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doc

上传人:热心****k 文档编号:8972364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89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XX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doc(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XX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目录第一章 振兴基础- 1 -一、 发展基础- 1 -二、 发展短板- 4 -三、 发展态势- 4 -四、 重要意义- 5 -第二章 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9 -第三章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9 -一、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9 -二、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9 -三、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9 -第四章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9 -一、 实施精准脱贫工程- 9 -二、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 9 -三、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9 -四、 夯实扶贫工作责任- 9 -第五章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9

2、-一、 农业基础夯实工程- 9 -二、 农业转型升级工程- 9 -三、 经营体系完善工程- 9 -四、 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9 -第六章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9 -一、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9 -二、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9 -三、 农村居民安居工程- 9 -四、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9 -第七章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9 -一、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 9 -二、 乡村文化服务提升工程- 9 -三、 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工程- 9 -四、 乡村文化生活繁荣工程- 9 -第八章 推进乡村治理有效- 9 -一、 基层组织建设工程- 9 -二、 乡村治理模式创新工程- 9 -三、 乡村法治水平提升

3、工程- 9 -四、 乡村德治典范培育工程- 9 -第九章 持续改善乡村民生- 9 -一、 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9 -二、 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工程- 9 -三、 农民就业质量提升工程- 9 -第十章 改革城乡融合体制- 9 -一、 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9 -二、 盘活农村存量用地- 9 -三、 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 9 -四、 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9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 9 -一、 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 9 -二、 强化重点项目支撑- 9 -三、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9 -四、 突出示范引领作用- 9 -五、 激发龙头示范潜力- 9 -六、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9 -七、 严格实

4、施评估考核- 9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快速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预先绘制后小康时代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蓝图,特编制XX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9-2022年)。第一章 振兴基础XX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陕西省深度贫困县,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长期以来,全县上下全力奋战“三大攻坚战”,奋力“追赶超越”,认真落实“五个扎实”总体要求,大力发展“三个经济”,着力推进“三生融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五个XX”顺利推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一、 发展

5、基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8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正式列入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建设序列,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2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户。实现生产总值84.56亿元,增长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77亿元,增长2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4亿元,增长12.1%。实现财政总收入2.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分别增长14.5%和8.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07元,增长9.7%。产业质量结构全面提升。立足资源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形成了以茶叶、畜牧、魔芋和中药材为核心的四大支柱产业,以大黄、天麻、重楼、黄精为核心的四大中药材产业,以生猪养殖为核心,

6、以白山羊、肉牛为支撑的畜牧产业,2018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9.9亿元。全域旅游发展打开新局面,草坝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黎坝镇创建成省级旅游特色名镇,柳营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智慧平台建成运行,2018年游客接待量突破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品牌建设跃上新高度,XX树花菜、黑木耳、花魔芋、香菇、大黄、天麻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量达到7件,居全市各县区首位。XX县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19个产茶镇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保护区,兴隆镇被评为“全省十佳茶产业示范镇”,“怡溪春”牌汉中仙毫获得第二届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7、,并被认定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圈子崖和天悬天坑入选陕西十大地质名片,成为汉中市首张省级地质名片。乡村生态治理效果显著。扎实推进农村“畅通、生态、点亮、文体、安居”五大工程,各个集镇的承载力和宜居水平大幅提升。“铁腕治霾保卫蓝天”行动成效显现,2018年县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1天,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河长制”全面落实,“双清”行动得力有效,泾洋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类标准。黎坝镇春生社区、青水镇营盘社区、大池镇大池坝社区获评2018年陕西美丽宜居示范村,兴隆镇黑水塘村跻身全省第三批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试点村。成功创建6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3个示范村,20个市级生态镇、37个生态

8、村、7所绿色学校。全县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持续下降。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成效。通过落实“八个一批”措施,探索“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新模式,脱贫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实现29个村、23392人脱贫退出,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19.41%下降到8.9%,荣获2018年度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成为全省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县区。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投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全面推进产业扶贫,设立20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将1.18万户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中,全年户均增收1700余元。乡村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全县敬老院床位总数1210张,入住率达到85%以上

