庄绿地系统形成良好的村庄生态环境。四、 住宅建设(一)住宅建设现状规划区内的建筑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保存完好的特色民居,建筑风格为一颗印,高度大致为两层以下。村内住宅大多属此类建筑。一类为经改造的民居,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装饰,主要体现在庭院大门的装修上。一类为农业生产辅助用房如畜禽圈。此类建筑大多位于住宅房前屋后或有的直接与住宅相连。(二)住宅建筑设计与造型附住宅建筑选型与说明根据实地调查走访,广泛了解村民生产生活习俗及需求,在充分挖掘当地建筑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初步确定推荐五种住宅方案,建

27、筑面积分别为120平方米、150平方米具体方案参看户型选型。(三)旧住宅改造规划对村内多数住宅进行原样梳理,以保留该村的自然形态和人文脉络,重建村庄道路骨架,同时结合电力线路改造、给排水管网改造。对旧住宅的整治必须充分考虑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及经济收入状况,并重点挖掘相连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元素,明确特色主体,提升品位,适当布置特色景观或建筑小品,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良好的效果,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村庄风貌,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为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提供有利条件。住宅改造标准:(1)住宅建筑基地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2)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6米,层数不高于局部三层。 (3)抗震等级应在六

28、级以上。 (4)村庄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5,容积率不高于1.2. 第五章 村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道路广场规划规划目标:结合整个相连片区的建设和开发,继续完善道路主骨架,实现与主骨架网络相连接道路的全面硬化,在村内建成结构合理的次骨架网络体系。1、道路结构等级村庄内现状主干道路已全面硬化,呈现根系状,相连主干道路近似于东西走向,部分次要道路及宅前道路尚未硬化,需进行硬化。由此,道路可分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村中根据交通量情况确定主要道路宽度为6米,次要道路宽度4米。2、广场、停车场规划适当扩大现有广场和新建停车场用地,于综合服务中心东侧布置停车场,并结道路设置村内停车场,以供进村游客

29、及居民停放车辆,在村子内部规划1个广场和若干个集中绿地,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机会用地。3、道路入村道路目前已完成硬化,但宽度不够,进行拓宽。村庄内部道路进行疏理和整冶,通拓宽、新修、优化等措施,使村庄内部道路满足通行和消防的要求。二、给水排水规划(一)、现状目前使用自来水,全村全部农户均通自来水,以李庄镇自来水公司为主要供水单位,已基本能够满足全村村民各种生活用水,生活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生活污水及雨水排放主要依靠有限的排水沟,汇入村中灌溉渠,部分区域完全为顺地自流。(二)、规划原则首先应能保证村庄范围内未来发展所需水量,并符合水质、水压的要求,当发生火灾或紧急事故时能保证

30、及时供应必要的用水。其次要合理安排水资源利用,强调水资源保护,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并充分利用现有供水设施。排水应根据自然条件和排水现状,合理确定排水体制,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建议远期采用雨污分流。三、电力电信规划目前全村已全部通电。并符合农村低压安全用电规程(DL493)、CB/T156,DL/T5118等标注要求。电力供应完全能够满足未来发展所需,规划结合村庄布局的调整及用电负荷大小,对配电线路进行优化和改造。加快建设和完善通信网络建设,主要是继续完善移动电话,互联网通信系统,快速推进宽带下乡工程,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加快有线广播电视联网和接入网的双向改造,全面建成宽频带

31、、高速率的综合信息传输网,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和多功能开发的改造,形成高速宽带双向网络。四、清洁能源利用规划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已达到普及阶段。未来将结合相关部门的专项工作,如太阳能入村工程,对每个农户补助500元,广泛利用太阳能,同时积极开展节柴改灶、以电代柴、以煤代柴的推进工作,进行深度利用,以保持相连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五、环卫环保规划(一)环卫保洁、垃圾收集与处理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提倡家畜和家禽圈养,推行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改善农村居住卫生环境;发展新能源开发工程,逐步扩大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严禁随意堆放、焚烧垃圾及秸杆等。规划在村内人流汇集点、公共设施旁设立公厕和

