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时练习卷--高三历史新教材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时练习卷--高三历史新教材一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河南省五县市联考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两年里,各地各部门工资标准极不统一,工资一般采用“折实单位”(即以布面等实物作为工资单位,如5尺布每月)或“工资分”(先计算工作量,再根据当时物价转换成货币)的办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殖民国家的经济封锁B.物价不稳且财经不统一C.实施计划经济的战略需要D.“一穷二白”的经济困境22022广西钦州市、崇左市监测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这
2、些措施都()A.推动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B.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C.践行了过渡时期总路线D.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32022四川省广安诊断据下表可知,当时()表“一五”计划时期新建、扩建城市数量统计表(单位:个)类别京广铁路以西京广铁路以东东北地区新建城市5l0大规模扩建城市1127一般扩建城市372017A.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的区域分布B.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日渐衰退C.中西部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D.工业化推动城市布局发生变化42022四川省高三统一监测下图为1955年的画作草原的故事,附有文字为“在当年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四川、西康和青海边界的草地上,今天已建立起规模很大的机械化农场”。该作品意在
3、反映当时()A.农业机械化实现普及B.国家工业化成就突出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D.国家重点发展农业经济52022陕西省宝鸡市检测制定“一五”计划时,我国接受苏联专家建议:在发展工业化时一定要注意农业问题,重工业一定要腾出份额生产农业机械和化肥,还要保证为农村人口提供足够的工业品,以带动城乡物资交流。这一做法()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明显弊端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性发展D.保障了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62022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联盟体”联考根据“一五”计划期间的部署,5年内开始的694个限额工业建设单位中,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总数的68%;222个分布在沿海
4、地区,占总数的32%。这一部署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B.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发挥原有工业基础的作用D.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工作72022安徽省阜阳市质量统测下表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创建及发展情况(部分)。这反映出当时()1951年6月29日担负飞机修理任务的112厂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的协议,其中包括112厂从1953年开始扩建,1956年建成年产1000架喷气式歼击机的项目。1954年1月1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将112厂扩建为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厂的总体设计任务书。1956年9月9
5、日喷气式飞机制造成功。A.国家重视发展重工业B.主要靠引进技术发展工业C.计划经济体制已建立D.西方国家仍在敌视新中国82022四川省成都市诊断性检测1955年,为了减少城市消费人口和粮食消费量,上海将城市中数十万非生产性人员疏散到江浙皖等周边农村,并安置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中。这一举措()A.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B.克服了严峻的粮食危机C.旨在缓解农村劳动力的不足D.适应了国家工业化需要92022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月考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
6、准予迁入证明。”该条例()A.阻断了城乡间的人口流动B.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安排C.是中苏计划体制差异性的典型体现D.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工业化发展102022江西省抚州市监测19621963年,全国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小商小贩的发展比较稳定。到1964年底,全国小商小贩又恢复到247万人,其中个体商贩50多万人。这表明当时()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B.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C.完全纠正了“左”倾错误D.为调整经济放宽相关政策112022安徽省颍上一中联考1960年代初,广东采用超产奖励与评比奖励的形式,试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奖励超产农户;1963年,这种类似“包产到户”的办法在全省60%以
7、上的生产大队推广。该做法()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B.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C.有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122022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三训练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据此可知()A.各区域经济结构已趋于平衡B.国家政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2云南省昆明一中检测阅读材料
8、,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战国以来,公田以外,私田开辟日多,官府通过“初税亩”“初租禾”以及“名田”“占田”等措施,实际上承认了私田占有的合法性。秦汉时期的“受田宅”与“名田宅”,以及北魏以来的均田制,都是在“里”这一地区范围内实行的,“里”形式上是地缘组织,实际上仍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然共同体。唐中叶以后,均田制事实上废止,此后的邻里、乡党组织虽然存在,但已经不再具有授田、还田的功能,而变成单纯的行政组织。但是,个体家庭作为私有者,仍然不能脱离共同体的脐带,于是亲邻就成了私有制的前提与基础。土地买卖、继承都要受到宗族共同体的制约。明清时期,情况又有了新变化。大明律“典买田宅”规定:“凡典买田宅
9、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民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始,政府以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对土地实行集体化改造,彻底解决了自古以来的土地、税收等各种问题。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战国至民国时期土地占有的演变特征并分析原因。(18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土地实行集体化改造的意义。(7分)142022河南省信阳市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建国初期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战略“优先战略”和“平衡战略”思想。优先战略是一种