9、。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级“双高双普”县创建目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到99.8%和99.99%。县中医院、县医院、妇保院及部分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增住院床位400张,增长率位居全市前列。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启动建设县博物馆新馆及21个村文化活动广场,微电影守护两次获得国际奖项。XX县成功创建为新一轮市级双拥模范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果得到全面巩固,7个镇食药所建设达到省级示范所标准。乡村社会治理和谐有效。乡村社会“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一约四会”建设深入推进,基层组织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成效明显,连续1

10、2年被评为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和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有效,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连续8年无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防汛抗旱工作连续8年获省防总表彰。持续加强公安、交管、消防能力建设,与周边市县建立警务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构建平安建设和治安防控体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二、 发展短板尽管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基础较为扎实,但仍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贫困人口基数依然庞大,目前仍有10个深度贫困村,内生发展动力有待增强。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11、,龙头企业实力较弱,茶叶加工与茶叶生产融合不够,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产业布局结构不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发展空间布局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四是农村发展要素匮乏,人才、资金等要素严重不足,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五是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服务质量有待大幅提升。六是移民搬迁安置区后续配套产业发展和生活服务保障有待加强,巩固和提高移民搬迁安置区人民生活水平任务艰巨。三、 发展态势从国内形势看,“质量兴农”“三产融合”“城乡联动”成为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质量兴农”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工业化

12、、城镇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将进入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是必然要求。“三产融合”成为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脱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进入决胜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日益艰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路径。因此,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成为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联动”成为县域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是客观现实,重塑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要素资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

13、化成为县域发展的必然要求。四、 重要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是XX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农业创新力和竞

14、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XX”的关键举措。XX地处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森林覆盖率达到66.42%,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XX全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河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是建设“美丽XX”的关键举措。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XX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XX是“红军之乡”“苗民之乡”“民歌之

15、乡”,XX文化根植于农耕文化,是XX乡风文明建设的“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XX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对它们选择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是发扬XX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截止2018年底,XX县总人口28.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32万人、农村人口19.7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1.01%,社会治理的基础和薄弱环节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改善、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

16、理能力,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XX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农民福祉,是汇聚起建设“幸福XX”“富裕XX”的磅礴力量,让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必然选择。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五个扎实”总体要求,推进

17、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城乡联动、三生融合为路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有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提升“五个XX”建设品质,强化“健康XX”建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将XX乡村建设成为承载XX人民桃源之梦的美丽家园。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提高党在基层的领导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农业

18、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建设以农民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发广大农民能动性、创造性,增强农民振兴乡村的责任感,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乡村全面振兴。贯彻“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有序推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19、决定性作用,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跨业融合的产业体系和城乡协同的新型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动摇,立足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正确认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山水林田河草系统治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盘活沉睡的集体资产,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以科技进步支撑乡村振兴,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増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准确把握乡村发展基础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的特征,坚持规划引导、分类施

20、策,依托乡村自身优势确定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典型的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发展思路和目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积极推进“茶叶+”“旅游+”“中药+”“稻田+”等产业复合发展模式,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XX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的打造实现县域乡村产业集聚发展,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外来创客的孵化实现XX乡村人才振兴,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新型乡村文化的导入实现XX乡村文化振兴,努力将XX建设成为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首个通过农业产业升级带动县域乡村振兴的典范。到2020年,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易地扶贫搬迁9302户31621人

21、,完成贫困群众危房改造3871户。1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7639户、48968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0个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4万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表2-1 XX县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一览表分类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18年基期值2020年目标值2022年目标值增加属性产业兴旺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9.559.659.7-约束性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1.26061.510.3预期性3农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4.9555.1预期性4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1.231.251.3