32、垃圾收集点,并设置中转站。同时在主干道沿路间隔80-100米布置垃圾筒,供游客或村民日常生活丢弃垃圾。推广生态、环保、节能的污水、垃圾收集及处理模式。如上流式浮罩沼气池、溢流式小型高效户用沼气池等。(二)、环境保护的目标与措施1、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禁止进行任何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对基本农田的环境污染。2、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及天然草地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3、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的各种条例,严禁在保护区从事放牧、采伐等活动,加速退耕还林及植树造林工作。4、强化监督管理,严禁在附近兴建工厂和污染设施,严格制止破坏林木植被的非

33、法狩猎活动。六、 防灾减灾规划(一)抗震规划 本村地处地震基本烈度8度设防区,因此实施防震减灾及人防规划,可在发生震灾时,有效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发挥综合减灾作用。建筑物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设计规划。村内规划的广场、绿地、停车场同时兼作疏散、避难场所,不得随意侵占或改作他用;村级干部需承担相应的抢险救灾职责,接受乡镇、县、市的统一调度和指挥,同时加强宣传,提高村民的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村内主干道为救灾通道和疏散通道,不得挤占,确保畅通无阻。(二)防洪规划村子所处位置总体地质构造稳定,并严格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进行规划。总体上场地适宜建设,应禁止采伐森林,加强预

34、测、防治及治理,避免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减轻或消除居民点的洪水灾害。洪涝防治应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村庄周围及河流流域范围内,加强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搞好河道及坡面的水土保持工作。(三)消防规划(1)严格按照农村防火规范(GB50069)进行规划,消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控制火种。(2)大力宣传防火重要性、普及消防常识,增强村民和游客的防火安全意识,加大检查、督促力度。(3)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在公路及游道两旁种植耐火的树种。在村委会设立二级消防站,设置火警了望台,了望台设报警电话专线至消防站,并配备无线通讯

35、电台。第六章 村容环境规划一、建筑与庭院整治(一)建筑整治根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规划保留村内现有大部分建筑,但需进行改造,部分破旧建筑需拆除,初步估算,全村需拆除危房约2间,需拆除猪厩、简易建筑物及其他建筑物。通过改造和整治,可以有效美化环境,形成协调统一的建筑风格。(二)庭院整治农家庭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体现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村庄现状中的农家庭院颇具田园气息,布局尚存一定肌理,故采用原样梳理的方式进行改造。首先拆迁由于道路网的完善即道路拓宽和规划道路所涉及的房屋,就近建设或改造,大致按二合院和三合院的格局进行改造,同时对于院内有菜园的庭院,应考虑拆除原有夯筑

36、的围墙,代之以篱笆围合,以丰富村内景观,让游客身处其间,充分感受田园风光的闲适。(三)改厨、改厕、改圈治理严格按照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7959)对厕所进行改造。厨房由于使用柴禾,故而又脏又乱,随着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普及,可推广沼气池,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们充分认识到使用清洁能源的好处和重要性,改变以往烧柴禾的老习惯,这样既有利于改善各家各户的卫生条件和村容村貌,也有利于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卫生户厕基本要求 A.厕屋高2.4m B.厕屋面积1.20 C.侧窗面积0.26 D.厕门:采用木质或铁质的封闭门(有条件的村民可选用钛镁铝合金门) E.厕屋顶:水泥板、机砖瓦、石棉瓦等 F.