10、防御型的经济措施,它一般是快速提高国家当前所急需产业部门的实力,扭转国家在重要产业部门长期处于劣势的局面,其发展方向是具有针对性的;而平衡战略则是一种全面型的经济措施,这种战略必须是在国家安全得以充分保障和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下才能实现。中国能否过早实施“平衡战略”,推动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过去史学界对此问题回答的口径几乎一样,认为:“过早地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导致农轻重经济比例的失调,对后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而笔者认为在建国初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条件下,“优先战略”是必要的。摘编自黄翰鑫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战略问题的宏观探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建国初期
11、“工业化建设战略”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1B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财经不统一加上一些金融资本家拒绝使用人民币,同时部分商人囤货居奇,造成货币币值波动剧烈,工资发放无法采用固定货币单位而只能挂靠实物,故B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跟西方国家经济联系很少,排除A项;计划经济是在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实现经济恢复后从1953年开始实施的,排除C项;这种现象跟经济底子薄没有关系,排除D项。2B据所学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和1956年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完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2、故选B项;据所学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依然是私有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据所学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1953年提出,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时无法践行,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都是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提出,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3D表中信息表明“一五”计划时期,中西部地区的新建和扩建城市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工业化推动城市布局发生变化,故选D项;表格中新建和扩建的城市位于京广铁路以西和京广铁路以东地区,而非京广铁路沿线区域,无法说明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的区域分布,排除A项;“一五”计划时期,东北老工
13、业基地蓬勃发展,排除B项;现今,中西部仍落后于东部,中西部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4B据材料可知,画作中曾经的草地如今成立机械化农场,且作品创作的时间是“1955年”,正值一五计划期间,体现了国家工业化成就突出,故选B项;结合所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1955年农业机械化尚未普及,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的时间为1956年,排除C项;1955年正值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而非农业经济,排除D项。5C材料中我国一五计划接受建议发展工业的时候注意“农业问题”,使工农业健康发展,故选C项;一五计划中实行的战略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建
14、立起来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为农村提供足够的工业品不是为了工业化建设进行,排除D项。6B据材料“工业建设单位中内地,占总数的68%沿海地区,占总数的32%”可知工业布局侧重内地,改变了内地和沿海地区不平衡的状态,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故选B项;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推动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前,东北地区和沿海城市原有工业基础较好,不符题意,排除C项;1965年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排除D项。7A材料“20世纪50年代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创建及发展情况”,从1951年建厂到1956年飞机制造成功,说明国家重视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A项;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创建除
15、了引进苏联技术外,主要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创建情况,而未涉及西方国家敌视,排除D项。8D据材料“1955年,为了减少城市消费人口和粮食消费量,上海将城市中数十万非生产性人员疏散到江浙皖等周边农村,并安置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可知,这一做法即解决了城市人口的粮食问题,也增加了农村劳动力,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D项;据材料“上海将城市中数十万非生产性人员疏散到江浙皖等周边农村”可知是把城市人口疏散到农村,而非加强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排除A项;据所学严峻的粮食危机发生在19591961年
16、,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为了减少城市消费人口和粮食消费量”可知目的不是缓解农村劳动力的不足,排除C项。9B据材料“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可知对公民生产、生活和求学等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进行规范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例是和国家推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口管理政策,故选B项;条例“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并非禁止人口流动,排除A项;这一条例有计划体制的显著特
17、点,不是中苏的不同,排除C项;这一规定严格管理人口流动,是生产力水平较低情况下,对人力等资源的计划使用,对工业化发展的支持作用有限,排除D项。10D由材料“全国小商小贩又恢复到247万人,其中个体商贩50多万人”可知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结合1964年的时间信息得出这一举措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注重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故选D项;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60年代中国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1965年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才完全纠正了“左”倾错误,排除C项。11C据材料“广东农村采用超产奖励与评比奖励两种形式,试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对超产农户给予奖励”
