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风格刍议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翻译风格刍议 毕业论文.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XINYU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 2010 届)题 目 英汉翻译风格刍议 二级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英语教育 班 级 外教(4)班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目 录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翻译风格的可知性.1.1 有形标记.1.2 无形标记.第二章 翻译风格的可译性.2.1 风格可译性的依据.2.2 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的限度. 2.2.1 适应性原则.2.2.2 接受者原则.2.2.3 层次性原则.2.2.4 综合性原则.2.2.5 可译性限度原则.第三章 翻译风格的表现法.3.1 对应式风格转换.3.2 重构式风格转换.3.3 淡化式风格转换.总结.参
2、考文献.致谢.英汉翻译风格刍议摘要英语翻译English Translation是用英语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或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英语,这种英语与其它语言的互相表达活动,称为英语翻译。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英语在国际、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作用愈显明显,尤其是以英语翻译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据统计,全世界16亿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群中,几乎90%的人每天在与对外英语翻译即商务英语打交道。” 这个庞大的文化群体在这个社会群体交际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及其翻译引起了语言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许多学者纷纷研究英语翻译的文体特征及语言特点,探索英语翻译
3、的策略及翻译原则。还有些学者从跨学科的视野研究英语翻译,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也运用到了英语翻译的研究中。对英语翻译的研究、翻译策略及翻译原则的探索固然重要,但这些研究大多倾向于语言学的微观此举层面的研究,大多忽视了英语翻译的风格的研究,并且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英语翻译风格微观层次的特点、特征、结构,重点分析其翻译实践中的运用。通过将宏观层面的翻译目的与篇章结构、句法特征和用词特点相结合,探索英语翻译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性和可行性。关键词: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翻译风格;宏观 Style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AbstractEngli
4、sh transl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o express in another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 to express the English, this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to each other expression activity, known a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worl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the role of English in
5、international, economic, cultural, technological become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Especiall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s the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become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s the econo
6、mic,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become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1.6 billion of the world with English as first language,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population, almost 90% of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 language
7、 translation (that is, Business English).This huge cultural groups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the social groups i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language researchers, many scholars have to study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its language
