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2年) .doc

上传人:Wo****Z 文档编号:30274680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128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2年)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2年)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2年)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2年) .doc(1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2年) _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2022年) (征求意见稿) 20_年9月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规划背景 2 一、重大意义 2 二、振兴基础 4 第二章 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目标 12 四、远景展望 13 第三章 优化乡村振兴格局 16 一、统筹城乡发展布局 16 二、优化乡村发展空间 22 三、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25 第四章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28 一、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28 二、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29 三、强化脱贫攻坚保障 31 第五章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34 一、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3

2、4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36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40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45 五、建设乡村产业服务平台 49 六、提高乡村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53 第六章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55 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5 二、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 59 三、治理农业农村环境突出问题 63 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 66 第七章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68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68 二、传承发展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71 三、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75 第八章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82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82 二、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结合 84 三、夯实基层政权 88 第九

3、章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94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94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 98 三、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第十章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07 一、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107 二、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11 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112 四、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114 五、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115 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117 第十一章 保障规划实施 120 一、加强组织领导 120 二、健全规划配套体系 121 三、科学推进规划落实 121 四、有序推动乡村振兴 121 五、强化考核评价评估 123 六、加大法治保障力度 123 七、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124 前

4、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_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总要求,以实际行动打造祥云样板,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_篇章。为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科学有序推动_乡村全面振兴,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

5、务院关于印发的通知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以及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特编制_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2022年)。 本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明确至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目标任务、部署重大工程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和保障措施,确保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本规划是各乡镇各部门编制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是有序推进乡

6、村振兴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起点上“三农”工作的再出发。_县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落实好省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认识全县乡村发展所处的历史时期,客观面对“三农”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抢抓机遇,奋力开创新时代_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一、重大意义(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战略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_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领域最为突出。农业发展不充分,城乡、山坝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基

7、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民收入较低,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薄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推动城乡统筹、三产融合、工农协作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_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才能破除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现实困难,从而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重质量、强效益、优结构的高质量发展阶段。_全县总面积5886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5.7%)。20_年,人口105.93万(农业人口占86%),人均GDP为1908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394元,

8、是典型的山区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有利于促进农业由要素驱动、总量扩张向创新驱动、内涵增长转变,支撑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关键举措 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攻坚战,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_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无缝衔接,有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不仅有利于加快脱贫

9、步伐,也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整体致富,增强广大农村群众尤其是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高原生态魅力县的现实需要 金沙江流域_段地处小江地震带和泥石流滑坡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广大山区半山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严重,农村人居环境亟需改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利于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有利于持续改善_生态环境,有利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格局,让生态魅力成为_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为全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绿色背景”。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

10、谱写好中国梦_章节的必然要求 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稳住农业农村这个“基本盘”,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至关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五大”振兴,有效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才能助推_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发展格局中谋远布全、争先进位,在中国梦云南曲靖篇中谱写出兴旺富裕宜居文明的_章节。 二、振兴基础 _古有“铜都”之称,今有“钱王之乡”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_年末,全县辖13乡7镇3个街道办事处,17个社区346个村民委员会16个居委会,全县耕地面积77.32万亩、人均0.84亩。第一产业增加值40.57亿元,居全省第7位

11、、曲靖市第4位,在全省全市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省列为肉牛羊、商品猪、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大型企业云南_铅锌矿的铅锌产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六强,锗的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两个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是云南最大的黑颈鹤种群栖息地。 (一)农业农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_年,农业总产值达 80.75 亿元,农业增加值 42.17 亿元。粮食总产达 51.48 万吨,实现“十五连增”,位居全省前列。以马铃薯、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为主的特色经作集群扩量提质增效。渔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稻蟹共养”水产新模式取得成功,_鱼子酱正式打入欧洲市场,冷水渔业已成为高原特色农业的一张名片。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快速成长。县

12、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5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79家,家庭农场125家。“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加速发展,建成 2 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 179 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 (二)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20_年全县累计流转农村土地面积34.72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深入实施,累计办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39本,用于抵押贷款的土地面积11763亩,累计为2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7810万元。_被列为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示