18、可知,这些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C项;“20世纪60年代初”“1963年”可知,当时广东农村以农业合作社的方式经营,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广东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结合“20世纪60年代初”“1963年”可知,其尚且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排除D项。12B据材料“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可知在此时期国家建设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因而大力建设“三线城市”,此时期内地新设城市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较大比重,内地的城市化进程有所发展,这
19、正体现了国家意志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故选B项;区域经济结构目前还未趋于平衡,排除A项;1964年中苏关系破裂,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方针并未得到贯彻实施,而是犯了“左”倾错误,排除D项。13答案:(1)特征:土地国有制为主向土地私有制为主转变;土地占有的单位由大变小;土地占有的伦理化向法律契约化转变。原因:土地兼并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田制、税制改革;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政治革命的影响。(2)意义:解决了自古以来的土地兼并问题;解决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税收矛盾;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战国以来,公田以外,私田开辟日多,官府通过初税亩初租禾以及名田占田
20、等措施,实际上承认了私田占有的合法性”得出土地国有制为主向土地私有制为主转变;据材料“秦汉时期的受田宅与名田宅,以及北魏以来的均田制,都是在里这一地区范围内实行的”“唐中叶以后,均田制事实上废止,此后的邻里、乡党组织虽然存在,但已经不再具有授田、还田的功能于是亲邻就成了私有制的前提与基础”得出土地占有的单位由大变小;据材料“土地买卖、继承都要受到宗族共同体的制约”“大明律典买田宅规定”“民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得出土地占有的伦理化向法律契约化转变。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春秋至战国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使得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加上商品
21、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严重,唐中期以来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政府对土地买卖的规定作出相应改革,使得土地占有的单位由大变小,土地占有的伦理化向法律契约化转变,而民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政治革命也影响了土地占有的变化,可总结得出土地兼并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田制、税制改革;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政治革命的影响。(2)据所学,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集体化改造解决了自古以来的土地兼并问题;据材料“彻底解决了自古以来的土地、税收等各种问题”得出解决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税收矛盾;据所学,土地集体化便于国家和农民打交道,低成本、较公平地从农村积累剩余,支持工业化,得出为
22、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14答案:示例一:建国初期中国采取重工业“优先战略”,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敌视政策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国家安全成为建国初期的重中之重。建国初期,国家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防安全缺乏重工业基础保障,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苏联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迅速建立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为“优先战略”提供了经验。综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分析,实施“优先战略”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一五计划建设的成果也证明这种抉择正确。示例二:建国初期现实情况决定工业化建设应该采取“平衡战略”,既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3、,又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之初,经济残破,民生凋敝,实施重工业为中心的“优先战略”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于工业化的长期发展。以牺牲农民利益积累重工业建设的资金,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全局。我国五十年代后期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为代表的冒进策略,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0年冬天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为中心,国民经济状况才得以好转。综合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实施“平衡战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才是既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又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选择。解析:据材料“优先战略是一种防御型的经济措施,它一般是快速提高国家当前所急需产业部门的实
24、力,扭转国家在重要产业部门长期处于劣势的局面,其发展方向是具有针对性的而笔者认为在建国初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条件下,优先战略是必要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论题:建国初期中国采取重工业“优先战略”,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据材料“平衡战略则是一种全面型的经济措施,这种战略必须是在国家安全得以充分保障和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下才能实现过早地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导致农轻重经济比例的失调,对后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可以拟论题:建国初期现实情况决定工业化建设应该采取“平衡战略”,既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又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等方面阐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