8、features and to explor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trategy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Some scholars research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vision. The language domain of the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ory also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Engli
9、sh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exploration is very important, but most of these studies tend to linguistic study of the micro-move level, and many people overlooked the style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lack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in details. In view of thi
10、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level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yl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analyzes the use of translation in practic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level translation purposes and discourse structure, syntactic features and terms of feat
11、ures,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the guidance in practice.Key words: stylistic features;language characteristics;translation style;micro第1章 翻译风格的可知性1.1 有形标记有形标记无疑是我们用来识别风格意义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风格总是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因此风格不可避免地会被“语言符号化”。风格的符号化有形标记包括语音音标、词汇标记、句法标记、篇章标记、语域标记和修辞标记等六种
12、。掌握这六类标记,就能使我们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识别原作所承载的风格意义。这是风格分析最直观的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1) 语音标记:各种语言都有其语音特征,而语音标记则构成了语言风格的一个独特的层面。(2) 词汇标记:词汇标记显示原文的用词倾向。例如,用词平易或用词端雅,以及惯于使用某些形容词、副词或分词,等等。(3) 句法标记:句法标记主要表现为各种有特色的句法形式。英语中有特色的句法形式很多,例如,并列(Coordination)、重复(Repetition)、平行(Parallel)、对仗(Antithesis)、省略(Omission)等等,如果将其反复用于某一上下文中就形成了风格的句
13、法标记。从广义上说,在行文中以反复使用某种句法结构求得某种语言特征的风格手段,都表现为风格的句法标记,如疑问句、祈使句、破折句、绝对式结构以及不合格法句、俚语句及歧义句的超常使用。(4) 篇章标记:篇章标记指句子和文章的组织形式,也指思维、概念的表现方法。其主要表现为句子的长短;句、段之间的连接;信息接应;叙事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直接表述与间接表述;表达的明晰与隐晦等方面。(5) 语域标记:修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风格手段。英汉双语对应的修辞格包括:simile(明喻),metaphor(明喻),analogy(类比),personification(拟人),hyperbole(夸张),euphem
14、ism(委婉),irony(反语)等30余项。所有修辞格的功能都是为了加强语言效果,许多作家的的独特风格正是在于他们善于应用修辞格。 下面试以实例对风格的有形标记加以说明。例1 Hell sometimes pause as a thing of form In front of a settles door And ask for a drink, and remark “Its warm” Or say “Theres sings of a thunderstorm” But he seldom utters more.译文 有时候他那可怜的身影, 也在移民户门前停一停, 讨杯茶,说句话:
15、 “好热啊”“看起来要下雷暴雨啦。” 除此之外,他很少再说什么。分析 原文选自澳洲著名诗人亨利劳森(Henry Lawson)的名诗The Teams的第五节。Lawson作为一名乡土诗人、其风格以通俗易懂著称。这首诗韵律明显(form,door,warm,storm,more),用词简单,且简单句贯穿始终。另外诗人还使用Hell,Its,Theres这些口语中常见的简写式,甚至用Theres sings(应为Theres signs)这种语法上错误的表达方式,进一步体现出非规范化的日常口语特征。由此可见,原诗从语音、词汇、句法、语域和篇章各层面均表现出了通俗的、随便的语体标志。1.2 无形标
16、记风格虽然不是“虚无缥缈”的素质,但确实有所谓神韵、风骨、气势、情调等无形因素,我们称之为风格的无形标记。这些标记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承载着重要的风格意义。所以在翻译中我们不但要掌握风格的有形标记,抓住直观的信息,而且更要细心掌握风格的无形标记,不忽视种种非直观的、属于意向或心理和情态的因素。无形标记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表现法,即作家对题材的选择及处理方法和处理原则。例如,现代英美文学发展了一种“象征性潜隐叙事法”(Symbolic undertones),在当代小说中非常流行,这种表现手法抛弃了古典现实主义那种细致入微的情节或性格描述,而以富