13、范县和全省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县,农业农村改革措施为农业提质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项目全面推进,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20_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 6997公里,实现了全部乡镇通油路,全部建制村(社区)通硬化路,3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机动车。目前建成水库座,总库容立方米,灌溉面积万亩,解决和改善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用电用能条件不断改善。实现宽带和4G 通信网络行政村全覆盖,正加快向自然村延伸。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完成3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2个县级示范点建设工作。 (四)城乡统筹发

14、展有新的突破 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全县建成区面积达37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3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 20_年的4.32 :1下降为 20_ 年的3.07:1。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扎实开展。乡村卫生室行政村全覆盖,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卫生惠民措施有效落实,医疗、养老、救助等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五)脱贫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部署要求,结合_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围绕“

15、两不愁、三保障”,对标对表抓推进,根据“45688”的脱贫工作思路,产业、健康、教育、易地扶贫搬迁等重大扶贫措施全面落实。开展多轮动态调整,实现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贫困村、贫困户精准管理;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 等扶贫模式深入推进,带动10 万余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截至20_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_年户人中,已脱贫户 人,贫困发生率从%降至 %。 (六)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强化 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

16、督,落实“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有效保障了村民参与村庄管理的权利。深入开展以自然村为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乡村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全面实现行政村和自然村网格化管理,建立了乡镇和村(社区)综治中心,农村稳定和谐局面更加巩固。“基层党建巩固年”、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等任务不断推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0_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三会一课”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 虽然_农业农村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要求还有很

17、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_县山区占95.7%,部分乡村山高坡陡谷深、居住分散、坡地多平地少、林地经济效益不大。全县中低产田地比例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等问题依然突出。自然村硬化路欠账大,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仍然存在,公共服务滞后。乡镇、村落基础条件参差不齐,缺乏长远规划,无序建设乱象普遍,“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两污”处理设施薄弱,治理难度大。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居多,现代农业偏少,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精深加工严重不足,产品多、品牌少,商品率低、附加值低。集体经济空壳化严重,农业科技支撑不足

18、,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缓慢。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5%,比全市(51%)低16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 :1,与全国相比仍然较低。三是脱贫攻坚压力巨大。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_年末,尚有贫困乡(镇)个,贫困行政村个,贫困人口万人,贫困发生率为%。6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住在海拔 1800 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冷凉地区,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难度较大。四是城乡一体化发展障碍依然突出。20_ 年末全县仍有90.4万人居住在农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达_%,远远低于国家和省市的平均水平,城市带

19、动效益不明显。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征地制度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农村金融改革仍未破题,人随地走、钱随地来的城乡要素充分流动、平等交换、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单极化流动的问题仍然突出。五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部分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加剧,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有人力资源支撑。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仍不到位,乡村民主治理仍需加强。维护和谐稳定面临许多新挑战,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领域存在集中、突出矛盾,农村社会“维稳”压力仍然较大。 第二章 总

20、体要求 按照到2021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20_2022年,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全面推进_乡村振兴。 一、指导思想 以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

21、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绘就“历史文化名城”新时代“乌蒙明珠”美丽乡村画卷。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党管农村工作方面的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

22、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把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统筹谋划全县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统筹实施城乡融合配套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

23、府作用,推动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支撑乡村振兴,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发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激活农业农村农民内在发展动力。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不同地区和村庄的差异性,综合考虑乡村扶贫开

24、发、社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等因素,做好规划顶层设计,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久久为功,使乡村振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三、发展目标 到2021年,全县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考核体系基本完整,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机制基本形成,各乡(镇)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基本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各项任务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2 年,全县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合力

25、推进乡村振兴的格局全面形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绿色食品牌”打造初见成效。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成50 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_%。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污水垃圾全处理、农村卫生厕所全普及。乡风文明持续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全面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26、,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乡村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 四、远景展望 到2035 年,全县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高原特色“绿色食品牌”打造成效显著,_重点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_:1以上。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更为宽裕,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_万元,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7、,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到2050 年,全县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专栏 _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要指标 类 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_年基期值 2021年目标值 2022年目标值 2022年比20_年增加累计提高百分点 属性 产 业 兴 旺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约束性 2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预期性 3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预期性 4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预期性 5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 万人次 预期性 生 态 宜 居 6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约束性 7 村庄绿化覆盖率 % 预期性 8