22、预期性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万人次31.5270118预期性生态宜居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687904约束性7村庄绿化覆盖率%2325307预期性8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80939818预期性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0828535预期性乡风文明10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689296-预期性11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40606020预期性12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6162643预期性13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7.68.49.01.4预期性治理有效14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508010050预期性15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050100-预期性1

23、6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0.64100100-预期性17有村规民约的村占比%100100100-预期性18集体经济型村占比%16.223.5258.8预期性生活富裕1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4.933.832.2-2.7预期性20城乡居民收入比-2.872.832.75-预期性2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8.471001001.53预期性22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道硬化路比例%97.21001002.8预期性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示范镇村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追赶超越谱写新篇章。实现镇村水电路讯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全覆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

24、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美丽宜居乡村魅力凸显,农村自治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所有镇村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第三章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坚持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统筹城乡国土

25、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巴山雅居图”。到2019年底,基本明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等村庄分类。到2020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的村可结合实际单独编制村庄规划,做到应编尽编,实现村庄建设发展有目标、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措施。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全县村庄规划编制任务。一、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

26、(三线一单)管理,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主要控制线,实现山水林田河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耕地保护红线。在发展过程中要严格守住耕地红线,确保2020年县域耕地保有量510680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13390亩。至2022年,保持基本农田保有量不变。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

27、,不得占用好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农田水利设施用地按照农田水利条例(国令第669号)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2017年2号文件)精神,根据汉中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报告初步划定方案,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总面积为1205.6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5.64%。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二)

28、完善城乡布局结构以县城为核心构建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增强城镇地区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加快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加强以镇(办)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发挥多重功能,提供优质产品,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到2022年,构建形成“一核两带三镇三区”的城乡空间总体布局结构。一核:指由一中心和四组团(一河两岸城区、小洋组团、九阵坝组团、晒旗坝组团和鹿子坝组团)构成的县域经济增长极核。一中心即以一河两岸的城区为中心,包括老城区、周家营、李家

29、坪和柳林沟片区。一中心是集行政、办公、商贸、文体、医疗、居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片区。九阵坝组团位于县城西面的长岭镇九阵坝村,是XX县中药材产业基地和生态居住区;小洋组团位于县城南端、小洋镇北侧,依托XX县绿色产业园,以茶叶、肉类、魔芋、食用菌、山野菜等绿色农林特产品深加工为主, 210国道的穿越促成了它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晒旗坝组团位于老城区北面,作为城市远景预留发展用地;鹿子坝组团位于县城东北的鹿子坝社区,构建以教育、旅游、居住为主体的综合功能区。两带:指依托纵横等级公路形成的两条以道路为纽带的乡村经济带,即沿简-镇-碾公路经济带和沿210国道经济带。三镇:具有区域服务与经济辐射带动作

30、用的三个中心城镇,即渔渡镇、三元镇和观音镇。渔渡镇是以发展商贸、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中心城镇;三元镇是以生态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贸易为主的中心城镇;观音镇是以发展茶旅游融合为主的中心城镇。三区:包括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发展片区,即东部现代农业观光区、中部现代综合服务区和西部生态人文旅游区。图4-1 XX县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图(三)推进城乡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建设立足乡土社会

31、、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设计,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二、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青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一)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建设以茶叶、畜牧、魔芋和中药材为核心的四大支柱产业生产基地。合理划定养殖业适养、禁养区域,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适应农村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乡村经济发展片区。东部

32、生态农业观光区:以观音、兴隆、巴庙为核心,连片东部其他镇,大力发展富硒茶叶、中药材、休闲康养、生态观光旅游。中部现代综合服务区:以泾洋、小洋、渔渡等镇为重点,依托210国道和西镇高速的交通优势,发展绿色农林特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业。西部生态人文旅游区:依托世界遗迹天坑群、大巴山原始木竹林海、永乐简池红色文化及青水最北苗寨等生态人文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表3-1 XX县乡村振兴发展引导一览表片区发展定位镇(办)产业引导东部片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兴隆镇、观音镇、碾子镇、平安镇、巴庙镇(5个镇)以茶、药产业为基础,深度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休闲康养产业