17、于言外之意的象征法动作或情景代替直接叙述,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与联想的自由度。例如这种表现手法在下段文字中的使用: 【例7】 Near the curb of the crowded sidewalk, pigeons were tossing around a bread crust that someone had dropped or thrown them. They couldnt cope with it or lei it be. These creatures filled me with both compassion for them and rage against t
18、heir Creator. Where did they spend the nights in this severe weather? They must be cold and hungry. They might die this very night. 【译文】 在拥挤的的人行道边,一群鸽子正围着一片什么人扔来的面包皮飞来飞去。它们想吃吃不到,却又不愿离去。我的内心充满了对它们的同情和对此情景的创造者的愤怒。在这恶劣的天气里它们在哪过夜呢?它们肯定又冷又饿。或许它们活不过今晚。 【分析】 原文节选自美国现代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小说The Briefcase。在此段文字中形成了一个表层语段
19、(写的是“此案世界”),其深层语段是象征意义下作者所寄寓于物外的“言外之意”(想的是“彼岸世界”)。而且本段文字在象征之中又有示意,形成明暗交叉,可谓风格独特。作品的内在素质,也就是作品的格调,它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许多古代的文论家都强调或作品的思想、感情对风格的决定性作用。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提出文章的文采应与其思想内容想通的理论,他倡导了“为情而造文”的正确主张;认为“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是作品格调高低的分水岭。抓住作品的思想感情来认识作品的格调是十分重要的风格分析工作,也是高层次的风格审美活动。作家的精神气质,它是最高层次的风格分析工作。作品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以及情态风貌,无不
20、受作者本人精神气质的支配,这就是布封所谓的“风格即人”(The style is the man)。也是最高层次的风格审美活动。接受者的视野气质。作品的无形标记风格符号还表现在本体外的非结构中,这就是接受美学所强调的接受者因素。作品本体外的非稳定结构内涵包括对意境、神韵、情致等的审美感应,这些因素取决于接受者本人的审美个性(个人素质、心理及价值观倾向、时代影响等)。接受者的文化素质越高,他对原文风格的审判力和感知力就越强,反之亦然。第2章翻译风格的可译性2.1风格可译性的依据语言学为风格的可译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不同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
21、是相通的。因此,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活动,可以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深层结构,即再现其神韵。换言之,作品的思想艺术风格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既然语言是可译的,那么以语言为基础的作品风格也必然是可译的。大多数风格标记可转换性是这以理论依据的具体表现。例如,词汇标记、篇章标记、语域标记以及为数不少的句法标记和绝大多数的修辞标记在英汉双语中都可以做到比较理想的契合。无形标记中的表现法在英汉双语中也是基本契合的。扔来的语言具有表感功能,因此,由表感功能产生的风格感应力也必然是大同小异的,这是风格可译性的很重要的依据。例如,讽刺作品几乎是无国界的。无论是以平易、淡雅、清新为特征的分析性风
22、格,抑或是以丰富、绚丽、隐约为特性的综合性风格,都是不同语言读者均能感应的。当然,风格感应力在不同的语言读者群中所引起的感应效果可能有程度或强度上的差异,不可能有完全等效的反应。许多著名翻译家的优秀译文是风格可译性的最有力证明。事实表明,我国所翻译的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基本上是符号原作的风格的,有的译作不仅对原作的风格传达得很巧妙,而且达到了几乎与原作风格同等的艺术效果。例如,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是一种讽刺作品,杨必在翻译这部作品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笔轻灵、俏皮的特点,成功地传达了原作的风格意义。萧乾先生的文学译著既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又表现了原作的风格意义。例如,斯蒂芬里柯克是加拿大著
23、名的幽默大师,他善以幽默的笔调,通过滑稽的情节,来揭示生活的荒谬,使读者在笑声中感知百味人生。萧乾在翻译里柯克幽默小说选时,就以同样诙谐、生动的语言把里柯克的幽默的语言风格再现给了读者。风格的翻译与译者的语言转换技能和才情功能有极大关系。我们不能将原作风格意义在译作中的丧失或减色不加分析地归咎于风格的可译性的限度,更不能得出结论说风格是“不可译的”。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活动,一般翻译工作者由于缺乏较深的素养,对风格缺乏辨别、鉴赏能力,缺乏有目的的训练和研究,因而在翻译时间中难免不丧失风格意义或使风格“减色”。另外,各种文化的逐渐趋同也会不断提高风格的可译性。同样,风格的可译性也将
24、随着风格的多方面翻译实践和对风格的科学论工作的发展而得到保证。风格的翻译在以往的翻译理论研究中重视不够,这一方面是由于对风格的研究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现代文体学和风格论的发展是近二三十年来现代符号学、美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效果。传统的风格论大抵以古典文艺美学为武器对风格进行历时的和共时的宏观研究。现代风格学以现代科学尤其是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随着现代科学和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和拓宽,我们对翻译的风格研究必然会逐步做到科学化、系统化、翻译风格论一定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从而,风格的可译性将会进一步得到保证。2.2风格翻译的基本原则及可译性限度风格是可译的,但是在风格的翻译过程中并不能随心所欲,译