28、 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 % 预期性 9 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 % 预期性 乡 风 文 明 10 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 预期性 11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 % 预期性 12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预期性 13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 预期性 治 理 有 效 14 村庄规划覆盖率 % 预期性 15 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 % 预期性 16 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占比 % 预期性 17 有村规民约的村占比 % 预期性 18 集体经济强村占比 % 预期性 生 活 富 裕 19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预期性 20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

29、- 预期性 2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预期性 22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 % 预期性 注:1.本指标体系和规划中非特定称谓的“村”均指村民委员会和涉农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2.后续专栏中定量指标未说明年份的均为2022年目标值。 第三章 优化乡村振兴格局 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三区三线”相衔接,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地形地貌作为“纵坐标”、功能定位作为“横坐标”,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进乡村建设,构建新型的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一、统筹城乡发展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与“多规合一”要求,加强国土资源配置和空间

30、管控,完善城乡发展结构体系,推进城乡规划体制机制一体化,统筹优化城乡发展布局。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布局,开展全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保护力度,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三类发展空间,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形成“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按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进行全域空间结构总体管控,从严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禁止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城镇空间,鼓励城镇空间和符合国家生态退耕条件的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在规划期内,生态、农业

31、、城镇空间比例控制为_:_:_(市指标60:33:7)。以保护控制线细化核心管控边界,对管控要求定标落界,划定县域“底线”式控制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最大限度保护耕地,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上线,避免城镇无序扩张,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_%(市指标24.1%),城镇空间开发控制在_(市指标2.8%)以内。 (二)完善城乡布局结构 构建“县城重点镇一般镇村庄”的城乡体系,形成以重点乡镇为核心、一般乡镇为支撑、乡村协同发展的城乡布局结构。 县城:以金钟、古城、宝云、钟屏、以礼等街道为核心,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县城建设,突出“干净、宜居、特色”三大要素,优化县城交通物流、绿地系统和水系

32、建设、旧区改造和风貌保护、新城开发建设,抓好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完善、民族特色展示等工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提升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功能,强化县城龙头引领作用。 重点乡镇:发挥者海、娜姑、待补、迤车、乐业、田坝等重点乡镇在联接城乡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重点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优化位于交通廊道且发展基础较好的城镇,加快待补特色小镇建设,提升河湾、石板等小集镇建设,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设施建设和服务配置,强化综合服务、特色产业功能,提升对周边村庄的带动能力,推动镇村联动发展。 一般乡镇:提升矿山、大井、大海等一般乡镇城镇化水平,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鹤舞山城、高山草原

33、、奇彩土豆等小集镇,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发展科普旅游、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殖等产业,满足周边村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就业需求,完善提升商贸集市功能,促进发展基础好的小集镇升级为中心集镇,形成镇村联动、以镇带村、以村促镇发展局面。 村庄:扎实做好村庄规划管控,以“七改三清”为抓手,整治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合理配置各类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保护村庄田园风貌,培育村庄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保护传统风貌和自然生态格局,建设水净、气清、境优、绿色的美丽宜居村庄,实现“建成新村寨、打造新环境、呈现新面貌”乡村发展格局。 专栏 街道与乡镇 街道(5个):

34、金钟、古城、宝云、钟屏、以礼。 重点乡镇(6个):者海镇、娜姑镇、待补镇、迤车镇、乐业镇、田坝乡。 一般乡镇(14个):矿山镇、大井镇、大海乡、老厂乡、五星乡、大桥乡、纸厂乡、马路乡、火红乡、新街乡、雨碌乡、鲁纳乡、上村乡、驾车乡。 (三)合理布局山区坝区村庄 尊重村庄发展个性和发展共性,结合山区坝区地形地貌特征,可惜统筹山、坝规划建设,强化山区生态屏障功能,提升坝区发展效益,优化山坝村庄布局。 山区。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建设山、水、房、田交相辉映的特色山地村庄,构建高低错落、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山水画卷。合理布局大海、大桥、驾车、火红、马路等山区村庄建设,加大公共资源向山区倾斜,推进迁村并户,

