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考点练习卷--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考点练习卷--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2.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3.西汉晁错提出“贵粟”政策,凡是向官府缴纳粟米的百姓,国家根据其所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其高低不等的爵位或免除其刑罚。文帝接
2、受并实行了这一政策,商人们竞买爵位,国家粮储大增,农民的生活亦有改善。这说明西汉()A.粮食生产虚假繁荣B.商人垄断了粮食买卖C.政府重农而不抑商D.农民劳动积极性下降4.汉代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这些人物的经营活动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由此可知当时()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商业总体水平高B.商业经济发展迅速,政府的政策较为宽松C.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增强D.许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开始弃农从商5.明代士大夫在家规中强调“男子以治生为本”,习惯不言“利”的儒士也逐渐涉足商业营生。与此同时,商人也逐渐相信儒家的思想有助于
3、商业的发达,明末兴起了商人刻书售书的热潮。这表明()A.传统贱商观念消除B.经世致用思想开始兴起C.重农抑商政策瓦解D.经济发展影响观念变化6.汉代“千里不贩籴”,粮食并非长途贩运的商品。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经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商品粮基地。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C.粮食的商品化生产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传播7.1618世纪,中国的南海地区有“东方地中海”之称,南海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中地,中国的朝贡贸易规则被各国普遍遵守,世界白银有一半以上流入中国。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农耕文明的发达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C
4、.“海禁”政策的松弛D.白银货币化的影响8.清朝李清芳上奏乾隆帝:“洋船贸易往东洋者十之一,往南洋者十之九,凡江浙闽广四省海关税银多出于此,一加禁遏,则四省海关税额必至亏缺,每年统计不下数十万,其有损于国帑(府库里的钱财)。”这反映出()A.乾隆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江浙闽广四省财政困难C.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9.北宋时,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佣来的雇匠,即使是列入匠籍的工匠,也可从政府领取一定的雇值。这从本质上说明北宋时期()A.工匠制度仍然存在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C.
5、经济政策不断调整D.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10.宋代以前,历代对于实物税的征收,纺织品这一方面大都是以布帛为主,很少有征收丝织物的。而在宋代实物税中,绢的数量占布帛总收入的70%左右。这反映了宋代()A.南方经济发展影响税收征收B.丝织产品在宋代已普遍使用C.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仍然有限D.民间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11.元朝政府起初在南方先后设多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广州、泉州、庆元三处,还制定了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货物等,发给公验、公凭。元朝政府设立市舶司主要目的是()A.加强商业直接监管B.政府垄断对外贸易C.加强对外贸易管理D.增加商业税收12.明后期曾有人提出“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
6、洋”的海防主张,未受重视。后来明清政府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上述现象的出现源于()A.造船、航海技术的退步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当时社会主流的经济形式D.西方殖民势力的骚扰13.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14.明万历年间,太监孙隆在苏州私设税官,擅立关卡。当地两千余名织工“为民除害”,“凡税官之在地
7、方者尽殴杀之”;事后,领头者葛成主动自首入狱。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A.宦官专权现象得到遏制B.人民群众自觉的斗争意识形成C.知识阶层具备责任担当D.新经济因素已有较大社会影响15.康熙年间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东莞的茶园村,农户多以种茶为业,富者千余棵,贫者也有百余棵,一年售价为万金。乾隆年间棉花图收贩注释:“三辅(京城附近地区)种棉之地,约居十之二三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由材料可知()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B.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C.清朝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繁盛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除了大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一些
8、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在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二16世纪,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
9、对新土地的拓殖。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在爱尔兰也在兴建特许市镇以引领英国的殖民事业。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同时期欧洲市镇发展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繁荣的市镇工商业为什么没能推动社会转型。16.历史想象是历史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在北宋汴梁的大街上会看见或听见哪些典型的历史信息?试举一例,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信息选取需符合时代特征与场景设定,阐释完整,逻辑清晰)古代中国的商
10、业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 B2.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 C3.西汉晁错提出“贵粟”政策,凡是向官府缴纳粟米的百姓,国家根据其所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其高低不等的爵位或免除其刑罚。文
