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958054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版).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一、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 认识自己(二) 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 认识社会(四) 认识生活的价值二、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 个体过程2、 人际过程3、 群体过程三、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 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 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

2、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 假设与理论(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 社会层面2、 个人层面3、 人际层面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 如何提出问题(二) 如何阅读文献(三) 研究方法选择1、 相关研究2、 实验研究(四) 收集数据的方法1、 观察法2、 调查法3、 实验法4、 档案研究法5、 元分析方法(五) 研究的设计(六)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 论文的撰写三、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 生物理论(二) 学习理论1、 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

3、模仿2、 学习理论的特点(三) 诱因理论1、 理性决策论2、 交换理论3、 需求满足论(四) 认知理论1、 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 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 角色理论第三章 自我概念一、 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 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 自我偏差(一) 焦点效应(二) 自利偏差(三) 盲目乐观(四) 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 自我与文化(一) 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 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 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 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 社会认知一、 社

4、会认知(一) 分类(二) 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 社会认知法则1、 便利法则2、 象征性法则3、 基础比例信息4、 锚定与调整法则(四) 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 社会认知与寂寞2、 社会认知与焦虑3、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 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 个人知觉(一) 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 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 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 (2)累加模型 (3)加权平均模型3、 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 (2)正性偏差(二) 个人知觉的线索1、 情绪2、 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 (2)身体姿态 (3)

5、目光接触三、 归因(一) 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 Heider的归因理论2、 Weiner的归因理论3、 归因风格理论4、 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 对应推论理论(二) 对自己的归因1、 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 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 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 社会行为一、 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 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 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 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 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 家庭环境2、 文化环境(四)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 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 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 概率渐成论二、 人

6、类的侵犯行为(一) 侵犯行为概述1、 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 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 文化与侵犯行为4、 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 (2)遭受挫折 (3)归因的影响5、 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 温度2、 兴奋转移3、 侵犯性线索4、 去个性化5、 饮酒6、 社会赞许与模仿(三)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 利用惩罚2、 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 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 示范非侵犯行为5、 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 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 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 传播媒体中的性

7、暴力3、 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 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 进化心理学2、 社会进化论3、 学习理论4、 社会交换理论5、 移情与利他主义(二) 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 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 (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 (4)时间压力因素2、 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2)助人者的心情 (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5)宗教信仰 (6)性别影响3、 求助者的特点(1) 是否受他人喜欢 (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3)性别的影响(三) 增加助人行为1、 利他主

8、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 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 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一、 态度概述(一) 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 什么是态度2、 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 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 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 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 时间因素3、 自我意识4、 态度强度5、 态度的可接近性6、 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 心境的影响8、 情境的作用(三) 态度的测量1、 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 (3)语义区分量

9、表2、 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 (2)生理指标测量 (3)反应时测量二、 态度的形成(一) 态度形成与学习(二) 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 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 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 态度改变(一)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 Heider的平衡理论2、 认知失调理论(二) 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 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 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 努力与认知失调4、 决策后失调5、 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 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 说服模型(一) 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 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 Sears的说服模型(四) 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 说服者的

10、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 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 (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 (3)信息的呈现方式 (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 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 (2)被说服者的心情 (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 (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 (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 (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 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 (2)分散注意(五) 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 偏见(一) 偏见概述1、 偏见定义2、 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理论 (4)心理

11、动力理 (5)人格理论(二) 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 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 (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 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 (2)受教育 (3)直接接触第七章 人际关系一、 人际吸引(一) 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 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 克服寂寞(二)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 强化原则2、 社会交换原则3、 联结原则(三)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 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 (2)能力 (3)外表的吸引力2、 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 (2)态度的相似性 (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 互补性4、 熟悉性5、 接近性二、 亲密关系(一) 亲密

12、关系概述1、 亲密关系的定义2、 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 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 友谊关系2、 自我展露3、 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 亲密关系的维持1、 平等2、 归因3、 沟通4、 嫉妒(四) 亲密关系的终结1、 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 (2)忽视 (3)退出 (4)表达2、 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 利用社会支持三、 爱情(一) 什么是爱情(二) 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 爱情的分类2、 爱情的测量(三) 爱情行为与感受(四) 文化与爱情四、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 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 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 中国人人际关