35、鼓励村庄向宜建山地布局,实现依山而建、依山而居。加强山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山区饮水安全水平。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山地农业和林下经济,重点发展山村旅游、森林康养、中药材、林下经济、特色林果等产业。科学规划山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屋建设,构建错落有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山区村庄布局。加强山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对30户以下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庄不再配套建设各项设施和批准新建农房,对于保留村的建设要尽量在适建低丘缓坡地带进行。统筹山区避灾疏散场所、避灾疏散道路建设与整治。 坝区。不断优化坝

36、区村庄布局,促进坝区田园风光与农耕文化、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把坝区乡村打造成阡陌有序、河塘清澈、土壤肥沃的村庄集聚区。引导者海、娜姑、迤车、乐业等坝区布局零乱、居住分散、闲置低效的自然村和居民点向城镇、中心村和新型社区集中,控制村庄无序散乱蔓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坝区村庄延伸,科学布局村庄交通、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镇教育医疗体育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坝区村庄适度承接中心城区、县城、中心城镇养老、医疗、教育等功能,促进城镇附近村庄逐步融入城镇发展。促进坝区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集聚,加快坝区村庄产业聚集发展,提升坝区村庄生产服务、商贸功能,布局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农产品展销中

37、心。合理确定坝区村庄建设边界,控制村庄无序蔓延。加强坝区农村环境整治,实行严格的农房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两违”建筑处置,清理整治乱建、乱挖、乱砍、乱垦、乱葬之风。强化坝区河流、草场、水塘等环境保护,加大坝区小流域和周边面山面湖治理力度,维护坝区生态景观格局和山体轮廓。强化坝区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加强农药化肥使用管理。 (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按照“县(城)乡(镇)村房”四个层级,建立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实用性规划设计层级体系。 县(城)域乡村规划。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推动县域空间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协调整合,统筹谋划县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

38、服务、生态保护等布局,增强县城的辐射力、承载力和集聚力,强化其县域核心地位,引导人口向乡镇所在地、产业发展集聚区集中,引导公共设施优先向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村庄配套,合理确定全县保留村、拆并村、新建村的空间布点和数量,到 20_年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实现全覆盖。 乡(镇)域乡村规划。落实县域乡村规划内容,细化乡(镇)域村庄空间体系、布点规模、实施布局和村庄整治,开展城镇周边、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主要交通干线沿线重要村庄规划编制(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到 20_ 年基本实现全覆盖。配套完善乡(镇)卫生公厕、集镇中小学、农产品集贸市场、物流配送网点、医疗诊护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

39、党委政府组织领导、村级组织及村民发挥主体作用、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机制。 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全面推动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以行政村为单元,采取“多规合一”的方式,加大力度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快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实用性建设用地规划、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维护村庄名木古树、古建筑及其他历史文化遗存明确村庄建设用地四至边界、农房设施布局及建设规模、产业发展、风貌指引等内容,分区分类制定特色风貌控制要求,实现“一村一规划”全覆盖。 农房设计水平提升。严格农房宅基地和农房建设审批管理,切实加强村庄民房及其他建设项目规划管

40、理,强化新建农房设计。加强村庄民居建筑设计,建筑风貌突出以汉族、回族、彝族、壮族、苗族等民族特色民居建筑风格为主,推动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村建筑建设。开展农村违法建筑治理,对风貌不协调的新建民居进行改造提升,依法推进“两违”建筑整治工作。严格宅基地和农房建设审批管理,引导村民有序、合理、节约建房,强化新建农房质量、安全设计的刚性管控;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生态搬迁等工程,统一风貌、拆旧建新,实现农房单体个性和风貌协调相统一。 二、优化乡村发展空间 坚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形成繁荣发展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