25、者必须遵循一系列翻译的基本原则,他们分别为适应性原则、接受者原则、层次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以及风格的可译性限度原则。适应性原则风格翻译额关键在于与原则风格的适应性,也就是目的语风格和原语风格的基本对应,尽量做到“增一次则太强,减一分则太弱”。为此,译者必须悉心分析出原语的有形标记和无形标记,注意在双语中对比研究中确定对应的适应度,尽量地找出合适的双语对应“价值”。接受者原则风格翻译必须注意原语与译语的时空差,考虑接受者的因素,其中包括:交际效果,即译文的社会效用;交际功能,即译文的传播目的;接受者的社会背景及素质;接受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文风时尚。接受者原则的实质是翻译风格的调节机制,要求译者面
26、对时空差,有的放矢地调节风格的实施手段。层次性原则从接受者因素出发,我们还可以确立风格翻译的层次性原则作为“参照性规范”,它包括:基础层次的风格翻译,即能分辨出词汇、句法、章法以及修辞等风格标记;能分辨正式等级;能分辨各种功能语体。中间层次的风格翻译,即能分辨出表现法。最高层次的风格翻译,既能够充分体现出作品的意境、神韵等模糊性审美范畴;能充分体现出作品风格、流派风格;能够正确选择原创改写取向。综合性原则风格不是一个无层次的单色体,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具有复调性的和明暗度的综合体。因此,对某一原语作品在语际转换中的风格处理手段也不应当是单一的。实践证明,许多比较成功的译作在对原作的风格翻译中常常
27、是各种手段并用,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曲径通幽。可译性限度原则在翻译过程中,人们发现,用另一种语言完全对应地表达出原作的风格意义是很难办到的事,甚至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作品自身特征的内容,根本就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这就表明风格的可译性也有一定的限度。风格的可译性主要限度主要决定于两方面的因素:不同民族语言本身的差异;译者与原作作者以及译者与译者之间必然存在的自身条件的差异。具体而言,不同的语言有一种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原语特有的形式特征就不可能全部移译到译语中去。这首先表现在语言特征的不可译性,如押韵、对仗等。另外,根据翻译理论可知,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先解码,后换码
28、的过程,换言之,要翻译一个作品必然要经历两个阶段,即理解原文和再现原文。然而,译者和原作作者这两个拥有各自特征的独立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方式、以及细微的感情倾向和对外部事物不同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再加上时间和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些差异都或多或少的会造成译者对原作风格意义的理解偏差,而对风格意义的理解偏差就必然会导致第二个阶段风格再现的限度问题,使得风格意义的传达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和走样。同样,不同译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到她们对风格意义的把握,即使他们能够就原作风格意义的理解达成共识,由于其表达能力和再现能力各有不同,他们对原作风格意义的表现程度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
29、而引起风格意义的可译性限度。由此可见,由于风格可译性限度的客观存在,要达到译作与原作在风格意义上的完全统一是不可能的。鉴于此,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尽可能地接近原文。虽然译作不可能完全替代原作,只能做到部分等值于原作,但我们可以确信,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不同文化的共核成分的逐步扩大,以及风格翻译理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翻译风格的可译性限度也会逐渐降低。第3章 翻译风格的表现法3.1对应式风格转换对应式风格转换就是模仿。模仿在风格的翻译中具有最广泛。最切实可行的意义。最广泛,是因为对大多数作品来说,以模仿来传译原文的风格意义是完全可能办到的;最切实可行的,是因为
30、对大多数译者来说,尽力模仿原作风格并不是很难办到。对应式风格转换就是对风格标记体系的对应转换,它的关键是紧紧抓住风格的有形标记体系。如果这一对应转换是恰到好处的,那么,以模仿来传译原文风格的努力,就从结构上保证了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对应式风格转换最适合于基础层次的风格转换,即功能语体的转换。此外,不少具有高度个性化和气质化的文艺作品也是可以通过恰到好处的模仿来转换风格的。莎士比亚戏剧的汉译本就不乏风格模仿的精心之作。堂吉诃德汉译本的风格也接近原作的风格,这些译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译者不仅把握了原作的有形标记,更是悉心把握了原作风格的无形标记,把握了风格的无形标记的特征和功能,实现了恰当的
31、对应式转换。3.2重构式风格转换重构式风格转换的实质是风格意义的再创造,它通常是在对应式风格转换难以达到目的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舍“形”而取“神”的风格转换方法,即利用在形式上虽不相同,但在作用上相同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形式。一般来说,重构式风格转换属于最高层次的风格转换。风格意义再创造的依据通常如下:(1) 目的语缺乏与原语相对应的风格符号系统,首先是有形标记中的语音标记、结构性变异的词汇标记以及一些修辞标记。(2) 原作与目的语之间存在时空差。由于时序变迁,原作的风格早已演变蜕化,这时如果按对应式转换来模仿原语风格,就很难以当代的读者所接受。(3) 从交际功能与效用出发,必须对原语风格加以改