11、帝接受并实行了这一政策,商人们竞买爵位,国家粮储大增,农民的生活亦有改善。这说明西汉()A.粮食生产虚假繁荣B.商人垄断了粮食买卖C.政府重农而不抑商D.农民劳动积极性下降答案 C4.汉代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这些人物的经营活动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由此可知当时()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商业总体水平高B.商业经济发展迅速,政府的政策较为宽松C.社会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增强D.许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开始弃农从商答案 C5.明代士大夫在家规中强调“男子以治生为本”,习惯不言“利”的儒士也逐渐涉足商业营生。与此同时,商人也逐渐
12、相信儒家的思想有助于商业的发达,明末兴起了商人刻书售书的热潮。这表明()A.传统贱商观念消除B.经世致用思想开始兴起C.重农抑商政策瓦解D.经济发展影响观念变化答案 D6.汉代“千里不贩籴”,粮食并非长途贩运的商品。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经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商品粮基地。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C.粮食的商品化生产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传播答案 B7.1618世纪,中国的南海地区有“东方地中海”之称,南海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中地,中国的朝贡贸易规则被各国普遍遵守,世界白银有一半以上流入中国。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
13、农耕文明的发达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C.“海禁”政策的松弛D.白银货币化的影响答案 A8.清朝李清芳上奏乾隆帝:“洋船贸易往东洋者十之一,往南洋者十之九,凡江浙闽广四省海关税银多出于此,一加禁遏,则四省海关税额必至亏缺,每年统计不下数十万,其有损于国帑(府库里的钱财)。”这反映出()A.乾隆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江浙闽广四省财政困难C.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答案 D9.北宋时,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佣来的雇匠,即使是列入匠籍的工匠,也可从政府领取一定的雇值。这从本质上说明北宋时期
14、()A.工匠制度仍然存在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C.经济政策不断调整D.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 D10.宋代以前,历代对于实物税的征收,纺织品这一方面大都是以布帛为主,很少有征收丝织物的。而在宋代实物税中,绢的数量占布帛总收入的70%左右。这反映了宋代()A.南方经济发展影响税收征收B.丝织产品在宋代已普遍使用C.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仍然有限D.民间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答案 D11.元朝政府起初在南方先后设多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广州、泉州、庆元三处,还制定了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货物等,发给公验、公凭。元朝政府设立市舶司主要目的是()A.加强商业直接监管B.政府垄断对外贸易C.加强对外贸易管
15、理D.增加商业税收答案 C12.明后期曾有人提出“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的海防主张,未受重视。后来明清政府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上述现象的出现源于()A.造船、航海技术的退步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当时社会主流的经济形式D.西方殖民势力的骚扰答案 C13.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答案 D14
16、.明万历年间,太监孙隆在苏州私设税官,擅立关卡。当地两千余名织工“为民除害”,“凡税官之在地方者尽殴杀之”;事后,领头者葛成主动自首入狱。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A.宦官专权现象得到遏制B.人民群众自觉的斗争意识形成C.知识阶层具备责任担当D.新经济因素已有较大社会影响答案 D15.康熙年间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东莞的茶园村,农户多以种茶为业,富者千余棵,贫者也有百余棵,一年售价为万金。乾隆年间棉花图收贩注释:“三辅(京城附近地区)种棉之地,约居十之二三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由材料可知()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B.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C.清朝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清朝前期的对外贸
17、易繁盛答案 A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除了大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一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在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二16世纪,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
18、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在爱尔兰也在兴建特许市镇以引领英国的殖民事业。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同时期欧洲市镇发展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繁荣的市镇工商业为什么没能推动社会转型。参考答案:(1)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出现了富有生气的市民生活;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2)分布十分密集;
19、由君主或贵族推动其发展;为殖民扩张服务;大部分无法生存。(3)明清之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未能在世界市场占据良好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商人习惯于购买土地,而不是发展出复杂的金融体系来管理资本;发达的小农经济与顽固的专制制度相呼应,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6.历史想象是历史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在北宋汴梁的大街上会看见或听见哪些典型的历史信息?试举一例,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信息选取需符合时代特征与场景设定,阐释完整,逻辑清晰)参考答案:示例:在北宋汴梁的大街上会看见“瓦舍”。阐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随着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城市中出现了“瓦舍”,瓦舍是专门的娱乐表演场所。丰富了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世俗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结:汴河沿岸,人烟稠密,商铺林立,体现出宋代城市的繁华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