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环保现场处置应急预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企业环保现场处置应急预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化工企业环保现场处置应急预案(一)总则1、编制目的为适应现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需要,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车间自救和公司协助相结合”的方针和原则,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现场环境污染事故,指导和规范污染事故的现场应急指挥体系和工作网络,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协调和常备不懈的应急保障体系,提高现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综合防范能力,确保在污染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有效的实施应急救援,最大限度控制污染的进一步扩散,结合华强化工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国家、地方政府相关规定,特制定现场处置应急预案。2、编制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2)华强化工集团股
2、份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生产车间区域内由于生产、储存、装卸及使用化学品而引起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当本车间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应按照车间现场应急处置预案执行。生产车间包括老厂区、精细化工园区和硝硫基复合肥厂区共18个单位。4、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根据突发环境严重性、紧急程度、影响范围及处理能力,结合华强化工实际情况,将车间现场应急处置预案分为一般环境事件(级)、较小环境事件(级)。(1)一般环境事件(级)仅需由车间组织处置的环境事件。(2)较小环境事件(级)仅需由班组或岗位即能处置的环境事件5、工作原则车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减少危害
3、,分级负责,岗位自救、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在应急处置中始终将确保人身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做好人员防护的情况下,按照预案,迅速高效地处置事故,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降低。6、应急预案体系本预案是车间现场应急处置预案,属于专项应急预案。是对公司综合预案的细化。且互相独立,主要侧重于对现场环境事件的初期及预防处理工作。应与综合预案相衔接。7、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组织机构图 应急组织机构图(2)应急组人员及职责人员:车间主任、安全员、工艺员、设备员、班长、岗位员工。分工:根据事件大小,各级人员根据情况在自己职责范围内按照预案进行处置。现场出现险情后,岗位员工应第一时间处置,在处置过程中应逐级上
4、报至车间,车间接到险情后,应立即现场协助处置,并逐级上报至公司。现场应急处置车间主任是第一责任人。8、现场处置原则在现场处置过程中,应本着人身健康环境安全财务保全的救援顺序。遵循以人为本,保证生命安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避免或减少污染扩大。在处置过程中,首先切断污染源,其次阻断污染物向环境介质的迁移,随后,采取科学方法处置,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影响。9、调查和评估环境应急处置结束后,由车间组织,立即召开分析会,对污染事故作进一步调查了解,查明事故原因、危害程度、污染范围等,全面掌握事故基本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预案,对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上报环保部。10、预案培训为提高
5、应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整体能力,在事故中快速、有序、有效的开展应急处置,应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应急预案全员培训,每半年进行一次车间应急演练活动。每季度进行一次岗位预案演练活动。要记录演练全过程,在全面分析演练记录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参演人员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对演练活动及其组织过程作出客观评价,对演练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并编写演练评估报告。在演练结束后应将演练计划、演练方案、演练评估报告、演练总结报告等资料归档保存和上报环保部。演练总结报告的内容报告:演练时间和地点、目的、参演班组和人员、演练方案概要、发现的问题与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等。11、预案修订车间应结合环境应急预
6、案实施情况,至少每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回顾性评估。当环境风险,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预案进行修订。(二)预案编制说明1、编制过程概述为做好与华强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衔接,公司由环保部组织了现场环保应急处置预案编制组,由各车间安全员参与编制、校对,环保部整理汇总、审核,形成最终版本的华强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场环保应急处置预案。2、重点内容说明该预案针对性强,主要对现场发生的环保事故进行应急处置,能够及时的将较小的环保事故处理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对于一些工艺物料、危险化学品泄漏的日常管理及应急处置,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能够很好的避免较小以上的环保事故发生。因此各车间要定期组织班组开展演练、考评、总结,不断完善预案内容,不断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应急预案有效。3、征求意见、采纳及评审情况说明在编制过程中,得到各车间的配合与大力支持,部门也提出修改参考建议,同时还征求采纳了部分车间的意见,最后经各车间反复修改校对形成最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