37、墙裙处理:釉面瓷片或其它不透水材料 G.墙裙高度1.00m H.地面处理:地坪高于庭院地坪100mm,材料用防滑地砖或水泥 I.给、排水设施齐全 J.便器符合密闭收集要求,材质为陶瓷或质量好的工程塑料 K.化粪池容积:化粪池的容积比例2:1:3,有效深度不少于1米,具体容积需根据用厕人数具体确定,用厕人数3人左右化粪池的容积应不小于1.8立方米。每增加一人,化粪池容积应增加0.4立方米。清渣约1-3年一次,最好一年一次。 L.化粪池符合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密闭、不渗漏。二、绿化美化与村容村貌治理(一)村庄园林绿化 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和宅间绿地两部份组成。其布局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其中,“

38、点”是指小块绿地,如庭院内的菜园、小规模的绿地等;“线”是指林荫绿地、道路绿化、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带等;“面”指大型集中绿地等。规划意在创造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沟渠水体环境,和山体资源,建设生态优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居环境。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提高绿地总量,高标准地建设自然与人工环境,使之融为一体,实现现代化生态园林型村庄。规划新建中心广场,使其成为村民健身、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二)公共环境美观化景观系统主要由集中绿地、带状绿地、公共空间和景观节点构成,四者是组成各级系统的“绿色”、“多色”景观要素。设置内部步行系统,使居住者沿线可驻足欣赏民居特有的建筑文化韵味和优美的农田

39、自然美景,并充分利用经住宅建筑整治,拆除部分畜禽圈舍后整理出来的小块土地,种植果树、蔬菜,既可有效改善村庄内部环境,增加田园气息,同时也可为村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规划通过强调对环境塑造,以人为本,精心处理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类景观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绿地分类及配置标准 (1)村庄绿地分为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 (2)村庄绿地结合住宅和公共设施布置。 (3)村庄绿地率不小于20。 (4)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 (5)广场绿化覆盖率达到30-50,广场周围有绿化林荫覆盖。(三)村域环境建设与治理从村庄发展定位出发,结合民居的建筑风貌、住宅庭院、周

40、边农业景观及外围自然地形,统筹建设,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切实保护好天然林地,做好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断改善自然生态景观,进行全方位生态建设,形成对村庄的绿色围合,并与村庄绿地系统形成良好的村庄生态环境。 第七章 保障机制及村务管理一、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村庄未来的开发和治理,在实施过程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应该通过相关政策,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村民能够以“勤俭、自助、合作”的态度投入到本村的改造和建设中;并实行有区别性的支援、补偿政策,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的鞭策机制,以达到“奖勤罚懒”的目的。 理论永远是滞后于实践的,而实践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只有充分重视村庄规划,认识到位,行

41、动与理论相结合,切实落实遵守规划的原则、程序,才能避免规划最终流于“图上画画、墙上挂挂”。 总而言之,新农村建设的依赖力量应该是:农民自助、政府补助、社会帮助。在多方努力协同下,才能使蚂蟥村的建设和改造取得应有的成效。二、规划实施的管理保障策略1、本规划经主管部门批准后,便具有地方法规效力,规划区范围内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进行建设活动时,都必须服从本规划。2、对近期建设划定范围之外的用地要严加管理,确保中、远期发展用地不被占用。3、加强道路发展用地管理,为道路畅通提供保障。4、严格控制入口、广场及主干道的形象和风貌,禁止有损村庄整体风格和外观的开工建设。5、认真贯彻,积极宣传,提高组织和群众对

42、规划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人民群众遵守规划的自觉性。6、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专管人员,指定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作好建设审查和上报审批工作。三、村民自治坚持政府管理,村民自治的原则,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完善相应的建设管理制度,尊重村民意愿,对项目实施由村民自治委员会实行“一事一议”,并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村庄内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规划管理,未完成规划编制前,暂缓宅基地和房建审批。四、资金筹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具有利国利民的重大意义。在确定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总额的基础上,开放市场、搞活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投资政策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多种来源来筹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所需的资金。国家投资:各地应积极以项目申请的形式,积极争取国家及有关部委的立项和资金支持。地方配套: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配套建设。其他投资融资措施:各地应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采取银行贷款、股份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大公司参与,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整治的企业化运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