33、。中部片区现代服务综合区杨家河镇、泾洋街道办、小洋镇、渔渡镇(4个镇)以绿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绿色农林特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科技服务等综合服务业。西部片区生态人文旅游区青水镇、仁村镇、黎坝镇、三元镇、长岭镇、大池镇、简池镇、永乐镇、盐场镇赤南镇、巴山镇(11个镇)以生态景观资源为基础,以天坑群、原始木竹林等生态景区开发为抓手,点状布局茶叶、中药材、红色遗址、民俗景观,发展生态人文旅游产业。(二)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遵循乡村传统机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

34、。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化、多样化,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三)严格保护生态空间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确定的规划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重点,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安全,树立山水林田河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按照生态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严格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政策。按照XX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规定

35、,严把项目准入关,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三、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一) 突出特色魅力镇建设以资源为基础、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色和差异性,精准定位各镇发展方向,着力打造6个特色魅力镇。杨家河镇着力打造“美丽宜居小镇”,渔渡镇着力打造“陕南商贸重镇”;观音镇着力打造“特色观光旅游名镇”,兴隆镇着力打造“陕南魅力茶乡”;青水镇着力打造“西北最美苗乡”,黎坝镇着力打造“民俗田园体验馆”。以泾洋街道办核心打造民歌文化,以简池、永乐两镇为核心打造红色文化,培养XX

36、特色文化镇。(二) 加强集聚提升类村庄建设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重点村,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鼓励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以农业为主的村庄,重点结合农业资源禀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成为延续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以工贸为主的村庄,重点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增强自身承载能力,就地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以休闲服务为主的村庄,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推动产品供给特色化、品质化,增强体验性、参与性。(三) 加强城郊融合类村庄建设县城周边的村庄,包括泾洋街道办所辖泾洋村、李家坪村、七里沟村、鹿子坝社区、小渡坝村、高桥村,小洋镇所辖木桥社区,具备成为

37、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要综合考虑城镇发展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配套功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四) 加强特色保护类村庄建设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XX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善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基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乡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表3-

38、2 XX县村庄分类一览表村庄类别镇村名称集聚提升类(144个)巴庙镇(巴庙社区、吊钟村、石院子村、小河口村、马头岭、寨湾村、杨庄村、刘家湾村、老河坝村、双河村、黄坝村);赤南镇(长滩社区、袁家坝村、梅坡村、庙子坝村、青树村、姚家坝村、月日坪);观音镇(小南海社区、大市川村、米家坝村、田家坝村、马家营村、星子河村、褚河村、司溪村、桃树湾村、八角庙村、继丰村、小里沟村、桥沟村、金针坝村);简池镇(池洋村、简池社区、安全社区、大垭村、楼房村、蒿坪村、房梁村);泾洋街道办事处(晒旗坝村、大垭村、捞旗河村、梨子园村、拉溪塘村、蒿坪子村);碾子镇(纳溪社区、莲花村、三官村、后河村、新庙村);平安镇(陈家岭

39、村、蒋家岭村、锅厂坪村、两河村、平安社区、桑园坝村、老庄坪村);三元镇(伍家垭村、红星村、刘家沟村、三元坝社区、狮儿坝村、凉桥村、茶和村、红渔村、白果坝村、柏坪村、柳坝村);小洋镇(鲁家坝村、小洋村、三岔河村、毛垭村、杨家坝村、白河村、花房村);永乐镇(核桃树社区、光辉村、白阳村、新时村、红花村、大竹村);渔渡镇(渔渡坝社区、九家榜村、元坝村、小寨村、鱼池村、永久村、长滩河村、东王庙村、花果村);长岭镇(花园社区、九阵坝村、降东河村、中坝村、新房坪村、小长岭村、联青村、分方村、碗厂沟村、松树梁村、张家岭村);杨家河镇(杨家河社区、口泉河村、贺家山村);兴隆镇(黄河村、青狮村、健全村、火焰溪村、