13、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 (2)讲人情 (3)强调人际信任(二) 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 家族取向2、 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 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 (2)权威崇拜 (3)权威依赖4、 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 (2)顺从他人 (3)关注规范 (4)重视名誉第八章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 社会交换(一) 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 功利主义经济学2、 行为主义心理学(二)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 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 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 (2)相对比较标准3、 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 (2)各取所需原则 (3)平等原则(三

14、) 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 囚徒困境2、 货运游戏(四) 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 社会影响(一) 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 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 (2)他人的数量 (3)他人的接近性(三) 社会影响的表现1、 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 社会懈怠3、 去个体化(1)匿名性 (2)自我意识降低三、 从众、顺从与服从(一) 从众1、 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 (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 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 (2)个人因素 (3)文化(二) 顺从1、 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

15、绪 (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 (3)合理原因2、 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 (2)门前技巧 (3)折扣技巧 (4)滚雪球(三) 服从1、 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 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 (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 (4)自我辩解第九章 团体心理与行为一、 团体概述(一) 团体1、 团体定义2、 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 (2)认同感 (3)社会支持(二) 团体规范1、 什么是团体规范2、 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 (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 团体凝聚力1、 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 (2

16、)团体目标 (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 凝聚力的作用3、 凝聚力的测量二、 团体领导(一) 领导定义(二) 有关领导的理论1、 特质理论 (1)Gibb的领导特质 (2)Stogdill的领导特质 (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 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 权变领导模型4、 路径-目标理论5、 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 (2)权力需要 (3)亲和需要(三) 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 (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 团体内部沟通(一) 团体沟通的特性1、 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 领导的主导作用(二) 团体沟通1、 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

17、、链型、Y型、轮型2、 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 冲突解决1、 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 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 (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 (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 利用中间人沟通(四) 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 沟通的性别差异2、 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 (2)思维方式 (3)沟通风格 (4)角色期望四、 团体决策(一) 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 两类决策问题2、 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 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 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 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 团体极化1、 团体极化的定义

18、2、 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 团体思维1、 团体思维的定义2、 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 团体思维的症状 与后果4、 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 团体决策方法1、 头脑风暴2、 德尔菲法3、 具名群里技术4、 阶梯技术5、 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 健康心理学一、 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 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 健康模式的变迁1、 生物医学模式2、 心身医学模式3、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 心身疾病1、 什么是心身疾病2、 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二、 压力(一) 生活事件(二) 对压力的知觉(三) 控制感(四

19、) 自我效能感(五) 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 应对方式(一) 应对与应对方式(二) 性别与应对方式(三) 人格与应对方式1、 乐观与悲观2、 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 (2)情绪压抑 (3)失望感强烈 (4)悲观与宿命3、 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 (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 (3)从个人特征上讲(四) 积极的应对方式1.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 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3. 敞开心胸,倾吐心事4. 寻求社会支持(五) 健康行为的塑造1、 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 增强健康行为的HAPA模式(1)风险意识 (2)行为信念 (3)自我效能第十一章 文化

20、心理学一、 文化心理学概述(一) 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 什么是文化?2、 什么是文化心理学?(二) 文化心理学的范畴1、 文化人类学2、 跨文化心理学3、 文化心理学(三)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前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 (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 (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 (4)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2、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 文化的维度四维度:个人主

21、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五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一)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 基本概念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二) 文化与自我1、 独立型自我2、 依赖型质自我(三) 文化与归因1、 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2、 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四) 文化与思维方式1、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3、 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 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一) 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二) 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1、 对中国传统文

22、化特征的分析(1)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2)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2、 近代化理论的思路3、 世界体系理论4、 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第十二章 积极心理学一、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二) 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 研究对象2、 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3、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4、 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5、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6、 积极心理学的分支7、 积极心理学的支柱二、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 积极的主观体验1、 快乐2、 福流(二) 积极的个人特质1、 积极的个人特质-乐观2、 积极的人格(三) 积极的价值观1、 价值观的概念2、 价值观的分类(四) 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 积极的人际关系2、 积极的社会关系三、 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一) 幸福的含义及研究(二) 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三) 影响幸福的因素1、 幸福的影响因素2、 如何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