32、造。任何有意义的语际转换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因此,风格设计应该考虑到交际的目的,确定风格的功能观。(4) 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法、习惯用法差异以及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差异。思维支配着表达法,而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哲学观和民族心理及意识过程又经常作用于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后三者与语言风格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3.3淡化式风格转换淡化式风格转换是一种权宜性对策。“淡化”的实质是在确保概念意义的前提下不得已放弃(或部分放弃)风格意义。译者之所以不得不诉诸于“淡化”的依据与采用重构式风格转换的依据相同,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难以逾越的语言文化障碍,其中包括:原语文本具有浓郁
33、的民族语言色彩;原语文本含有很多历史典故、典籍典故,或属于民间传奇或传说;原语文本中有典型的、在目的语中难以理解的民族性体语或行为方式;原语文本中的方言词语及表达法(特别是语序)、惯用法;原语语言文字结构在目的语中无对等项,等等。 风格淡化的具体表现往往是以“虚”代“实”。当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原文的词语相符或相近的词语的时候,译者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可以寻找,甚至创造出与原作的整体含义、思想倾向、风格神韵相对应的替代材料。风格意义的淡化并不意味着风格意义的完全消失。从功能的积极意义上说,作为一种翻译技巧的风格淡化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手段,不失为风格翻译。因为风格的最终目标就是交际功能的强化,
34、而淡而化之是为了适应目的语的交流,淡化的风格翻译比勉强的对应式风格转换往往略胜一筹。通过对下面一个例子进行分析、对比和修改,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翻译风格的可知性、可译性、及其三种表现法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例1】 Now, if you are to punish a man retributively, you must injure him. If you are to reform him, you must improve him. And men are not improved by injuries. To propose to punish and reform peop
35、le by the same operation is exactly as if you were to take a man suffering from pneumonia, and attempt to combine punitive and curative treatment. 【原译】 如果你的意图是施加报复地惩罚一个人,你就一定要伤害他。如果你的意图是改造他,你就一定要使他变好。而人们是不会为种种伤害而变好的。企图用同一做法,既惩罚人又改造人,恰恰就像对一个肺炎患者试图采用惩罚与治疗相结合的疗法。 【分析】 原文选自英国作家萧伯纳的一篇论说文,萧伯纳在文中讥弹时政,锋芒毕露。
36、原译意思与原文基本一致,但节奏迟缓,笔调平淡,原文那种凌厉的锐气丧失了。因此,在翻译时,应遵循原文的风格和精神,文笔也应犀利,风格才能相符。 【改译】 然而,志在惩罚,责令抵罪,非使人受苦不可。志在改造,则非教人向善不可。人是不会因为遭罪受苦而回心向善的。企图一举而收惩罚与改造之效,无异于对肺炎患者实行治罪兼治病之疗法。总结风格是可以认识的,认识风格的手段是掌握风格的标记体系,对原作语言进行结构分析和审美活动;其中,有形标记属于直观性基础分析,无形标记属于非直观的、观念和情态的分析。原语风格意义的认识为进一步将风格意义真实地再现于目的语中提供了可能性。同时,风格的可知性使风格的可译性成为可能。
37、总之,这三种不同的翻译风格转换方式往往使翻译不是单一的运用于原文的再现过程中,而是五彩缤纷、互相结合的手段并用。参考文献1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2005.2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98.3 吕斌.文化进化导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4 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 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6 宋天赐.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7 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8 李建军.新
38、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9 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 Hamit B,Mason L.话者与译者当代西方翻译研究译丛M.王文斌,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致谢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 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贺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贺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学校生活的206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