40、茅坪村、大河村、灵济村、竹园村、大深沟村、水田坝社区、黑水塘村);大池镇(大池坝社区、胡家坪村、瓦石村、茶园河村、迎春村);青水镇(向家坪村、皮窝铺村、古路、郭坪村、大楮村、丁木坝村);盐场镇(天井社区、柳家河村、响洞村、紫坪村);仁村镇(东院社区、回龙村、庄房村、洋鱼塘村);巴山镇(活水社区、鹿池村、宝山村、白蜡园村、松树村、栗子垭村);黎坝镇(春生社区、柳营村、关门村、王家坪村)。城郊融合类(7个)泾洋街道办事处(鹿子坝社区、李家坪村、泾洋村、小渡坝村、七里沟村、高桥村)小洋镇(木桥社区)特色保护类(11个)泾洋街道办事处(草坝村);简池镇(杨家营村、李塘村); 碾子镇(碾子村);三元镇(

41、白家营村、太坪村、双河村);杨家河镇(三湾村);青水镇(营盘村、朱家岭村、仁和村)。搬迁撤并类(4个)泾洋街道办事处(鱼泉村、二郎滩村);盐场镇(大田坝村、龙溪村);其他(12个)巴庙镇(老庄梁村、金山村);杨家河镇(王家河村、构园村);三元镇(后湾村);盐场镇(源滩村、南沟村);仁村镇(兴隆村);巴山镇(钟家营村);黎坝镇(杨坪村、长柏村、坪垭村)。第四章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现贫困县摘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 实施精准脱贫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

42、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因人施策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帮扶措施,增强脱贫实效。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坚持贫困群众长中短产业项目、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扶贫资金对贫困群众“三个全覆盖”,健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让5.72万名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持续增收。通过社区工厂吸纳就业、公益岗位安置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等形式,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采取订单定向培训模式,开展足底健康、家政服务、康养护理等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致富能力和创业本领。及时兑付公益林补偿金,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万亩,支持贫困群众发展林下种养业。强化基础公共设施对

43、标建设。加快建设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标项目,重点实施通畅道路和20.9公里道路“油返砂”整治、建成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并全部搬迁入住。加快实施自来水入户,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提升电力入户工程建设。加大后续帮扶和产业培育力度,加强公共服务保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脱贫、快融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优化提升村容户貌。探索建立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护巩固提升机制,确保各项设施长期正常发挥作用。推进行业扶贫稳步升级。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搭建智慧卫健平台,继续完善医疗保障政策,提升“一二五”健康扶贫保障机制,

44、推进“XX模式”再升级。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严守控辍保学、精准资助底线,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强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促进低保与扶贫政策深入衔接。强化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无法脱贫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完善特困人口救助供养制度,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优先进行集中供养,将贫困残疾人中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

45、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所有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全面保障基本生活。到2020年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特困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二、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着力实施杨家河镇、三元镇、永乐镇和青水镇的10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行动。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改善深度贫困村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推动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用于深度贫困村。实施“511”基础堡垒突围行动,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确保深度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同全县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三、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巩固脱贫攻

46、坚成果。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基础。持续改善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增强脱贫“造血”功能。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压茬推进实施生态宜居搬迁等工程,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注重志智双扶,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帮扶政策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培育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认真总结脱贫攻坚经验,研究建立促进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加强安置区后续扶持和项目管护。扎实做好搬迁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扶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社会融入和社区治理、旧房拆除和土地复垦等后续扶持工作,重点以建设配套产业园区和扶贫车间为抓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完善农村安置区乡村产业的带贫益贫机制,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搬迁群众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好入股分红等制度设计,让搬迁贫困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确保移民搬迁安置区农民实现搬迁致富。四、 夯实扶贫工作责任健全“党委政府同责、三级书记主抓、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攻坚”作战体系,落实“县委常委管块、县长管条、人大政协抓点”责任,将优秀年轻干部派驻到扶贫一线。进一步夯实“四支队伍”责任,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