41、间。 (一)生产空间 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促进农业朝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打造繁荣发展的生产空间。依托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示范县和全省耕地休耕制试点县等平台优势,培育壮大畜牧、马铃薯、蔬菜、林果、中药材、花卉和水产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粮经统筹、农牧结合、农旅融合、种养加一体的特色生态农业,形成“一核三区”的生产空间布局。 一核。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娜姑、大海、五星、老厂等乡镇发展,依托人口集聚、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等优势,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村效应,促进现代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历史文化、休闲

42、度假、特色餐饮、田园观光、农事体验等产业,打造工贸农业与生态休闲核心区,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形成县域经济增长核。 三区。以迤车为重点,联动纸厂、马路、火红、乐业、大桥乡镇,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水产、夏秋蔬菜、肉羊等特色种养殖业,依托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和鹤文化、喜鹊文化发展集观鸟赏景、农耕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形成北部特色产业片区;以者海为重点,联动矿山、大井、新街、雨碌等乡镇,大力发展肉牛、中药材等种养殖业,建设农业生态园,利用牛栏江风光、大地缝地质景观和工业遗址等资源发展集地质科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形成东部特色产业片区;以待补为重点,辐射带动驾车、田坝、上村,大力发展冬早

43、蔬菜、花卉、草莓、肉羊等特色种植业,依托特色种植业发展集采摘、休息体验等乡村旅游,特色食品加工依托交通和产业园区发展乡村物流和特色食品加工,形成南部特色产业片区。 (二)生活空间 以农村居民点为主体,推进乡村生活空间向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发展,统筹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以交通沿线、重点旅游区为重点,维护原生态民居风貌并展现少数民族风情,突出人性化、多样化,建构安全便捷舒适的生活圈。坚持集约用地,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合理确定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统筹配置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幸福院、老年活动室、养老院等老年设

44、施建设,建设公园、停车场等村落公共生活空间,构建完善的服务圈。配套完善配送站、乡村集贸市场、家电维修等大众化商业服务网点,构建繁荣的商业圈。 (三)生态空间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乡村生态空间自然属性保护,增强乡村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功能,打造美丽宜人的生态空间。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统筹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林业规划,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打造乡村与生态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生态系统。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草场、风景名胜区保护力度,完善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规范化

45、建设工作,开展千吨万人水源地清理整治,加强花语湖、毛家村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矿区生态治理,加快小江、牛栏江、以礼河、义通河综合治理和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推进金沙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三、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顺应村庄演变趋势和发展规律,立足村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民族特色、文化脉络,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因村施策,分类推进。 (一)集聚提升类村庄 现状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条件较好的村、以及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打造,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使得基础设施配置更加齐

46、全、公共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村容村貌更加优美宜居、民主管理制度更加健全、乡风乡俗更加文明健康、特色产业更加兴旺,乡村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更加壮大,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有序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支持特色种养殖、食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专业化村庄发展,打造全县乡村振兴样板区。 (二)城郊融合类村庄 县城街道及其他乡镇集镇所在地和附近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镇转型的条件,是全县乡村振兴的潜力板块。立足村庄自身发展需要,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城乡规划统筹引导,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共建共保,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

47、村旅游,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引导部分紧邻集镇的村庄逐步纳入镇区或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推进周边村落与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农业庄园融合发展,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镇发展、承接城镇功能外溢、满足城镇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三)特色保护类村庄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_特色的重要载体。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推动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动,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全面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民居,传承和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

48、统民居等传统建筑,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强化产业优势、培育多种经营、融合产业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快经济强村建设步伐。加强花鱼、大坡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白雾、里可、播乐卡等传统村落和古村保护,建设彰显生态优势、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典范。 (四)搬迁撤并类村庄 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或纳入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不具有保留价值的村庄,根据相应条件和规定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重大项目建设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坚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举,推进村庄搬迁撤并与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相结合,依托交通沿线、小城镇、产业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出现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拓展乡村生产生态空间。农村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